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企业成本管控的思考与建议论文_张成

煤矿企业成本管控的思考与建议论文_张成

陕西陕煤彬长矿业有限公司 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目前的煤炭市场,竞争依然激烈,成本控制仍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本文通过对煤矿企业作业质量、设备操作以及区队成本控制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深入开展质量标准化、操作规范化和内部市场化的“三化”工作,转变成本控制理念,提升成本控制水平,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关键词:成本控制;质量标准化;操作规范化;内部市场化

2012年下半年以来,受经济下行及煤炭产能过剩影响,煤炭企业进入“寒冬期”,各个煤矿企业的经营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因而各个煤炭企业都不约而同的加强了降低成本、降本增效方面的管控,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降本增效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16年下半年以来,煤炭价格逐步回暖,企业经营效益增加,但是,目前的煤炭市场,市场竞争依然非常激烈,煤炭价格透明,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更多地体现为成本控制是否有效,从而提高自身矿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成本控制、降本增效依然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主题。

1.成本管控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1施工质量达不到标准,相应增加成本费用。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存在作业质量标准要求不高,质量验收不严不细,为下一道作业工序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费用支出,或者是发生二次费用支出。例如,生产性巷道在掘进时工程验收不严格,巷道成形较差,出现不同程度的超高、冒顶现象,造成在原煤生产时巷道需要进行架棚和背板支护,大量消耗木材以及钢材等支护材料;由于前期支护强度不够,生产时出现片帮、冒顶,导致发生不必要的二次支护费用;喷浆、道路铺设不达标,造成二次返工,增加成本支出。

1.2 设备的不规范操作,设备故障多发,增加维修费用支出。在原煤开采过程中,要求机电设备必须正常运行。由于设备操作人员的不规范操作,造成设备出现故障,影响原煤生产,增加维修费用的现象时有发生。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没有按照规范进行,工作走过场,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区队为了降低本区队的成本费用,对一些必须的维护保养投入,降低投入标准,造成设备带病运行,小修变大修,反而增加维修费用。

1.3 生产区队的成本意识不强,经营管控的主动性较差。区队的工资结算单纯按照煤炭产量、掘进进尺等计件结算,材料、电力等费用支出,矿井按照月度指标实施考核管控,但这种考核模式,与“日清日结,月清月结”的管控体系要求差距很大,考核也主要是针对区队的管理人员,没有形成人人算账的体系。成本考核的奖罚,不能落实到具体的作业人员,大多是平均分摊,出现“大锅饭”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实施成本管控的措施和建议

2.1认真开展质量标准化工作。开展质量标准化工作,旨在明确作业标准,细化作业技术参数,必要的投入必须到位,减少后期或下道工序的不必要支出,要把开展质量标准化工作同成本管控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一是制度先行,完善质量标准化各项规章制度,细化作业质量标准,形成作业标准手册;二是加强作业质量标准的培训和学习,多形式的组织开展培训学习和考试,让每名作业人员都能够对作业标准了然于心;三是加强对每项作业、每道工序的质量验收,成立专门的质量验收办公室,一日三班安排人员下井,现场验收,建立验收台账,当班队长与验收人员双方签字确认;四是制定考核办法,考核细则中明确作业与验收双方的责任,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质量验收和区队的工资结算挂钩,对于不合格作业,不予进行工资结算。

2.2设备操作规范化运行。通过设备操作的规范化,强化日常的维护保养,维护保养必要的更换投入必须到位,严防小修变大修,实现同成本管控的有机结合。一是制定设备操作手册,细化操作规范,明确日常维护保养标准,让每一位设备操作人员都能够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二是强化职工技能培训,采取外聘设备厂家技术人员、内聘各专业技术能手,多形式的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提升设备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三是针对设备操作和日常维修人员,包机到人,明确责任,实行包检查、包检修和包设备完好的“三包”制度,设备挂牌,详细记录设备运行及维护状况,建立设备“体检”卡,实施全寿命周期管理;四是针对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实行包检查、包考核和包隐患整改的“三包”制度,加强设备运行的日常检查和考核,检查日常的投入是否到位,杜绝带病运行,严防小修变大修、小故障变大事故。

2.3 建立和运行内部市场化管理。积极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运用“收入减支出”的工资结算模式,将工时工资、材料、电费、维护维修费、运输费等成本要素,按照各项定额标准,组成各项作业的综合单价,作业完成量按照综合单价结算收入,减去材料、电费、运输费、维护维修费后结算工资,多消耗就是自己给自己降工资。一是形成三级结算市场体系,矿井对区队作为一级市场,区队对班组为二级市场,班组对员工为三级市场,分别制定综合单价,按照市场化模式结算工资;二是以年度成本预算指标为指导,以内部市场化为手段,预算管理和内部市场化管理有机结合,按照预算指标,逐级分解,修订和完善内部市场化各要素的定额指标,形成“人人身上有指标,人人都是经营者”的管控体系;三是严格月度结算,认真分析各市场要素的节超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的措施和方案。

建立内部市场化运行机制,让每个管理者、每名员工,人人都算账,每个人都算着干,干着算,大家共同来算账,调动起大家算账的积极性,形成成本费用控制的自觉性。各管控部门算好本部门的帐,各区队算好本区队的帐,各班组算好本班组的帐,每名员工算好自己的帐,全矿的大帐就有了保障,从而实现各项成本要素的有效管控,实现经营目标。

结束语

矿井作为决策层,部门作为参谋层,区队作为执行层,员工作为实施层,通过“三化”(质量标准化、操作规范化、内部市场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得这几个层级进一步转变成本控制的理念和意识,提升管理水平,减少不必要消耗,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增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卜昌森.怎样当矿长.[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6

[2]许建新.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质量控制的协调[J].科技创业家,2012

论文作者:张成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2

标签:;  ;  ;  ;  ;  ;  ;  ;  

煤矿企业成本管控的思考与建议论文_张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