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_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_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构建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服务体系论文,体育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1-747X(2015)04-0391-09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80-051

       DOI:10.16063/j.cnki.issn1001-747x.2015.04.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人类追求美好生活,首先是以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公共体育是满足与实现人民大众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公共体育服务作为政府为民谋利、解民生之忧的神圣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积极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把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作为加速和谐社会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措施。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2]。10年来,各级政府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将可以满足人民身心健康需求的体育资源和要素统筹起来,努力为人民提供满意的公共体育服务,使得我国的公共体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必须看到在长足进步中“还存在发展质量、发展结构、发展效益等方面的一些问题”[3]。这些问题的根本体现是公共体育资源的浪费。

       减少公共资源的浪费,以最小的资源代价获取最大的资源效应已是我国发展公共体育事业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改革与完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相关制度。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就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展开了许多讨论与研究。诸如:如何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化问题;如何解决公共体育内部的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失衡以及城乡与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严重失衡问题;如何改进和完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保障机制问题等。这些研究无疑对完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笔者发现有关思考我国公共体育从资源浪费型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化、循环化、生态化发展方式转化,以此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的研究实为鲜见。基于这样一种现状,笔者以循环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与方法,就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公共体育资源利用效应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思路,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与避免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与利用中的资源浪费,提升公共体育资源利用效率,为促进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提供理论的支撑。

       1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士、硕士论文数据库以及CNKI等网站,以“循环经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题名,检索1995-2012年以来的相关文献资料,共计476篇。其中有关循环经济的研究文献216篇,公共体育体系的研究文献260篇。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梳理。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现状、主要理论观点与实践成果,以及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主要问题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为系统地、历史地、科学地阐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质量、发展结构、发展效益的滞后所带来的社会资源代价与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方式的相互关系,提出基于循环经济理论构建我国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循环经济与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

       2.1 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发展状况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论述生态经济时首先提出。K.波尔丁的主张是尽可能地节约资源,循环使用资源,延长产品或资源的使用周期,不断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K.波尔丁的循环经济理论与传统的线性经济(传统线性经济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线性经济)相比,通过建立“资源—经济—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循环模式,将所有的物质和能量在持续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消除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最大的资源效应及其经济附加值与社会财富。同时循环经济把尊重生态规律作为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指南,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社会文化进步的一种“三赢式”发展方式。因此,它是一种迎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这一理论为人类解决环境资源的浪费与破坏,推进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开辟了道路,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支撑。

       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理论得到全球的广泛认同。许多国家的政府都采取了与环境经济直接配套的措施来减少资源浪费,增加资源的重复利用效率。进入80年代以后,许多发达国家逐步向规制方式转移,通过税收、收费、行政许可证等制度来规范和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增加环境税、生态税等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法规制度与市场手段有机结合成为世界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流。

       20世纪90年代循环经济理论步入我国,之后许多学者对循环经济的内涵进行了诸多的研究。解振华认为,循环经济是在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制约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公共财富阶段的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条件和福利平等基础上的以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本质是对人类生产关系进行调整[4]。谭根林认为,循环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的经济循环运动的科学,人的经济循环运动指的是人不断将环境要素转换为产品,将产品分配给不同的人,产品不断退化为环境要素的过程[5]。吴季松认为,循环经济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靠资源消耗增加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6]。

       21世纪以来,伴随循环经济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逐步深入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及其实践模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3种形式。一是把“万物一体”论视为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即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根基是相同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都是息息相通的,并保持着一种和谐性、平衡性、稳态性的良性循环关系。这种良性循环关系的保持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由不平衡状态走向新的平衡、和谐状态的根本保障。今天人类出现的环境问题以及资源逐渐枯竭问题就是把“万物一体”永恒的循环发展过程,改变成了单纯地为人类的经济利益而征服、占有、破坏自然环境的直线式增长过程,从而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关系遭到破坏,最终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尊重“万物一体”循环发展的规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二是把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作为循环经济实践原则与宗旨。减量化是指减少资源的浪费及其资源利用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再利用是指最大限度地提高与延长资源效率,再循环是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还可以变成可利用的资源,而不是将其作为废弃物不可利用。三是把循环经济的理论最大限度地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与消费的各个层面。具体包括:清洁生产的企业层面;产业共生网络和生态园区建设的区域层面;绿色消费和节约资源、废旧物品回收再循环利用网络建设的社会层面。

