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国家研究院的几点思考--兼论现代研究所制度_科技论文

对创建国立研究所的几点思考——兼谈现代研究所制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所论文,几点思考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论述了创建国立研究所的必要性,阐明了国立研究所的性质、任务与发展的目标模式,及其新的运行机制与保证体系等。

关键词:国立研究所 国家队 科学试验基地 择优支持 监督机制

1994年2月,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下发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以下简称《要点》),明确指出:“国家择优支持少部分机构通过就地改造或易地重建等方式,积极探索国立、省立科研院所新模式,努力攀登世界科学技术高峰。”

创建国立研究所目的是要集中一批优秀人才和有限资金,依照国家意志有计划地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课题进行研究与攻关。其目的是改变旧体制下形成的管理僵化、机构重复、课题分散等弊病,使国家能够把有限的资金和一批优秀人才集中到重点领域的重大项目上,形成有层次、有分工的科研开发格局。

所谓国立研究所,就是代表国家科学研究水平的“国家队”。真正做到在长远发展方向上有预见性,在人才、科研条件、测试手段上有先进性,在基础技术上有开拓性,在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上有权威性,在系统成套上有综合性,在为社会服务上有行业性。

1.建立一个新型的领导体制

建立新型领导体制是现代研究所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国立研究所要按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的要求,建立起一个高效、精干、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领导群体,实行理事会(或管委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及监事会监管制。这既充分发挥所长在科研、开发和管理中的作用,又能对所长的科学决策和监督形成有效的机制。

国立研究所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既是改革开放的需要,又是国立研究所本身所承担社会功能的需要。其任务是把握住国立研究所的科研方向,重大课题的选择,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技队伍,以及基地建设和经费有效使用等。这样做,有利于国立研究所接受社会的监督,把研究所的科研方向放在国家以及世界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审视,避免了目前我国科研机构已出现的种种弊端。

所长按照研究所的章程和理事会的决定对研究所研究开发活动实行全面领导,负责研究所日常管理工作。国立研究所其灵魂在于创新,没有勇于创新的所长、研究室主任和课题组长,就出不了第一流的科技成果,也出不了第一流的科技人才,这是国内外实践证明了的一条经验。

选拔国立研究所所长首先要有明确的标准。不仅要有学术水平的要求,且要有这个领域的专家,把握科技发展的方向;同时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的能力,及时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要善于抓住战略时机,敢断敢为;还要有朝气,有领导者的胸怀与气魄,为人正派,善于团结和激励同级和下级,共同做好工作。第二,要有严格的选拔程序。改变现在的政府任命为社会招聘,广开才源,能让有才华的各种科技人员平等的参与竞争,建立相应的评审委员会,通过书面和实绩考核,综合比较,择优选拔。第三,要有考核。对所长要进行全面考核与评估。对成绩优秀的应给予表扬与奖励;对成绩平平者应及时给予指导;对有重大失误者应给予批评和教育,对后二者情况,要及时予以调整,以保证研究所良好的有序的运行。

在国立研究所设立监事会,促进有效监督机制的形成,是保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以及科学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监事会对理事会负责,其人员组成由所内职工代表和政府、社会有关部门的人员组成,迅速收集所长决策和管理中的信息,及时反应职工的需求,变事后监督为事前参与,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证研究所确定的目标方向的实施。

2.科研方向、主攻课题应处于前沿

把握住国立研究所的科研方向和选择好主攻课题是全所职工特别是研究所长最关心的大事,也是科技主管部门关心的大事,这是创建国立研究所首要的任务。一个研究所科研方向的选择,主攻课题的确定也不能一个所、一个学科讨论,而应把它放在全国、全世界中定位,一个学科的发展也需要在整个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上考虑。这就避免了当前大量科研机构性质雷同,科研课题重复,有限的资金不能集中到关键任务上的弊病。下面有几个问题值得探索:

第一,主攻方向选择的原则是什么?

