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对应分析在青藏高原现代湖泊硅藻与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典型对应分析在青藏高原现代湖泊硅藻与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典型对应分析在青藏高原现代湖泊硅藻与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何青华[1](2021)在《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沉积与泥炭层植硅体记录的全新世环境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巴丹吉林沙漠处于东亚季风区与西风区的过渡地带,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进行古环境研究的理想区域。本文选取了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中的准扎罕吉林剖面(ZZH)和陶尔勒格图剖面(TR),分别提取ZZH剖面133个样品和TR埋藏泥炭层的72个样品中的植硅体,共鉴定出67998粒植硅体。选取ZZH剖面7个AMS14C年代数据及TR剖面11个AMS14C年代数据建立剖面年代序列。在可靠的AMS14C年代基础上,通过分析植硅体数据及组合特征,利用植硅体指数、有序聚类、主成分分析、加权平均偏最小二乘回归(WA-PLS)等方法重建了巴丹吉林沙漠自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特征及泥炭层形成的气候背景,并与前人研究进行对比,深入探讨了该区域气候在千年尺度和百年尺度上的变化及驱动机制,进而讨论植硅体反演的季风边缘区环境演化的可靠性。主要的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沉积剖面和埋藏泥炭层的植硅体类型非常丰富,典型的植硅体类型有方型、长方型、棒型、帽型、齿型、尖型、鞍型等,同时剖面中发现了海绵骨针和硅藻。植硅体分析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沉积物和埋藏泥炭中的植硅体主要以草本植物植硅体为主,含有少量木本植物植硅体。2.植硅体很好响应了巴丹吉林沙漠环境演变,揭示了该区域在全新世早期和早中全新世气候较为湿润,在中全新世达到最湿润期,晚全新世气候呈现冷干的特征,与季风边缘区其他研究结果一致。重建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自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经历了转暖变湿(11~9.8 cal ka BP)、冷湿(9.8~7.8 cal ka BP)、暖湿(7.8~4.6 cal ka BP),转暖干(4.6~3.4 cal ka BP)、转冷干(3.4~2.1 cal ka BP)、冷干(2.1 cal ka BP至今)共6个气候环境演化阶段。反演的区域温度变化与65°N夏季太阳辐射的变化基本一致,揭示了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的变化是驱动该区域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该区湖泊的演化与该区域的气候环境演变是基本同步的,湖泊水位的高低受到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3.重建结果较为准确的复原了该区域的数次气候冷干事件,分别为:9.2~9.4cal ka BP、8.2 cal ka BP、5 cal ka BP、4 cal ka BP、3 cal ka BP。这几次干冷事件与北大西洋冷事件的时间基本对应,表明该区域在东亚季风减弱阶段与北半球高纬度气候变化有关或存在遥相关。4.埋藏泥炭层可作为该区域全新世开始的标志,其形成时期的植硅体温暖指数较低,示冷型植硅体的含量较高,说明该时期气温相对较低,而剖面中海绵骨针和硅藻的浓度很高,指示出一种湿润的环境。重建的温度结果显示,泥炭形成时期的平均气温约为8.8℃,比现代沙漠腹地年平均气温(11.1℃)低2.3℃。因此,泥炭层是在温度较低,降水和地下水补给量较为充分的条件下,在低洼地处形成的。

陈新[2](2020)在《南极罗斯海湖泊和海洋沉积物中烷基脂类碳氢同位素组成及古气候意义》文中指出环南极地区具有极端的自然气候环境和脆弱的生态系统,且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灵敏,因而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及其生态响应的热点区域。生物标志物(例如,烷基脂类和长链烯酮等)尽管只占总有机质的很小一部分,但在水生沉积物和土壤中广泛存在,目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有机地球化学循环及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环南极地区湖泊和海洋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分布及其单体碳氢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准确地解析有机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变化,这将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重建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记录。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前人大多数研究主要聚焦在烷基脂类来源识别,但对南极现代环境样品中的烷基脂类分布以及单体碳、氢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缺乏系统的认识,沉积环境中不同生物标志物所代表的气候环境信息不明确,因而目前有关生物标志物在南极古气候和古生态方面的研究仍然有限。本研究主要选取南极不同地区的现代环境样品、罗斯海无冰区湖泊沉积物和南大洋罗斯海扇区沉积柱状样品,通过生物标志物和单体碳、氢同位素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不同类型现代环境样品中烷基脂类及其单体碳同位素分布特征,以此为基础,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指标识别出湖泊和海洋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厘清不同生物标志物所代表的气候环境信息,据此利用多个替代性环境指标重建了历史时期罗斯海地区和南大洋气候环境变化记录,并初步探讨了其变化的可能原因。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南极环境样品烷基脂类分布及单体碳同位素特征通过对南极各种类型现代环境样品(包括苔藓、地衣、微生物席、自然风化和苔藓下覆土壤、新鲜企鹅和海豹粪便以及现代和古鸟粪土壤等)中的烷基脂类及其单体碳同位素分析,获得了南极地区不同环境样品中烷基脂类地球化学主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苔藓、地衣和苔藓下覆土壤烷基脂类以长链为主,单体δ13C值较低,平均值介于-38‰至-33‰,且与中低纬度地区样品类似。此外,南极苔藓和地衣中的长链烷基脂类比低纬度地区高2-3个碳原子,这可能与南极极端寒冷的气候环境有关。微生物席和自然风化土壤以短链为主,长链相对丰度非常低,脂肪酸δ13C平均值约为-21‰,明显高于苔藓、地衣和苔藓下覆土壤。现代生物粪和鸟粪土中的短链和中长链脂肪酸相对丰度较高,其单体δ13C值较低,介于-32‰至-28‰,鸟粪土中的长链脂肪酸δ13C值变化范围为-34‰至30‰。总的来看,苔藓和地衣是南极环境中长链烷基脂类的主要来源,生物粪可以输入大量的短链和中长链脂肪酸,这将为准确解析南极不同沉积环境条件下有机质来源提供基础。2.南极湖泊沉积物烷基脂类碳同位素特征及环境意义长链烷基脂类被认为是陆源高等维管束植物叶蜡中最重要的生物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于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但是,过去几十年来一个很重要的科学问题一直没有受到关注:是否存在其他来源?如微生物。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我们对东南极罗斯海无冰区两个高纬度湖泊(IIL3和IIL9)表层沉积物中的烷基脂类(包括正构烷烃和脂肪酸)及其单体碳同位素开展了深入分析,并且与南极不同类型现代环境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结果在IIL3和IIL9湖泊沉积物中都发现了大量的长链烷基脂类,其平均单体碳同位素值(δ13C)介于-20‰至-12‰,明显高于南极苔藓和地衣样品(-38‰至-32‰),但与微生物席样品总有机质δ13C值相近似(-14.2±1.7‰),表明IIL3和IIL9湖泊沉积物中的长链烷基脂类可能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特别是异养微生物,这与东南极中山站区大明湖表层沉积物中的研究结果类似。利用两端元碳同位素质量平衡模型计算,结果发现IIL3和IIL9湖泊沉积物中超过80%的长链烷基脂类均来源于微生物。因此,在植被稀少的东南极和其他极端干旱地区,在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指标重建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记录时需要考虑微生物作用对长链烷基脂类的可能贡献。3.南极湖泊沉积物长链烷基脂类氢同位素特征及环境意义最近在一些室内培养实验和对一些地区湖泊沉积物的研究发现,好氧微生物可以产生长链烷基脂类,但目前对这类可以产生长链烷基脂类的微生物代谢类型(自养或者异养)还不清楚。本研究对罗斯海地区两个湖泊(IIL3和IIL9)表层沉积物中的长链烷基脂类氢同位素和异养微生物种群开展分析,计算沉积样品中烷基脂类与湖泊水之间的氢同位素分馏值,并与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长链烷基脂类氢同位素值明显高于湖泊水体(最高达300‰),氢同位素分馏值(εlipids/water)变化介于-66‰至349‰,这是首次在自然环境样品中发现烷基脂类与水体之间氢同位素分馏值显着大于0的现象。与室内培养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发现,上述氢同位素分馏值明显高于来源于化能自养和光合自养生物作用的结果,指示长链烷基脂类主要与异养微生物作用有关。异养细菌种群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 SB-1、Flavobacteriaceae、Marinilabiaceae、Desulfobulbaceae和Trueperaceae等可能与本研究中长链烷基脂类的来源及其异常高的εFA/water值有关,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单体碳、氢同位素分析结果。4.过去3200年罗斯海难言岛地区古气候变化记录南极湖泊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非常敏感,湖泊沉积物是重建过去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理想载体。