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论文_周应恩,马海鸿,田爱丽

颅骨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论文_周应恩,马海鸿,田爱丽

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 844000

【摘 要】引起颅骨改变的疾病常见的是①颅骨局部病变,如炎症和骨肿瘤与累及颅盖骨的全身性疾病,如Langerhans细胞组织增生症和神经纤维瘤病以及②头皮疾病和③颅内肿瘤等。翻阅国内外几部骨肌系统影像学和神经影像学权威著作,其中涉及颅盖骨的介绍不多,分散,更少专题论述。本文重温这方面的资料,结合我们有限的经验,并提供一些病例,加以介绍,旨在加深认识,以提高诊断水平。

【关键词】颅骨;常见疾病;影像学;诊断

1、颅骨病变

颅骨的影像学改变有局限性骨质增生和局限性骨质破坏或缺损。将不同疾病依增生和破坏归纳、加以讨论,有利于鉴别诊断。影像学表现以平片为主,辅以CT或MRI检查。

1.1局限性骨质增生

见于骨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慢性硬化性骨髓炎、颅血肿等。骨肉瘤有肿瘤骨或骨膜增生骨也一并在此介绍。

1.1.1骨瘤 发生于膜化骨的骨骼,颅盖骨是好发部位之一。多起自外板,偶起于内板,呈扁平形或山丘状隆起,大小不定,致密型者密度高,均匀,松质骨型则密度低,且不均匀,诊断不难。

1.1.2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颅骨是好发部位之一,在颅面骨受累的115病例中占48%。多在额顶枕骨。表现为匀称性增厚,范围较大,呈磨玻璃状,有囊性变,纤维骨瘤型者则形成肿块,边缘清楚、硬化,质地呈磨玻璃状,诊断较难,容易误诊。

1.1.3慢性硬化型骨髓炎 即Garre骨髓炎,累及颅骨者很少见。表现为内外板及板障弥漫性增厚及硬化,与正常骨分界不清,见不到骨破坏与死骨。

1.1.4颅血肿 婴儿产伤或幼儿外伤,血液积存于外板与骨膜之间,血肿以颅缝为界。被掀起的骨膜出现新骨,则形成骨壳。早期中间透明,以后则形成板障,构成一个骨性肿块,境界清楚,表现典型,不难诊断。

1.1.5骨肉瘤 虽是常见的恶性骨肿瘤,但发生在颅盖骨者少见。多为溶骨型,而成骨型与混合型少见。表现为放射状骨针突向颅外,骨针及邻近板障有破坏。

1.2局限性骨破坏

孤立、单发病灶见于炎症、肿瘤和嗜酸性细胞肉芽肿,而大面积,多发者则见于神经纤维瘤病、黄脂瘤病和畸形性骨炎等。泛发性骨破坏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和交感神经母细胞瘤的颅骨转移。

1.2.1化脓性骨髓炎 额顶颞骨均可受累。破坏较局限,边缘有硬化带围绕,硬化带与正常骨分界不清。板障与内外板破坏,成人病变可跨过颅缝累及邻骨,儿童则炎症为颅缝所限制,骨膜因较早被破坏,很少有骨膜增生,但可发生大片死骨,结合临床诊断不难。

1.2.2结核 见于儿童,好发于额顶骨,病变起于板障,累及内外板,多邻近颅缝,并可超越颅缝侵及邻骨。影像表现为边缘清楚的穿凿状骨破坏,外围以硬化带,多较小,可多发。内外板破坏不一致,可出现双边征。死骨可有可无,死骨常较小。弥漫型者,破坏广泛。

1.2.3梅毒 见于后天性梅毒,颅盖骨较常受侵,表现为穿凿状骨破坏,常较大,但可局限,偶有小死骨片。因多有梅毒性骨炎,致颅壁广泛增厚、硬化。

1.2.4电击性骨坏死表现为边缘不清的骨破坏。无特点。

1.2.5上皮样肿瘤 肿瘤起于板障,膨胀性生长,表现为边缘清楚、常有硬化线围绕、大小不等的骨破坏,小者轮廓规整,形圆,大者则外形不整,于外板边缘处可有骨檐翘起,内板也可受累。破坏区中可见残留骨片。CT与MRI可观察骨破坏细节。

1.2.6巨细胞瘤 很少见,较多累及颞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多因局部肿胀与疼痛就诊。呈多房状骨破坏,外围以硬化线,犹如长骨巨细胞瘤的皂泡状表现。还可呈边界清楚、轮廓整齐的骨破坏。

1.2.7血管瘤 目前多认为血管瘤是血管畸形,是错构瘤,常见,占颅骨原发肿瘤的10%。海绵状血管瘤最常侵犯颅盖骨。临床上为无痛性肿块,有压缩性,低头时肿块可胀大。肿瘤起自板障,侵犯外板。X线表现为边缘清楚的骨破坏,有硬化线围绕。外板多破坏,切线位可见放射状骨针,内板常完整。正面观病灶呈小蜂窝状。有时血管瘤可很大,并可破坏内板向颅内延伸。毛细血管型少见,呈溶骨性骨破坏。CT显示病变更为清楚,有明显强化。MRI检查血窦部分呈高信号,骨针呈低信号。

1.2.8转移瘤 颅盖骨是常见部位之一,多为溶骨型或混合型。骨破坏呈椭圆形穿凿状,边缘清楚,也可模糊,大小,数目不定,无硬化线围绕。CT与MRI显示病灶敏感性高,但确定为转移瘤也有困难。如果肿瘤向内侵及硬膜可出现脑膜尾征。查出原发瘤有助于诊断,但生前,甚至尸检也可查不到原发瘤。

