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民族资本的产业提升_农业论文

论现代民族资本的产业提升_农业论文

试论现代民族资本的产业推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产业论文,民族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第一产业的主要代表是农业,第二产业的主要代表是工业,第三产业的主要代表 有金融业和商业、旅游业。研究现代民族资本(注:参阅拙文:《现代民族资本是21世纪中国的主流资本》,《福建论坛》,1999年第5期。)的产业推进,当前集中表现为研究现代民族 资 本在农业、工业和金融业的推进。实践证明,中国农业、工业、金融业的发展状况,与现 代民族资本在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改革开放的渐进性,现代民族资本在不同 产业的推进有不同的特点,而现代民族资本要在不同产业继续推进,也会有不同的经济条件 和要求。

一、现代民族资本在农业产业的推进

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农业总体上属于第一产业,中国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若从市场进程 的角度分析,落后的中国农业是改革开放中最早进入市场和最早进行微观基础再造的产业, 它使得现代民族资本在农业产业推进中有不同特点和要求。

第一,现代民族资本是现代农业的最主要的投资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主要由现代民族资 本担任。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除在国营农场、国营林场等国营单位投资外,在广大农村 不作为投资主体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作为体制改革或制度创 新的先行者,国家通过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解除了旧体制的束缚,调动农民的 商品生产积极性,使农业逐步走上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二十多年间,无论国家如何 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无论国家实施了怎样的扶持农业发展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 国家始终坚持一贯原则,即总体上不作为投资主体参与农业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国的改 革开放得益于外商的投入,然而,相比较而言,中国农业产业是国际资本在中国各行业投入 中所占比重最低的行业之一。这一现象说明,在迈入新世纪之际,中国的农业产业主要是由 以农业经营者为主体的现代民族资本在运营,是中国现代民族资本在农业产业的崛起,逐步 完成了中国半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现代的产业化的农业迈进的过渡。

第二,以家庭投资为基本单位,以上市公司为龙头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资本组织共存的现 代民族农业的资本运营结构,是实现农业产业推进的资本组织的制度特征。中国微观经济制 度创新始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践证明,联产承包责任制,仅仅是农村经营组织 变革的过渡,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队为基础、三级 所有”的全国统一的经营模式。它是一种带有全局性的制度创新。而对于微观经济单位而言 ,它只是微观制度创新的第一步。坚冰一经打破,各种适应各地区、部门、专业、生产条件 、经营者能力和个性特征的经营形式如雨后春笋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成为农村和农业产业 经营制度研究的热门课题。在市场经济中,农户的经营,无论其规模大小,都必须坚持从资 本运营的本质特征去把握。农业经营者无论从事何种生产经营,都是追求最高回报的投资行 为,在这个问题上,农业的经营和其他产业经营并无二致。所不同的是农业产业由于最基本 的要素——土地等物化资源的特殊性(如土地、山林、草原、海河等不可转移,土地资源的 稀缺性和品质差异大,资源开发受制于自然条件)和市场发育不平衡性以及农业科技的整体 水平比较低的原因,使得农业在中国的广大地域才表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观察发达国家和 地区现代农业的走势,结合中国实行联产承包制改革之后各地在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的 各种创新,推进新世纪现代民族农业产业发展的资本组织形式应形成以家庭投资为基本单位 ,以上市公司为龙头的合作经营、“公司+农户”、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形式并 存的组织构架。其中,家庭经营不论以何种称谓出现,都是五种形式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形 式。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农业发展的典型,自南北战争以来,家庭经营 在美国农业中始终占主导地位,1987年,家庭农场占农场总数的87%,合作农场占10%,公司 农场占3%,其他农场占1%。由于合作农场和公司农场也是以家庭为依托的,因此,约99%的 美国农场实际上都是家庭农场,(注:林善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效率研究》第173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换句话说,不论是在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状态下还是在农 业生产技术的发达时期,家庭经营都可以作为农业产业的基本组织形式伴随农业产业化的发 展而存在。