本研究选取两个未受生物粪影响的湖泊沉积剖面(IIL3和IIL9)作为主要环境载体,利用长链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值重建了过去3200年湖泊初级生产力变化,并结合沉积色素指标,在与周边地区气候环境变化记录进行对比研究基础上,重建了罗斯海维多利亚地过去3200年气候变化过程。结果显示,两个沉积剖面中超过80%的长链脂肪酸均来源于异养微生物,而苔藓的贡献比例小于5%,表明过去3200年研究区气候持续偏干旱。长链脂肪酸单体与总有机质碳同位素值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表明长链脂肪酸δ13C26-30值是指示南极湖泊初级生产力变化的良好替代性指标,从而可间接反映研究区域气候冷暖变化。气候变化记录重建结果表明,沉积剖面底部(~3200 a BP)对应于较暖时期,可能指示了研究区难言岛大规模冰退年龄。过去3000年研究区气候明显经历了两个暖期(分别对应于~2300-1300 a BP和~1100-700 a BP)和两个冷期(分别对应于~3100-2600 a BP和~500-200 a BP),这与西罗斯海地区海洋和冰芯气候变化记录基本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西罗斯海地区过去3200年百年尺度气候冷暖变化与南方环状模(SAM)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有关,这有可能受到太阳辐射在纬度上不均匀分布的影响。5.南大洋沉积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古气候变化意义南大洋西风带位置和强度的变化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都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南大洋罗斯海扇区海域深海岩心R23沉积柱作为主要环境载体,重点分析了长链正构烷烃及其单体碳同位素以及长链烯酮的分布特征,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指标识别出沉积有机质来源,并评估了 Uk37和Uk37指数与海洋表层温度SST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沉积样品中的长链正构烷烃(C27-C35)主要来源于陆源(澳洲和新西兰)高等植物叶蜡经过大气粉尘远距离的传输。中长链正构烷烃(C23-C25)没有明显的奇偶分布优势,可能主要来源于海洋浮游植物和陆源有机质。C26和C28正构烷烃δ13C值明显偏低,这很可能与化能自养细菌作用有关。长链正构烷烃δ13C值介于-30.8‰至-24.8‰,比C3植物高5-10‰,表明C4植物是重要的来源。基于Uk’37指数计算得到的海表面温度(SST)明显偏暖,Uk37指数在南大洋高纬度海域更适合海表面温度重建。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对R23沉积柱剖面中长链正构烷烃指数(CPI、ACL和C31/C29)和单体碳同位素值变化的古气候环境记录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过去33万年来澳洲和新西兰地区在冰期(冷期)时C4植被扩张,气候偏干旱,指示西风带向赤道方向移动且强度减弱,而在间冰期(暖期)时C4植被相对丰度减少,气候相对湿润,指示西风带向南移动且增强。C31正构烷烃δ13C值变化的频谱分析结果表明,澳洲东南部和新西兰地区相对湿度和西风带强度在轨道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可能主要受到地轴倾角周期的影响。

刘园园[3](2020)在《滇西北地区深水湖泊藻类与碳循环响应流域开发与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域开发强度和类型的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湖泊系统出现了环境质量恶化、生态功能的退化。在区域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云南地区部分湖泊经历了流域植被退化、水文调控增强、污染物输入增加、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环境胁迫,近几十年来出现了水体水质下降、藻类爆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诸多问题,导致了湖库的生态安全水平降低、水资源总量减少,制约了云南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围绕该地区类型众多的湖泊,已有现代调查集中于水体的资源与环境评价,而揭示湖泊长期变化的沉积物研究缺乏与现代过程的有机结合,缺少考虑流域地表过程与水体环境特征、湖泊理化性质与生物群落响应等耦合过程,急需开展多时空尺度相结合的模式识别与综合评价。与浅水型湖泊相比,深水型湖泊(如最大水深>10 m)具有水资源储量大、换水周期长、热力分层稳定、湖滨带不发育等特点,呈现出较强的环境敏感性和生态脆弱性。因此,本研究应用湖沼学和古湖沼学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湖泊-流域-大气的地表系统及其关键过程,结合季节调查、沉积物分析和湖泊对比研究,探讨了深水湖泊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驱动过程及其区域模式,可为云南地区深水型湖泊的生态评估与流域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本研究选取滇西北地区的五个深水型湖泊为研究对象,重点围绕流域开发历史不同的泸沽湖和程海开展湖泊与流域的现代调查,首先识别典型流域植被类型下土壤碳酸盐岩风化速率与湖泊水体环境的季节变化特征,揭示湖泊生物(硅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水体理化性质的关系。进一步对上述两个湖泊开展沉积物钻孔分析,在建立高分辨率年代序列基础上,利用不同代用指标(粒度、磁化率、碳酸盐、水体总有机碳(TOC)、碳氮元素及稳定同位素等)重建了流域开发与湖泊环境的变化历史,通过藻类指标(色素、硅藻群落)揭示了生物群落响应的变化模式,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碳循环与藻类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通过同一气候区内五个深水湖泊的对比研究,甄别了不同流域开发类型下湖泊环境变化的时空模式及其对关键生态过程的驱动强度。通过季节调查、沉积物记录分析以及湖泊对比,本研究重建了云南深水湖泊碳循环及藻类响应不同流域开发历史的区域模式,为深水湖泊的生态评价与流域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现代调查表明,流域碳酸盐岩的风化速率与流域植被类型显着有关,湖泊水体无机碳浓度呈现季节变化模式。不同植被类型下泸沽湖流域碳酸盐岩风化速率的差异显着,乔木林中碳酸盐岩的溶蚀速率(270.2 mg·m-2·d-1)是灌丛的1.6倍左右(173.7 mg·m-2·d-1)。程海流域不同类型灌木林内的碳酸盐岩溶蚀速率接近,而桉树林内岩石风化速率(16.9 mg·m-2·d-1)显着低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90.6 mg·m-2·d-1)。对比泸沽湖的相关结果,程海流域的平均溶蚀速率(77.32±41.67 mg·m-2·d-1)远低于泸沽湖(222.56±64.93 mg·m-2·d-1)。程海流域内的植被以低矮灌木为主(26%),而泸沽湖流域林地覆盖度约为47%,不同流域间的对比结果同样表明,植被的正向演替(即由灌木向森林演替)过程对岩溶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泸沽湖水体CO32-主要受到流域季节性输入影响,而作为水生生物重要碳源的HCO3-浓度在水体垂直剖面上的变化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在程海中,生物的同化作用同样显着影响了湖泊无机碳的溶解-沉降过程。(2)泸沽湖和程海水体的有机碳循环与藻类分布均呈现明显的干湿季节性差异。其中,泸沽湖流域森林覆盖度(47%)显着高于程海(20%),两个湖泊水体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呈现相反的变化模式。程海水体叶绿素与DOC呈显着的相关关系(P<0.001,r=0.57),表明湖泊初级生产力是水体有机碳变化的主要驱动力。2019年泸沽湖水体营养盐(TN、TP)浓度在5月份时最高(750.5±161.4μg/L和52.4±43.1μg/L),雨季时期营养盐浓度显着降低(457.6±122.0μg/L和17.9±11.3μg/L);而程海水体营养盐(TN、TP)在雨季(1175.2±230.1μg/L、92.3±65.7μg/L)显着高于旱季(1300.1±440.8μg/L、72.5±45.5μg/L),可能反映了流域地表径流与面源输入(如磷)的影响。泸沽湖水体中嗜氮硅藻全年占优反映了磷限制的湖泊状态,而程海较高的水体pH值促进了喜碱种Cyclotella meneghiniana的优势地位,同时水体高营养含量导致耐污种Nitzschia spp.具有较高的优势度。水温升高促进了两个湖泊小个体硅藻的增加,反映了水体热力分层对硅藻群落构建的影响。水温、硅酸盐、营养盐浓度是泸沽湖水体硅藻群落演替的主要因子,分别解释了群落变化的7.8%、5.7%和10.3%;而水温、电导率和营养盐分别解释了程海水体硅藻群落变化的30.7%,13.7%,6.1%。(3)沉积物记录显示,流域开发的增强显着改变了深水湖泊碳循环与藻类变化的长期模式,并与流域开发历史相关。1950年代开始,泸沽湖流域森林的大规模砍伐导致了土壤侵蚀强度(如磁化率)的快速增加,陆源输入有机碳(水体TOC)和无机碳(沉积物碳酸盐)的同步降低且持续减少(水体TOC由6.6±0.2mg/L降低至3.9 mg/L,沉积物碳酸盐含量由12.1±1.2%降低至7.2±3.2%)。相反地,程海流域在近250年内土壤侵蚀强度相对稳定、沉积物碳酸盐水平无显着变化,但沉积物营养盐含量、叶绿素水平(沉积物色素)和水体TOC水平自1980年代开始快速上升,反映了水体富营养化促进了藻类生物量的增加和内源有机碳的累积。随着泸沽水体TOC浓度的持续降低,水体透明度逐渐增加并有利于藻类的生长。因此,流域植被退化显着降低了泸沽湖沉积物有机与无机碳含量,而程海内源有机质的快速积累过程表明其有机碳循环主要受水体富营养化的驱动。同时区域气候的变暖导致了湖泊热力分层强度的增加和水动力的减弱,出现了小个体硅藻逐渐占优的相同趋势。(4)五个深水湖泊的对比分析表明,湖泊富营养化过程及区域气候变暖显着促进藻类生物量的升高,增加湖泊有机碳汇,而湖泊水文的人为调控(如筑坝建闸等)延长了水体滞留时间、降低水动力条件,促进了碳酸盐的沉降和累积。由于不同流域的干扰类型和开发强度的差异,滇西北深水湖泊中气候变暖、水文改造和富营养化过程产生的湖沼学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其中,营养水平是区域尺度上硅藻群落演替的主要驱动因子,解释了硅藻群落结构演替的44.8%。监测数据分析的季节尺度和年际尺度上,湖泊初级生产力主要受营养水平的升高所驱动;而基于沉积物记录的百年尺度上,长期的气候变暖是促进湖泊初级生产力提升的关键环境因子。综上所述,流域植被退化、水体富营养化、人为水文调控增强共同驱动了百年尺度上滇西北深水湖泊藻类与碳循环的变化。流域植被退化显着降低了有机与无机碳的输出,而水文调控增强和富营养化则分别对湖泊无机碳和有机碳的埋藏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区域气候的变暖通过增强深水湖泊热力分层过程促使其硅藻群落呈现小型化的特征,并可能通过食物链作用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产生重要的生态效应。因此,对滇西北深水湖泊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需要加强流域植被的恢复与污染物的防控,同时需要考虑水文管理模式的优化(如增强水动力条件)和减缓区域变暖生态效应。

