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镇化由物向人转变的影响研究论文

安徽省城镇化由物向人转变的影响研究

程路恒 CHENG Lu-heng;周慧 ZHOU Hui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蚌埠233030)

摘要: 基于2008-2017年安徽省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安徽省城镇化由物向人的转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7年安徽省人与物的城镇化水平均不断提高,且仍是以物为核心,物的城镇化仍具有显著推动作用;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开始由以物为核心向以人为核心转变,城镇化进程中人的影响逐渐增强,2017年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中人的城镇化起到更为显著的作用,以物为核心向以人为核心转变效果显著。

关键词: 物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城乡环境

0 引言

近年来,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安徽省城镇化率也从2012年46.5%上升到2017年53.5%。但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模式的传统城镇化发展道路,以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聚集为主要特征,追求城市规模扩张和GDP高速增长,造成城镇化布局严重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足等问题,已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严重影响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转变发展模式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物的城镇化是我国特有的情况,是针对农民工进城而不能享受与原有市民的不同等待遇来讲的。物质的城镇化更多地集中在物质形态的地理上,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元素继续聚集在城市中。人的城镇化更多包括人民生活、科技教育、人文精神等因素,它以城市文明、精神和先进文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与人的城镇化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助于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同时城镇化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新活力,将会有更多资金投入民生领域。人们的城镇化也包括科学技术和教育。当前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教育是对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素质水平,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提升社会文化素养,有益于城镇化进程。人的城镇化不仅包括城市居民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宜居的生活环境,还包括人文精神,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农业转移人口如何更好地融入城镇社会心理,真正实现城镇化。培养人文精神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更好地使农村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提升城镇化质量。因此,研究安徽省人与物城镇化的转型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关于城镇化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关于城镇化的研究呈现多样代表性观点:首先,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指出要实现共产主义,就需要缩小甚至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因此提出“乡村城镇化”,为学者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依据[1]。其次,恩格斯提出“城乡融合”的概念,就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乡之间差别逐渐消失,城市和农村发挥其各自职能和特色,和谐发展[2]。斯大林提出城镇化并不是城市与农村的融合、消失,而是协同发展,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享有相同的权利[3],上述文献均为城镇化理论分析。实证方面,Chenery通过大量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指标之间的正向关系,其中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率成正相关关系[4]。Henderson选取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数据,对多个国家城镇化发展分析发现,城镇化水平与GDP有较高的相关性[5]。Henderso通过线性回归,研究发现往往随着农业转移产生发展,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之间关系受政策效应影响较大[6]。Ronald L.Moomaw运用面板数据,从城市角度出发发现工业化和农业的重要性对于城镇化均有正向影响[7]。但是,国外学者在研究城镇化过程中往往以理论分析或经济指标为核心进行研究,较少以人为核心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国内学者也对城镇化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分析,王建国认为中国越来越多的大城市进入增长的瓶颈期、空间扩张受限、城市的宜居性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转型势在必行[8]。倪鹏飞认为传统城镇化道发展不能再简单的城市蔓延,应当走一条以人为本、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9]。李若愚通过对过去仅注重城市规模和GDP的城镇化分析,发现传统物的城镇化已不适合当前中国发展道路[10]。李佳认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足,导致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应以区际产业合作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但由于缺少相关理论指导与合作机制,使得我国大多数区域合作未能有显著成效[11]。丁任重认为城市建设离不开工业建设,中国大多数城市过度追求城市扩张和GDP增长,造成城市的品牌效应不足,我国城市的产能出现过剩[12]。实证研究方面,周一星运用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对城镇化进行综合评价,也就是包括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因素对城镇化的综合影响[13]。刘和东,刘文贵认为提高城镇化水平和提升城镇化质量与一个地区创新能力密切相关,但创新能力又受到人口数量、教育水平、基础设施、人文精神等因素的影响[14]-[15]。于燕分析了财政支出和产业发展水平的不合理对中国城镇化的影响[16]。周慧运用空间计量从劳动、资本、土地、城镇化率、创新等因素分析城镇化作用机制,得出创新驱动城镇化和区域化经济增长[17]。国内外学者关于城镇化问题研究成果丰硕,但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发现,专门针对物的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问题的研究相对不足,通过实证分析,对转变过程提供的经验证据更为少见。

蚜虫喜欢群居叶背、花梗或嫩茎上,吸食植物汁液,分泌蜜露。被害叶部变黄,叶面皱缩卷曲。嫩茎、花梗被害呈弯曲畸形,影响开花结果,植株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枯萎死亡。

现有文献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基础,但现有的文献系统发现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物质的角度评价城镇化。而城镇化由物向人转变问题研究主要是基于定性分析,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为安徽省城镇化由物向人的转变提供的经验证据较为少见。基于此,从物的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首先对2008-2017年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其次,以安徽省的实证研究为例为实现城镇化由物向人的转变提供支撑,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2 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2)数据采集模块: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采集数据的录入,用户访问服务器端定制好的采集表单页面,根据数据项说明填入采集的数据,然后保存;二是数据的实时传输,用户点击保存后,通过无线网络将填入的数据实时传输到服务器端。

