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_王利娟

城镇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_王利娟

长春师范大学 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推进社会结构转型,落实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路径。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厘清乡村教育治理的丰富内涵,揭示乡村教育治理的现实困境,推动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有助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推进教育公平,为乡村提供足够的优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键词:城镇进程;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对策

教育是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它承担着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也受到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在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中, 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着艰难的生存困境。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一大特殊群体。由于缺乏父母的直接教育和亲情呵护, 留守儿童出现了“ 学业不佳、 德行失范和心理失衡等一系列教育问题”,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近些年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1农村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

1.1农村教育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工程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思想、道德和素质不仅关乎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且还对城镇化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城镇化着眼农民,涵盖农村,既是农业人口向城镇聚集,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也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它离不开人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面貌的全面提高。教育既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产业结构布局、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对社会、经济以及人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农村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处于战略核心发展地位,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城镇化发展进程、创新农村文化以及引发农村全体成员的文化共享自觉性具有重要作用。农村教育不仅是城镇化的核心,也是推进城镇化正常、顺利、健康发展的基础工程。

1.2农村教育是稳定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基础

发达的农业是推动城镇化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城镇化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要素与城市要素之同化的过程。而农业发展作为稳定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基础,不仅为城镇化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撑,而且为城镇化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问题,农业更是关系国民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中国农业不能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农业的发展依靠科技和人才,而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又依赖于教育。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稳定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基础。

1.3农村教育有助于促进农村人向城镇人转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但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相比,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离不开农村教育。只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能力拓宽农民就业范围,使农民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机会。同时,加强农村教育能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他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生转变,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人向城镇人转变。

2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困境

2.1农村基础教育功利化倾向十分突出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撤点并校”为基本方式,大量的农村中小学被撤销,城镇周围的农村学生大都进入城镇学校上学,这使得农村地区失去了乡村学校的文化滋养,农村基础教育显示了效率优先的功利色彩。同时,农村学校学生把考试升学当作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唯一路径,家长和教师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当作唯一追求。农村基础教育突出的功利倾向,具体表现在教育目标、教育行为和教育途径上。从教育目标上看,“成才”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主要甚至唯一目标。本应关注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却只重智育,轻视其他各方面,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在教育行为上,违背教育的基本规律,偏重考试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分数成了学生和老师共同的唯一追求,这样,教师和学生便成为教书与考试的机器。在教育途径方面,课堂教学成为唯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游离于学校教育之外。由于农村学校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都为着“考高分、升好学”而服务,离开了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所学的知识没法转化为能力和信仰,学生的社会性难以生成,学生的和谐发展更无从实现。这种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只为考试与升学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分数高、素质低,发展片面,既未成才,更未成人,完全违背了农村基础教育的素质和目的,功利化倾向十分突出。

2.2治理价值取向的偏失

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价值取向表明主体对事物属性或者发展趋势的认识倾向和价值偏好。由于受历史积弊与现实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认识水平、思维偏失等主观因素的制约,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偏颇,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逐渐走向了衰落,乡村教育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逐渐沦为了城市教育的翻版,出现了“乡村教育城市化论”的价值倾向。该观点认为,伴随着“新派”教师充实到乡村教育中,城市取向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教学设计和方法使得传统的乡村教育逐渐丧失了乡土本色;大量乡村学校、教学点的撤并,使得乡村学校存在的空间场域发生了位移,随着大量乡村学校向城镇的集中,乡村学校存在的本土之根和文化场域受到了剧烈的冲击;伴随着现代性知识对地方性知识和乡土知识的控制和侵占,城市取向的知识选择机制导致在教学知识体系中,乡土知识被无情地淹没和遗忘。因而,无论是知识体系、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还是整个校园环境都与城市教育别无二致。乡村教育的城市化论取向以“城市教育是现代的,代表着人类的未来发展方向,乡村教育是落后的,是需要着力改造的对象”为前提假设,本身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忽视了乡村教育的历史基础、乡村社会的客观事实以及乡村教育的本体价值。

二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现代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滋生了破坏性的后果。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觊觎,人类主体性的丧失、精神世界的荒芜等使得人类开始反思现代文明的价值,并在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中寻找治愈现代性后果的处方。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乡村文明的独特价值和文化底蕴,以及乡村教育之于乡村社会乃至人类世界的重要意义。因此,在乡村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中,出现了“乡村教育特色论”的价值取向,即认为城乡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现实背景是不同的,乡村教育具有不同于城市教育的天然资源和独特优势,乡村儿童的生长空间和个体经验也不同于城市儿童,因而乡村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应有别于城市教育,乡村教育发展必须以坚守传统乡村文化为前提,审慎利用现代文明和技术。“乡村教育特色论”认识到了乡村教育自身的价值所在,但由于对现代文明的借鉴和利用不够,最终可能导致乡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走向封闭和退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大部分优势资源分布在城市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城乡教育由于受到内外因素的制约,差距在不断加大,在教育资源分布和受教育条件方面,城乡孩子表现出极大的不平等性。“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人民群众的要求。然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对基础教育的质量有着较高的需求。在农村,一个教师、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间教室就构成了学校,而城市的基础教育水平已经基本达到了现代化,使得城市人口的平均学历远远高于农村人口,这又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另外,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社会二元结构,使得人们认为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基础教育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农村基础教育是允许落后于城市基础教育的,在这样的错误观念的引导下,政府把精力过多地投放在城市基础教育的问题上,这就使得农村基础教育处于恶性循环的不利境地。