张玉枝[4](2020)在《阿翁错记录的青藏高原西部全新世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文中提出全新世期间亚洲夏季风在青藏高原地区的演化历史以及影响范围是古气候领域的重要问题,目前与此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南部的现代季风边缘区,而高原西部缺乏年代可靠的高分辨率记录,亚洲夏季风在该区域的影响范围及其和西风环流相互作用的关系尚不明确,需要深入研究。论文选择位于青藏高原西部的高山湖泊阿翁错为研究对象,钻取沉积物岩芯,使用加速器质谱放射性碳(AMS14C)定年;通过多种代用指标(介形类、碳酸盐及有机质同位素、元素以及色素等),结合现代流域水体、湖泊表层沉积物以及湖泊周围植物、表土样品的研究,明确了各代用指标确切的气候环境意义,并重建了阿翁错盆地过去10.6 Cal k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以及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全新世以来亚洲夏季风在青藏高原的影响范围和可能的驱动机制,得到如下结论:(1)青藏高原西部全新世以来受印度夏季风的影响,陆生和水生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10.67.2 Cal ka BP,印度夏季风最强盛,区域气候湿润,盆地内陆生植物与湖泊生产力较高;7.25.1 Cal ka BP,印度夏季风强度逐渐减弱,降水减少,盆地内的陆生植被减少,湖泊藻类生产力降低;5.12.9 Cal ka BP,印度夏季风持续减弱、气候变干,其中在42.9 Cal ka BP期间气候极其干旱,湖水Mg/Ca比迅速升高,白云石沉淀;2.9 Cal ka BP之后,印度季风强度处于全新世最弱时段,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湖面降低,湖泊生产力提高。(2)阿翁错2000 AD以来气候记录揭示,青藏高原西部2000 AD以来气候变化特征与印度夏季风主控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一致,表现为冷干-暖湿的水热配置组合。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区域气候变化的驱动因子之一。(3)现代全球变暖时期,流域冰川融水增加,阿翁错面积扩张,湖泊水生藻类生产力下降,同时温度升高加快湖泊中有机质分解,有机碳埋藏速率降低。

孙明杰[5](2020)在《新疆喀纳斯湖全新世硅藻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突出,气候变化等重要问题不容忽视。全新世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研究全新世环境变化将为正确理解当代环境问题,有效预测和积极应对未来全球变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而湖泊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汇集了来自集水区的水生及陆源物质输入,能综合反映湖区环境条件的关键信息,同时湖泊沉积物记录连续性好又易于测年,因此在古环境变化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硅藻在湖泊中分布广、数量大且种类繁多,对生境要求的专一性、较大的种间差异性和较短的生命周期使硅藻能迅速地响应水体环境变化,又因其壳体在湖泊沉积物中易于保存,所以硅藻在重建湖泊生态和区域环境的研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喀纳斯湖位于我国新疆最北部,湖泊沉积物中硅藻保存好、含量高且种类丰富,是研究湖泊生态、重建古环境变化的理想载体。本研究基于对KNS15D岩芯沉积物中硅藻的鉴定分析,结合可靠的年代框架、生物硅和粒度等实验结果,初步探讨喀纳斯湖硅藻组合对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KNS15D岩芯沉积物中共鉴定得到化石硅藻48属163种。岩芯硅藻等指标反映了湖区生态演变、气候特征在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新仙女木事件(YD)前,湖泊初级生产力低,硅藻含量和种类都很少,硅藻组合显示气候寒冷;早全新世以小型底栖种为主的硅藻组合显示湖泊初级生产力高,气候适宜,结合稀土元素和湖区孢粉记录,说明湖区气候温暖干燥;中全新世优势建群种开始转向浮游硅藻,湖泊初级生产力和营养水平仍较高,指示气候总体上仍较为温暖,但湖区湿润程度有所增加;晚全新世,小型浮游硅藻Pantocsekiella gordonensis含量迅速增加,取代其他硅藻成为最优势种,TOC、PCA1和生物硅的数值变化均显示了湖泊营养水平和生产力的持续下降;而近百年以来,气温升高,湖泊营养水平持续降低,使得P.gordonensis的竞争力大大提升,硅藻浓度和硅藻浮游底栖比(P/B)显着升高,反映了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湖泊热力分层更加稳定,小型浮游硅藻对营养的利用效率更高进而更具竞争优势。此外,冷水浮游种Cyclotella ocellata和小型底栖种减少的组合响应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突变事件,包括YD事件、4.2 ka(1 ka=1000 cal yr BP)和8.2 ka冷事件。初步调查发现,喀纳斯湖沉积物中硅藻组合对湖泊水文状态和区域气候的变化响应敏感,对未来新疆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进一步开展湖泊生态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隋丰阳[6](2019)在《基于松嫩平原湖泊群硅藻-总磷转换函数的湖泊营养演化重建 ——以查干湖为例》文中提出湖泊富营养化是我国乃至全球湖泊当前面临的一个主要的环境问题,而氮、磷等营养元素的过量富集则是引起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松嫩平原湖泊群是我国湖泊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地区湖泊盐碱化日益严重,富营养化加剧,针对松嫩平原湖泊群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急需开展该地区水质变化的机理研究。本文通过整理分析2008年6-8月采集的松嫩平原湖泊水样数据,对各样点的硅藻物种进行鉴定、计数,对样点水体进行水化学类型的划分,并建立了两个数据集:区域80个采样点数据集,以及由71个采样点组成的重碳酸盐类钠组I型水(CINa)数据集,分别定义为数据集Ⅰ和数据集Ⅱ。利用典型对应分析(CCA)分别研究两个数据集的浮游硅藻分布与环境参数的关系,明确两个数据集中影响硅藻属种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并选择合适的数据集来建立硅藻-关键环境因子转换函数。利用该转换函数,在测年技术的支持下,对查干湖历史时期的关键环境变量进行定量重建,得到其演变序列,辅以其他指标记录分析,对推导的环境演化过程进行验证,并进一步对其演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经鉴定计数,用于建立数据集Ⅰ的硅藻(至少在2个采样点出现且至少在一个样品中含量大于1%)有91个物种;用于建立数据集Ⅱ的硅藻有88个物种。两个数据集中,优势种都为Aulacoseira granulata,Aulacoseira ambigua和Cyclotella meneghiniana,它们经常出现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2)对两个数据集的浮游硅藻与各种环境梯度进行一系列的排序分析,结果显示浮游硅藻的属种分布表现出对环境梯度的响应。其中,一些耐营养盐的种类如Nitzschia austriaca,Pinnularia microstauron var.brebissonii,Navicula cuspidata,Gomphonema parvulum,Nitzschia levidensis var.salinarum和Fragilaria brevistriata与总磷梯度呈正相关。(3)基于两个数据集的排序分析都表明:15个环境指标中总磷解释了硅藻属种的最大变率,是影响硅藻属种分布的一个最重要且显着的环境参数,两种情况下(基于数据集Ⅰ和基于数据集Ⅱ)从总磷的边界效应方差解释值和属种的单峰响应程度来看,应使用数据集Ⅱ71个采样点的数据来建立硅藻-总磷转换函数更为合适。(4)利用数据集Ⅱ71个采样点中的数据,采用加权平均回归(WA)方法及偏最小二乘加权平均回归(WA-PLS)方法建立硅藻-总磷转换函数,WA-PLS(组分5)提供了较高的实测值与推导值的相关系数(R2Jack=0.759),成为最佳建模方法。在删除异常样品后,硅藻-总磷转换函数的推导误差减低(RMSEP=0.169),实测值与推导值的相关系数提高(R2Jack=0.823)。因此经过残差成分提取后的WA-PLS(组分5)模型为最终确定的理想模型。与世界上其他的区域硅藻-总磷转换模型相比,本研究中得出的转换函数推导能力较强。(5)将构建的松嫩平原硅藻-总磷转换函数应用于查干湖的沉积岩芯,在测年技术的支持下,定量重建了查干湖19世纪50年代末期-2016年间的总磷含量,这150多年来推导的查干湖湖水总磷浓度在0.088-2.073mg/L间波动,变化幅度较大。(6)将查干湖150年来营养水平的定量重建结果结合粒度组分特征、该区域局部时间尺度下的水质监测记录、气候研究记录及人为干扰因素进行对比论证,分析探讨重建的水体营养态的变化趋势。进一步结合部分年份(1984、1985及2002-2016年)查干湖水体总磷浓度实测值与推导值的拟合结果,证明构建的区域硅藻-总磷转换函数具有适用性,推导结果具有可靠性。经过验证的总磷浓度推导值指示了这期间湖泊水质由Ⅴ类演变为劣Ⅴ类再逐渐演变为Ⅳ-Ⅴ类的变化过程;湖泊营养状态演化经历了由轻度富营养化演变为过营养化,之后又恢复为目前的轻度富营养化状态。(7)分析查干湖的外源磷负荷和磷的内部再循环对湖泊水体营养演化产生的影响,着重对比了查干湖水体中磷浓度的推导值与沉积物磷实测值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磷在沉积物与水体间的循环过程及湖泊水生生态系统的自调节机制。