       此外,我国政府对循环经济的推广也给予了高度关注。200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6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委联合下发通知,正式启动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循环经济在企业、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社会3个层面上逐渐展开。同年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9次领导人会议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7]。200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颁布。2011年3月16日,国家“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颁布,其中有第22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和第23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8]。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理论不仅得到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以及产业界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广,成为21世纪改变全球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整个社会发展方向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为全面、深刻地认识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与利用中出现的种种资源浪费和社会代价问题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研究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发展方式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完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2 循环经济与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公共体育都是以满足人民身心健康,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可持续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前提是要为国民提供丰富的公共体育资源。公共体育资源既有自然资源,又包含有形的各种物质资源和无形的精神、理念、道德、科学技术、文化、政策法规、制度等人文资源。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必须是资源先行。如果没有丰富的公共体育资源供给,发展公共体育就等于是无米之炊。

       提供满足国民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公共体育资源是政府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及其公共行为的一个重要内容。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资源实质上就是公共体育服务。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内容(自然与人文的资源)和标准、资源供给的方式、资源的运行管理手段及其绩效评价以及保障资源配置与保护的政策法规等所构成的系统性、整体性服务,可以称之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主要是围绕更好地满足国民体育活动需要而构建的。在这个体系最为核心的任务是如何开发、配置、利用资源,同时要使这些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的需要,并使其长期可持续循环利用。因此,对于依托环境资源而开展的公共体育事业来说,保护好生态环境,减少资源的浪费与破坏,最大限度地提高与延长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及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不仅与循环经济的发展理论和实践不谋而合,同时也会对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产生重要的现实意义。

       尽管公共体育资源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并不像一般生产部门那样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消耗及其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但是,这并不等于公共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不存在粗放性、破坏性和浪费问题。

       首先就公共体育资源的开发而言,公共体育资源的投入中所涉及的物质资源,如各类体育场馆建设、各种运动器材、设备的生产等,都与许多工业、建筑材料等产业发生密切关系。这些物质资源的开发与生产过程中也会出现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问题。因此,将公共体育资源开发与产品生产导入到循环经济的发展圈,促进与公共体育相关产业的生产与发展方式向循环经济转化,从而使公共体育事业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载体。

       再就公共体育资源的利用而论,近年来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的投入逐年增大,但在增大了的资源投入中存在着3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社区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有了显著增多,但就其质量而言,许多社区刚刚修建好的公共体育设施没有几年就成了“钢铁垃圾”[9]。二是,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结构的严重失衡。这种失衡不仅仅是公共体育体系的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在资源配置上的失衡,而且还存在着公共体育在城乡发展中过大的失衡,以及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结构失衡。许多大中城市的体育场馆建设中大型体育场馆数量居多,中小型体育场馆短缺。大型体育场馆由于维护成本高,因而导致其门槛过高百姓无法涉足,从而造成公共体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调查:我国体育健身场地的分布状况为,学校体育占27.50%;运动训练占21.30%;运动竞赛21.20%;体育培训20.10%;公共健康场地只占2.3%[10]。可以看出,近62.6%的场地是直接为竞技体育服务的。服务民生的大众公共体育场所不仅少,而且现有的公共体育资源近半数闲置不对公众开放,真正能用于大众健身锻炼的环境空间只占全国体育场馆总量的10%[11]。三是,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利用效益不尽人意。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利用率低,而且还包括公共体育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众所周知,在我国公共体育体系中投入最大的是竞技体育。“我国为培养一名优秀运动员(达到健将或接近健将)所投入的财力大约相当于培养几十名大学生的财力;培养一名奥运会金牌运动员需投入2000万人民币”[12]。而产生一个世界冠军,每年要有4000多名运动员的投入。这说明,在我国每年会有成千上万的运动员不得不被残酷的竞技舞台淘汰出局,成为“冠军的铺路石”[13]。被淘汰出局而退役的运动员“每年有近九成得不到妥善安置”[14]。竞技体育这种“高投入、高淘汰、高废弃、高失业”的资源浪费型发展方式,不仅会影响整个竞技体育的稳定与发展,同时还会使公共体育体系中的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两极分化”加剧。

