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讨论”优化课堂结构_素材论文

用“问题讨论”优化课堂结构_素材论文

活用“问题探讨” 优化课堂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件编号:1003-7586(2008)10-0022-02

“问题探讨”栏出现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的每小节的节首,它意在创设学习情境。每个“问题探讨”几乎都是由图片、情景描述和讨论题组成。其素材大部分源于现实生活、科学实验和科学史,所涉及的问题面广且有一定的深度,有利于统摄章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探讨”栏的设置,也是新教材编写上的一个特点。

将“问题探讨”设置在节首,是否就是要求教师在每节课的起始,就把“问题探讨”中的所有问题都探究明了呢?这是每一位新教材的使用者都在思索和探究的课题。教材中大部分的“问题探讨”虽然可以用来导出新课内容,但若每一节课都如此处理,生物课堂势必就会程式化,况且各个“问题探讨”中的素材和设问方式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差异决定了“问题探讨”栏在使用时间、方法和内容的取舍等方面存在诸多变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问题探讨”栏目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一番探讨,以求活用“问题探讨”,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1 使用时间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1.1 创设情境,预留悬念

有些“问题探讨”中的素材有利于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这些“问题探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可以使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脑海中根深蒂固,从而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必修—教材“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首先引导学生结合“问题探讨”中的情景描述观察图片,再提出讨论题:①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不同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吗?②为什么不使用发绿色光的灯管作补充光源?最后教师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回答好这些问题”预留悬念,顺利进入新课教学。

1.2 转化形式,置后检测

有些“问题探讨”情景描述涉及的资料,学生不熟悉,加之学生日常生产生活经验有限,对所提的问题难以直接回答。此时,教师不妨暂且跳过,待课堂教学进行到相应阶段,学完相关知识以后,或直接用来提问,或改编成相关的小问题。这样既巩固知识,又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如必修二教材“染色体变异”一节,教师可采取其他过渡方法导入新课内容,待学习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以及二倍体和多倍体后,结合本节课后练习中的拓展题,针对本节“问题探讨”,可提出下列问题进行检测:①与二倍体普通西瓜相比,无子西瓜的特点有哪些?②无子西瓜是几倍体?是怎样培育出来的?培育无子西瓜依据的原理是什么?③无子西瓜为什么没有种子?

1.3 因势利导,顺利过渡

相当多的“问题探讨”的素材与教学内容非常贴近,有时教师在利用原有的素材进行教学设计时,在使用时间上稍作变通处理,就可以完成教学的自然过渡。如必修三教材“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的“问题探讨”中用到的马拉松比赛的图片就是一个极好的素材,在学完“激素调节的发现”后进入“激素调节的实例”时,教师可以这样过渡:激素是怎样调节生命活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下面请同学们分析本节“问题探讨”中的问题。这样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

1.4 分解讨论,建立链接

有些“问题探讨”中的讨论题分层次设问,因而不能把所有问题一次性讨论完毕,此时可将其拆解,逐步使用。如必修二教材“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节的“问题探讨”中有3个讨论题:①你用什么方法既能把2个品种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又能把双方的缺点都去掉?将你的设想用遗传图解表示出来。②你预计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才能解决这些困难?③你还能说出哪些育种实例?教学中,经学生尝试探索讨论题①后引出杂交育种;经过学生讨论讨论题②后引出对杂交育种缺点的分析;用讨论题③不仅可以引出诱变育种,还可以对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进行回顾以及为基因工程育种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1.5 后置课尾,课堂小结

有些章节的“问题探讨”是本节内容的知识点的提示,若处理不好,课堂教学就显得孤立而零碎,给学生繁乱的感觉。此时,教师可将“问题探讨”放在本节课的结尾部分处理,用“问题探讨”的问题作本节课的小结内容来结束新课。如必修一教材“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和必修二教材“伴性遗传”一节中“问题探讨”都可以这样处理,这样做可以前呼后应,使教学过程自然而流畅。

1.6 课后作业,动手实践

有些“问题探讨”中设计的内容有一定的实践性,若将它放到课后,并要求学生课外亲自动手,效果更好。如必修一教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中的“问题探讨”——“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就可以这样处理,而且刚好与“课外制作”整合在一起。必修二教材“DNA分子的结构”一节中的“问题探讨”要求学生上网查询与交流,也适宜做相应的处理。

2 内容的变通处理

“问题探讨”中的素材取材无可非议义,但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学生对素材的熟知程度肯定有差异,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若全部照搬教材内容,其效果可能不是很理想,若能合理运用身边的各种课程资源,对“问题探讨”中的内容进行置换,灵活选用,就能达到更理想的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兴趣之功效。

2.1 就近选择,用贴切的素材内容代替

如在处理必修一教材“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的“问题探讨”时,以“囊萤照读”的典故代替杜牧的《秋夕》: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样,再引入其后的问题显得更自然,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还能以古人勤奋苦读的事迹感染学生。

2.2 因地制宜,寻找适合的问题情景

由于地域和生活经验的不同,不同学生对于课本中所提到的动植物等素材的熟知程度差别较大,如必修二教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节中所提到的水毛茛的两种叶型,绝大多数学生都没见过,若以适合的素材为情景来设置问题,那学生可能会更感兴趣。在农村中学可以用竹或马铃薯的地上茎和地下变态茎作为问题情景,也可以用从青海、西藏等高原地区打工归来的人的肤色变化作为问题情景。教师因地制宜,寻找适合学生的“问题探讨”,渲染力最强。

2.3 联系实际,选择详熟的事实背景

“问题探讨”中的问题,学生认知上有差异,对于同一内容,有些学生早已熟知,而另一些学生未必知晓,这就要求教师因地因人施教,用学生熟悉的事实作为“问题”,进行“探讨”,如必修二教材“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一节中所提到的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农村中学的绝大多数学生以及不少教师都没看过,如果改为一些学生熟识的例子,如改用糖尿病这一素材,因糖尿病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现在城市和农村都有患者,在教学中可先给出如下情景: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将人的胰岛素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的细胞中,改造后的大肠杆菌可产生人的胰岛素。然后提出讨论题:人的胰岛素基因怎样指导合成人的胰岛素?改造后的大肠杆菌合成的胰岛素与人体内的胰岛素的功能会不会有差异?这样就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2.4 与时俱进,运用鲜活的科研素材

教材内容滞后于科技的发展,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变通,灵活应用时事热点、最新科技进展和科研成果作素材。如在上必修一教材“从生物圈到细胞”一节,可以引用香港流感事件:2008年3月初,香港部分学校出现流感疫情,并发生3宗呈流感病症儿童死亡个案。为防止流感蔓延,港府于3月12日一度宣布全港小学及幼稚园放假两周,直至3月31日才全面复课。比教科书“问题探讨”中SARS更加鲜活。又如在必修二教材“基因工程及其应用”一节中可以引用基因兴奋剂做素材:兴奋剂——世界冠军的催化剂,一些运动员违背体育道德,铤而走险,服用兴奋剂,借以提高运动成绩,抬高身价,各种兴奋剂应运而生,如刺激类、麻醉止痛剂、合成类固醇、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液回输技术……而基因兴奋剂也已初露端倪。用鲜活的科研素材,就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何乐而不为呢?这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

“问题探讨”栏目取材不同,教法各异,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使用“编者”编写的教材时,深入挖掘、不断探索、灵活处理,要利用、善用、变通已有素材,使教材中每一个“亮点”在实际教学中都能使“学者”有更多更深刻的收获。

标签:;  

用“问题讨论”优化课堂结构_素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