周娟[7](2019)在《近60年来仙女湖硅藻群落变化特征及富营养化驱动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仙女湖作为国家4A景区以及新余市主要的饮用水源地,面临着水体富营养化、水质退化现象,这些现象都将威胁到居民的正常生活供水。本文以仙女湖为研究对象,通过古湖沼学方法分析仙女湖沉积柱状样S1的沉积营养指标: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C/N(TOC/TN)以及生物指标:沉积硅藻与现代硅藻(浮游硅藻与底栖硅藻),结合210Pb和137Cs测年建立的沉积深度-年代时间序列框架以及流域历史资料,利用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冗余分析(RDA)等分析方法,研究仙女湖近60年来富营养化进程,揭示沉积硅藻对富营养化的响应以及硅藻群落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及其响应模式。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210Pb和137Cs测年CRS方法计算得出,37cm长度的沉积柱代表155年的沉积结果,全文只针对有效深度0-23cm沉积样品进行分析,对应的年代为1955-2018年。(2)在S1柱状样23个样品和9个底栖硅藻样品、12个浮游硅藻样品的分析中,共鉴定了硅藻2纲5目10科24属142种硅藻(包括变种),主要优势种为Aulacoseira alpigena、Aulacoseira granulata、Cyclostephanos duius、Cyclotella meneghiniana、Cyclotella bodanica Grunow、Cyclotella radiosa、Cocconeis placentula、Fragilaria ulna、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柱状样沉积硅藻组合能够较好地代表和反映整个湖区的湖区环境(3)利用硅藻的相对丰度数据进行约束层次聚类分析(CONISS)方法分析了S1沉积硅藻组合,将硅藻群落划分为4个硅藻组合带。各带硅藻组合特征如下:组合I带(23-20cm;1955-1961年)主要以沉积硅藻为主;营养元素含量整体偏低;组合II带(20-15cm;1961-1983年)浮游硅藻含量在逐渐增多,耐营养种Cyclostephaus duius、Cyclotella meneghiniana、Achnanthes minutissima等在该带开始陆续出现,营养元素含量呈现增加趋势,但增率偏低;组合III带(15-5cm;1983-2009年)浮游硅藻优势逐渐凸显,耐营养种Cyclostephaus duius、Cyclotella meneghiniana、Achnanthes minutissima等在该带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且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其次,营养元素在该阶段均达到峰值;组合IV带(5-0cm;2009-2018年)浮游硅藻种类增多,耐营养种Cyclostephaus duius、Cyclotella meneghiniana、Achnanthes minutissima等含量整体减少,营养元素较于组合III带含量整体降低并趋于稳定。仙女湖的硅藻群落由底栖类型硅藻向浮游类型硅藻演替,耐营养属种在1983年至2009年(组合带III)中最为丰富。(4)根据各带硅藻组合特征、优势种的生态习性、TDI数值和营养指标的变化可知仙女湖在建库后营养水平开始上升,并在1983年-2009年达到最高,之后营养水平有所下降,但仍不容忽视。(5)沉积物TP、TN与气温是影响硅藻组合演替的3个显着变量,分别单独解释硅藻组合方差的11%,6.3%与5.3%。仙女湖水体的富营养化与气候变化对硅藻物种多样性产生了影响且驱动模式大致一样,均呈现单峰模式。

刘术[8](2019)在《云南典型砷污染湖泊硅藻群落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识别》文中研究说明云南省是我国淡水湖泊的集中分布区之一,众多的湖库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环境基础。然而,伴随人类活动的加剧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云南部分湖泊受到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环境压力的胁迫,出现了湖泊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湖泊生态环境功能的发挥。位于滇中地区的阳宗海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是环湖及下游居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水源保障。近年来,流域污染物输入负荷的增加导致湖泊水体污染程度日趋严重,尤其是2008年的阳宗海砷(As)污染事件,严重影响了湖泊水体环境质量、生态系统健康以及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对阳宗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主要以水质分析为主且监测数据不连续,缺乏对湖泊水体环境季节变化、年际波动特征的识别,缺少对典型生物群落响应特征的甄别。硅藻作为淡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是影响湖泊食物链组成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生物门类。硅藻生长周期短,对水体环境特征及其变化十分敏感,且具有物种丰富度高及分类系统完善等特征,已逐渐成为湖泊水质监测和生态评价研究中重要的生物指标。本研究以阳宗海为研究对象,运用湖泊现代调查方法对20152017年湖泊表层水体中现生硅藻的群落结构与水环境指标进行连续三年的监测,水环境指标包括总磷(TP)、总氮(TN)、砷(As)、钙(Ca)、镁(Mg)、钠(Na)、钾(K)、氯化物(Cl)、硫酸盐(SO4)、铁(Fe)、锰(Mn)、铅(Pb)、镉(Cd)、水温(WT)、叶绿素a(Chl-a)、pH和电导率(Cond)。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冗余分析(RDA)、方差分解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加权平均定量模型等多种数理统计分析方法,首先识别了阳宗海水环境与硅藻群落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判别了驱动硅藻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及驱动强度,以期为砷污染湖泊的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主要水环境指标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而在空间尺度上的变化幅度较小。表层水体As浓度在7129μg/L之间变化(平均值为50.71μg/L),2016年6月出现最大值,之后呈持续下降趋势且到2017年12月下降到20μg/L左右。水体TP、TN分别在18.7857.51μg/L、0.451.83 mg/L之间变化,平均值分别为38.42μg/L和0.86 mg/L,氮磷比大于16:1,总体处于中营养水平且为磷限制型湖泊;TP、TN在冬春季偏高、夏秋季偏低。部分指标(如pH与WT)均在夏季偏高而冬季偏低。Chl-a浓度(均值为13.89 mg/L)在春秋两季含量偏高,硅藻生物量均值为0.32 mg/L,其变化趋势与Chl-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湖泊垂直水体温度和温跃层动态变化特征表明阳宗海属于暖单次混合型湖泊,水体具有明显的热力分层现象,整体上从5月中旬至10月中旬处于分层状态,温跃层厚度最厚可达3.76 m,深度最深可达15.8 m。其它月份水体垂向温差较小,湖水处于混合或者微弱的过度阶段。(2)阳宗海水体中共鉴定出硅藻12属22种,且以浮游种居多。主要优势种为Achnanthes minutissima、Fragilaria nanana、Fragilaria ulna、Cyclotella pseudostelligera、Cyclotella comta、Stephanodiscus hantzschii、Cyclotella meneghiniana、Aulacoseira granulata,硅藻群落变化具有季节变化明显、空间差异不显着的特征。在水体处于混合的124月期间,主要为个体较大的硅藻种占优势,如F.ulna、C.comta、S.hantzschii和C.meneghiniana,重硅质的A.granulata也仅在4月份出现;而如A.minutisssima、F.nanana和C.pseudostelligera个体相对较小的硅藻种则主要在水体处于分层的510月期间占优。硅藻物种丰富度在415之间变化且平均值约为9,整体为冬半年偏高而夏半年偏低。(3)多元统计分析表明,阳宗海硅藻群落受多个环境压力的共同作用影响。主要影响因子包括水温(WT)、营养盐(TP、TN)、砷(As)及水化学离子(pH、K、Na、SO4、Ca、Cond),分别解释了硅藻群落变化的12.9%、6.1%、6.0%和23.4%;其中,水温的驱动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湖泊的热力分层与混合特征对硅藻群落的构建产生影响。季节变化上,驱动阳宗海硅藻群落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具有差异性,春季为Ca、Na和WT,分别解释了硅藻群落变化的33.0%、21.4%和13.1%;夏季为Cond和K,分别解释了14.1%和9.3%;秋季为As和WT且分别解释了35.3%和29.0%;冬季为As、WT和TP,分别解释了45.1%、39.9%和27.1%。As和Ca是驱动硅藻物种丰富度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分别解释了物种丰富度变化的23.2%和8.2%,且硅藻的物种丰富度与As和Ca呈单峰响应特征。Na和K是驱动硅藻生物量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分别解释了硅藻生物量变化的19.7%和6.8%,且硅藻生物量与两者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此外,A.minutisssima、F.nanana、F.ulna、C.pseudostelligera、C.comta、S.hantzschii、C.meneghiniana、A.granulata均具有较高的TP和As耐受值,可作为中富营养水平或较高As浓度水体的指示性物种。总之,阳宗海水体环境和硅藻群落特征在20152017年期间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特征。其中,水体砷浓度变化与水体热力分层的季节性波动和底泥污染物的释放过程明显相关,且随着砷污染治理强度的增加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进一步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硅藻群落结构仍然受到水体较高砷污染水平的明显影响,生物多样性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严格控制流域污染物的输入并促进水体砷浓度的持续降低,是维持阳宗海水环境功能与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前提和有效手段。