       对于这些问题过去虽然有许多相关的研究,但将这些问题上升到循环经济、节能减材、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的高度,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加以探讨和研究的文献鲜见。因而从循环经济的视角把握并解决影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质量与利用效率低、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则显得更加紧迫与必要。

       为此,解决公共体育设施损耗率高、资源荒废严重的问题,解决提高各类体育场馆利用效率底下的问题,解决竞技体育人才的巨大浪费问题,就必须要提高其循环利用效率,这不仅是拓宽与发展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一条有效路径,同时也是更新公共体育发展方式、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措施。

       2.3 循环经济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产生的作用

       循环经济对公共体育服务产生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传统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理念与发展方式来解决我国公共体育需求众多、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有限的矛盾及其边际效应不佳的问题。传统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理念与供给方式是通过“外生式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来满足大众公共体育需求,实现公共体育发展的宗旨——服务与满足大众增进身心健康的需求,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所谓“外生式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资源开发的规模化与资源利用的扩大化来实现发展目标,即是以增大公共体育的外生变量(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所必需的土地资源、公共体育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等)来实现满足大众公共体育需求。但是,这对于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公共体育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相当有限的体育大国来说,仅仅通过追求量和规模的逐步增大来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体育需求,实现公共体育的发展目标是困难的。另外,还有一点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当今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资源利用效应低下,大多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又常常处在资源浪费与闲置之中,即公共体育服务的边际效应与资源保护同不断增大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形成了一种巨大反差,资源供给与资源保护及其资源效应处在一种失衡的状态,这种现象导致传统公共体育服务的“外生式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是难以承载和满足大众公共体育需求的。因此,以最小的资源成本与代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公共体育需求,是我国21世纪公共体育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循环经济通过资源“内生式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来解决公共体育服务中供需矛盾以及资源的浪费与闲置问题,以及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与边际效应的提升产生作用。“内生式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是指以公共体育资源的“减量、重复、再生、循环”利用为核心,将有限的公共体育资源从生产、供给、分配、消费等公共体育服务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依靠科学、知识、技术、制度的改革与进步来减少公共体育资源的浪费与闲置,提升资源利用的边际效应和资源保护的质量,最大限度解决传统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存在的种种弊端,使提供的有限的公共体育服务产生巨大而持续性的“内生力量”。循环经济产生“内生力量”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好处是:(1)使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与闲置,持续放大和保持其效应的延续,从而解决当今公共体育资源短缺与其资源供给效应低下以及资源供需矛盾与恶化的问题;(2)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部机制及其各主要制约因素形成和谐与均衡,解决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增量与其资源保护失衡的问题;(3)将影响公共体育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因素”转化为其“内在因素”来破解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方式问题,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转型升级,根除公共体育服务中人力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双重危机;(4)让公共体育服务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平台的载体,可以推动全社会珍惜有限资源与生态环境,促使生态文明的中国梦建设更上一层楼,使公共体育服务成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

       3 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概念及其意义

       3.1 资源循环型发展方式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相互关系

       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它包括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智力、知识、技术、信息、制度、管理)。在这两大资源中包含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珍惜和保护好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循环、综合利用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宗旨。

