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威廉斯的大众文化思想及其影响

雷蒙德·威廉斯的大众文化思想及其影响

傅振玲[1]2008年在《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及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研究成为当代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雷蒙德·威廉斯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和英国文化研究的开山鼻祖,他的文化思想对20世纪下半期的欧美文化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威廉斯通过对具体领域的研究个案的“细读”,促使了文化研究向文化主义范式转换,并且采用一种多视角、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开创了文化研究的新局面。本文结合社会、理论背景,从文化的涵义出发,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了威廉斯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了其对当代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政治背景和阶级基础,成为威廉斯文化思想形成的社会根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威廉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及英国的文学批评传统进行借鉴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文化研究的独特视角。他对“文化”一词的词义演变作了细致的分析并将文化定义为“整体的生活方式”,扩展了文化的内涵;他强调文化的物质性,并引进了葛兰西的“霸权”概念,确立了其文化唯物主义思想,发展了文化主义研究范式;他确立了肯定性的大众文化观,开启了英国正面研究大众文化的大门;他的共同文化和大众传播思想为世界范围内媒介文化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虽然威廉斯的文化思想自身存在矛盾并夸大了文化的作用,但是他的文化思想仍为文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对正确看待当代大众文化与其它文化形态的关系、对全球化背景下抵制西方文化霸权、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构建和谐文化有重要的启示。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环境下,对威廉斯文化思想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文化研究的认识,而且能使我们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异质文化,从而推动我国文化研究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蔡正丽[2]2017年在《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文中提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者开创了世界性文化研究的先河,取得了丰硕的文化理论成果,对文化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者众多,思想深刻而丰富,本文无法面面俱到探讨这些思想家及其理论成果,而是选取在文化研究领域贡献突出、影响力大,且具有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代表性思想家及其文化理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主要包括对雷蒙德·威廉斯、E.P.汤普森、斯图亚特·霍尔、特瑞·伊格尔顿四位英国新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理论进行相对集中研究。研究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需要在对英国新马克思主义进行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再展开细化研究。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考察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出场的理论背景和政治实践背景,审视其理论定位,梳理其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在英国的早期传播,并没有使英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能辩证而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且造成理论落后于现实的局面。加之20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出现了社会主义的危机,这促使英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进行再考察,从而开辟马克思主义在英国研究的新视角与新空间,拓展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新路径,探索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策略。其次,在宏观把握了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场、理论定位、理论视域的基础上,过渡到对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上。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汲取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思想,英国本土精英文化传统思想,特别是吸收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并结合英国的现实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而逐渐生成。它经历了以"经验"为中心的文化主义阶段、以"意识形态问题"为核心的结构主义阶段、以"阶级谈判与抵抗"为主题的霸权理论文化研究范式、以强调"政治偶然性"为重心的接合理论文化研究范式等过程。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的核心部分集中在对文化本质与各种文化形式的性质和意义的理解上。威廉斯和汤普森从唯物主义立场理解文化的意义,创立了文化唯物主义理论,文化被视为是一种整体生活方式或斗争方式。霍尔在汲取语言学和结构学的理论资源基础上,从符号学视角理解文化内涵与价值,认为文化既是符号表征也是意指实践。伊格尔顿则进一步深化研究了文化的政治意义和意识形态价值。英国新马克思主义者还创造性地阐发了工人阶级文化、大众文化、亚文化及其生活功能、革命功能和政治功能,并认为这些文化的出现与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其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尤其是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所蕴具的重要启发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文化在全球流通与交流也相应地变得日益广泛和深化,这使得世界各国文化建设往往面对一些类似的现象和问题,诸如消费文化、大众文化、亚文化等所造成的伦理道德问题、审美问题、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等。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对这些文化现象与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和卓有成效地研究,特别是对文化主体性的阐发,为我们思考如何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人们日常精神生活的质量提升结合起来,在具体文化建设过程中深入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文化战略提供了有益借鉴,但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泛文化观、过分强调文化的能动性、日常性、生产性,则容易忽视对文化的经济基础以及理想性文化的关注,这则是需要我们加以批判与反思的。