在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中,上市公司是现代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代表着现代农业企业制度的 发展方向。我国上市的农业产业经营公司的前身多是国营农业或相关的国有企业,经过股份 制改造之后,这些企业已不再是原有意义的国有农业企业,他们代表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未 来。在中国沪深证券市场中,农业上市公司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板块,代表着中国现代民族农 业的龙头,形成了中国现代民族农业的中坚力量。2000年,政府为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 基础地位,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9家上市公司及4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母公司列入国家重 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名单,在税收和信贷上给予重点扶持,它表明,中国现代民族农业的“ 舰队”最终将以上市公司为目标模式而组建,这个“舰队群”已经启航,它将成为中国多种 农业资本组织形式的楷模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开发应用的主力军和先头部队,成为中国社会 主义现代民族农业发展最有力的推动力量。

当然,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它的地域广阔、农业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其资本组织形式 必定是多样化的,作为微观资本组织制度,其形式的选择只能服从有效降低管理成本的要求 ,服从于降低交易费用的需要。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农业经营者必将视各自的需要创造出各 种适合自己的经营形式,加快自己在农业产业的推进。

第三,坚持资本运营的行为目标,以消费者为中心,把握新时期的市场变动趋势,加快在 农业产业的推进。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间,农业经营走出了兼具自然经济和计划色彩的圈子 ,走上了面向市场经营以追求盈利为目标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以资本运营为本 质特征的现代民族农业的发展道路。当前,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的收入与国民经济增长难 以同步,甚至出现反差的现象,不仅成为国民经济争上新的平台的难点,而且成为令人十分 关注的社会问题。突出表现是,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1992-1998年7年间,我国 城 镇恩格尔系数由52%下降到44%,下降了8个百分点,城镇消费结构在这期间完成由温饱型向 小康型的转变。但1985-1998年13年间,农村恩格尔系数由57%下降至53%,仅下降4个百分 点,仍停留在温饱阶段。”(恩格尔系数50%作为温饱向小康转化的标志)。(注:范剑平:《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第34页。)尽管我国农村 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显示出了中国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不相适应的落后状况,但我们应该 认识到,农业产业的缓慢发展并非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的过错,而是历史所形成的落后的农 业生产力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的必然反映,同时也说明了农业产业从传统产品经营转向现代市 场经营的艰巨性。

世纪之交,要推进民族农业的发展,必须把握好三个问题:

首先,要把握市场的消费趋势,保证产品和劳务满足新时期不断变化的多层次、多样化的 消费需求。在中国,粮食生产是农业的主业,面向市场要从粮食突破。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间 ,粮食的流通方面基本坚持了国家的垄断经营,即从原来的统购包销改为协议购销。对农业 经营者而言,其积极作用在于解决了粮食的销路,把市场转换时期粮食生产经营的市场销售 风险转给了政府,其消极作用也很明显,一是切断了粮食生产经营者与市场的直接联系,市 场 对粮食经营者的动力机制和制约机制消于无形,市场的消费导向功能得不到发挥,二是国家 支付粮食的价格只能实行统一的价格机制,实际操作过程不合理,违反价值规律的现象在所 难免。而粮食经营者在国家垄断价格体系中,要获得高额利润也不可能。近十多年农村居民 恩格尔系数持续稳定说明,以保持温饱和稳定为战略经营思路的国家粮食流通管理体制, 是中国的农业主业稳定经营的基础,也是农民十多年在温饱阶段徘徊的重要原因。在世纪之 交,中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已接近800美元,恩格尔系数平均达到小康的消费水平。据测 算,“到2005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将达36%左右,农村居民达到46%左右,全国平均恩格尔 系数将下降42%左右,”(注:范剑平:《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第35页。)中国政府以维持温饱的消费为目标的粮食垄断经营的战略取向转 为推进小康消费水平的市场垄断竞争经营的战略取向的条件已渐成熟。而且政府垄断经营由 于体制上的弊端,造成了许多腐败的因素,使得政府经营成本不适当地膨胀起来,正因为如 此,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成为世纪之交的一场重头戏。这场改革的深刻意义在于农业产业的主 业部分也将在资本市场推动下最终走向直接面向市场,中国的现代民族农业将按照国内市场 和国际市场的消费者和竞争者的发展变化寻找自己的市场定位,努力以自己的产品和劳务优 势尝试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同时满足城乡居民在新世纪不断升华的小康型消费对生活质 量的新的追求。

