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空间的审美特征_广场设计论文

论城市空间的审美特征_广场设计论文

论城市空间的审美特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性论文,城市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认为城市空间作为城市构成的最基本元素,在功能上表现为市民公众生活的必要场所,在形象上以虚实对比、图底关系的方式展示着城市景观,同时成为人类与外界沟通的无形桥梁,因此具有功能与文化、实体与虚空及人类与自然相互通达的审美特性,提出了通达之美是城市空间审美本质的新观点。

关键词 城市空间 审美 通达

Esthetic Features of Urban Space

Yu Xiande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urban space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fundamental element of urban structure,It functionsas the site neccssary for public life of the citizens andbuilds the image of the city by demonstrating urban landscapein the form

of

contrast

between

substantiality

andinsubstantiality,and relation between picture and background.Also,it serves as an invisible bridge that connects man and the outer world.Accordingly,the urban space possessesthe esthetic features of making possible the interconnectionbetween function and culture,between entity and emptiness,and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ll this urges the author topropose the new viewpoint that the esthetic essence of urbanspace lies in the beauty of interconnection and accessibility.

Key words urban space esthetics interconnection and accessibility

空间和实体是城市美的两类最基本的形态。从市民的社会生活来说,空间是公共生活的必需场所,因为只有空间提供的场所,才能使人们能享受通行、集会、休憩的自由。一个城市如果只有严严实实的实体,那么它就只能是一座死城。因此,城市建设在建造以提供内部空间为主要功能的建筑物的同时,就已经创造了诸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巴黎的爱丽舍田园大街、北京的紫禁城以及上海外滩等这样美好的外部空间。但无庸讳言,由于对外部空间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缺乏全面的认识,有不少城市的外部空间很难使人满意。本文通过对城市外部空间的审美意蕴的分析,以引起城市设计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使城市美的创造上升到更为完满的境界。

一、城市社会生活的必需场所

城市空间是城市形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首先出于实用功利的要求,假如所有的房屋密不可分地连在一起,那么没有可通行车辆的街道,也没有集会和散步的广场,只是填满建筑物的地皮,那简直变成拘禁人们的监狱。所以,无论城市繁华地段的地皮多么昂贵,也总得留出一定的空地作为通道和人员车辆的集散地。但当这样的空地被纳入城市环境的统一体时,它的形象的具体表现也就必然成为人们感知、欣赏和评价的对象,它的各种因素对于人的精神世界所产生的影响,反过来使人们对它的感性形式有了肯定、冷漠或否定的不同态度。于是,从实用功能出发的城市空间,同人有了和城市实体相同的审美关系。

事实上,要求享受外部空间的广阔和开敞,是人类的基本特性之一。内部空间由于掩蔽物把空间围合起来,生活在其中的人就会在心理上有了着落。对于有限空间的完整感受,使人的占有欲很快得到满足。有了这样的感觉,主体的心理张力很快就松驰下来,在有所归属的体验中趋向宁静与休息。这样,内部空间主要是为了适应人对于归属的基本需要,让人有一个安全的场所,但它不能张扬人的生命意志,无法激励人的生命活力。尤其是狭小的内部空间,更容易造成对人的压迫感,束缚人的积极行为。正是由于内部空间的这种特性,人的探究的本性促使他们总是渴望更为广阔的外部空间,让视觉和听觉能接受各种各样信息的刺激,使主体的感知、理解、想像和情感能够得到最大的活跃,在环境的丰富性和生动性的激励中展示人的主体性。这样,外部空间就能够强化人的探究力,把人的生命意志的力量调动起来,在积极地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充分肯定自身的本质力量,促进创造性活动的展开。人们要求在大自然怀抱中无拘无束地驰骋,正是出于上述这种内在的心理需求。