王教元[9](2019)在《滇西北湖泊水文调控与生态环境响应的时空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十年来,日益增强的人为水文调控导致云南部分湖泊出现了明显的水库化特征,造成湖泊水质下降、湖滨带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湖泊水文调控及其导致生态环境变化的比研究受到监测数据不足的制约,需要结合多学科方法对湖泊水文调控生态环境效应的基本特征进行识别,并系统甄别水体环境和生态系统对水文调控的长期响应模式。本研究以滇西北地区典型湖泊为研究对象,结合遥感影像、监测数据、文献记录等研究手段,首先甄别了过去30年来区域湖泊水体面积的变化特征、影响因子与驱动过程。随后选取了受到不同强度水文调控影响的三个湖泊:姐湖(没有水文调控的高山湖泊)、海西海(多次水文调控)和洱海(水文调控和富营养化)作为代表湖泊进行古湖沼学研究。在建立沉积物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开展理化指标分析,建立了湖泊与流域环境变化的时间序列;结合硅藻、沉积物色素等生物代用指标,识别了硅藻群落结构、指示物种、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变化模式。进一步应用多种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不同湖泊之间、湖泊内部湖盆之间的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并识别主要影响因子,最终甄别出不同水文调控强度下湖泊的生态环境响应特征与关键驱动机制。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近30年来滇西北地区湖泊面积呈现波动变化特征,并受到极端干旱事件影响显着。自然调控为主的湖泊面积变化幅度小于人为调控影响的湖泊,人为水文调控不仅使湖泊面积增大,面积变化幅度也显着增加。气候变化是驱动滇西北湖泊水位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同时流域开发对湖泊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叠加影响了湖泊面积的长期波动。(2)未受人类扰动直接影响的高山浅水湖泊(姐湖)1980s以来呈现水动力显着增加、水位下降的特征,促进了底栖硅藻百分比持续增加,但对硅藻群落变化的独立作用弱于气温与营养盐的驱动强度。1950s以来滇西北高山地区气候明显变暖,促进了湖泊初级生产力的提高、内源有机质的增加。流域降水增多、流域侵蚀搬运等过程增强影响了湖泊水动力的变化。湖泊水体营养水平升高、气温升高和水动力条件增强是驱动姐湖初级生产力和硅藻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3)根据粒度-水深转换函数定量重建了海西海过去200年以来的湖泊水位变化历史,多次水文调控导致了湖泊沿岸带生境逐渐丧失、底栖硅藻持续减少,湖泊有机碳的内源贡献率增加。同时,随着蓄水强度的增加,湖泊有机物的降解速率加快、埋藏量明显降低,加速了有机碳向无机碳的转化和温室气体的释放。水文调控导致的湖泊水位波动对硅藻群落演替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当水深达到10 m阈值或水深变化超过±2 m时,硅藻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异质性均出现显着降低。(4)洱海不同湖盆间营养元素循环、初级生产力和硅藻群落结构对水文调控的响应模式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洱河节制闸、梯级水电站的建成运行等人为调控事件显着改变了洱海湖泊水文状态,导致了湖泊水位波动的频率和幅度显着增加。自1970年代以来,湖泊富营养化、区域气候变暖与水文调控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大型水生植物大幅减少,导致了藻类初级生产力的升高和蓝藻水华的发生。洱海硅藻群落转变为浮游种占优的单一群落构成,多样性明显降低。水深较浅的南部湖盆对人为调控导致的水位波动更为敏感,湖泊水深变化是硅藻群落结构变化和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5)滇西北地区不同类型湖泊的对比分析表明,相较于气候变化影响下的高山湖泊(姐湖),人为水文调控显着地改变湖泊水深及其变化幅度,是沿岸带生境退化和底栖藻类降低的重要驱动因子。湖泊高水位运行和水动力减弱使营养盐滞留效应增强,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生长,湖泊有机碳源出现了由底栖通道向浮游通道的转变。同时,不同水文调控类型与强度对湖泊碳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产生了差异性的影响。随着人为调控强度的增加,湖泊水文变量对姐湖、洱海和海西海硅藻群落变化的单独解释量由约6%增加至大于25%。湖泊水深变幅和硅藻生物多样性关系符合典型的中度干扰假说理论模型,水深变化幅度增大将导致湖泊生物多样性将显着降低。综上所述,水文调控的驱动作用明显大于自然状态下水文波动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且水文波动、气候变化和水体富营养化是驱动滇西北典型湖泊生态与环境变化的重要因子。随着水文调控的频次和幅度增加,水文条件与营养盐、气温的相互作用明显增强,表明了水文调控类型及其强度对其他类型环境压力的调控作用。此外,在湖盆形态与流域开发类型存在较大空间差异的湖泊中,不同湖盆对水文调控的响应模式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因此,在区域气候变暖和富营养化增强的背景下,对湖泊水文的合理调控是对滇西北湖泊开展有效保护与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前提。

罗新蓉[10](2018)在《青藏高原色林错末次冰期以来古环境演变的矿物响应》文中认为湖泊沉积物中矿物指标,是物源、气候、沉积和构造等信息的记录者,能够提供古环境演化的定性和定量的依据,碎屑矿物、碳酸盐矿物等都能指示过去的环境变化。末次冰期以来的湖泊沉积记录,具有保存较为完好、时间分辨率高、适用于高精度测年的优势,是进行古环境演变研究的良好载体。色林错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对气候反映灵敏,是进行古环境演变研究的最具价值的场所之一。本论文采用XRD测试方法,对采自色林错东北岸二级阶地的样品进行分析,对于色林错末次冰期以来的古环境进行了重建。相关认识如下:(1)沉积物中的矿物主要有硅酸盐矿物类石英、钾长石、钠长石,粘土矿物绿泥石、伊利石、高岭石,碳酸盐类方解石、文石、白云石;(2)色林错末次冰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变为18.515.4 cal ka B.P.的冷干、低湖面,15.411.1 cal ka B.P.的凉干、低湖面,11.16.2 cal ka B.P.的温湿、高湖面,6.24.4 cal ka B.P.的凉干、低湖面,4.43.4 cal ka B.P.的冷干、低湖面,3.42.4 cal ka B.P.的温湿、湖面回升,2.41.2 cal ka B.P.的冷干、低湖面,快速退缩;(3)色林错末次冰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变受到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太阳辐射较强时表现为高湖面,太阳辐射较弱时表现为低湖面,其演变规律与古里雅冰芯同位素记录基本一致。

二、典型对应分析在青藏高原现代湖泊硅藻与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典型对应分析在青藏高原现代湖泊硅藻与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沉积与泥炭层植硅体记录的全新世环境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巴丹吉林沙漠环境演变研究现状
        1.2.2 泥炭地研究现状
        1.2.3 植硅体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样品采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特征
        2.1.3 气候水文特征
        2.1.4 植被特征
    2.2 样品采集及岩性描述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植硅体提取方法
    3.2 数据分析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年代框架的构建
        4.1.1 ZZH剖面年代序列
        4.1.2 TR剖面年代序列
    4.2 巴丹吉林沙漠ZZH剖面记录的全新世以来的植硅体组合特征
        4.2.1 植硅体形态分类及环境指示意义
        4.2.2 植硅体主成分分析
        4.2.3 植硅体组合特征
    4.3 巴丹吉林沙漠泥炭层植硅体组合特征
        4.3.1 植硅体形态及分类
        4.3.2 植硅体组合特征
第五章 植硅体记录的巴丹吉林沙漠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
    5.1 千年尺度的环境演变
        5.1.1 千年尺度的环境演变特征
        5.1.2 区域对比讨论
    5.2 典型气候事件的记录
    5.3 季风边缘区环境演变驱动机制及可靠性
第六章 植硅体记录的巴丹吉林沙漠成炭期的环境演化
    6.1 植硅体古温度定量重建
        6.1.1 重建方法
        6.1.2 重建结果
    6.2 成炭期形成的气候背景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南极罗斯海湖泊和海洋沉积物中烷基脂类碳氢同位素组成及古气候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概述
    1.2 烷基脂类碳同位素在古环境研究中的进展
    1.3 烷基脂类氢同位素在古环境研究中的进展
    1.4 环南极地区生物标志物研究现状
    1.5 东南极罗斯海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
    参考文献
第2章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研究区域环境、样品采集和分析
    3.1 研究区域环境
    3.2 样品采集
    3.3 分析测试
    参考文献
第4章 南极环境样品烷基脂类分布及单体碳同位素特征
    4.1 南极现代环境样品中烷基脂类分布特征
    4.2 南极现代环境样品中烷基脂类单体碳同位素特征
    4.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湖泊沉积物烷基脂类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环境意义
    5.1 沉积物中烷基脂类分布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5.2 湖泊沉积物中的长链正构烷烃来源
    5.3 沉积物中的长链脂肪酸来源
    5.4 湖泊沉积物中的短链烷基脂类来源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湖泊沉积物长链烷基脂类氢同位素特征及环境意义
    6.1 湖泊水氢同位素和盐度特征
    6.2 异养微生物来源的长链烷基脂类氢同位素分馏
    6.3 异养微生物种群分布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过去3200年罗斯海地区古气候变化
    7.1 沉积剖面脂肪酸分布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特征
    7.2 沉积剖面中的长链脂肪酸来源
    7.3 重建湖泊初级生产力变化
    7.4 过去3200年古气候重建
    7.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南大洋沉积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8.1 长链正构烷烃和不饱和烯酮分布特征
    8.2 不同链长正构烷烃来源
    8.3 评估(U~k)_(37)和(U~(k'))_(37)指数
    8.4 过去33万年正构烷烃指数对比
    8.5 过去33万年古气候变化
    8.6 小结
    参考文献