       资源循环发展方式是基于这一宗旨而诞生的。它是以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化和再循环化为原则,通过科学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来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与破坏,从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保持永恒的和谐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21世纪是环境世纪,资源循环型发展方式是环境世纪人类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典范。公共体育服务是一种社会文化,它既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又是整个社会服务体系或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与外部世界进行着物质的、信息的、能量的交换,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产生与发展是在反映外部世界的基础上,顺应与纳入外部世界的各种要素进入到自己的系统,使其成为与外部世界相适应的一部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只有不断地指向外部世界,指向同人民大众身心健康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前进动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与外部世界这种开放性环路式互动、互联、互利关系,是循环型发展方式进入到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之中,成为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的根本动力与条件。可以说,资源循环型发展方式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这种动态耦合与同化关系是两者利益有效结合、实现共同宗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全面、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根本。

       3.2 资源循环型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

       所谓公共服务体系,是指由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资源配置、管理运行、供给方式以及绩效评价等所构成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安排[15]。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有关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的解读与定义有许多,但就其核心观点而言,可以理解为:政府为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而构筑的统筹、组织、规范、管理、协调、配置公共体育资源,向人们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及体育产品,以保障人们的体育权,促进公共体育发展的体制与制度安排。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伴随国民对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大,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也同步增多,其研究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概念、构成要素(组织、场地设施、体育指导、资金、政策法规、监督、绩效评价)、特征、职能、意义以及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框架、原则、支持和保障系统等。这些研究对促进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需要指出的是,过去有关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其视角聚焦在不损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共生、共存、共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减少和控制资源浪费,积极推进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上,以最小的资源成本获得最大的资源效应来实现满足大众公共体育需求的研究甚少。这就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改革与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最终落脚点究竟应当怎样把握与确定。是不是仅仅把满足大众公共体育需求作为考察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唯一标准,还是以提供怎样的公共体育服务的资源成本与资源利用效率及其资源代价作为考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完善状况的首要标准?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公共体育的发展方式问题。

       近来许多地区把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评价标准更多地锁定在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多与快”上。而对“好与省”以及可持续地循环利用资源则更多地停留在理念与口号上。其结果是高成本、高代价、低质量的公共体育服务大量进入社会。表面上看,大众公共体育资源供给出现了逐年增多的格局,但众多的公共体育资源供给仅仅是“昙花一现”,资源利用率的低下、资源的浪费和荒废,最终难以实现改革与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根本目的——维护与延长公共体育资源的利用寿命,可持续地满足人们的公共体育需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面对这样一种客观现实,顺应环境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转变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方式显得尤其重要与迫切。对此笔者提出引用循环经济理论构建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所谓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可以定义为:以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由政府部门、社会公益组织、体育企业、社区公益组织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从公共体育资源开发、建设到公共体育资源利用的整个过程中,以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原则为先导,以影响公共体育资源的供给、利用、保护等文化生态因子保持平衡发展为依托,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在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环境损害及其资源浪费的基础之上,提高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的效率,最终形成永续满足人民大众公共体育需求,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监督、评价、保障的综合性机制体系与制度。

       3.3 构建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意义

       3.3.1 更新公共体育发展方式的系统观

       在公共体育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公共场馆设施的利用与各类专业体育人才的产出、优秀成绩的创造和运动员退役以及各类公共体育资源的耗损等全过程的运行系统中,将传统的依赖资源单向式的线性发展方式,转变为资源反馈式的循环发展方式。即把整个公共体育发展过程组成一个“资源投入—资源产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采取循环经济的实践方法与措施提高各类公共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及其利用寿命;延缓优秀运动员退役转行、弃业以及安排退役运动员服务于大众公共体育)”的反馈式流程系统,从而减少公共体育资源闲置、浪费与流失。实现公共体育事业以最小的资源代价获得最大的体育资源效应,推进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实现公共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3.2 创新公共体育发展方式的价值观

