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论文_叶秉正

浅谈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论文_叶秉正

叶秉正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中的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它是一种学习方式,而并非学习的内容,本不应该成为一种课程形态,而应将其贯穿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本文就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程序做了阐述。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特点;教学程序

课堂是各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根在课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必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并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中的“研”即把石头打碎,‘究’即探寻水源。“研究”这个会意词,就是分析、探索的意思:将“研究”置于“学习”之前无非是说明这种学习带有探索性,这是对学习方式的一种定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即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数学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积极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并从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自信心,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上面的表述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阐明了“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指明了“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从研究结果看,一般是已有数学知识的“再发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则规定了“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内容;“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自信心,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则表明了“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价值取向。

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亲身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以及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具有浓厚的民主气氛、探究色彩、人本情怀等一系列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地讲:

1.研究性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特点就是研究性,即把研究作为学习的方式,把学习作为研究的过程。小学数学学习不再是理解前人发现的现成知识,而是让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和发现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学生遇到困难并独立地克服这些困难时,他的智力才能得到发展。”

2.实践性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亲自参与发现知识的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旨。同时,又是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的重要方式。有调查显示,人们所掌握的知识中,有75%是亲身经历获得的。荷兰数字家和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要在研究、翻造数学的实践中学习数学,既习得人类正确的认识成果本身,又具有人类认识过程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能力。

3.主体性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学习取得成效的关键,也是学习本身内在的蕴含目标。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把学生定位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凸现。

4.过程性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既关注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操作、归纳、类比、交流、反恩和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技能,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数学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波利亚呼吁:“要让学生看到数学建造过程的脚手架,而不是简单的现成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事实上,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其本身就是它所要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5.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程序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总体上遵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思路来展开。在教学时,教师一般可以按照以下程序来进行操作:

(1)创设情境,产生问题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的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某种情境,引发出所要研究的问题。问题可以是教师设置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如问题是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的,则更能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更能澈起学生“研究”的欲望:然而,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能这样奏效的,其主要的原因是有些问题的空间很小,思维含量太低。笔者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以下均以此课教学为例),课的开始,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很“大气”的问题:请各小组根据桌上的长方形纸、剪刀这些材料,一边思考、一边讨论怎样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就能发现长方形与其他平面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之间的联系?这是一个开放的、值得学生们去做一番“研究”的问题。

(2)展开研究,合作学习

这一环节是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部分。学生作为发展个体,无论是认识的发展,还是知识的获得,情感、个性、态度的培养,都需要在丰富而多样的活动中,在自主的实践中实现。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思维的空间、研究的时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放手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联想、试验、验证等研究活动,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体验研究过程中的艰辛和乐趣。如在前述教学中,笔者通过让学生进行长达12分钟的剪拼操作与讨论,发现了长方形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三种图形的事实,非常自然地把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联系了起来。接着,又引领学生深入研究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这种情况,又用六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第二次剪拼、讨论,从而研究发现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3)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在上述的研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对问题理解的差异,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讨论,就成为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相互倾听中,学生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解释,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激发彼此的灵感,从而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和互助。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学生把处于相对分散状态下(主要是小组活动)研究出的初步成果进行互相交流、相互评价,使全体学生在相互倾听、交流和评价活动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修正自己的观点,交流探索的结论及问题的解决过程。如在上面的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小组同的相互交流,发现将长方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一共有三种方法,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长方形的长与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相等的,长方形的宽与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是相等的。教师要坚持评价标准的多元性、激励性,关注学生思维的开放与心灵的放飞,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的幸福和价值。

(4)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是组织学生运用研究得出的知识解决问题,来反馈自主研究、合作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学生研究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立即组织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操场边的地块,来近似土地的面积。学生们通过协作,测量出底边和高的长度后,轻松地计算出土地的面积,成功的喜悦写满了每一张小脸。

总之,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数学、交流数学和运用数学,把结果变成了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数学是一个过程”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侯振华.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J].中小学教学,2002(5).

论文作者:叶秉正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9月下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6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论文_叶秉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