梁锦才[3]2008年在《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研究》文中认为雷蒙德·威廉斯是英国现代着名的文艺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在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威廉斯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但国内学术界没有给予他足够的重视,对他的关注和研究程度远远低于同属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伊格尔顿、法兰克福学派、詹姆逊等。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文化研究热潮至今方兴未艾,它的鼻祖威廉斯却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退到了边缘。纵览国内学者对威廉斯的研究,大多侧重在他的大众文化思想、大众文化理论、戏剧理论及其文学理论上,对他的文化唯物主义少有深入探讨研究。实际上,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在历史唯物主义范围内考察社会文化和文学生产特性,强调文化的社会物质性及其动态发展过程。威廉斯从重新定义文化开始,以文化唯物主义关注社会文化,对社会文化形态作出划分,揭示文化领导权的隐蔽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唯物主义分析社会对文化的选择性,对传统文学经典是一种挑战,这与当代文学样式发展、各种文化现象层出不穷是相吻合的。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对我们当代的文化研究、对分析和研究传统文学与文化经验等都具有借鉴意义。论文在分析探讨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的过程中,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为理论指导和方法论,结合一些文化个案或文化现象,历史地、具体地观照对象。论文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引言中,介绍了威廉斯的概况,尤其是他的工人阶级文化身份,简述了本论文选题的原因、目的、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本论文的大致理路,并简要论述他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意在说明探讨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是有必要和有意义的。第一部分,每一种理论都有其产生的土壤,这里也不例外。本部分探索了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的思想理论渊源,包括社会历史背景、英国的文化哲学传统、威廉斯的文化身份与经历及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批判吸收,为后文详细探讨其理论做好准备。第二部分,对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展开具体论述。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一是反对利维斯等人的精英主义文化思想,二是不满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简单、庸俗理解。以历史批评为方法,追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及英国庸俗马克思主义对此关系模式的理解,探讨威廉斯的反思。从文化的重新定义出发,考察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的物质超越性及其把文化作为生活方式的整体观。威廉斯以感觉结构对社会文化经验进行分析,体现他沟通生活方式与社会文化的努力。社会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存在,主导文化与残余文化、新兴文化之间存在斗争与反斗争、压制与反压制的替代性与对抗性关系。经济基础也不是简单地决定或反映上层建筑,争夺文化领导权对实现阶级统治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成了阶级统治争夺领导权的“竞技场”,文化的物质实践性在此过程中得到生动的体现。这是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及其理论的创新之所在。第叁部分中,在前文探讨的基础上,对威廉斯及其文化唯物主义展开评析。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一分为二地具体分析,充分肯定威廉斯的理论探索精神、文化唯物主义在宏观上对文化研究领域的独创精神,文化再定义对文学研究的转型、文学研究视野、大众文化研究的革命性开拓意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指出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的局限性,引起注意和思考,我们的运用也要进行当代“中国化”的转换。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概述本论文的主要论点,结合中国的现实语境,分析文化唯物主义对中国文艺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启示意义。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研究是一个可有作为的领域。学术研究是一个过程,没有止境,对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的研究也是一个未竟的课题,它仍然给我们以积极的启示。

辛春[4]2009年在《论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文中研究表明雷蒙德?威廉斯在批判英国的精英主义文化传统和庸俗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基础上,大量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想,提出了“文化唯物主义”思想,这使他成为二战后英国重要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本文对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的生成背景、理论渊源和思想内容都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和阐释,并进一步论证和分析了这一思想的当代意义和限度。本文认为,威廉斯通过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新理解,围绕着文化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重塑了自己的文化观,他把对文化的理解放在物质条件和物质生产语境中来进行,强调文化是一种关于社会整体的文化理论,把构成社会整体生活方式的要素之间的关系作为文化研究的对象,进而突出文化的整体性、实践性和动态性。具体来说,这一思想是通过对“基础——上层建筑”命题的修正、对“文化”概念的“唯物主义”诠释以及对其独创的情感结构和文化霸权概念的分析来完成的。也正是基于威廉斯所提出“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我们可以窥见到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的独特意义和价值,特别是他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的贡献可见一斑。