主要结论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滇西北地区深水湖泊藻类与碳循环响应流域开发与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1.1 全球变化背景下湖泊系统响应的时空模式
        1.1.2 沉积物代用指标
        1.1.3 云南深水湖泊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由及科学问题
        1.2.1 选题缘由
        1.2.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数据搜集和样品采集
        2.2.1 水质调查数据及遥感数据搜集
        2.2.2 区域气候数据
        2.2.3 湖泊水质及水体硅藻样品采集
        2.2.4 标准溶蚀试片法
        2.2.5 沉积物样品采集
    2.3 实验分析
        2.3.1 水质指标的测试分析
        2.3.2 沉积物钻孔年代学分析
        2.3.3 沉积物环境代用指标分析
        2.3.4 硅藻样品处理与分析
    2.4 数理统计分析
第3章 近百年来泸沽湖生态环境演化及其对流域植被退化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
    3.1 泸沽湖概况
        3.1.1 湖泊/流域基本概况和研究现状
        3.1.2 泸沽湖区域气候特征
        3.1.3 泸沽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历史
    3.2 泸沽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酸盐岩风化速率
    3.3 泸沽湖现代水体环境变化特征
        3.3.1 泸沽湖水体温度与热力分层的季节变化特征
        3.3.2 泸沽湖水环境垂直变化的季节特征
        3.3.3 泸沽湖水体有机碳、无机碳变化特征
    3.4 泸沽湖水体硅藻群落时空变化特征
        3.4.1 泸沽湖水体硅藻季节性变化特征
        3.4.2 泸沽湖水体硅藻空间变化特征
        3.4.3 泸沽湖常见水体硅藻物种的分布模式
        3.4.4 水体硅藻群落与多样性分布的驱动因子识别
        3.4.5 水体硅藻群落多样性的分布模式与驱动因子识别
        3.4.6 泸沽湖现代过程小结
    3.5 泸沽湖钻孔年代序列及沉积速率
    3.6 泸沽湖沉积物记录的湖泊环境长期变化历史
        3.6.1 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的变化特征
        3.6.2 湖泊碳循环响应流域植被退化的长期模式
        3.6.3 沉积物总氮对湖泊营养富集历史的响应
        3.6.4 流域植被退化与湖泊碳循环响应的模式分析
        3.6.5 藻类生产力及硅藻群落结构的变化历史
    3.7 泸沽湖湖泊系统响应环境变化的长期模式探讨
        3.7.1 植被退化与气候变暖对泸沽湖碳循环变化的驱动作用评价
        3.7.2 植被退化及气候变暖驱动泸沽湖藻类的长期模式
        3.7.3 喀斯特地区碳循环以及森林管理的研究启示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程海生态环境响应流域开发与气候变化的长期模式
    4.1 程海概况
        4.1.1 湖泊/流域基本概况和研究现状
        4.1.2 程海区域气候特征
        4.1.3 程海湖泊水位及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历史
    4.2 程海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酸盐岩风化速率
    4.3 程海水体环境时空变化特征
        4.3.1 程海水体温度与热力分层的季节变化特征
        4.3.2 程海水环境季节性分层变化特征
        4.3.3 程海水体有机碳与无机碳含量的变化特征
    4.4 程海水体硅藻群落时空变化特征
        4.4.1 程海水体硅藻季节性变化特征
        4.4.2 程海水体硅藻空间变化特征
        4.4.3 程海常见水体硅藻物种的分布模式
        4.4.4 水体硅藻群落与多样性分布的驱动因子识别
        4.4.5 水体硅藻群落多样性的分布模式与驱动因子识别
        4.4.6 程海现代过程小结
    4.5 程海钻孔年代序列及沉积速率
    4.6 程海沉积物记录的湖泊环境长期变化历史
        4.6.1 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组成的变化特征
        4.6.2 湖泊有机碳与无机碳循环的变化特征
        4.6.3 沉积物总氮与氮同位素的变化特征
        4.6.4 流域开发与程海碳循环响应的主要特征
        4.6.5 藻类生产力及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历史
    4.7 程海湖泊系统响应环境变化的长期模式探讨
        4.7.1 程海流域开发与富营养化对湖泊碳循环的驱动机制
        4.7.2 程海流域开发、富营养化及气候变暖对硅藻群落变化的影响评价
        4.7.3 程海长期变化小结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滇西北地区深水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时空模式
    5.1 区域气候与湖泊水环境特征
        5.1.1 区域气候特征
        5.1.2 三个深水湖泊概况与研究现状
    5.2 滇西北深水湖泊流域开发与气候变化的长期特征
        5.2.1 湖泊水文波动历史
        5.2.2 不同营养水平下湖泊碳循环的变化历史
        5.2.3 茈碧湖、海西海和洱海藻类变化特征
    5.3 不同时间尺度上深水湖泊藻类对环境压力的响应特征
        5.3.1 季节尺度
        5.3.2 近30年尺度
        5.3.3 百年尺度
    5.4 滇西北地区深水湖泊系统响应环境变化的模式探讨
        5.4.1 滇西北地区流域开发与深水湖泊环境变化的长期特征
        5.4.2 流域开发与气候变化影响深水湖泊碳循环的时空模式
        5.4.3 流域开发与气候变化影响深水湖泊藻类变化的时空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优势硅藻图版
    图版1:泸沽湖水体、沉积物优势硅藻
    图版2:程海水体、沉积物优势硅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阿翁错记录的青藏高原西部全新世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1.1 测年手段和代用指标研究进展
        1.1.2 青藏高原全新世以来气候与环境演化研究进展
        1.1.3 全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古气候记录间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
    1.2 青藏高原近2000年以来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3 近百年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1.4 选题依据、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气候概况
    2.2 水文状况
    2.3 植被概况
第三章 样品获取与实验方法
    3.1 流域综合考察与样品采集
    3.2 年代学方法
    3.3 XRF岩芯扫描
    3.4 碳酸盐含量测试
    3.5 粒度测试
    3.6 矿物组分分析(XRD)
    3.7 XRF元素分析
    3.8 介形类种属鉴定
    3.9 细粒碳酸盐/介形类壳体碳氧同位素测试
    3.10 TOC,TN,δ~(13)C_(org)测试方法
    3.11 色素测试
    3.12 水体同位素测试方法
    3.13 工作量汇总
第四章 实验结果及指标意义
    4.1 年代框架建立
        4.1.1 ~(210)Pb年代
        4.1.2 ~(14)C年代框架建立
    4.2 XRF扫描元素结果及意义
        4.2.1 XRF岩芯扫描结果与XRF荧光分析结果对比
        4.2.2 利用不同校正方法对XRF扫描结果进行校正
        4.2.3 各元素的指示意义
    4.3 碳酸盐含量及碳酸盐矿物组分变化及意义
        4.3.1 碳酸盐含量及其矿物组分变化
        4.3.2 碳酸盐含量及其矿物组分的意义
    4.4 介形类种属组合及意义
    4.5 粒度组分变化及其意义
    4.6 细粒碳酸盐/介形类壳体碳氧同位素变化及其意义
    4.7 TOC,C/N比及δ~(13)C_(org)的变化及意义
    4.8 色素结果及其指示意义
    4.9 现代湖泊水文平衡过程
第五章 青藏高原西部全新世以来气候环境变化历史
    5.1 阿翁错记录的青藏高原西部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
    5.2 阿翁错记录的青藏高原西部过去2000年气候环境变化
    5.3 阿翁错记录的青藏高原西部近百年环境变化
    5.4 青藏高原西部全新世气候变化驱动机制浅析
        5.4.1 区域记录对比
        5.4.2 驱动机制浅析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5)新疆喀纳斯湖全新世硅藻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硅藻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1.2 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3 硅藻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阿尔泰山自然地理概况
    2.2 喀纳斯湖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质与地貌
        2.2.2 湖区气候
        2.2.3 水文与水质
        2.2.4 流域土壤与植被
        2.2.5 湖泊现生硅藻
第三章 样品采集和实验分析
    3.1 湖泊岩芯钻取和样品采集
    3.2 硅藻分析
        3.2.1 样品预处理和制片
        3.2.2 硅藻的鉴定和查询
        3.2.3 硅藻的计数和统计
        3.2.4 硅藻记录的分析方法
    3.3 生物硅测定
    3.4 粒度测试
第四章 喀纳斯湖KNS15D岩芯实验分析结果
    4.1 年代模型的建立
    4.2 化石硅藻分析结果及主要种属生态意义
    4.3 硅藻组合带及组成特征
    4.4 硅藻组合的排序分析
    4.5 粒度和生物硅的分析结果
        4.5.1 粒度与生物硅结果
        4.5.2 改进方法和结果对比
第五章 喀纳斯湖硅藻记录的全新世生态环境演变