       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无论是我国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是有限的。伴随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实践不断深入,社会公共体育需求还将日趋增大,现有的公共体育物质资源供给则很难与“美丽中国”建设的整体目标相吻合。同时竞技体育的人力资源供给也很有可能因目前退役运动员的待业、失业的增大而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这就使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的有限性显得更加突出。而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发展方式则不再像传统公共体育发展方式那样将现有的公共体育资源大量闲置与浪费,也不会把众多的竞技体育退役人才看成是“吃青春饭”的“一次性消费”资源,而是将其作为公共体育长期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维持公共体育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动力源泉。通过资源循环型的方式,用举全国之力培养出来的有限竞技体育人才资源以及用国税建设起来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可以最大化地循环利用。这不仅可以提升与放大资源的长期使用价值,而且对于一个资源有限、人口众多的新兴大国来说,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3.3.3 变革公共体育发展方式的发展观

       传统公共体育的发展观虽然主张“奥运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并举。但在实践中却是一边倒的格局,即将国家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到了奥运战略上,把最大限度地培养更多的高水平运动员,最大限度地创造世界最多、最好的运动成绩作为体现体育强国建设的第一要务。而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观是在充分考虑“奥运战略”的同时,更加关注没有获得世界最佳运动成绩的成千上万的资深运动员怎样面向未来及其他所承受的压力与困惑,以及国家、社会、运动员本人为之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应当如何补偿,应当如何最大限度地节约和珍惜付出巨大代价培养出来的人才资源,让他们在公共体育的各个领域发挥其专长,服务于金牌与全民健身战略。也就是说,提升竞技体育人才资源价值的边际效应是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观的一种特征。

       资源循环型发展观在平衡国家公共体育(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资金投入政策、激励政策、经营管理制度、政绩考核制度等发展制度与模式的失衡上,不仅可以大大改善我国竞技体育一线资深运动员数量减少和避免人才流失的现象,增大群众公共体育指导员的资源配置与供给模式,解决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公共体育指导员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以及相关政策的不配套、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及其服务失衡的问题。同时还有利于根本改变后奥运时代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在资源配置上的“两极分化”,推进我国公共体育真正走向多元体育文化平衡发展的轨道,提升公共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实现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目标。因此,通过资源循环型发展方式的创新来构建权利、机会、规则公平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全民健身创造更大的空间,激发国民体育健身的热情,使公共体育更多服务民生,拉动内需,使人民可以享受改革的成果,大幅度地提高我国民生质量与福祉水平以及人们生活环境,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为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具有十分现实的社会意义。

       4 构建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思路

       4.1 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成是:组织系统——政府体育公共管理部门、社会体育协会、体育产业、体育职业组织、社区公益体育组织、公共体育服务监督与绩效评价组织;资源系统——体育的各类自然资源、体育的各类人文资源,如体育场馆设施器材、体育资金、体育职业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系统——道德、观念、知识、科技、政策、法规、制度等。

       在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虽然各个子系统都有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但在这个体系中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发挥其各自特定功能的同时,为达到同一目的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组织系统是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主体,它在系统扮演着导向、调控客体发展走向的角色。组织系统各种要素的目的、任务不同其作用也不尽相同。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编制公共体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出台鼓励公共体育走循环经济道路的政策。体育企业、体育职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实践绿色生产和消费,即最大限度减少运动员的培养成本并延缓优秀运动员的退役年龄,同时还要减少体育资源(场地设施器材)的耗损及其废弃物的产出量。公共体育服务监督与绩效评价组织的责任是,制度化经常检查与及时报道公共体育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其损耗、损坏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政府体育部门与社区公益体育组织,通过这些组织进行及时维修和保护。社区公益体育组织与居民体育服务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居民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并教育居民树立热爱资源环境、减少资源的损坏及循环利用资源的观念与意识。使循环经济的思想在老百姓的体育实践中得到落实,从而减少公共体育资源环境的损坏、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由此看见,组织系统的导向、决策、调控作用直接关系到客体效应的好坏,以及客体功能是否可以永续长存及其边际放大。所以,作为主体定位存在的组织系统,它在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着决定性作用。

