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临床分析论文_付红平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湖北武汉 430071)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PICC置管的新生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为收治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研究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穿刺成功后导管至预测长度后予以x线拍片定位,研究组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措施,并将2组的定位准确率、置管时间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措施干预的定位准确率为90.00%,与对照组96.00%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置管时间为(3.17±1.40)min,较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中,其P波的波幅为R波的60~70%的患者有90例,占比90.00%,在胸部x线下显示导管尖端位置于第4~6胸椎。P波形异常者10例,占比10.00%,未出现干扰波或未显示特异性P波,在胸部x片下出现导管异位。结论:新生儿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临床分析价值显著,其方法便捷,可保证一次性定位、穿刺完成,值得推广实施。

【关键词】新生儿;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临床分析;P波异常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4-0072-01

新生儿为特殊群体,在予以肠外营养干预时可刺激血管导致输液渗漏,因此在临床中需迫切解决该问题[1]。PICC又称经外周静脉穿刺入中心静脉导管,具有操作便捷,安全性高等优势[2],广泛应用于新生儿ICU病房。有研究表明,PICC置管后管端的定位为保障输液安全的基础[3]。本研究为探讨新生儿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临床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方法

1.1 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PICC置管的新生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为收治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研究组(50例),具体如下:

研究组——男性、女性分别为28例、22例,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758.52±100.63)g,平均胎龄为(37.58±1.05)周。

对照组——男性、女性分别为26例、24例,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754.79±100.44)g,平均胎龄为(37.40±1.12)周。

对比2组新生儿的各项资料数据差别较小(P值大于0.05)。

1.2 方法

研究组方法: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措施,如下:

(1)置管前,对于医嘱进行评估、核对,签署同意书;操作者将各项物品准备就绪,核对导管型号、敷贴尺寸,采集患儿的心电图波形,给予安抚在安静状态下,将电极片粘贴在胸骨前正确位置,正确连接心电导联线,调节导联模式,并打印心电图。

(2)置管中,①于最大化无菌屏障下,按常规PICC穿刺置管,成功送管在预测长度[4],取下右上方心电监护仪的导联,将导联与导丝连接,对于心电图显示的P波变化进行观察;②取得注射液20ml,抽取Nacl溶液(c:0.9%),连接导管,将Nacl溶液(c:0.9%)缓慢注入,可发现规则机械波;③明确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于P波进行观察,当P波幅出现倒置时,停止送管,缓慢回撤导管,定位位置为P波幅度下降接近R波波幅的60~70%,打印心电图纸;④固定导管,并记录长度。

对照组方法:采取常规穿刺成功后导管至预测长度后予以x线拍片定位。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的定位准确率、置管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实施统计学SPSS17.0软件处理,当对比值具有统计学意义时,用P<0.05表示。

2.结果

研究组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措施干预的定位准确率为90.00%,与对照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置管时间为(3.17±1.40)min,较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中,其P波的波幅为R波的60~70%的患者有90例,占比90.00%,在胸部x线下显示导管尖端位置于第4~6胸椎。P波形异常者10例,占比10.00%,未出现干扰波或未显示特异性P波,在胸部x片下出现导管异位。如表。

3.讨论

心电图P波可对于心房的除极过程进行反映,其窦房结起搏点及电极间距离可决定II导联性能,可最大限度的将P波变化进行反映。当导管尖端至上腔静脉接近右心房时,其心房的电传导信号得到增强,可将P波振幅升高的情况进行反映,可出现特征性高尖P波,当其达到右心房靠近窦房结时,其传导信号的强度不断增大,P波显著提高,在进入右心房时,P波回落至双向波。在置管过程中依据P波对于导管的长度进行调整,可达到一次性定位准确的效果。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措施干预的定位准确率为90.00%,与对照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置管时间为(3.17±1.40)min,较对照组短,P<0.05,表明心电图定位法具有较高的正确率,且用时较短,操作便捷,但在新生儿进行干预措施时,需保证新生儿的安静,以此提高定位的准确率。

综上所述, 新生儿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临床分析价值显著,其方法便捷,可保证一次性定位、穿刺完成,值得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秦伟伟.B超引导下心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6,14(33):3532-3533.

[2]张莎,朱玉欣,刘鹏元,等.新生儿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7):651-653.

[3]苗凤茹,王婧,王桂华.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6):34-36.

[4]汪华萍,杨利霞.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准确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23):3995-3997.

论文作者:付红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8

标签:;  ;  ;  ;  ;  ;  ;  ;  

新生儿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临床分析论文_付红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