修婧[5]2017年在《雷蒙德·威廉斯的现代革命悲剧观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悲剧的写作实践在西方世界里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而有关悲剧的研究亦复如是。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西方学术界面却弥漫以乔治·斯坦纳为代表的"悲剧已死"的喧嚣声。在这一状况下,雷蒙德·威廉斯撰文反驳"悲剧的终结",提出自己的现代悲剧观念。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用"现代"这一维度将"革命"与"悲剧"这一对看似互不相关的词汇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地阐述了革命与悲剧的同源性与同构性,清楚地印证了革命的悲剧性,为西方悲剧学说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实,将"革命"与"悲剧"相连,形成"革命悲剧"的学说,并非威廉斯的首创——早在马克思、恩格斯批评拉萨尔的《济金根》时,便有相关论述。不过,威廉斯的现代革命悲剧理论立足于他所处的特定时代、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其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之上,所以尽管他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他的现代革命悲剧观念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相比,仍有较大区别并显出自身的独特性。故其现代革命悲剧观念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论题。鉴于国内外对威廉斯的现代革命悲剧观念的关注严重不足,本文在文献细读的基础之上,并以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悲剧观念为参照,分为四章,来集中论述他的现代革命悲剧观念。第一章首先简要回溯雷蒙德·威廉斯的生平经历;接着指出马克思主义和利维斯的思想影响了威廉斯现代革命悲剧观念的建构;最后交代现代性、资本主义危机、"悲剧衰亡论"的等情境促使现代革命悲剧观念的形成。第二章讨论作为现代革命悲剧理论之理论基础的现代悲剧理论。主要研究叁个问题。其一是"感觉结构"这一概念,它是威廉斯研究现代悲剧及现代革命悲剧理论的立足点及切入点。其二是威廉斯对"悲剧"一词的界定及在艺术、日常及美学范畴内的使用。其叁是威廉斯的现代悲剧观念。这一部分涉及其现代悲剧观念的理论来源和对偶然事件、秩序、主人公的毁灭、无可挽回的行动以及对邪恶的强调等关键词的讨论。第叁章继续讨论威廉斯的现代革命悲剧观念,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寻找悲剧与革命的连接点。威廉斯指出,在自由主义的视域下,悲剧与革命相互分离,人们无法理解革命及悲剧现实;故威廉斯取向社会主义革命观念,找到革命与悲剧的联系,提出现代革命悲剧观念。其二是深入威廉斯的人生履历,指出其革命实践为其现代革命悲剧观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第四章继续深入威廉斯的现代革命悲剧理论,分两节探究革命悲剧。第一节对现实世界里的革命悲剧——威廉斯革命悲剧理论的情感结构——进行分析;第二节对布莱希特的作品——威廉斯所研究的文学作品中的革命悲剧——加以探讨。