2.2 测度方法及数据处理

合作教学设计除了紧扣教学内容,还要抓好合作时机,不能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教师应该对合作学习进行宏观设计,一般来说,合作学习时机首先在于教师教学遇到阻力难以推进时。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灌输,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学习内容,造成教学阻塞,这就需要教师开展合作学习。

表1 基础指标的系数向量及其权重

2.3 测算结果分析

2008-2017年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城总体呈上升趋势。城乡经济、对外开放、科技教育和人文精神四个二级指标所占权重较大,其走势与城镇化水平基本一致。城乡环境对城镇化水平贡献较小,变化并不明显,趋势稍有降低,其他指标均同城镇化水平保持相同趋势,其中科技教育二级指标正向影响尤为突出,2017年科技教育指标得分为7.21,显著高于其他指标得分,可能原因在于:随着“大众创业与创新”的引入,经济驱动模式逐渐从“因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教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更多社会资金用于科技教育,导致科技教育驱动城镇化效果显著。

人的城镇化变量系数显著高于物的城镇化变量系数。如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科研从业人员数系数分别为0.901、0.891、0.874均高于其他物的城镇化变量系数,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教育、人文精神得分有明显提升,并且人民生活、科技教育、人文精神得分逐渐高于城乡经济、城乡环境、对外开放,意味着人的城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加强,人的城镇化变量对城镇化的影响逐渐大于物的城镇化变量的影响。

表2 2008-2017年安徽城镇化水平

3 实证研究

3.1 计量模型构建

许多国际争端的产生都是起源于不同类型法律的交叉。在现有国际投资法和文化遗产法理论基础上,笔者认为,需要回溯考察国家对于全球化市场的贸易规制层次,并通过引入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规制模式,以此为理论依据构建国际投资争端中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制模式,为在国际投资纠纷中更为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提供制度选择。

以2008-2017年安徽省地级市数据为样本,由于行政调整而将巢湖市排除在外。因此,面板数据包括16个部分单元的10年时间序列,总共160个样本观察。城镇化率、投资占GDP比重、能源强度、进出口占GDP比重、城乡收入差距比、人均教育经费、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均来自《安徽省统计年鉴》。表3列出了每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为了进一步实证研究安徽省的城镇化是否已经从物质向人转变,基于物化的城镇化更多地是关于地理空间中物质形式的集中。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元素继续聚集在城市中,城市地区从小到大。人的城镇化更多地是注重科技教育、人民生活和人文精神,注重在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参考周慧[17]模型,选取前文物的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二级指标中权重较大的基础及表,模型解释变量的逐步回归,以及从对象的城镇化到人类的城镇化,构建了以下计量模型:

3.2 数据来源

其中,URBAN、TZ、NY、JC、CX、JY、LH 分别表示城镇化率、投资、能源强度、进出口、城乡收入差距、教育、绿化。

对于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是常用的。主成分分析在确定指标权重和各种基本指标对安徽省城镇化水平的贡献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对于表1中相应的反向指标,采用倒数法,使所有指标的效果同化,同时基本指标的值也大不相同。如果直接进行计算将导致较大方差,影响估计结果,参考李强做法选用均值化方法对基础指标进行无纲量化处理,第一主成分用于确定每个基本指标的权重,每个基本指标的第一主成分系数通过分析软件SPSS20.0获得,如表1所示[18]

基于人与物的城镇化内涵以及发展现状,参考刘文贵用三个二级指标城乡经济、城乡环境、对外开放来反映物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用人民生活、科技教育、人文精神三个二级指标描述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构建评价指标体系[15]。表1列出了各指标系数向量及其权重,各基础指标属性分为正向和逆向两种。