其次,要注重国家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的研究,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新动向中寻求 发展机遇。1992-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最严重的经济波动中 的通贷膨胀,通过财政、金融等一系列经济政策措施的综合治理,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的 “软着陆”,标志着中国国民经济宏观管理调控与市场经济的接轨,标志着国民经济宏观管 理的指标体系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就农业产业的推进而言,国民经济宏观管理有两个重大的 战略目标,一方面,中国要早日实现从发展中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的转变,把“科教兴国” 作为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综合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 家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将达到8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进入小康的实 际情况,不失时机地提出以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 战略”和“大西部开发战略”,这为中国现代民族资本实现农业产业的推进提供了巨大的发 展空间。以西部大开发为例,据国务院在2000年10月21日披露,国家“对为保护生态环境, 退耕还生态林、草的特产品收入,十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这无疑为大西部农业产业的推 进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

再次,要研究加入世贸组织后世界农业对中国民族农业的影响,以此为契机实现现代民族 农业产业的推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得中国民族农业产业迅速地站到了世界农业市场竞争 的平台。加入世贸必然要求在农产品贸易中必须遵守世界贸易的双边协议,降低农关税税率 ,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和粮食出口补贴。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产品市场封闭已久 ,而且农业的主业粮食至今仍在封闭状态的国家来说,其影响和冲击在短期内是不可低估的 。但由于中国农业的体制障碍正在消除,农业产业的发展是国家政策扶持的重点,因此,在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产业从封闭和半封闭走向开放,它对于民族农业产业的推进总体上 是利大于弊,机会多于挑战。以农产品的加工为例,农业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率都在30% 以上,而我国的农产品加工率则限在10%左右,通过引进农产品加工技术既能加速我国农业 产业化的进程,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多层次的饮食结构需求,也能大大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 的附加值,加速农业产业的积累。加入世贸组织还可以用我国的广阔的市场换取国外的高新 技术。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的限制,国际资本投入中国农业的比例极低,截止1999 年,投入以农业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产业的资本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仍只占1.7%,以市场为吸引 力,通过合资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不但可以收到双赢的效果,对中国民族农业的 升级经营也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借助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与农产品的世界市场的竞争。 一方面,借助加入世贸之机,通过生产性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流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 调节我国粮区种植业、畜牧业、食品加工业生产,发挥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以提高 民族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中,“按基期平均水平计算,我国猪肉价格比国 际市场价格低57%,牛肉低84%,羊肉低54%,”(注:金兆怀:《加入WTO对我国粮食生产区农业的影响与对策》,全国第十四次《社会主义经 济理论与实践》论文。)通过生产性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促进 科学饲养,形成我国畜禽产品和肉类生产在国际市场的产业优势。另一方面,要借助我国政 府关于农产品配额管理方面“在放开外贸经营权的基础上,非国有贸易也应参与关税配额的 分配,保证关税配额的充分使用”的承诺,努力争取分享国有部门没有用完的关税配额,促 进我国粮食流通体系向多元化的格局转化,促进农产品国际市场的价差收入向生产者转移, 逐步实现现代民族农业资本承担国际市场经贸主角的发展目标。

二、现代民族资本在工业产业中的推进

工业产业总体上属于第二产业。无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中还是在市场经济中,工业产业都 是社会消费品的主要提供者,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工业产业不仅是计划体 制下国家资本投放的重点,在改革开放所爆发的“旧体制边缘的革命”中,工业产业被现代 民族资本视为产业推进主要领域。现代民族资本与国家资本在工业产业中并存与竞争,共同 把握高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共同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资本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兼 并,将成为新世纪初现代民族资本实现工业产业推进的新景观。