石明洁[6]2009年在《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以来,文化研究一直十分活跃,各个学派风云际会。进入21世纪,文化研究继续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雷蒙德·威廉斯是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灵魂人物,他的文化理论以其独特的研究视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他的《文化与社会》堪称文化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着作,为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这部着作中阐述的很多文化理论观点,被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加以运用;他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态度也被广泛借鉴。因此,加深对《文化与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对今天的文化研究有着重要影响和启示意义。文章第一部分介绍雷蒙德·威廉斯的生平、着作、研究状况,并主要从理论渊源、生活背景和他自身的具体因素这几个方面入手,简略的分析《文化与社会》的写作缘由。第二部分研究《文化与社会》的主要内容,通过阐释民主、阶级、工业、艺术、文化这几个关键词意义上的变化,诠释了19世纪以来英国社会的变迁。“文化”一词的用法及其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就在这社会变迁的脉络中得到了充分地理解。文章理论总结部分是重构“大众”、“大众观察”、“传播”及大众传播、“共同文化”这几个词的观念,并站在大众的立场,肯定大众文化观,试图建立一种“共同文化”。第叁部分总结《文化与社会》的理论研究特点,主要表现在威廉斯中肯、温和的批评态度,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强调“语言”的研究,和一种“开放、实事求是、面向未来”的研究态度这四个方面。第四部分主要阐述《文化与社会》中的理论观点及其研究方法影响了整个文化研究领域的发展,其中对伊格尔顿的思想形成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他早年师从威廉斯,中期转向阿尔都塞,后期又回到威廉斯的理论思路中来,可以看出威廉斯的文化思想对伊格尔顿思想的形成和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给中国的文化研究带来有益的启发。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推进,威廉斯的文化理论研究不仅在西方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而且给中国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和研究方法,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尹慧青[7]2016年在《雷蒙德·威廉斯的现代悲剧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深受“悲剧死亡论”影响,威廉斯在肯定和继承马克思主义悲剧思想的基础上,对现代悲剧观念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威廉斯对传统悲剧观念进行了反思和重构,形成了以悲剧经验为核心的现代悲剧观念,并且在悲剧经验的基础上,将悲剧与革命历史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他独特的现代悲剧观念。首先,威廉斯对八个不同的悲剧传统进行了整合和反思,发现传统的悲剧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是一种分离的状态,而威廉斯则是在情感结构的基础上将两者进行了整合。另外,威廉斯对现代悲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现代悲剧并不单单是社会的无序状况、是悲剧主人公的死亡、是对死亡的反应,也不是对邪恶观念的加强。通过对现代悲剧与革命观念的历史凝聚,他发现了悲剧与革命的联系,正因为这样的联系,他认为悲剧是一种日常化和经验化的概念。最后,悲剧文学是现实经验的一种表征,威廉斯通过对不同时期悲剧文学的研究,通过对特定时期人们的情感结构的研究,发现这些悲剧文学都是在共同文化缺失的情况下被阐释的。威廉斯的悲剧观是独特的,他将悲剧观念与特定的情感结构相联系,建立起了悲剧观念与革命观念的联系,更是在这种联系下用现代悲剧文学来阐释这种革命悲剧观念以及共同文化观念。

刘亚军[8]2016年在《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雷蒙德·威廉斯作为20世纪英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想家和批评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时也为英国文化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是威廉斯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即是站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文化的物质性,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进行了重新阐释,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他不仅是对英国传统保守主义文化的超越,奠定了作为英国马克思文化理论家的地位,而且他在其自己的研究实践中借鉴了当代西方马克思理论中的意识形态理念,并结合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重新解读了历史唯物主义下的文化观念。对我们研究当代社会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在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下,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着。威廉斯对文化概念的理论和探究,使社会成员理解和认识了文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也为我们把握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平衡关系提供了新的视野方向。他的文化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诸多学者的共鸣。本文正是从威廉斯的代表作《文化与社会》分析入手,对其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观念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主要是从以下叁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英国文化研究的潮流和转向的分析,通过传统精英文化和新左派的运动来引出与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的关系,以及这些传统历史背景对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的影响。来辨析传统文化与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文化的概念。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阐述了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中的文化的新的内涵,包括广义的狭义的文化以及被赋予的特殊的文化含义。具体的分析了文化唯物主义核心理念,分别从动态的“感觉结构”和文化的霸权理念进行对比分析,以一种崭新的视野来阐释文化唯物主义的内涵。第叁部分是在前文探讨的基础上,对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的一个整体审视,首先是对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论述,接着强调了文化唯物主义的存在价值,最后,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中过分强调文化至上的批判和反思。最后结语部分,概述了本论文的主要论点,分析了文化唯物主义的时代和历史背景,结合当代国情以及文化研究的趋势,对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的当代应用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反思。文化研究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发展着,要求我们在对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研究中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去看待。