    5.1 KNS15D岩芯硅藻记录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
    5.2 区域对比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图版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参与课题
致谢

(6)基于松嫩平原湖泊群硅藻-总磷转换函数的湖泊营养演化重建 ——以查干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硅藻的生态学意义
        1.2.2 硅藻在古环境定性重建中的应用
        1.2.3 硅藻在古环境定量重建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点
    2.2 研究区水样的采集及处理方法
        2.2.1 研究区水样的采集
        2.2.2 研究区水环境理化指标的测定
        2.2.3 研究区水样浮游硅藻的处理
    2.3 查干湖沉积岩芯的采集及处理方法
        2.3.1 查干湖沉积岩芯的采集
        2.3.2 查干湖沉积岩芯年代序列测定
        2.3.3 查干湖沉积岩芯粒度组分特征分析
        2.3.4 查干湖沉积岩芯中硅藻的分离提取及处理
        2.3.5 查干湖沉积岩芯中总磷(TP)含量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2.4.1 水化学类型的划分
        2.4.2 数据标准化
        2.4.3 典型对应分析(CCA)
        2.4.4 转换函数模型的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松嫩平原湖泊群现代浮游硅藻及环境因子分布特征
    3.1 研究区的水化学类型
    3.2 水化学类型的成因分析
    3.3 松嫩平原湖泊群现代浮游硅藻-环境数据集
        3.3.1 区域80 个采样点的现代浮游硅藻-环境数据集(数据集Ⅰ)
        3.3.2 重碳酸盐类钠组I型水(C_I~(Na))(71 个采样点)的浮游硅藻-环境数据集(数据集Ⅱ)
    3.4 松嫩平原湖泊群硅藻分布特征及其区域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松嫩平原湖泊群现代浮游硅藻与水环境变量的关系研究
    4.1 基于数据集Ⅰ的浮游硅藻与环境变量的关系研究
        4.1.1 基于数据集Ⅰ的浮游硅藻属种的DCA分析
        4.1.2 基于数据集Ⅰ的浮游硅藻与环境变量的初步CCA分析
        4.1.3 基于数据集Ⅰ的各环境变量对浮游硅藻分布的边界效应分析
        4.1.4 基于数据集Ⅰ的硅藻属种对显着环境变量的响应分析
        4.1.5 基于数据集Ⅰ的限制总磷(TP)的DCCA分析
    4.2 基于数据集Ⅱ的浮游硅藻与环境变量的关系研究
        4.2.1 基于数据集Ⅱ的浮游硅藻属种的DCA分析
        4.2.2 基于数据集Ⅱ的浮游硅藻与环境变量的初步CCA分析
        4.2.3 基于数据集Ⅱ的各环境变量对浮游硅藻分布的边界效应分析
        4.2.4 基于数据集Ⅱ的硅藻属种对显着环境变量的响应分析
        4.2.5 基于数据集Ⅱ的限制总磷(TP)的DCCA分析
    4.3 建立区域硅藻-总磷转换函数的数据集的选择分析
    4.4 区域硅藻分布与目标因子-总磷(TP)的关系探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松嫩平原湖泊群硅藻-总磷转换函数的建立
    5.1 硅藻-总磷转换函数的建立与检验
    5.2 硅藻物种的总磷最适值的探讨
    5.3 区域湖泊硅藻-总磷转换函数的对比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查干湖水体150 年来总磷浓度的定量重建
    6.1 查干湖概况
        6.1.1 查干湖自然概况
        6.1.2 查干湖生态环境历史变迁
    6.2 查干湖沉积岩芯年代序列及沉积速率
    6.3 查干湖岩芯沉积物粒度组成
    6.4 查干湖岩芯的沉积物磷含量
    6.5 查干湖岩芯的硅藻组合特征
    6.6 查干湖水体150 年来总磷浓度的定量重建
    6.7 定量重建查干湖营养水平的可信度分析与水体营养演化探讨
        6.7.1 粒度组分分布特征与湖水营养演化
        6.7.2 局部时间尺度下水质监测记录表现的湖水营养演化
        6.7.3 人为干扰与湖水营养演化
        6.7.4 气候变化与湖水营养演化
        6.7.5 查干湖水体总磷浓度重建结果的可信度探讨
        6.7.6 查干湖水体营养演化评价
    6.8 查干湖水体营养演化的驱动机制探讨
        6.8.1 查干湖的外源磷负荷
        6.8.2 查干湖磷的内部再循环
    6.9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近60年来仙女湖硅藻群落变化特征及富营养化驱动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体富营养化研究概况
        1.2.2 水库沉积物记录与富营养化历史重建
        1.2.3 硅藻及其富营养化研究
        1.2.4 硅藻指数与富营养化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区域概况
        2.1.1 湖区概况
        2.1.2 流域气候、水文条件
        2.1.3 湖区发展及人类活动
    2.2 采样点设置及样品采集
    2.3 实验仪器与药品
    2.4 柱状样采集与分析
        2.4.1 柱状样的采集及保存
        2.4.2 沉积硅藻的处理
        2.4.3 沉积物理化指标测定及分析
    2.5 沉积柱年代框架的建立
        2.5.1 测年原理和计算方法
        2.5.2 测年样品处理
    2.6 底栖硅藻与浮游硅藻采集及处理
        2.6.1 底栖硅藻采集及处理
        2.6.2 浮游硅藻采集及处理
    2.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7.1 数据处理
        2.7.2 分析方法
3 硅藻群落结构与营养指标的变化特征分析
    3.1 浮游硅藻记录
        3.1.1 浮游硅藻群落结构组成
        3.1.2 浮游硅藻优势物种组成
        3.1.3 浮游硅藻优势种属生态习性
    3.2 底栖硅藻记录
        3.2.1 底栖硅藻群落结构组成
        3.2.2 底栖硅藻优势属种组成
        3.2.3 底栖硅藻优势种属生态习性
    3.3 柱状样的沉积硅藻记录
        3.3.1 沉积硅藻群落结构组成
        3.3.2 沉积硅藻优势物种组成
        3.3.3 沉积硅藻优势属种生态习性
    3.4 沉积硅藻组合与现代硅藻组合的比较
    3.5 柱状样营养指标及沉积硅藻组合变化特征分析
        3.5.1 沉积物年代序列的建立
        3.5.2 营养指标生态意义及垂向变化特征
        3.5.3 沉积硅藻组合演替特征
        3.5.4 沉积硅藻结构变化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仙女湖近60年来富营养化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4.1 仙女湖水环境富营养化演化特征分析
        4.1.1 湖泊富营养化历史特征分析
        4.1.2 湖泊富营养化与硅藻群落响应的特征分析
    4.2 仙女湖富营养化演变的驱动因素分析
        4.2.1 湖泊富营养化驱动因子分析
        4.2.2 湖泊富营养化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2.3 湖泊富营养化演变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4.3 驱动因素对硅藻多样性的响应模式
        4.3.1 富营养化与硅藻多样性
        4.3.2 气候变化与硅藻多样性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仙女湖部分硅藻物种版图
个人简历

(8)云南典型砷污染湖泊硅藻群落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硅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2.1 硅藻简介
        1.2.2 重金属对硅藻的影响
        1.2.3 营养水平对硅藻的影响
        1.2.4 温度对硅藻的影响
        1.2.5 水体离子和电导率对硅藻的影响
        1.2.6 其它环境因子对硅藻的影响
    1.3 选题缘由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1.5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样点设置与采样时间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2.1 理化指标的采集与测定
        2.2.2.2 硅藻定性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2.3 浮游植物定量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3 数理统计与分析方法
        2.2.3.1 湖泊分层与计算
        2.2.3.2 硅藻群落时空变化特征
        2.2.3.3 硅藻群落与环境因子时空变化差异性检验
        2.2.3.4 硅藻群落与环境因子变化的关系
        2.2.3.5 物种响应曲线、加权平均定量模型与Pearson相关分析
        2.2.3.6 硅藻生物多样性指数
第3章 阳宗海水环境变化的时空特征
    3.1 阳宗海主要环境指标变化特征
    3.2 阳宗海湖水热力分层变化特征
第4章 硅藻群落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时空特征
    4.1 阳宗海硅藻群落及时空变化特征
        4.1.1 阳宗海硅藻优势属种及时空差异性检验
        4.1.2 阳宗海硅藻群落时间尺度变化特征
        4.1.3 阳宗海硅藻群落空间尺度变化特征
    4.2 阳宗海叶绿素a、硅藻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
第5章 阳宗海硅藻群落变化的驱动因子识别及影响评价
    5.1 阳宗海硅藻群落变化的驱动因子识别
        5.1.1 阳宗海硅藻群落PCA分析
        5.1.2 阳宗海硅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RDA分析
        5.1.3 阳宗海硅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方差分解分析
        5.1.4 阳宗海硅藻群落季节变化驱动因子识别
    5.2 阳宗海硅藻属种对主要环境梯度的响应特征
        5.2.1 阳宗海硅藻属种与砷的关系
        5.2.2 阳宗海硅藻属种与总磷的关系
        5.2.3 阳宗海硅藻属种与水温的关系
