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论文_鞠昌韦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论文_鞠昌韦

(江苏省如皋市如城光华幼儿园,226500)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着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在实践中创立"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如何养成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其教育思想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幼儿时期是极为重要的,陶行知先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幼儿时期是人格和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陶行知先生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他主张各种知识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他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 ,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十分重要。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进行随机教育,让幼儿体验讲卫生的重要性。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必须长期坚持,潜移默化,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纲要》指出,幼儿园社会领域(包括常规习惯的养成)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其常规习惯的培养尤应渗透在一日社会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我们十分注意在日常社会的各个环节中对幼儿进行卫生习惯的培养,在盥洗之前,教育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进餐时提醒他们不挑食,桌面、地面不掉饭菜,保持清洁;饭后记着漱口,不做剧烈运动。午睡时注意动作轻、说话轻,按时睡觉、起床,不要影响到他人,游戏手工时,把碎纸屑扔入纸篓,活动结束后自己整理教、玩具,锻炼后不猛喝开水等。在各种活动中,使幼儿通过好习惯带来的好处和坏习惯造成的坏处进行对比,亲身体验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而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不难,养成就需要很大的坚持性,需要不断的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疲劳以至于忽视,从而使坏习惯卷土重来。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基本上还没有很自觉的意识,所以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帮助。如针对幼儿"拉扯小椅子"的现象,我们首先请他们观察磨损的椅子,然后讨论该怎么保护这些椅子,经讨论商定出共同的规则"轻搬轻放,有倒下的椅子及时扶起来"。在规则制定后我们就要训练孩子轻搬椅子、轻放椅子的正确方法,而后在搬椅子过程中检查督促幼儿的执行情况,对遵守规则的及时表扬肯定,而对于违反规则的教师应及时制止,并给予一定的惩罚。还有"上课时举手回答问题"这一规则也要多次重复才能被孩子们所领悟、执行……教师要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孩子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内容要具体化、生活化,可操作。

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社会的,他们通过不同的侧面、各种渠道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成人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幼儿是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些家长对子女望子成龙,学习上不断加大压力,生活上关怀备至,却将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置之脑后,听之任之。成人的错误观念会折射到孩子的心灵中,变成孩子的观念。个别家长公开宣称孩子到幼儿园一要吃饱睡好,二要多学点东西,其他方面无所谓。这种将良好行为形成置若罔闻的做法,明显影响了老师在幼儿行为习惯形成方面的教育效果。所以成人重视与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观念问题。幼儿的习惯养成需要成人重视,加以培养。

二、孩子好习惯的的形成与孩子的个性有关,但最主要还是靠后天环境的熏陶与教育的引导

如排队,对新入园幼儿来说总显得有些困难。每次排队总是乱七八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采用机械式反复的练习和枯燥的语言引导,效果也不佳。于是我们想到了在地上涂了红、黄两种颜色的小圆圈,幼儿小脚站在小圆圈内,队伍自然就排好了。又如,我班有个小女孩,名叫沙雯萱,聪明可爱、唱歌、跳舞、念儿歌、画画样样都好。可是她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在吃饭时,东看看、西瞧瞧,尽管不断地提醒她认真吃,但每次都吃得很慢。我们老师总是第一个让她先吃,她还是最后一个吃好;老师要搞卫生了,她还是若无其事,好像与她无关。通过和她妈妈的晨间谈话得知这孩子在家吃饭总是让大人喂,一顿饭最起码要吃一个小时,吃饭时也是边吃边玩。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终于想出一个能让她认真吃饭的好办法:让她给先吃好饭的小朋友贴上小红花。前提是自己必须遵守午餐纪律,否则这项光荣的任务就不让她来做。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鼓励,晓谕小朋友吃饭再也不东张西望了。她还高兴地告诉同伴和家人:“我现在吃饭每次都很认真,不是很慢了,我也很棒喽!”可见,采用适当灵活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好习惯非常重要。

三、幼儿行为形成的渐进性、反复性决定了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法的多样。其中,榜样法是经常会提供的方法之一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作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引导者,首先成为他们最易跟从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为此,我们首先从教师自身的生活习惯抓起,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做幼儿的表率。在个人卫生方面,杜绝了留长指甲、饭前不洗手、用脏手抓东西吃、吃东西后不漱口等陋习;在保持外部环境卫生方面,也注意到了乱丢果皮纸屑及随地吐痰的不良影响,都牢记把垃圾扔入箱、吐痰入盂,过去常有倒剩菜剩饭的现象也不见了,操场上带班活动后乱丢的器械也能及时整理好。通过这一阶段的活动,教师们时时、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表率影响着幼儿,对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除此,家园合作也是促使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多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家园的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家园教育步伐保持一致,形成共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才能有效的形成。通过经常与家长互相交流,引起家长意识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重视孩子的“第一次”,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中没有抓住“一”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

如:我的一个同事有一个正在上小班的女儿,有一次吃饭,她把最喜欢的盐水虾拖到自己的面前,不准别人吃。妈妈告诉她这么做很没礼貌,她索性甩掉筷子不吃了。本以为打了胜仗的孩子等着妈妈哄她吃饭,没想到妈妈不仅不理她,还把菜全部吃掉,将她冷落在一边不管。过了一会儿,她见没有转机,就主动跟妈妈道歉,保证以后再也不这样了。这时妈妈耐心地跟孩子说:“这样做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很没有礼貌,别人会不喜欢!”然后重新做饭给她吃。这“第一次”的教训不仅让孩子改掉了这个毛病,从那之后,她凡事都会先让着别人。只有不轻易放弃“第一次”的教育,才会杜绝以后的第二次,第三次……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在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上,"忽视"是决不可取的,但也不能期望习惯养成的一促而就,还得尊重幼儿的特点,正视养成过程中的不断反复。因此,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更需要多一些宽容和鼓励,多一份耐心和爱心,多一些细心和关心。

论文作者:鞠昌韦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4/4

标签:;  ;  ;  ;  ;  ;  ;  ;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论文_鞠昌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