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方案》隔音符号使用指瑕
谢汉江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1)
【摘要】 隔音符号的使用须立足于汉语的语音系统,遵循“必需”原则。声调是汉语音节成立的必备要素,根据声调能够作出区分的音节就不用再加隔音符号,只有在添加声调后还分不清音节界限的情况下才使用隔音符号加以区别,这样方能体现隔音符号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 汉语拼音方案;隔音符号;“必需”原则
2018年5月30日,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题为《Xiongan还是Xiong’an》的文章。文中提到“在‘雄安’英译名中,隔音符号时有时无,亟待规范统一”。并明确提出“为避免外国人混淆读音,建议可以加上隔音符号,使用Xiong’an”。
其实,单以“为避免外国人混淆读音”为理由就给“雄安”的拼音加上隔音符号是有待商榷的。《汉语拼音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由人大会议通过的给汉字注音的方案,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确立了其法律地位。联合国第三次地名标准化会议认为《方案》“在语言学上是完善的”。对汉语拼音的使用我们应当严格遵守《方案》的规定。但是,《方案》的中隔音符号在什么场合下使用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方案》中对隔音符号的使用的有关规定有必要作进一步解释。
一、隔音符号的设立
为避免音节的混淆,《方案》采取了两种隔音手段。一种是在齐合撮三呼前面没有辅音声母的音节中采用字母法。以i开头的音节就在前面加y或把i改为y。如i-yi(衣)、ia-ya(呀);以u开头的音节就在前面加w或把u改为w.如u-wu(呜)、ua-wa(哇);ü前一律加y,然后ü上的两点省略,如ü-yu(迂)。另一种是符号法。“a、o、e”开头的音节连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间的界限发生混淆,就用“’”隔开。例如pi’ao(皮袄)。
通过对超材料单元的时域仿真,得到THz频段的透射曲线,并在谐振频率处进行磁场和表面电场的仿真分析。矩形开口环超材料的透射曲线如图2所示。
二、隔音符号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问题揭示
齐合撮三呼的零声母音节与其他音节连用时采用字母法加以区别,在小学拼音教学中,为了方便起见,把y和w当作声母来处理,音节之间也不易引起混淆。关于汉语拼音中隔音符号的使用,几十年来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是集中在隔音符号“’”的使用上。其中有一种强烈的观点,那就是扩大隔音符号的适用范围。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凡是以“a、o、e”开头的零声母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一律使用隔音符号“’”隔开;另一种是所谓“辅音尽后不尽前原则”。
王东音(2000)等认为,不能要求人们使用音节时考虑是否发生音节的混淆,所以,干脆以“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别的音节后面的时候一律用“’”隔开。举《现汉》中的例子,“保安bao’an”“小儿xiao’er”。子木(1988)认为这样使用隔音符号“有整齐划一、便于掌握”的好处。
(二)原因分析
《方案》明确规定:“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就用隔音符号(’)隔开。”反过来看,也就是说不会引起音节混淆就一律不用隔音符号,要求是很明确的。“如果”本身表示一种假设,假设会出现的情况应当是极少的,如果多数情况是所假设会出现的情况就不必假设,则需另立说明。因此,应当在正确理解隔音符号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去合理使用,并给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从利弊权衡的角度来说,周先生“辅音在普通话里主要做声母,尽后对我们有利”这一观点是很有见地的。据此,给“雄安”的拼音加上隔音符号的提倡者和支持者除了“为避免外国人混淆读音”外,恐怕还有遵循“辅音字母尽后不尽前”这一原则的考虑,但是机械遵循“辅音字母尽后”这种逻辑,在一些情况下就会把作为韵尾的双合字母“ng”拆分开来,就会出现一些汉语语音系统中不存在的音节。按周先生的逻辑来加隔音符号,“xiongan”成为“xion’gan”,“Yongan”加就成为“Yon’gan”,而“xion”和“Yon”都不是汉语普通话中现有的音节。加上声调之后,也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组合。例如“档案”音节为“dàngàn”就会成为“dàn’gàn(淡赣)”,这个组合在现代汉语现有词汇中是不存在的。dàn’gàn≠dān’gàn(单干),因为声调上有了差别。所以“dàngàn(档案)”不加隔音符号也并不会和“dān’gàn(单干)”混淆。
“dangan”是常举的一个例子。周有光(1961)认为,这两个音节应当是“单干”而不应该是“档案”。认为连读法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条是“元音字母连读,不分读。”另一条是“辅音字母尽后,不尽前。”“如“danao读‘大脑’不读‘单袄’”。又指出,“必须辅音字母后面没有元音字母,这才跟前面的元音字母合读成一个音节。”……“根据同一原则,如果ng前后都有元音字母,n应当属于前一个音节,g应当属于后一个音节,ng就不是一个‘双字母’。例如dangan应当读‘单干’绝不是‘档案’。”……何以辅音字母以尽后为原则呢?因为辅音在普通话里主要是在音节开头作为声母运用,尽后对于我们便利。”
