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高跃新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高跃新

◆ 高跃新 广东省兴宁职业技术学校 514500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而现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鼓励创新,明确要求我们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谈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注重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方式偏重结果,不重视过程,这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和整合。实践表明,对科学知识的吸收,仅知其然是不够的,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有所创新。数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其本身就是人们创新活动的结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把这种创新过程艺术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可能地亲身体验,把教学立足点放在教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及知识产生的原由上,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认知结构的整体优化,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球的体积的推导,教师可按照如下方式进行:球的体积究竟等于什么?由于球具有对称性,我们可先探求半球的体积等于什么。对于旋转体,由于我们只会求圆柱、圆锥的体积,我们自然先考察半球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会有何大小关系。通过计算学生得出: πR3=V圆锥<V半球<V圆柱=πR3。再引导学生猜想:V半球=?大多数学生都猜想出V半球= πR3。通过实验证实了学生的猜想后,教师又可作如下的引导:猜想并不等于证明,如何证明V半球= πR3呢?我们可构造另一个可求出体积的参照体,当然这个参照体还得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球等高,二是它与球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时,截面积相等。就我们现有的知识而言,这个参照体必与圆柱、圆锥有关,你能构造出这个参照体,从而证明V半球= πR3吗?

由此可见,将“观察——猜想——化归——证明”的创新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就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的探索,并在探索中获得新思想、新方法。

二、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创新视野

学生进入中学后,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因而他们在获取前人总结的经验的同时也常有自己新的看法,或试图进一步发展前人的成果。这种求异的探索知识的心理,在数学方面加以引导,常表现为思维的发散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此可见,教学时要多注意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鼓励“标新立异”,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决不能挫伤学生宝贵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如启发诱导、实践活动、多媒体演示等引导他们发展思维、开拓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

例如:求函数f(Q)=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求解时可用以下多种思路:(1)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来解;(2)利用变量代换,转化为有理分式函数求解;(3)利用解析几何中的斜率公式,转化为图形的几何意义来解;(4)利用复数知识转化为辐角正切值来解……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三角函数、分式函数、解析几何、复数等众多角度寻求问题的解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克服思维定势,拓宽了创新的广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

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思维品质,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训练也是数学创新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思维深刻的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够揭示问题中隐含的条件和特征,以及内在的本质规律,从而对数学知识达到较高层次的理解,这是创新的前提。

例如:解方程4x2+x+2x 3x2+x=9。

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习惯于选择移项然后再将方程两边同时平方的方法来解。用这种方法虽然也可以求解,但由于涉及到一元四次方程,因此求解起来比较复杂。

为了克服这种思维定势,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发现题目中深层次的特征,从而找到简捷独特的解法。教师进行提示:你能否不用先移项再将方程两边平方的方法来解?

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发现了题目中的内在联系:4x2+x=3x2+x+x2。因此,要将原方程变形为3x2+x+2x 3x2+x+x2=9,即( 3x2+x+x)2=9,∴ 3x2+x+x=±3,从而使问题的解决变得简捷了。

四、发展想象、联想,培养学生创新的品质

联想,是人们必备的思维,通过联想,构造思维,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若数学教师能经常地对所遇到的数学问题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联想,并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敏捷而深刻,将为今后在工作中发挥创造性思维打下基础。

例如:求函数y= x+ 1-x的最大值。

由根号下的式子看出,x+1-x=1,且0≤x≤1,故可联想到三角函数关系式并构造x=sin2θ(0≤θ≤ ),所以y=sinθ+cosθ (0≤θ≤ ),即y= sin(θ+ ),当θ= 时,即x= 时,ymax=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有一个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论文作者:高跃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4

标签:;  ;  ;  ;  ;  ;  ;  ;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高跃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