    5.3 阳宗海硅藻物种丰富度、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3.1 阳宗海硅藻物种丰富度变化的驱动因子
        5.3.2 阳宗海硅藻生物量变化的驱动因子
    5.4 分析与讨论
        5.4.1 多重环境压力对硅藻群落的影响
        5.4.2 砷污染对硅藻物种丰富度变化的影响
        5.4.3 水体离子对硅藻生物量的影响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滇西北湖泊水文调控与生态环境响应的时空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湖泊水资源与主要环境压力
        1.1.2 湖泊水文调控下生态环境变化评价的方法体系
        1.1.3 湖泊水库化生态环境评价的沉积物代用指标
        1.1.4 云南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化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由与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2.1 选题缘由
        1.2.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2.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提取及样品采集
        2.2.1 水位监测数据
        2.2.2 湖泊遥感数据
        2.2.3 现代气象数据
        2.2.4 历史文献
        2.2.5 湖泊野外调查及样品采集
    2.3 实验分析
        2.3.1 沉积物钻孔年代学建立
        2.3.2 湖泊环境代用指标测定方法
        2.3.3 湖泊生物代用指标分析方法
    2.4 数理统计分析
第3章 水文调控下滇西北地区湖泊水位变化的时空模式
    3.1 近30 年滇西北湖泊面积变化趋势
        3.1.1 滇西北湖泊面积提取
        3.1.2 滇西北湖泊面积与水位的对应关系
        3.1.3 滇西北湖泊面积变化的时空模式
        3.1.4 滇西北湖泊水位变化影响因子识别
    3.2 沉积物粒度重建湖泊水位的可靠性评价
        3.2.1 海西海表层沉积物现代调查
        3.2.2 表层沉积物粒度-湖泊水位转换函数建立
        3.2.3 海西海湖泊水位变化历史的重建及其可靠性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丽江姐湖对气候变化和水文波动的响应模式
    4.1 姐湖概况
    4.2 年代学序列及沉积速率
    4.3 姐湖沉积物记录的湖泊环境长期变化历史
        4.3.1 区域气候、沉积物磁化率及粒度变化
        4.3.2 沉积物总氮和叶绿素的变化
        4.3.3 全样碳稳定同位素(δ~(13)C)和C/N的变化
    4.4 姐湖硅藻群落及多样性长期变化历史
    4.5 高山湖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模式
        4.5.1 硅藻群落对湖泊水动力过程的生态响应
        4.5.2 湖泊生产力和硅藻群落对区域气候变化和大气氮沉降的生态响应
        4.5.3 硅藻群落变化的驱动因子与驱动强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文调控下大理海西海的环境变化与生态响应特征
    5.1 海西海概况
    5.2 年代学序列及沉积速率
    5.3 沉积物记录的湖泊环境长期变化历史
        5.3.1 湖泊水位和沿岸带生境的长期变化
        5.3.2 沉积物粒度、营养元素及碳、氮同位素的长期变化
        5.3.3 湖泊有机碳来源及其通道的识别
        5.3.4 湖泊初级生产力和硅藻群落长期变化
    5.4 海西海生态系统响应水文调控及其强度的长期模式
        5.4.1 湖泊生境结构对水文波动的长期响应模式
        5.4.2 碳氮元素循环对湖泊水文调控的长期响应模式
        5.4.3 硅藻群落及多样性对水文调控的长期响应模式
        5.4.5 不同阶段水文调控的生态影响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洱海对水文调控、气候变化和富营养化响应的时空模式
    6.1 洱海概况
    6.2 洱海水文调控及水位变化历史
    6.3 年代学序列及沉积速率
    6.4 不同湖盆沉积物记录的洱海环境变化历史
        6.4.1 沉积物粒度和磁化率的长期变化历史
        6.4.2 碳氮元素及其稳定同位素的长期变化
        6.4.3 湖泊初级生产力的长期变化历史
        6.4.4 沉积物色素记录的蓝藻爆发时空模式
        6.4.5 硅藻群落及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变化模式
    6.5 水文调控强度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长期模式
        6.5.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水文调控及其强度长期响应模式
        6.5.2 硅藻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对水文调控及其强度长期响应模式
        6.5.3 湖泊蓝藻爆发对水文调控的长期响应特征
    6.6 不同湖区对水文调控强度长期响应的空间差异性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滇西北湖泊水文调控与生态环境响应特征比较
    7.1 湖泊水位波动及生境变化对水文调控的响应特征
    7.2 碳氮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水文调控的响应特征
    7.3 湖泊生产力、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水文调控及其强度的响应特征
    7.4 滇西北典型湖泊环境生态长期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其强度的识别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表目录
附录二 沉积物钻孔主要优势硅藻图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青藏高原色林错末次冰期以来古环境演变的矿物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青藏高原隆升对气候环境的影响
        1.2.1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
        1.2.2 高原隆升对气候环境的影响
    1.3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记录研究现状
        1.3.1 湖泊沉积在环境研究中的实际应用
        1.3.2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记录
    1.4 末次冰期以来气候环境研究进展
        1.4.1 末次冰期早冰阶(75~58kaB.P.)的气候环境特征
        1.4.2 末次冰期间冰阶(58~32kaB.P.)的气候环境特征
        1.4.3 末次冰期晚冰阶(32~10kaB.P.)的气候环境特征
        1.4.4 全新世(10~0kaB.P.)的气候环境特征
    1.5 环境变化的矿物指标研究进展
        1.5.1 沉积矿物学概念
        1.5.2 矿物环境代用指标
        1.5.3 矿物对环境的指示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青藏高原自然地理概况
    2.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3.1 样品采集
    3.2 样品测试方法
    3.3 数据处理方法
第四章 分析结果
    4.1 矿物组合特征
        4.1.1 矿物类型
        4.1.2 矿物相对含量
    4.2 色林错地层矿物组成的变化
第五章 色林错末次冰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变
    5.1 矿物组成特征及来源
    5.2 矿物指标对环境的指示意义
        5.2.1 硅酸盐矿物类对环境的指示意义
        5.2.2 粘土矿物对环境的指示意义
        5.2.3 碳酸盐类对环境的指示意义
    5.3 色林错末次冰期以来古环境重建
    5.4 末次冰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变特征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认识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典型对应分析在青藏高原现代湖泊硅藻与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沉积与泥炭层植硅体记录的全新世环境演变研究[D]. 何青华. 兰州大学, 2021(09)
  • [2]南极罗斯海湖泊和海洋沉积物中烷基脂类碳氢同位素组成及古气候意义[D]. 陈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3]滇西北地区深水湖泊藻类与碳循环响应流域开发与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D]. 刘园园.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2)
  • [4]阿翁错记录的青藏高原西部全新世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D]. 张玉枝. 兰州大学, 2020(09)
  • [5]新疆喀纳斯湖全新世硅藻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的初步研究[D]. 孙明杰. 兰州大学, 2020(01)
  • [6]基于松嫩平原湖泊群硅藻-总磷转换函数的湖泊营养演化重建 ——以查干湖为例[D]. 隋丰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4)
  • [7]近60年来仙女湖硅藻群落变化特征及富营养化驱动因素研究[D]. 周娟. 南昌工程学院, 2019(07)
  • [8]云南典型砷污染湖泊硅藻群落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识别[D]. 刘术.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滇西北湖泊水文调控与生态环境响应的时空特征[D]. 王教元.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青藏高原色林错末次冰期以来古环境演变的矿物响应[D]. 罗新蓉. 兰州大学, 2018(11)

标签:;  ;  ;  ;  

典型对应分析在青藏高原现代湖泊硅藻与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