胡晓晨[9]2014年在《文化、社会与感觉结构》文中指出雷蒙德·威廉斯是英国现代着名的文化理论家,他在新左派运动和文化研究中影响重大,一生之中他写过很多批评着作,《文化与社会》和《漫长的革命》就是他早期思想的代表作,也是他全部思想的奠基之作。这两本书都具有历史写作特色,其主要内容是具体的文本细读式的批评,书中的前言或导论是其文化理论的基础,结论则是思想理论的升华,但写作方式还稍有不同。威廉斯在这两本书中,除了提出并完善其文化理论之外,更多地是运用其理论进行具体的批评实践。由此,他的文化理论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历史语境、文化分析和政治介入相结合的方法论。在理论上提出“文化”、“感觉结构”以及其他相关的概念固然重要,如何将这种“文化”和“感觉结构”等概念和理论落实于具体的文本分析之中,则比理论上的阐释更具现实感。本文通过对威廉斯两个基础文本《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的细读,探究作者文化理论的主要概念、文化分析的理论方法及其具体运用的方式,以此来达到对威廉斯文化理论思想的整体把握。本文共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地介绍了威廉斯的生平,理论着作,本课题的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拟要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以下叁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威廉斯文化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逻辑、政治策略等,探究威廉斯是如何阐述他的文化理论,从中找出他的理论逻辑。第二章,主要是梳理和阐释威廉斯文化分析中涉及或者运用到的关键概念。我们发现威廉斯修正了“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对文化、大众传播、共同体和感觉结构等概念进行了辩证说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感觉结构”这个原创性的概念在他的文化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述这些概念对理解威廉斯文化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依靠它们我们才能打开威廉斯理论思想的大门。第叁章,是本文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一章中,笔者主要从贯穿于威廉斯所有着作中的“感觉结构”概念入手,对威廉斯早期两个基础文本进行细读,从中寻找个案进行分析,总结了威廉斯就十九世纪工业小说、现代戏剧和文化制度等分析中所蕴含的文化分析的理论方法,与此同时对这种理论方法和其中运用到的概念进行检验。最后是结语部分,在前文探讨和研究的基础上,将威廉斯的文化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联系,总结其文化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意义。