3.3 实证结果

本文采用静态面板模型进行估计,静态面板模型的选取上采用Hausman检验法予以判断,结果显示模型均拒绝原假设,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模型(1)-(6)逐步引入投资、能源强度、进出口、城乡收入差距、教育和绿化等变量。投资、能源强度、进出口、城乡收入差距、教育、绿化均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通过模型(1)-(3)可以看出安徽省物的城镇化属性情况,结果显示投资占GDP比重、进出口占GDP比重影响显著为正,能源强度影响显著为负。随着其他变量的引入,投资占GDP比重系数由模型(1)中12.21降为模型(6)中5.97,但投资系数仍高于能源强度、进出口占GDP比重等变量系数,表明传统城镇化中增加投资、增加进出口均在不同程度上加快城镇化进程,但依旧是投资驱动效果明显,传统物的城镇化仍主要推动经济的发展。而能源强度对于城镇化的发展有着负向影响,但随着人的城镇化变量逐步引入,能源强度系数由模型(2)中-2.01提升为模型(6)中-0.40,表明能源强度的提升导致社会用于环境治理的费用势必增加,对社会经济以及城镇化进程有着一定影响,城市能源强度的提升,势必会降低城市宜居性,城市聚集效应会有一定减弱,抑制城镇化进程,导致不同程度上城镇化进程放缓,另一方面资源环境节约型发展方式降低了发展速度,但有助于提升城镇化的质量,促进了城镇化由物向人的转变。通过模型(4)-(6)可以得知,随着人的城镇化变量的引入,原物的城镇化变量弹性系数呈下降趋势,而城乡收入差距比、人均教育经费、人均绿地面积,各变量的弹性系数在上升,拟合效果良好,其影响显著为正。模型(6)中人均教育经费、人均绿地面积系数分别为4.09和5.23,仅低于投资占GDP比重系数,表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加人均教育经费、增加人均绿地面积均加快人的城镇化进程,通过不断引入变量组合的回归模型准确地说明了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已从依靠城乡经济逐渐转向科技教育。(表4)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出发,在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基于人类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构建了涵盖城乡经济、城乡环境、对外开放、人民生活、科技教育、人文精神6个二级指标、20个基础指标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测算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08-2017年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发现:安徽省城镇化逐渐由物的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在此基础上,采用静态面板模型,逐步从物的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回归,得出以下结论:2008-2017年安徽省人与物的城镇化水平均不断提高,且仍是以物为核心,物的城镇化仍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在计量模型分析中,随着人的城镇化变量引入,物的城镇化弹性系数不断下降,人的城镇化变量弹性系数不断上升并超过物的城镇化变量系数,人的城镇化变量对城镇化的影响逐渐大于物的城镇化变量的影响,其中人均教育经费系数上升明显同时投资所占GDP的比重系数下降显著,表明安徽省城镇化已从依靠城乡经济开始转向依靠科技教育,安徽省城镇化道路开始从物的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方向转变;城乡环境对城镇化发展作用显著为负,表明资源环境节约型发展方式降低了城镇化发展速度,但有助于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资源环境节约型发展模式将促进城镇化由物向人的转变,科技教育对城镇化发展作用显著为正,它表明科技教育有助于促进城镇化的转变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表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2008-2017)

表4 回归结果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安徽省城镇化是人与物并重,物的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的基础,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两者兼顾。物的方面应加快改变安徽省城乡割裂的二元经济模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市流动,失去土地后的农业转移人口缺少相关的再就业技能,政府应联合企业培养所需要的劳动力。人的方面应注重社会劳动力的素质培养,建立和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的公民化促进机制,合理确定各级政府的责任,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参与机制。二是安徽省城镇化已开始从物的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政府应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对于人的城镇化投入,结合新时代新思想对于城镇化的路径转变的要求制定相关政策,注重提高民生质量,增加城市文明、精神、文化等方面资金投入。同时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科技教育对于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明显,应继续加大对于科技教育的投入。三是注重保护城乡环境会一定程度上减缓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但必须加大力度对城乡环境进行保护,提升城乡环境有利于增加其宜居性,更加有利于发挥城市聚集效应,有助于城镇化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完善环境保护责任机制,确切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此外,对政府工作成效的考核上,应淡化GDP总量和增速指标的要求,建立综合性的环保绿色经济发展考核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5.

[2]中共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2.

[3]中共中央编译局.斯大林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11.

[4]Chenery H,Syrquin M.Patterns of Development[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25.

[5]Henderson,J.V.How urban concentration affects economic growth[J].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0:1-42.

[6]JamesC.Davis,J.Vernon Henderson.Evidenc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3,53(1):98-99.

[7]Ronald L.Moomaw,Ali M.Shatter.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Bias toward Large Citi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6,40(1):13-37.

[8]王建国.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0(05):50-53.

[9]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策略[J].江海学刊,2013(1):87-94.

[10]李若愚.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难题[J].理论参考,2013(05):56.

[11]李佳.系统动力学仿真在城镇化政策分析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12]丁任重,李标.改革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缺口”与弥补[J].经济学动态,2013(04):37-42.

[13]周一星.关于中国城镇化速度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6(S1):32-35.

[14]刘和东,施建军.区域创新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198-199.

[15]刘贵文,张怿蓝.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2009(10):115-117.

[16]裴长洪,于燕.新型城镇化中的产业发展趋势[J].当代经济研究,2014(10):5-13.

[17]周慧,苗洪亮,曾冰.创新驱动、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溢出及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7(04):95-102.

[18]李强,高楠.资源禀赋、制度质量与经济增长质量[J].广东财经大学学学报,2017,32(01):4-12.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 from Material to Human

(School of Economics,Anhu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Bengbu 23303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Anhui Province from 2008 to 2017,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ization from material to human in Anhui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 that:From 2008 to 2017,the urbanization level of Anhui Province continues to improve,and it is still the core of the urbanization of matter,and the urbanization of material still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urbanization;In 2014,the urbanization of Anhui Province began to change from material as the core to the people as the core,and the influence of peopl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was gradually enhanced,and in 2017,the urbanization of people in Anhui Province played a more significant role.The effect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material-centered to human-centered is remarkable.

Key words: urbanization of objects;urbanization of people;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4311(2019)16-0193-04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型城镇化对经济效率的提升作用研究”(17CJL042);2017年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ACYC2017147)。

作者简介: 程路恒(1994-),男,湖北孝感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理论及应用;周慧(1982-),女,安徽淮北人,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理论及应用。

标签:;  ;  ;  ;  

安徽省城镇化由物向人转变的影响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