第一,把握中国世纪之交产业转换特点,加速工业生产的技术升级,实现工业生产从劳动 密集型的一般产品结构向结构复杂,技术、资金密集度较高的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的产品生 产转换,是实现现代民族资本工业产业推进的基本途径。进入90年代之后,中国的市场呈 现出了阶段转折的特征。其一,中国逐步结束了短缺经济的状态,初步形成了买方市场。改 革开放初,经济短缺现象严重,产品普遍供不应求,供给短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现代民族资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靠着自身的机制优势发展起来的,这种以数量型扩张为主 的生产由于以传统型的消费品为对象,它的低水平的重复生产与传统的企业共同造就了初级 的、中级水平的产品结构的买方市场。到了90年代中期,由于国家加强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 品的投入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积极引导,制约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品的瓶颈得到了缓 解,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普遍的供大于求和生产过剩,它表明了中国经济总量关系的深刻变 化,靠传统的低层次的扩张已不再有发展机会。其二,中国的生产与消费进入了新时期,工 业化进入了高加工度产业主导的发展阶段。1992-1998年间,作为显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 化最重要指标的恩格尔系数由52%下降到44%,与恩格尔系数的划时代转变相应的消费结构出 现变化。居民的家庭耐用消费品支出在家庭设备支出中发生了巨大变化,耐用消费品价格从 原先的百元级到千元级甚至万元级以上,消费者不仅对耐用消费品的花色、品种、质量的选 择性增强,而且对消费品的功能、技术、售后服务、品牌知名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消费者 的生活水平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的过程中,围绕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环保和生态问题被提 到重要的位置。这样,工业制造业就面临着适应消费结构变化而带来的重新“洗牌”的问题 。小康型的消费要求工业制造业把商品生产转向有较强的技术支撑,结构比较复杂的资本密 集型的具有较高的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工业化开始进入了高加工度产业主导阶 段。在这个由消费结构转换而带动的工业生产转换中,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中不少有远见卓 识的企业家,以超前的思维,把企业的发展定位在具有较强的技术支撑的高加工度和高附加 值的产品的开发上,使自己成为现代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不少企业通过内部的制度创新、 横向重组而成为国内外闻名遐尔的名牌上市公司。这说明,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市场 经济中,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所引起的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升级对工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 影 响是根本性的。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企业,只有把握住了消费者的这一消费趋势,主动提升企 业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档次,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立足,获得自己的发展空间。