       资源系统是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客体。它既是循环经济应用的对象,又是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好坏、完善与否最终取决于它对有限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效应上。资源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是衡量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根本标志。目前将循环经济理论应用到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上还处在起步阶段,其研究应用的空间还很大。引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运行原理、分析方法、技术手段、评价指标等构建契合公共体育特征的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其实质就是构建公共体育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再利用与循环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因为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最终目的在于将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广大的公共体育资源需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构建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核心是瞄准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资源的可持续保护和循环利用。这一点对公共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也是改革与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根本。

       文化系统是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的媒体或工具。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组织系统能否发挥其应有功效,即以最小资源代价换取最大或永恒的资源效应,最终取决于文化。它是构建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灵魂与根本保证。有怎样的文化就有怎样的社会意识、制度、体制、政策、法律、价值观念、科学技术及怎样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决定着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及其行为方式。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它包括公共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与设计技术、公共体育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技术、公共体育设施的绿色建筑技术、各类公共体育资源节能减材技术、体育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以及循环利用技术、环境健康检测与评价技术等。这些技术为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制度创新是推进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的必要条件与社会保障。它包括各类公共体育资源的保护制度、资源环境产权制度与多元化经营制度、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资制度、公共体育的土地配置制度、公共体育商品生产与销售制度和公共体育资源利用的保证金制度等的创新。应当说,制度的创新不仅可以保障与激励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推进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深入全社会。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制度的最终目的是在制约人的行为的同时,更期待人的行为成为与制度规范形成相一致的自觉行为。这就需要社会积极地进行环境教育,努力营造社会的环保氛围,不断促进人们的环境道德、环境观念、环境知识等各个方面的价值观全面转变与提高,以弥补制度的不足。使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方式深入人心,使保护公共体育资源环境、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资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总之,在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每一个构成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有机体内部的各种要素必须不断地协调相互关系,使其产生平衡,并最终朝着系统各要素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生态平衡及其可持续发展发展。因此,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内部各要素与外部相关环境要素形成一种生态平衡关系的结果,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生态化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

       4.2 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运作方式

       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资源循环对象是一个涉及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庞大系统,尤其是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特质不同,包括总体、系统、状态、变量、要素等方面的不同,其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如何将这样一个庞大资源系统通过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地保护与利用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笔者以为可以通过两种路径来实现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终极目标。

       一是体育内部层面的小循环。所谓体育内部层面上的小循环是指: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与产品以及准公共体育服务与产品的体育企业,如职业运动队或俱乐部、体育休闲娱乐场所、体育旅游企业、公共体育产品生产企业、体育专业商品店等,运用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原则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发展目标与生产、经营、管理,将企业内部全部或部分要素进行资源循环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体育资源的边际效率,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体育内部层面的行业内资源小循环包括3个方面。(1)体育人力资源的内部循环利用。这里主要是指职业运动队或职业体育俱乐部的人力资源。通过制度更新延缓或减少优秀运动员过早退役、转行、废业。保留一定比例的资深运动员继续在队,形成合理的运动队人才结构。使得用“重金”培养出来的优秀运动员不仅仅可以在竞技体育一线奋斗,而且还可以循环利用,为二、三线运动队的年轻运动员乃至少儿体校的运动员做技术指导和陪练,以促进竞技体育各梯队层次的可持续发展。(2)公共体育产品生产与消费的资源循环利用。公共体育产品生产涉及的产品类型众多,但无论是耐用性产品,还是非耐用性产品都应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最大化减少资源浪费及其产生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同时积极推进各种体育器材节约化利用,要对资源消耗大的体育项目,及时回收破损的废弃物,对那些由于更新换代而长期没有使用的“旧器材”也应循环利用。(3)以消费资源为核心的体育旅游产业。要尽量减少或避免体育旅游活动造成的对自然生态资源的破坏,尤其是对水资源利用大的游泳、划船、汽艇、水上娱乐等体育旅游项目,要防止水资源的污染。对所有游泳池馆的水必须采用循环利用方式,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另外,对水资源利用大户的高尔夫,应通过加大人工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来促进高尔夫场地的水资源再生与水土保护,控制该项目对水资源的浪费性利用。形成以高尔夫促进体育旅游,以体育旅游推进自然生态环境的提升,通过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来提高高尔夫球场自然生态资源的水土保护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多利用与浪费。