因此,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总是在实际的生活需要和心理上的精神需要的双重作用下,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外部空间的公众生活中来。“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私密要求,总是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要求相反相成的,因为这是任何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这一客观事实充分说明,外部空间是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生活的必要条件。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社会规范使个人和群体能够融洽相处,个人的社会化促使他加入各种公众生活,并从中享受到生活的丰富,充实自身的人生意义。因此,每一个人不但喜欢温馨的家庭,同时也要求参与生动的社会生活,而一切有意义的户外活动都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苏东坡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静能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他是说心灵的静与空才能拥抱生气勃勃,气象万千的宇宙。实际上,城市空间也正因为具有虚空的特征,才成为市民们集体活动的舞台,才能使城市的集聚效应尤其是人的交流有了现实的物质条件。因此,城市空间与市民社会生活的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一个城市,提供给市民的街道、广场、绿地等外部空间太少,过高的建筑密度使人们无法在外部空间得到较为舒适的视觉和身心的享受,只能窝居在家中。这种状况对于人的精神是有害的,一个人如果无法参与公众生活,老是在家庭和工作场所狭小的封闭环境中,就会导致幽闭恐惧症的发生。所谓幽闭恐惧症,是由于长期生活在狭小封闭的空间,身体和心理上自由拓展的机会被剥夺了,长期的受压抑使人产生了一种病态反应,对沉闷的环境表示厌烦和反感,强烈地拒绝在封闭得比较严实,体量又相对较小的空间中工作和生活,严重时会导致精神上的疾病。因此,只有足够的空间,才能使市民们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精神的舒畅。

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必需条件,城市空间相应地在文化层次上显示着它的特殊的价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城市空间是由城市实体构成的,它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特殊的符号。在这种符号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着强烈的影响。

著名的符号学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一切人类的文化现象和精神活动,都是人类运用符号的方式来表达种种经验。符号行为的进行,给了人类一切经验以秩序:科学在思想上给人以秩序,道德在行为上给人以秩序,艺术则在感觉现象和理解上给人以秩序。符号表现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基本功能,这种功能对于理解科学结构,理解宗教、历史和艺术结构,都是不可缺少的。人就是进行符号活动的动物,人们运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来传达特定的思想感情,一个微笑,一个眼色,各种形式的线条、色彩和形状,有声的语言和无意中出现的体态,都可以被用来作为某种符号形式去传播信息〔1〕。城市空间也是一种符号体系, 它所传达的不是个人的细腻情感、独创的思想,而是整个社会的群体心理:在社会发展的客观基础上所产生的意识形态的总体特征、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风貌、社会的审美理想和艺术风格。

例如,天安门广场在封建主义时代和社会主义时代的两种不同的空间形态,就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精神风貌和社会审美心理。明清两代在北京的宫城外布置了一个既有横街又有纵街的“T ”字形宫廷广场。在纵向广场两侧建有千步廊,形成一条狭长的通道,并集中了中央级官署。广场北部即横向部位向左右两翼展开,庄严的天安门城楼屹立在广场北面,成为空间的界面,门前点缀着汉白玉的金水桥和华表。广场三面入口处都有重门,严禁市民入内。

这样的外部空间,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体现着封建主义的等级观念,也透露出中华民族在审美心理上的强调对称,重视中心的特点,宫廷广场的封闭、呆板和僵滞,也以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封建主义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的历史命运。

当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天安门广场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成为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原先宫廷广场的符号功能就一定要予以转换。人民共和国必须用新的空间符号表达“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历史巨变,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精神和雄伟壮丽、乐观开朗的审美理想。于是,天安门广场经过三次改建,面积由11公顷扩大到40公顷,拆除了东西两端入口的门楼,保留了南端的正阳门(显示城市主轴线的标志)而打掉了门楼两侧的城墙。广场中部建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两侧的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格,使广场更显得壮丽气派。空间格局的变化,使一个封闭的宫城前院变成了宏伟开阔的城市广场,它的符号功能也就表现得非常的明显了。

第二,城市空间在引导人的行为的同时,还起着拓展人的精神的重要作用。

城市的外部空间作为人们社会活动的必需场所,必定要通过特殊的形式构成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如作为交通要道的城市道路,一般来说都要布置成流畅的线型空间,两边的建筑在使用功能上不应该表现出较强的吸引力,尽量避免安排那些可能导致行人车辆停留下来观看、浏览甚至进内购物、休憩等影响交通的建筑。反之,如果是以引导消费者尽量进内采购的商业街,空间的线型可以曲折有致,界面可以富有变化,而且可以通过建筑小品、绿化景观等布置以充实空间内涵,让经过这里的人尽量消磨更多的时间,以便造成更多的商业促销的机会。可以说,外部空间的形式与内容是否协调,能否使人们比较准确地领会空间的特性,常常关系到交通的通畅、环境的美好以及人的心态的舒展等重要问题。环境造就人,空间的质量对于创造一个热烈而又镇定、紧张而又有秩序的社会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物质压倒人性的情况下,城市空间不但提供了实际的社会生活场所,而且能够给人压抑的精神带来心灵上的绿洲,合理的外部空间,丰富的使用功能,让市民们不但可以把它作为通过、休息、游赏等实用性的环境,而且空间跟实体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它呈现出与实体不一样的文化意味。现代城市高楼林立,地皮昂贵,有的地方确实到了寸金寸地的地步,高额的商业利润使城市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然而,人的精神也是需要呼吸的,物的重压却只能造成精神的抑郁,心灵的痛苦。所以,缺少合理的外部空间的城市,只能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它不但导致人与物的关系的异化,而且最终造成城市的衰落。