许继红[10]2010年在《雷蒙德·威廉斯技术解释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的主旨是对威廉斯技术解释学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剖析。目的是使威廉斯丰富的文化批判、社会批判、传播学思想资源内隐含的技术解释学“内核”从哲学角度得到解释和表现,揭示威廉斯真正的学术关怀,从而根本上理解威廉斯重构生活方式的终极目的。围绕以上主旨和目标,本文立足于技术哲学的丰富内涵和国内外学者对威廉斯思想的研究进展,运用解释学的方法和视角,以技术化社会文本为研究对象和背景,首先探究威廉斯以“媒介即文化”的本体论、“中介论”的认识论、文化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建构起的技术解释学理论框架,把握其思想的基本立足点,由此切入其技术解释学的内涵:以整体生活方式为核心展开的技术理性的社会批判、技术霸权的民主批判、工业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叁大批判,使其整体生活方式的重构这一最终归旨得以彰显。根据上述逻辑安排,本文分七个章节展开。第一章导言部分,总体上介绍了威廉斯跨越边界的身份和跨越边界的学术研究特点,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威廉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本文选题原因;通过对威廉斯技术解释学的学术传统的追溯,纲要式揭示了其技术解释学的基本内涵和主题思想,最后揭示了威廉斯技术解释学思想研究的意义,也就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目的在于厘清威廉斯技术解释学的表现形式。威廉斯技术解释学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技术深度参与的技术化社会,具有整体性、现实性、日常性的“技术化文本”成为威廉斯技术解释学的庞大资源。以此为前提,威廉斯以其独特的“媒介即文化”的本体论、“中介论”的认识论、“文化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构建起一整套技术解释学研究范式,并以电视为例,用这一传媒技术的产生和使用进一步印证了他技术解释学的研究范式及其思想实质。第叁章目的在于揭示威廉斯技术解释学的核心理念——交往理性。威廉斯通过对技术理性的社会批判,理性地对技术的绝对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观做出了解释,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一种具有丰富的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的理性整体,蕴含了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交往理性。交往理性是一种内在于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类第一性的存在。威廉斯通过交往理性进一步对公共领域、大众传播和传播制度进行了解释,揭示出大众意识对于交往理性的建构性作用。第四章目的在于展现威廉斯技术解释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技术霸权的民主批判。威廉斯认为改变我们世界的力量就是工业和民主这两大力量,技术化社会民主是这两大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晶,也是现代性国家政治的生存基础。传统民主思想的实质是自由、平等,而技术化社会民主却对传统民主意识提出了挑战,技术在为个人自由创造最大可能的同时,也为集权统治创造了最大可能的利用工具,现代社会民主在技术的包装下成为技术霸权的化身而走向了民主的反面。威廉斯在技术霸权的喧嚣中看到现代技术促生了大众文化的觉醒,“复数的文化”从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层面为大众文化的合法性进行了辩护,大众文化的发展和大众意识的觉醒成为制衡现代技术化社会民主中霸权因素的重要力量。在对技术化社会民主双重性的解释中,威廉斯构建了生存共同体的乌托邦构想,以此来实现技术时代民主的文化和制度重构,尽管他的这一意愿具有乌托邦的色彩,但却是现实中消弭技术化现代社会民主中的集权,实现技术社会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所必需的一种思路。第五章目的在于展现威廉斯技术解释学的重要内容之二——工业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他由文化工业和先锋政治入手,对工业主义的基本状况作了背景性解释,并在此基础上,以电影这一现代叙事方式和社会主义的政治主题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电影与城市、电影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精神的吻合,揭示了工业主义中大众意识的生存空间,并对工业主义的意识形态化现代主义的终结和大众意识形态的新生作了技术解释学层面的分析研究。威廉斯指出,现代主义作为工业主义意识形态化的表现,成为一种产生新的意义的过程,并且经过选择成为一种规范思想的标准,其所发挥的作用是一种设定标准的作用。但同时,威廉斯也看到,现代传播技术又在现代主义的土地上开辟了大众文化这块“自留地”,于是,工业主义的意识形态无论如何的经过高度挑选,工业主义的社会现实都是一种矛盾的综合体。威廉斯顺应现代传媒的本性,站在大众文化这块现代传媒的“自留地”里,挖掘出大众传播的过程就是文化生产与意识形态再发现的过程,日常生活的权力关系就是意识形态的争霸,传媒作为公开的、开放的文本,公众虽然不参与文本内容的生产,却可以参与文本的解读,从而能通过解释,参与到文本意义的生产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同样是政治实践的参与者,参与意识形态的斗争,从而成就着最终争夺文化领导权的历史使命。第六章目的在于探求威廉斯技术解释学的终极目的——生活方式的重构。威廉斯通过对实践主体的角色化和个体生活的多样化的解释,对现代社会的生活文本进行了解释性重构;通过对感觉结构的技术解释学分析,重构了现代生活的感觉结构中大众文化与大众意识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对生存共同体地重构,提出了“与邻为善”、生命平等、共同文化等重要观念,最终使威廉斯生活方式重构的终极目的得以实现,并使实现这一目的的总体思路清晰地得到展现。威廉斯重构生活方式的目的是超越工业社会带来的压制,回归技术时代人们生活的自然和自由状态。尽管难免陷于乌托邦的巢臼,但却不失为是技术时代多元化和全球化的状况下,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可以选择的有建设意义和操作价值的发展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揭示了威廉斯学术思想的主题,使人们对威廉斯思想的认识上升到哲学高度。这不仅利于把握威廉斯思想的实质和内核,而且可以推动国内对威廉斯文本的解读创新。(2)揭示了威廉斯技术解释学的内在逻辑,从文本及对文本的解释体现了技术解释学的叁大批判主题,拓展了传媒技术的研究视野,为传媒学及技术哲学的发展提供新资源和新思路。(3)推进了现代生活方式的重建。技术解释学的终极意义在于重建生活方式,形成乌托邦式的构建人类生存共同体的思想,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特别是对当前传媒时代生活方式的重构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思想研究[D]. 傅振玲.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2].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D]. 蔡正丽. 安徽大学. 2017

[3].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研究[D]. 梁锦才.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4]. 论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D]. 辛春. 黑龙江大学. 2009

[5]. 雷蒙德·威廉斯的现代革命悲剧观念研究[D]. 修婧. 山东大学. 2017

[6]. 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研究[D]. 石明洁.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7]. 雷蒙德·威廉斯的现代悲剧理论研究[D]. 尹慧青. 河北师范大学. 2016

[8]. 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研究[D]. 刘亚军. 云南师范大学. 2016

[9]. 文化、社会与感觉结构[D]. 胡晓晨.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10]. 雷蒙德·威廉斯技术解释学思想研究[D]. 许继红. 山西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雷蒙德·威廉斯的大众文化思想及其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