第二,把握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契机,积极主动地参与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推进现 代民族工业的整合。对现代民族资本在工业产业方面的推进而言,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是一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而带来的国 内外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重新整合中国民族工业是中国工业产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重新整合民族工业的关键是对国家资本进行战略定位。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的 主导地位就是表现为增强国有企业的“控制力”等阐述,就包含了国家资本在未来的民族工 业整合过程中根据国家职能逐步朝着“领导者”、“奠基石”、“保护神”和“协调者”方 向战略定位的调整趋势,而在国有企业总量和布局上逐步实施的战略撤退为主的战略性调整 中 ,现代民族资本要以积极进攻的战略态势,充分发挥优于国际资本的“地利”和“人和”方 面的优势,主动进入国有企业在战略性调整中实施战略撤退的有关行业。通过股份制形式 ,与国有企业合资建立股份有限公司,走上市公司之路,在近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中证明是带 来双赢的成功的发展道路。特别是面对主板市场不可流通的约占63%的国有普通股股权,由 于历史的原因和政府在操作导向上的偏颇,造成了现今中国证券市场运营上的不规范和滞重 ,而 作为上市公司的股权,无论是壳资源还是企业的自身素质,都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因 此,积极参与国家股减持的收购活动,不失为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第三,挺进创业板,开创民族工业的新纪元。“创业板”也称“二板”,是指政府设立的 区别于主板市场(也称一板市场)的证券交易的二级市场。创业板无疑提供了现代民族资本从 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生力军发展成主力军的历史性发展机遇。首先,创业板的企业的 产品定位是高新技术产品,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高新技术产品具有无限的市场消费空 间,能给创业者和社会带来无比巨大的财富,从而迅速提升现代民族资本在中国三大资本结 构中的比重。美国发端于本世纪70年代,高涨于90年代的纳斯达克创业板,以培育高科技互 联网 电脑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为主,全面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仅使美国在世界经济竞 争格局中稳居龙头老大的地位,而且带来持续10年的国民财富的高速增长,同时还造就出了 类似比尔·盖茨一类的远远超过先辈的新一代财富新星,让世界对美国培植高科技产业的成 功做法叹为观止。以高科技定位的中国创业板,也必将在中国现代市场经济中造就出新一代 的财富之星,他们所形成和推动的财富群体,将成为中国人走致富道路的楷模。其次,创业 板代表着新经济的兴起,挺进创业板,借助创业板市场的枢纽,现代民族资本可以名正言顺 地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登堂入室,把自己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兴旺发 达的中坚力量。近几年来,新经济在我国迅猛发展。根据发达国家发展新经济的成功经验的 启示,借助将高新技术和风险投资融为一体的创业板,现代民族资本就能够在代表中国经济 未来的新经济中确立自己牢固的地位,它将使现代民族资本不再出现90年代初那样因银行融 资受阻,市场融资困难而失去经营活力的现象,作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富有创新精神 的微观主体,它将从社会源源不断输入的血液中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再次,创业板提供了现 代民族资本在民族工业拓展的广阔的空间。中国内地发展创业板,在创业上市公司的结构上 ,既不同于美国的纳斯达克创业板,也不同于中国的香港。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除 了要借助创业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外,还要借助创业板发展为提高现代城乡居民不断上升的 消费水平所不可逾越的传统工业和相应的服务业。在现阶段,住房、汽车、家电、大规模城 市改造等相关的传统工业,不仅需要补齐缺口,而且要用高科技赋予新内涵。同时,由于新 旧体制的更替而断裂的传统的工业生产链条也必须在市场经济运行体系中重新修复,这一切 都使得中国的创业板的设立在高新技术的含义上有别于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也有别于香港 的创业板市场,它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小企业在中国的传统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拓展创造了 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现代民族资本在金融业的推进

金融业在产业结构中总体上属于第三产业,主要由银行业、保险业、股票业和外汇市场、 债 务市场、期货市场、基金市场、黄金市场等构成。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 完善的过程中,国家对于金融业国际资本和现代民族资本的开放都采取了十分谨慎的态度, 直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夕,国家对国际资本和机构始终采取谨慎的逐步放开的准入制,而 现代民族资本在金融业的地位和作用也伴随着对国际资本的开放而逐渐受到重视,在加入世 贸组织之后,现代民族资本在中国金融业中推进,应着重把握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发展现代民族资本,应是国家发展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思路。在改革开放的二 十多年间,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总体上是按照实现公有制的多种形式,培植和发展国家 资本,加强国家的宏观金融调控的思路运作。然而,在世纪之交,在国家金融资本居主导地 位的前提下,中国的金融业是否应该象其他产业一样,把“非公有制”银行作为完善银行运 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建立由现代民族资本运营的“民营”银行?对这个以往不敢想 象的问题,现在最终有了比较肯定的回答。“民营”银行作为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银行体 系的重要内容,应该是正确的构建现代银行体系的战略思路。首先,从完善银行业垄断竞争 的运营体系看,现代民族资本经营银行业既是促进银行业竞争的必要手段,也有利于加强国 家资本运营银行业的垄断地位。银行业是从事借贷资本经营和货币资本投资的特殊行业,承 担着全社会资金资源配置的职能,只有按照市场化的要求来运作,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发展 要求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资本组织形式多样化的竞争性的银行微观基础,展开比较充分的 竞争,银行业的社会经营成本才能真正降下来。为此,就要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完善银行微观 基础的竞争体系,而要完善银行微观基础的竞争体系,现代民族资本经营银行就是不可缺少 的一环。现代民族资本经营银行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和监督,加强国有商业银 行的控制力。由于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国家对银行业宏观调控和监督构成了国家 的最重要的职能。没有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资本组织形式的银行微观基础的构建,央行充其 量只是监控着国有商业银行,其货币政策的影响力只能局限在较小的空间,央行宏观调控的 威力就不能充分发挥。就国有商业银行而言,没有现代民族资本参与银行业经营与竞争,国 有商业银行旧体制的弊端就难以受到有力冲击,制度创新就缺乏紧迫感,建立股份银行和上 市发展的道路也不会迅速提到改革和发展的议程。其次,在中国将加入世贸组织,面对着国 际银行业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拒绝中国境内的现代民族资本的市场准入,于情不容,于理 不合。国际银行资本,就其资本产权归属而言,本质上也是私人资本。我们没有理由认为, 国际资本会比中国境内现代民族资本更愿意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从长远的 眼光看,也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境内现代民族资本所经营的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一定不如 国际银行资本。作为相对应的竞争对手,中国培育现代民族银行业,让现代民族资本进入银 行业正当其时。1996年1月12日,由59家民营企业家投资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民生银行正式开业。2000年11月21日,民生银行正式走上了上市公司的发展道路。民生银行 的成立和上市,在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上书写了新篇章。在中国金融业面对国际金融业巨子大 举挺进的历史关头,擎起中国民族金融业的大旗,培育和发展现代中国民族金融业或许会以 民生银行的上市为契机,成为促进中国金融业跻身世界金融业强者之林的重要的动力。