第三,作为城市社会生活的容器,它的外部空间的质量如何,还关系到市民对城市的情感态度。因为外部空间还像个人家庭一样,是由所有者个人的喜好、不同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所决定的。作为整个城市的公有空间,无论是建筑的形象、空间的结构、公共设施的建造和维护的状况,绿化的水平,乃至交通秩序和治安状况,都是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实力和管理水平的具体表现,又是全体市民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集体亮相。所以,把城市外部空间称为市容——城市的容貌,是十分形象而又非常准确的。因此,城市空间的这一特性,促使城市的管理部门和广大市民,把最精采的创造集中到外部空间来,就像音乐的华彩乐章,每一个城市空间都是城市美的展现场所。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市民们才能真正把自己的天地和城市空间融为一体,把城市空间同样看成是自己活动的场所,是全体市民的“家”。只有到了这样的境界,城市才算给人们提供了具有本质意义的城市生活,而外部空间作为美的集中展现的场所,才能成为城市的象征、群体的骄傲。

二、虚实对比中的生动景观

城市空间在城市景观的构成上,具有积极的作用。外部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实体,是经过设计师的有意识的创造或者在城市发展中自发地形成的。它不但是市民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城市建筑美的表现的必要条件。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正因为有了外部空间的“虚”,围合它的建筑才能实际上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空间和实体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这种虚实相依,无有相生的特征为城市建筑艺术的美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成条件。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成果,总是在人与对象之间审美关系的维度上才能存在和发展。马克思早就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它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2 〕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依存关系,决定了欣赏活动对于美的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建筑美的欣赏正是以城市空间的存在为前提。确实,作为建造在大地之上的特殊的艺术作品,具有造型艺术属性的建筑物,跟普通的美术作品是有极大的差异的,它不是纸上的作品。对建筑美的欣赏必须具备这样一个最起码的条件,人的视觉要能够把握建筑物的整体形象,欣赏者与建筑物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建筑美的欣赏离不开相关的空间。如果设想一下这样的情景:美丽的建筑一幢接一幢,整座城市都被建筑实体所充斥,那么,这些建筑即使美得犹如天堂一般,窝居在内部空间的人们是无法领略它的整体形象的璀璨华丽的。不能为人们所欣赏的美,其实还未能与人建立审美关系,因此显得毫无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空间不仅仅是建筑物围合的副产品,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的通行交往的基本需要,而是和人们对于建筑美及其它实体美的欣赏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城市的外部空间具有审美对象与审美条件的双重功能。

城市空间为人们的公众生活提供了必要的场所,这种容器作用不但表现出它的功能美,而且还以近似于“空白”的形式对整个城市的空间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关键的作用。

老子曾经说过:“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3 〕他把黑白交错看成是天地宇宙贯通一切的原则,因此“计白当黑”的审美辩证法也就成为中国艺术创造的重要传统。在文人画的形式构成中空白也就成为最重要的元素,不仅在一般的写意花鸟中看出画家对空白的特殊的喜爱,即便是在山水画中,空白的存在也是绝对普遍的原则。人物画中造像之类的无背景是众所周知的格式,就是在《韩熙载夜宴图》那样的长卷全景人物,于必要的道具和配景之外,也还是留下空白的背景。中国古典戏曲不但在舞台美术的布置以及道具的使用上,只有很少一些实体性的物象,更多的是通过景随人现的写意性表演,让舞台的空白来满足表演的自由:同一场面上,时而门内门外,时而楼上楼下;几个舞步,就是骑马、坐船,一个圆场,便是万里行程;山川湖海、楼宇广厦都在演员的做、念、唱、打中呈现在观众的意念之中。这正是通过真实的空间去换取灵活而生动的想像中的意象的艺术精神,有人因此而称之为“空台艺术”。