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音节成立的条件就是必须同时具备韵腹和声调两个要素。“声调和韵腹是普通话音节实际读音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汉语音节都有声调,都有韵腹(主要元音)……”如果没有声调,加上隔音符号的pi’ao也只是指明是分别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字母组合,pi和ao两个字母组合的调类不明确,并没有起到区分意义的作用。相反,加上声调后píáo带了两个声调,明显是两个音节,意义明确,也没有发生混淆。
我们认为,主张只要第二个音节是“a、o、e”开头就在两个音节间一律加上隔音符号和主张元音之间的“n”和“g”分离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是对《方案》隔音符号使用说明中“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的曲解造成的。“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有时候便分不清楚什么时候会发生混淆,什么时候不会发生混淆,因此,就出现了两种通加的极端现象,导致书面拼音中满篇“蝌蚪”。
在做博士论文时,我选择了《人活动的效率》这个题目,也是面对现实中的根本问题。中国发展缓慢,直接与实践、劳动的效率低相关。效率是投入与产出之比。投入很多、产出很少的活动,是效率低下的活动。同样的投入,如果有更多的产出,就意味着提高了效率。就经济和生产的发展来说,核心的问题是效率问题:提高经济和生产效率,使得同样的投入能有更多产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经济和生产的发展就是提高经济和生产效率的过程。效率问题在人的活动中普遍存在,是需要切实加以解决的。1990年我的博士论文在人民出版社出版。
2.滥用隔音符号,脱离《方案》对隔音符号的使用条件的要求
《方案》是为了给汉字注音而制定的,因此,隔音符号的使用应当立足于汉语的语音系统,服务汉语语音系统。汉语音节成立的条件是韵腹和声调两个要素同时具备,因此必须把声调符号考虑进去,充分发挥声调的辨义作用。音节连用时加不加隔音符号应在明确分清音节界限的情况下再视情况而定。
三、隔音符号使用解读及使用建议
1.忽视了声调符号的作用,在使用隔音符号时没有充分考虑汉语音节成立的必备条件
在追求自动化产品技术升级的同时,工业互联网技术也是宜科2018年发展的重要领域。2018 SPS展会上,宜科重点展示了德国团队对IoT HubTM软件技术的最新研发成果,并通过IoT HubTM演示装置对相关功能进行了生动的诠释——运用工业App控制工业PC,进而控制小型钻床的运转,在数字化工厂管理的仪表盘上对工作流进行实时展示,并依据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信息生成报表,为管理者提升工厂的生产管理水平提供数据支持。
声调是一个音节必不可少的因素,根据声调能够作出区分的音节就不用再加隔音符号,只有“fānàn(翻案/发难)”这种加了声调也不能区分的组合再加隔音符号来区别。如果一刀切,那就把隔音符号的使用机械化、教条化了。都使用隔音符号固然便于掌握,但是添加前得分清音节界限,把“xiongan”改成“xion’gan”反倒弄巧成拙,违背了《方案》的精神。
第一种情况,加隔音符号。像“fanan”这种加上声调也分不清是“fān’àn(翻案)”还是“fā’nàn(发难)”的情况下就必须使用隔音符号隔开。
至今我都还记得,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的一场演讲。他从雨果的《悲惨世界》、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谈到法国的绘画艺术,那渊博的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令我由衷钦佩。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是一个曾经让我十分好奇的问题。直到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第二种情况,不加隔音符号。加上声调符号能够区分音节便不再使用隔音符号。《现汉》“bǎo’ān(保安)”、“bǎo’é(保额)”这类凡“a、o、e”在其他音节后面一律加上的隔音符号建议取消。“辅音尽后不尽前原则”当审慎遵循。“n”和“g”的分合需在实际音节中做出明确区分。“Xióng’ān”绝不是“Xión’gān”,“Yǒng’ān”也绝不是“Yǒn’gān”。周有光先生把“dāngàn(单干)”和“dàngàn(档案)”混为一谈那是毫无道理的。因此,“dàng’àn(档案)”类音节组合的隔音符号也建议取消。
之所以建议取消上述两类音节组合中的隔音符号,道理很简单,那就是隔音符号的使用必须遵循汉语拼音系统,遵循“必需”原则。《方案》中存在的音节组合时会引起混淆的必须用隔音符号,如“fānàn”之类;《方案》中不存在的字母组合和不存在的音节组合便不予以考虑,“Xióngān( 雄 安)”≠“Xión’gān(□干)”,“dàngàn(档案)”≠“dàngàn(淡赣)”。这样物尽其用,充分体现隔音符号的价值。
考虑到基于UDP/IP栈的《RSSP-I安全协议》源自于阿尔斯通公司的《FSFB/2安全协议》,已广泛应用于大铁路信号系统轨旁设备之间的安全通信,因此互联互通CBTC系统车地安全通信解决方案直接采用《RSSP-I安全协议》来执行安全通信,并分别部署在与功能安全相关的车载和地面信号设备中。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89.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6.
[3].周有光.汉语拼音方案解说(七)[J].文字改革,1961(7):23-26.
[4]王东音.隔音符号该怎么用[J].语文建设,2000(6):35.
[5]子木.汉语拼音中的隔音符号[J].语文建设,1988(4):37-38.
【中图分类号】 H19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谢汉江(1991-),男,汉族,贵州毕节市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标签:汉语拼音方案论文; 隔音符号论文; “必需”原则论文;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