第二,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准入法规为导向,实现现代民族资本在金融业的产业推进。 金融业由于处在国民经济的核心层,直接涉及“通用品”货币的运营,稍有不慎,极易引发 经济社会的动乱,而且对经营者、经营组织的素质、技术、管理制度等有极高的要求。因此 ,无论从央行履行职能的到位到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内部制度创新,其步伐都要 比农业和工业慢得多,在民生银行上市之前,改革总体属于“体制内循环”,即在逐步形成 和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功能的同时,逐步建立以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为特征,包括 国有商业多种银行在内的保险业、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债务市场等全面发展的金融业运行 体系。尽管改革目前尚未到位,仍处在不成熟、不规范和非法治化阶段,但由于央行已开始 有效履行宏观经济调控的职能,金融业的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体系逐步形成,它为改革 开放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奠定了比较牢固的基石,也提供了全面建立开放的现代市场金融 运行体系的基石。在中央银行高效调控和监督下,建立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资本组织形式不 断 创新,多种市场并存的开放的金融运行体系的制度和经济技术保障。中国金融业的改革步伐 虽然比农业和工业慢,但却有稳健和高起点的特征,它对现代民族资本在金融业的推进,造 就了较高的进入门槛。在世纪之交,现代民族资本要在金融业大展拳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 题:(1)要取得准入资格。准入资格是现代民族资本成为机构投资人所必须获得的。作为自 然人进入金融业,进入资格是以其是否具备一定的货币资金,这不构成进入金融业的投资者 的大门槛。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进入金融业的投资资金只会更灵活,更便于中小投 资人的运营。然而,靠着自然人投资,现代民族资本决然挑不起现代民族金融业的历史重任 。现代民族资本要在金融业推进,当此之时,努力把握历史性机遇,研究包括证券机构投资 者在内的金融业机构投资者的进入资格和条件,争取跻身正在启动的机构投资者行列。(2) 要依法进入,依法经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与近十年的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已经走完了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发展阶段。金融业是高层次的 ,也是充满风险和机会的资本运营,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现代民族资本开放,只能靠法规 来导向,靠法规来制约。中国金融业中现代民族资本的发展从总体上看仍处在“小荷才露尖 尖角”的时期,银行业的现代民族资本才开始上市,证券市场的开放式投资基金也才开始露 头,而外汇市场由于人民币资本性项目的自由兑换尚未启动,还谈不上现代民族资本参与运 营的问题。此外,保险业、债务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等,现代民族资本能否以机构投 资者的形式进入,也尚在研究和探讨之中,所有这些现代市场经济走向完善和成熟所不可与 缺的金融业的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都会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新的法规的颁布和现有的 法规的修订给予现代民族资本以明确的行为导向。目前,基金投资是继银行业现代民族资本 起动之后最新和最有潜力的发展机遇。近期出台的《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和《投 资基金法》,比以往出台的《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更体现金融业规范性和开放性 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我国面临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金融资本的牵手和挑战的新形式下如何 促进现代民族金融业高速发展的战略思想,现代民族资本要依照新出台的法律探寻繁荣民族 金融业之路,在新的法律框架下追求事业的成功,只有这样,现代民族资本才会有在金融业 的崛起和发展的光明前途。