尽管中国艺术的空间是一种写意空间,它和城市空间有一定的区别。但是由于空间而凸现实体的美,并在虚实对比之中去拓展无穷的审美境界,两者形式上虽有区别,但在空间的意义和美学特征上是基本一致的。这里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点:第一,从整体来看,没有适当的空间,把一个城市或者一张图画、一个舞台塞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作为审美对象来看,就显得板实和呆滞。只有一定的空间,对象的结构才显得多样统一,才会有空灵的品格,生动的气韵。任何一个事物,如果在结构是单一的,其内部缺乏对立面,不但会失去存在的依据,而且在审美上必然会表现出某种否定性的品质。“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4〕。 只有实体没有空间的事物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没有美学价值也就是必然的了。第二,从事物的组成因素来看,虚实相依,无有相生,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情趣,才具有对比之美。从美的发展规律来看,它总是和丑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其实,作为美的组成因素,也是在相互对立与依存中才能够实现各自的审美价值,因此在形式美的规律中就有对比与调和这一条。城市空间和实体的对比关系,形成了相反相成的格局:空间的空灵通脱与实体的明确实在在对比过程中更加突出各自的特性。严实的墙体,滴水不漏的屋顶跟开放的空间向蓝天的无限升腾,与其它空间的贯通以及自身的延伸,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画论有“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5〕的说法,就是指两者在对比中形成了奇妙的境界。第三,空间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整体的形式特征。城市空间虽然是由实体围合的,然而空间的地位、发生性质反过来规范着建筑及其它实体的形体和风格。天安门广场的宽广雄伟,就要求它周围的建筑有相应的高度和体量,要求这些建筑具有壮观的风格。中国古代画论在阐述空白对于整个画面的支配作用,有过很精辟的论述,如清代画家华琳就说过这样的话:

通幅之留空白处,尤当审慎。有势当宽阔者窄狭之,则气促而拘;有势当窄狭者宽阔之,则气懈而散。务使通体之空白毋迫促,毋散漫,毋过零星,毋过寂寥,毋重复排牙,则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体之龙脉矣。〔6〕

画幅上的空白布置好,能够恰当地表现整面的意境与气象,那么就会成为画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看法,用在城市空间对各类实体的作用上,也是完全适宜的。可以说,城市的外部空间也是城市的通体或局部的“龙脉”。

佛经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说法,可以说深得个中滋味。城市的外部空间与实体,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审美表现上都有着深刻的内在关系。在城市建设中,不仅建筑等实体之美是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要在功能的确定,形体的设计及工艺上尽可能达到完美境界,同时,由实体围合而成的空间之美,也是不能忽视的,它们就像诗歌中的“诗眼”、戏剧中的“戏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景观的总体审美价值。这就要求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跳出建筑设计只追求单体美的窠臼,在创造美好的建筑形体的同时,为外部空间美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条件。只有这种双重的审美创造,才能使空间成为城市景观中空灵而又气韵生动的组成部分,在对实体的烘托和反衬之中形成尽善尽美的社会生活场所。

三、通向自然界的无形桥梁

人类来自于大自然的历史事实,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对自然界的依赖,使人们在心灵深处形成了对大自然的深深依恋。尽管由于人对周围环境具有一种不确定性的特质,使得他们不断地调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建造起一个尽可能满足自己生存欲望的“人造世界”,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割不断的。不管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变得如何的强大,也不管他所建造的“人造世界”有多么发达精美,要求经常回到大自然去,在大自然母亲的怀抱中得到心灵的抚慰,却是人类所共有的心理要求。

城市的出现,使人们从朴素的自然经济形态和相对分散的乡村被集中到城市里来了。商品经济的发达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崭新的生活,各种服务设施给人们以极大的舒适和便利。然而,城市生活在闪烁着耀眼光芒的同时,也还总有那么一些黑点存在,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这些有形无形的屏障,把人和自然隔离开来。许多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还不到10平方米,而为了安全,这样狭小的空间还要有层层迭迭的防卫设施,甚至连阳台上都安装了铁栅栏。这就使得生活在这类内部空间的人,简直如同动物园里的动物,他们跟大自然已经相隔甚远了。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外部空间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它们即使在围合最为严密的情况下,也还总是和自然界保持直接的联系,就像围合得比较严实的居住广场,可能只有一两条出路跟外界相通,从平面构图看,这样的外部空间也是较为封闭的,似乎不具有和自然界相互沟通的条件,只是纷纷攘攘的实体所留下的一点空隙。但是,即使只有一个天井那样大的外部空间,不管它跟其它外部空间是否相通,最起码的一条就是它跟无垠的天空是直接连在一起的。因此,蓝天红日白云,闪电雷暴雪花,会眨眼的星星,有阴晴圆缺变化的月亮,都会对这个空间产生直接的影响。星转斗移,风云变幻,可以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变化莫测、气象万千的生动。这种和大自然的直接对话,会使人的智慧得到有益的启迪,情感受到深刻的感染,想象和幻想的闸门常常会因此而打开,生命的本体也会因此而更充实。自然界的语言可以使人们从滚滚红尘的世俗生活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解放,在与宇宙空间的拥抱中领悟人生哲理和生活的奥秘。