(1)学科趋势分析——分析本学科研究领域中将向哪些方向发展;与哪些学科可能发生交叉;国内外同行在研究哪些重要课题,可能取得哪些重大突破;其它学科取得的成果,对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可能产生什么重大影响。

(2)从国家需要分析——国民经济建设中现在和将来需要本学科领域解决哪些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本学科领域有哪些理论和技术成果经过物化,将对四化建设产生推动性作用;其它学科有哪些理论和技术成果,经过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可以物化成社会需要的产品。

(3)本所实际科研能力的分析——现在和将来科技队伍的状况,他们的研究和技术水平;现在和将来可能具备的测试条件;现在和将来情报信息流通情况,情报分析能力;现在和将来可能获得的经费和各级科技管理水平及适应能力。

在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还应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合适的科研主攻方向。

第二,最合适的科研主攻方向的标准是什么?

(1)应具有开创性——能推动这一学科领域的学科或技术向前发展(包括理论、方法等)。

(2)应具有延伸性——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下去,被开拓的领域越走越宽。

(3)应具有经济性——无论是理论和技术的成果经过物化后的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产生较大的技术经济效果,推动行业技术经济进步。

(4)应具有可能性——尽最大的努力,有可能一步一步地实现奋斗目标。

第三,如何选择研究课题?

确定了研究方向,还有一个如何一步一步去实现目标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选择研究课题。

(1)是否当采——即选择的课题是否学科的生长点;学科贮备是否具备;相邻学科的发展是否跟得上。

(2)研究价值——是否具有较高的学术或技术价值;是否具有重大经济或国防意义;是否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3)科研条件是否具备——主要学术带头人及其技术骨干是否具备;实验条件是否具备;主要研究技术路线是否正确;经费是否落实等。

对上述三点进行分析后,首先选择那些意义重大而条件又基本具备的课题;对那些意义重大而条件不具备的当采课题,要积极创造条件开题。

第四,谁来确立科研方向和主攻课题?

当前,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原则,进行科技系统结构调整、人才分流,对每一个独立科研机构特别是国务院部门属科研机构,都面临调整问题。为做好这项工作,国家应制订国立研究所的标准,同时要建立相应的评审机构,由国内外专家和政府部门的代表共同组成,对每个研究所和每一学科提出评审意见,报科技主管部门综合平衡后择优支持,尽量减少行政的干预和人为的因素,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3.建立合理的学科结构和组织结构

一个研究所实现其主攻方向,要从学科结构和组织结构来保证,这是我们要创建国立研究所要考虑的第三个问题。

现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学科大量交叉、互相渗透、日趋综合。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需要有关学科的支持,任何一个研究课题,都需要若干学科的协同配合。目前我国研究所内部既有按学科建制,又有按照科研任务建制,或按产品方向建制,或者三者兼而有之,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每个研究所的学科建设与组织结构长期不变,几十年如一日,缺乏生机与活力,因而大多数研究所出现科研成果少、技术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的后果。

如何组建国立研究所的学科结构?我们认为就是突出主攻方向,建立主导研究室,称之为第一学科。

在确定学科结构之后,还有一个如何组建技术系统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研究室如何建设?科研任务如何组织和实施?国内外均在探索这个问题。两种结构形式比较可行:

第一、矩阵式结构。这是按学科与按任务结合建制的矩阵结构(如图所示)。在国立研究所内,既有按学科、专业建立的科研组织,又有按任务、项目建立和科研组织。其中按项目和任务建立的机构,可以是常设的研究室(组),也可以是有一定期限的课题协作组,任务完成后解散,按新的课题任务重新建立协助组。这种组织结构是用纵向和横向结合的办法,处理学科或专业与任务的关系。从学科和专业来讲,便于积累专业知识和资料,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培养专业人才;承担综合性任务和研制产品时,又把不同专业人员组成协作组来完成。纵向是专业、职能部门的指挥线,横向是项目研究的指挥线,纵横交叉形成矩阵。这种形式,能较好地适应综合性专题任务。又能使学科水平不断提高,取得突破。