第三,在制度创新、管理和技术创新中求发展。现代金融业是资本运营组织形式社会化和 资本运营的社会化的有机结合。没有资本运营的社会化,金融业难以承担资金资源市场配置 的功能,没有资本组织形式的社会化,也无法取信于社会,难以在全社会范围内最充分地调 动起所需要的资金资源。近几年,在全球资本市场驰骋以及在我国正崛起的共同投资基金, 最突出地体现了资本组织社会化的优势,是集资本组织形式和投资社会化、国际化于一体的 现代化的资本投融资机构,是人类在不断发展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对资本组织制度和投融资手 段或工具的创新。中国的现代民族资本要在金融业推进,在资本组织形式上,只能选择现代 金融组织形式,走管理科学化的发展道路。民生银行的建立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 的范例。1996年1月12日成立之初,民生银行就明确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把自己定位为股 份制的商业银行,在法律上和经济上是“国内现有金融业中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最彻底的 ,”“无上级主管单位的独立法人”,“建立伊始,民生银行就聘请世界著名的普华国际会 计公司进行审计,每年公布年报,其中有两分报表,一份根据国内财务规定审计,另一份按 照国际惯例披露财务信息,其信息披露透明度很强,在国内银行同业中是独一无二的。”

(注:李悦:《银行上市揭开新篇章》,《上海证券报》,2000年11月21日,第5版。)

民生银行深谙一个企业要取得成功,必须拥有科学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之道。以企业经营定 位为例,他们就选定中小企业特别是其中的民营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作为主要目标客户群,因 为中小企业是现代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群体,在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市场,其上市主体主要是中 小高科技企业,其中民营企业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这会给以它们为主要目标客户的民生银行 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正因为民生银行以新体制组建,在管理上高起点,成立4年,资产总 额增长了471%,1999年税后利润比1996年增长了135%,2000年发展成全国首家上市的民营商 业银行。

第四,横向组合,纵深发展。国内外无数事业成功的经验表明,一个企业的成功,主要不 在自己原有资本的多少,以什么样的方式取得进入资格,关键在于资本运营者是否具有良好 的经营素质,能否在经营管理中创造优良的业绩,扩大资本运营的规模。中国的市场经济发 展到今天,资本运营已经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就象美国的五次兼并浪潮对 美国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一样,中国的新一轮的企业并购、重组也将 以资本为纽带,以上市公司为龙头,全面推动中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 趋向合理和优化,推动中国产业的升级。当前中国企业战略性重组除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的 战略性调整,加速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外,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具有明显的银企、证 企联盟的趋势,即从事农业、工业或高科技产业的企业与银行业、证券业相互加盟,通过资 本的相互渗透,实现产业的局部转换和升级。在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全面调整和发展时期, 各个产业尚未形成进入壁垒,进入和转换门槛不高,特别是中国金融业尚处在进入世贸组织 之前的临战阶段,加快培育中国的现代民族金融业应该是十分紧迫的一项任务,除了积极创 造条件争取正面进入的机会外,无论是上市公司中的现代民族资本还是非上市公司的法人机 构,或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自然人投资者,都应当不放弃加盟金融业的机会,通过横向组合 ,纵深发展,获得金融业的发展空间,促进中国现代民族资本的产业渗透和融合,增强中国 民族产业迎接国际资本的竞争能力。

标签:;  ;  ;  ;  ;  ;  ;  ;  ;  ;  ;  ;  ;  

论现代民族资本的产业提升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