如果城市空间有更好的环境条件,直接和山崖交接,或者与水面毗邻;有大片的绿地构成空旷的场地,或者是高大的树木形成的占领性空间,生气勃勃的大自然常常以绿色植物的青春本色,衬托着城市景观的钟灵毓秀,形成一种蓬勃兴盛而又和平安宁的氛围;由植物引来的昆虫鸟兽,以其活泼可爱的姿态,各种各样富有情趣的音响,显示着生命的活力和环境的动态美。所有这一切,都是锁闭在内部空间的市民们所渴望的事物,只有在经常享受自然美的前提下,才能抵御城市生活的喧闹与紧张,在忙忙碌碌的奔波操劳之中,让心灵得到一些安慰。

正因为城市空间能够起到市民们与自然界相互沟通的桥梁作用,因此,对于那些掌握了这一规律的城市设计师来说,无论在城市总体空间形态的布置上,还是在个别的外部空间的设计上,都要能注意到充分发挥空间的这一作用,使它们以更开放更积极的形式去协调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建造城市绿环已经为愈来愈多的规划师和设计师所采用。如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有一圈巨大的绿带对城市的形体环境给予限定和控制,茂密的树林环绕着城市,构成了极好的城市空间景观,被人们誉为维也纳“绿色的项链”。又如安徽省会合肥市,利用拆除的古城墙遗址及护城河,规划并建成了城市绿环,同时还保留城市外围的田园,并把地基较软弱的用地作为绿地,构成三块楔入城市的绿楔。它们与绿环连在一起,组成了宛如风车三叶片式的城市空间形态。这些城市空间和自然景物紧密配合,进一步体现了城市空间沟通大自然的基本特性,表现出很高的审美价值,有人用“三翼伸展绕廊外,翠环缀珠佩旧城”的诗句来描述一堪称佳胜的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设计。

至于一些具体的外部空间,在布置的过程中突出自然环境的要素,使空间的结构形式与大自然产生相依相生的良好效果,这样的例子就更多见了。如被称为绿色城市的瑞士首都伯尔尼,这座始建于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建在一边靠山一边靠水的地方。优越的自然地貌条件在建设者长期的精心安排中表现得更为美满:河流沿岸是线条很美的陡坡,成片的树林簇拥着建筑,使人感到树木不是点缀在建筑群之中,而是建筑被镶嵌在树林之中。岸边看上去没有防护的围堤与栅栏。建筑物之间的空间,都载满各种植物。这片稠密的树林及其所表现的城市空间,正是整个城市最有表现力的所在。正是这一和大自然亲密无间的外部空间,成为城市的核心景观,这条阿勒河及两岸树木所形成的景观带,由于水面和树木所表现的自然之美,成为伯尔尼市最有魅力的空间。

城市是一个“人造世界”,它是作为社会的人所创造的与自然形态不相同的生活空间。然而,人类是不可能完全和大自然隔绝的,城市空间就要为此创造条件,尽量接纳自然事物,担当起沟通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无形桥梁。当它能够在完成这一使命的过程中,对人类的城市生活发挥了有所裨益的作用,这时,在人们的观赏和感受时,就把它对自然界的呼唤和接引,作为一项重要的美的内涵来欣赏,使外部空间与大自然的融汇,从形态的表现方式向着人与自然根本关系的审美层次升华,通过人与自然的沟通,再一次显示了城市空间的通达之美。

从以上的简略的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城市空间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在促成人与人的交往,联系的使用功能与文化象征中表现出通达之美;同时,空间与实体的虚实相比所形成的生动的景观,体现了城市不同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具有在环境上的通达之美;最后是它与自然的直接联系,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创造了连接大自然的通道,在实现人与自然相通达的使命中显示出极为重要的价值。因此,高度重视城市空间的设计与建设,是创造美好城市环境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一点尤其值得处于城市化热潮中的国内城市建设者的重视。

注释:

〔1〕参见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第35—53页。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5页。

〔3〕老子《道德经》。

〔4〕《国语·郑语》。

〔5〕笪重光《画筌》。

〔6〕华琳《南宗扶秘》。

标签:;  ;  ;  

论城市空间的审美特征_广场设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