       二是体育外部层面的社会化资源大循环。即在全社会建立体育公共体育资源开发、产生、服务、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共享和共同预防、治理环境破坏与资源浪费的社会共生性共同体,在减少公共体育产品利用中的污染物产生量与排放量、提升公共体育资源多级循环利用效率的基础上,促使体育内部与外部的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发展,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与可持续发展。

       体育外部层面的社会化资源大循环也包括3个方面。(1)体育人力资源的社会化循环利用。伴随我国社区体育快速发展,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需要大量的体育指导员。一些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和体育专业的大学资深教授退休后,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进入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站或在当地民政部门注册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法人公司,为当地居民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其服务的费用由政府“买单”。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资深专家和优秀运动员的专业特长,放大资源循环利用的社会价值,服务于民生建设,还可以为大量退役运动员提供就业机会,减少资源的浪费与流失。(2)体育产业链及其所在地域和城市的资源联动循环。即体育产业之间以及与体育产业相关的产业之间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利益关系,利益驱动会使相关体育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利益群体。一系列利益相关的体育产业群体组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体育产业链。体育产业链中的各个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相互交流废物、进行循环利用,以减少或杜绝污染物产生量和资源的浪费。这样的发展方式不仅仅会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产能与经济效应,而且还会随着体育产业链的延伸及其规模的扩大,使体育产业链的循环经济行为在更大范围内影响和促进社会循环经济的发展。即影响到体育产业链所在城市和区域的物质、能量、资金、人才的循环利用,从而推进当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3)社区体育层面的社会化资源循环。社区体育即是社区生活中基本的内容之一,又是群众体育最为重要的根基。推进社区体育层面的社会化资源循环型发展方式,除了需要政府的积极倡导、政策的支持、法规的不断完善、体育企业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以及创新公共资源配置的管理制度、科学技术的支撑、社会文化环境改善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外,还需要制定一个社区体育社会化资源循环利用的运作方式。其运作方法是:构建社区各利益群体共同参与的民间公益性组织——公共体育资源经营与保护组织,专门负责社区公共体育资源循环利用、保护与维修公共体育资源,宣传资源循环利用的社会意义与功效,构建社区与社区之间资源的共享机制,即通过政府行为制定有关社区内或社区周边的学校、企业、部队等公共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规章制度,让那些常常处在“半休眠”状态的公共体育资源可以循环利用、服务民生。

       5 结语

       产业革命以来,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以资源消耗型发展方式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推进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其结果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与丧失,制约着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体育诞生以来,它的发展也同样深深地打着传统现代化资源消耗型发展方式的烙印。我国在发展公共体育的过程中,一方面显出了追求锦标主义最大化的浓厚倾向。追求锦标如同追求GDP高增长一样,锦标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总体实力的象征,高投入、高淘汰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方式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公式”,另一方面,公共体育中大众体育不仅仅是公共体育服务数量少、质量差,而且竞技体育的许多资源设施即使闲置也很难让大众享用,还有竞技体育大量的专业人才即使转行、弃业、失业也很难为大众体育服务。竞技体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与流失不仅仅制约着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使得我国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对此,笔者提出走资源循环型发展道路来解决公共体育现存的资源严重浪费问题,以期扩大和延伸循环经济的应用领域,促进公共体育的文化生态平衡发展及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收稿日期:2014-11-15;修回日期:2015-01-16

标签:;  ;  ;  ;  ;  ;  ;  ;  ;  ;  ;  ;  ;  

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_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