1.2.9骨肉瘤 表现为局限性溶骨性破坏,边缘不整,大小、形态不一,破坏由板障向内外板发展,外板较明显。病变发展快。

1.2.0嗜酸性细胞肉芽肿 当前将本症与黄脂瘤病、Letterer-Swie病统称为Langerhans细胞组织增生症,而嗜酸性细胞肉芽肿占这类疾病的70%,约1/4累及颅盖骨。以额骨多见,顶枕骨次之。呈边缘清晰、锐利的穿凿状骨破坏,周边硬化线可有可无,可出现双边征。单发或多发。多发病灶融合也可呈地图样改变。病变可超越颅缝。

1.3颅骨大面积骨破坏

1.3.1神经纤维瘤病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疾病。内、中、外三个胚叶受累。临床表现多典型,包括皮肤软纤维瘤和棕色斑,周围神经纤维瘤以及骨发育障碍和畸形等。全身骨骼均可受累,但以颅骨变化最具特点,如眶窝扩大、视神经孔扩大、中颅窝扩大和蝶骨大小翼骨缺损等。颅盖骨则出现大面积骨缺损和颅缝缺损。

1.3.2黄脂瘤病 颅盖骨破坏最为常见,累及多块骨。病变累及板障,呈边界不清的骨破坏,继则侵及内外板,骨破坏呈穿凿状,边缘无硬化线,可出现双边征,也可有残留骨片。病变大小、多少不定,最后融合,形成地图样骨破坏。少数病人可自行修复。地图样骨破坏是晚期表现和尿崩症及突眼,构成典型的三联征。

1.3.3畸形性骨炎 累及颅盖骨,在早期X线表现为大面积的密度减低区,形状不定,边界清楚。主要累及板障与外板,内板多完整。这种变化实为重度脱钙,骨基质仍保留。影像变化可几年不变,也可很快出现骨增生变化。

1.3.4顶骨萎缩 又称对称性顶骨凹陷,是缓慢进行的老年性骨改变,不是解剖变异或发育异常。表现为两侧顶骨外板及板障对称性萎缩消失,内板完整。偶累及枕骨或额骨。表现典型。

1.4颅盖骨泛发性骨破坏

1.4.1多发性骨髓瘤 是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颅盖骨常受累,具有一定特点。表现为多发圆形穿凿状骨破坏,大小不一,边缘清楚或模糊。10~85%病人有凝溶蛋白尿。血钙可增高。

1.4.2白血病 可累及全身骨骼,以红骨髓丰富的颅盖骨为明显,X线表现为泛发,边界不清的小骨破坏区。

1.4.3交感神经母细胞瘤转移 儿童肾上腺或交感神经节的恶性肿瘤可全身转移。颅盖骨转移表现为泛发小的骨破坏,转移至脑膜还出现颅内压力增高征。

1.4.4Letterer-Swie病 见于小儿,预后差。临床上有肝脾增大,贫血和全身紫斑性皮疹。X线表现为多骨、多发类圆形,大小不等的溶骨性破坏。颅盖骨破坏呈穿凿状。肺纹理增多,肺野呈磨玻璃状。

2.头皮病变

2.1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tis)也称假肉瘤样筋膜炎,系以纤维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的软组织瘤样病变,极为少见,属良性病变。表现为头皮软组织肿块,引起以外板为主的骨破坏。CT检查有强化。影像学无特征。在头皮软组织肿块的鉴别诊断中应包括本病,特别是迅速生长并有外伤史的病人。

2.2恶性神经鞘瘤 也称神经纤维肉瘤,系周围神经的肿瘤,起于软组织,发生在头皮的极为少见。本文1例可见累及内外板、板障的溶骨性破坏,MRI上破坏区有软组织肿块,突入颅内外,T1WI为均匀等信号,T2WI为均匀高信号。

2.3头皮癌症 多为鳞癌,少数为基底细胞癌。一般无需X线检查,但有溃疡时,影像学检查可了解向骨内扩展的范围。当有感染时,则外板、板障被破坏。破坏的范围比癌实际侵蚀的范围大。

3.颅内肿瘤

脑膜瘤 颅内脑膜瘤靠近颅盖骨可引起内外板和板障的骨增生或内板骨瘤样增生;颅壁骨破坏,以内板破坏明显,边缘还可见轻微的骨增生。常并发颅内压力增高征。骨改变发生在脑膜瘤的好发部位。诊断靠CT或/和MRI。

4.结束语

引起颅盖骨改变的病变少见。多为颅骨的病变,诊断用头颅平片,CT与MRI可做为补充;头皮或颅内肿瘤,应行CT与MRI检查。

引起局限性骨增生的骨病变少见,多为颅骨疾病,X线平片可明确诊断。引起孤立性骨破坏的骨疾病诊断较难,应结合临床,有时需针刺活检确诊。大面积或泛发性骨破坏见于颅骨疾病,X线平片常可作出诊断。

参考文献:

[1]李学斌 放射学,2000.24(12):23-34

[2]付明 骨肿瘤及肿瘤样变,安徽技术出版社,2001.234-237.

[3]于金平,中国放射杂志,2002,22(1):34-37.

论文作者:周应恩,马海鸿,田爱丽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2

标签:;  ;  ;  ;  ;  ;  ;  ;  

颅骨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论文_周应恩,马海鸿,田爱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