第二、弹性组织结构。对一些边缘学科,有些人比较感兴趣,但还提不出具体的研究目标,这时所长应该支持他先组织一个弹性研究组织,指定一二个同志负责,不离开原工作部门,先进行方案探讨,待有眉目后,再增加或减少人员,任务进行完毕,或各自回到原单位,或新组建一个机构。这种组织形式处于“动态”,可以扩大、缩小、合并、撤掉和新建等。它使研究机构保持生气,具有较高的能动性,有利于研究人员扩大视野,丰富信息源,突破传统的思想和方法,活化科研集体的创造力。

4.培养和造就一支敢于创新的科技队伍

创建国立研究所的重要条件,就是要有一支敢于创新的第一流的科研队伍。这个问题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各部门和各地方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证这项战略任务的实施。

第一、实现科研队伍的年轻化。国外不少第一流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大都是三十岁左右的人,精力充沛,思想敏捷,富有朝气和创新精神。特别是一批课题组长大都在三十岁左右,是勇于创新的一些年轻学者,基础扎实,有工作经验,能够独立开展课题研究,使研究所充满生机,欣欣向荣。

国立研究所要自己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尽快实现科技队伍的年轻化。在大量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博士研究生。自己培养的研究生和外面分配的研究生是研究所科研人员的主要来源,因而保证科研人员水平有较高的起点,科技骨干就可以实现年轻化。

第二、实现科研人员流动。科研人员在流动中竞争,在流动中自动淘汰,一旦成为一种经常性的制度,大批优秀的科技人员就会站在我们的面前。

要实现科技人员的流动,我们认为国立研究所每年应规定有一定数量的流动的研究人员,主要为了国内外来的进修人员以及在大学攻读学位而到研究所来做论文的研究生。这些流动人员时间观念很强,必须在一定的期限内取得成果,因此他们工作认真、学习刻苦,能很好地与指导人员合作。通常情况下,他们能完成相当一部分的课题任务,对研究所的创新有很大帮助。还必须注意到,有计划、有目的地接受一些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来所做毕业设计,也很有必要,他们会给研究所带来生气和活力。

人才交流,既有国内人才流动,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与国外的人才交流,如与国外合作研究、互派学者、工作访问、聘请专家指导研究等形式,这是一种最好的智力引进交流。

第三、发扬学术民主,活跃学术思想。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一个科研人员丧失了创新精神,或一个研究所缺乏创新精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在国立研究所,要发扬学术民主,活跃学术思想,要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让每个科研人员能自由地开展学术讨论,使大家做到畅所欲言,互为补充,求同存异,共同提高。

第四、加紧对技术骨干的培养,择优选拔跨世纪的学术带头人。对技术骨干需要培养是无可否认的,但我们国家越是骨干,工作就越忙,根本就没有时间或很少有机会进行培养。因而现在研究所出现二种骨干——工作骨干和学习骨干。出现这种现象是我们的研究所所长没有远虑,这种现状必须马上得到扭转,否则这样的研究所既出不了第一流的成果,又培养不出第一流的人才。

第五、形成有效的技术梯队。现在研究所的课题组成员组成很不合理,同一年龄,同一学术水平的人“一锅煮”,都想当“主角”,不愿当“配角”,往往是课题负责人成了“后勤总管”。所长要根据本所学科的发展,有计划有组织地形成几个技术梯队。明确每个技术梯队的学术带头人,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将技术梯队与培养研究生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促进学科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至于每一技术梯队的人数和人员比例,按学科的性质不同,不搞一个模式,力争做到人员构成合理化、科学化。

第六、用唯物辩证法武装技术人员的头脑,指导科研工作。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唯物辩证思想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而科学研究的对象本身是一个辩证统一的物质世界。任何一个科学家,只有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指导科研时,他才可能取得成功。

5.建立现代化的科学试验基地

现代化的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置是当代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是科研工作的另一翅膀。现代科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依靠先进的仪器及装备才能取得,现代化的科学试验基地,就是建成第一流的国立研究所。

第一、试验基地的建设要与国立研究所学科的发展和所担负的社会职能相适应。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类型的研究性质以及所担负的不同社会职能,要求建设的实验室的规模与仪器设备的配备是不一样的。如综合技术研究测试基地、行业产品综合研究测试基地等不同规模的类型。