3 城镇化进程中缓解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困境的策略

3.1转变观念,化农村基础教育“功利性”为“育人性”

基础教学是进步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它着重基本素质的培育,而不是专业的培育,更不是当时很多老师和家长期盼的“高分学子”的培育。基础教学的性质决议了其任务是为受教学者打下坚实的体质、思维、常识、能力基础。基础教学不只是为了考高分进入一个非常好的校园,更主要的是为了培育学生的生存和全部开展的能力。关于我国这么一个发展中国家,乡村的基础教学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使乡村人取得常识、技能与现代公民认识的普及教学;是推进乡村从根本上脱节贫穷,走上可持续发展路途的教学。因此,乡村基础教学的主旨不在于升学率,而在于培育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和进一步开展的潜力。乡村基础教学一定要回归教学素质,把“培育人的基本素质”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从“功利性”走向“教学性”,把育人功用置于首位。思维观念是举动的先导,要让乡村基础教学表现其应有的作用,淡化乡村基础教学的功利性和“升学主义倾向”,有必要首要改变学生家长和老师的观念,让他们从思维上充沛认识到基础教学的素质和目的,挖掘出基础教学的育人道。关于家长而言,除了思维观念的改变,不能抱着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分数唯上的情绪,还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开展。关于校园和老师而言,要尽力践行素质教学的思维,用全部的教学培育替代片面的常识灌输,尽力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育人环境。

3.2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

第一,强化乡村师资培训,逐渐进步乡村老师素质。坚持把进步老师队伍素质摆在突出位置,从提高管理水平和准则动身,树立完好的乡村基础教育老师持续学习与考核准则,研讨考核成绩的奖惩方法,推进乡村老师的自主教育与学习。树立健全有效的城乡老师帮扶沟通机制,让乡村老师在沟通中学习,在帮扶中进步。组织乡村中小学骨干老师定期到城区校园学习领先的教育方法、承受领先教育思想理念,让他们尽快地变成优异老师;并且组织城区领先的老师到乡村校园辅导教育,协助和带动乡村骨干老师的迅速生长。第二,加强老师人事准则改革,优化乡村师资结构。合理分配区域内各校园老师的配置,逐渐使老师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等趋于合理化。关于年龄比较大体力、精力、能力都不再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老老师,能够选用内退、提前退休等方法腾出岗位,鼓励更多优异的年青大学生到乡村校园任教,为乡村基础老师队伍写入新鲜血液。第三,加强乡村老师特殊津贴准则建造,实在提高乡村老师的薪资待遇。对于乡村特殊情况,树立乡村老师特殊津贴准则,使乡村中小学老师的薪酬福利待遇较大幅度高于同区域城市老师的平均水平,以鼓励和招引优异人才活跃到乡村从教,稳定并充足、优化乡村老师队伍。总归,要经过一系列措施建立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乡村老师队伍,提高乡村基础教育质量。

3.3以教治教: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实选择

首先,学校教育对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虽然是农民工进城后出现的“中国特色教育问题”,但问题素质还是青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这些问题也并非是留守儿童群体所独有,它们在非留守儿童身上也或多或少存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只是因为群体规模巨大且问题成因相似才变得相对突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性质属于青少年儿童社会化不良问题,解决此类问题必须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其次,学校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有各的优势,但学校教育因为其专业性和系统性能对个体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已经产生的问题起到一定程度的教育救治作用,因而可以弥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直接成因在于家庭教育生态在人口流动过程中的损坏,在教育生态修复之前,学校教育尽管不能完全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但却能在补救德行、心理和学习等方面有所作为。

再次,学校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更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既有所有农村青少年儿童个体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又有一定的群体特性,这是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难以应对的。学校教育能根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特征和已经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干预措施,并能通过教育科研和实践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法和相应对策,学校教育连续一致的系统影响也是其他教育组织和机构所不能相提并论的。

4结论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具有现代城市特征之演化的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历程,是难以抗拒的历史潮流。农村基础教育在这一历程中有重要的地位,解决好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对于完善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真正解决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陆相欣,张俊.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问题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1:124-125.

[2]张帆,蔡永鸿.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改革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5,08:50-51.

[3]刘云博,白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09-113.

[4]张利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研究[D].山西大学,2015.

[5]吴雨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面临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5,36:24-26.

作者简介:

王利娟 长春师范大学 女 1979年生,长春人 汉族 讲师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

课题信息:

1.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城镇化进程中吉林省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批准号为:GH14367.

2.吉林省教学学会“十二五”科研课题《城镇化进程中吉林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立项编号为:1251158A.

3.长春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化进程中吉林省农民教育选择模式的建构》,合同号:长师院社科合字[2012]17号 202-00927

论文作者:王利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8

标签:;  ;  ;  ;  ;  ;  ;  ;  

城镇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_王利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