第二、要用系统观点来指导国立研究所实验基地的建设。学科建设要有层次结构,有主有从,突出重点,相辅相成,形成学科的综合能力。

第三、为实现上述目标,国立研究所必须组建一支从事测试设备和测试方法的研究队伍。最新的测试设备一般国内外还没有或没有成为商品,甚至是禁运的;最新的测试方法也是保密的,只有依靠自己的研制才能保证科研工作的需要。

第四、为保证实验室仪器设备处于正常准确的运行状态,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技术后勤保证系统。如测试人员的培养、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修理、空调、水、汽、电保证等。

第五、实行对外开放,提高使用效率。国内外实践已经证明,大型、精密、贵重的试验设备不可能每个单位都配备,只有每个单位的实验设备对外开放,才能使整个科研工作都在现代化的实验基地上进行,做到互为补充,取长补短,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

6.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

国立研究所要在原有基础上建立起全新的运行机制——引入竞争机制,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与环境,优胜劣汰,择优支持,激励科技人员努力攀登高峰,保证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建立现代研究所管理制度,重点是对现行的用工制度、工资制度和课题核算制度实行改革。

6.1 改革和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国立研究所实行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用工制度。所有的人员全采用聘任制。编内人员由所长向国内外公平招聘,根据岗位、条件,择优选用。其余人员由课题负责人依据其担负的研究开发任务自行评聘。要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待业、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在有条件的地区和研究所可率先建立。建立一套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和保护制度,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6.2 改革科技人员的分配制度。国立研究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从优核实科技人员的最低工资标准,做到岗位工资与课题工资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国家对编内从事研究任务的科技人员,视其所处岗位给予稳定的工资收入,并逐步朝着国际相对可比方向增加岗位工资;对于从事技术开发、科技服务工作的科技人员,实行联系其所创造的经济、社会效益计算报酬的办法,上不封顶,下不保低,拉开差距。流动编制人员的工资从课题经费中支付,工资标准由课题负责人自行决定,但不能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从实施和转让的技术成果,发明创造中所获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报酬发给科技成果完成者,是《科技进步法》、《技术合同法》和国家政策中的明确规定,其比例可按技术转让使用费15%左右,和技术实施及新增留利的0.5%-2%执行!

6.3 实行新的课题核算办法。国家下达给国立研究所的课题经费是全额经费,应包括完成课题所需研究和劳务费用等,现行的会计制度也必须适应新的课题核算办法。

6.4 在国立研究所内部要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人人奋发向上,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同时要教育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道德,牢固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物质文明建设的模范。

7.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创建国立研究所,这是现代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方法和领导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这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为补充,三者构成一体。实现科学化的管理,是现代研究院所制度的基础之一。而这一点正是当前研究所改革中最薄弱的环节,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经营管理、人事管理、物资管理等,仍是原来一套管理方法,手段慢,信息反馈慢,严重地制约了研究所改革与发展。

7.1 建立起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的体制。为保证国立研究所的正确的决策,决策程序、决策方法、决策机构必须健全和完善,这是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前提,如决策的失误可能会导致“全军覆灭”。

7.2 要建立与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国立研究所上下的管理是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正常的决策能依靠规章制度来实现。

7.3 合理的管理机构。从国立研究所内部管理结构来讲,纵向要管理层次少,减少中间环节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关键;从横向联系看,要求职能部门分工明确,为基层服务周到,基层有较大的自主权(主要指研究室与课题组)。通过纵横联系,研究所所长能掌握全局,能比较好地运转全局,从基层机构到全所都能按统一的目标正常动转。

7.4 管理信息渠道畅通,信息反馈迅速,形成一个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由指令信息(由高层次发布的决策信息)和反馈信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传递的信息)形成的管理信息闭环回路以及由科技情报信息形成的闭环回路,这两个信息闭环回路的信息传递和加工效率高、品质好。

7.5 选拔合格的管理人才,发挥各层次、各岗位的管理人员的作用。不同管理层次的人员作不同的决策,需要不同的知识和技能。

标签:;  ;  ;  ;  

关于建立国家研究院的几点思考--兼论现代研究所制度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