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社会转型与社会心态”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研讨会论文,心态论文,社会转型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3月23日,上海市哲学学会、 华东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办了上海市首届“社会转型与社会心态”学术研讨会。近30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就以下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一、社会转型的内涵和标志 这个问题的不确定性最大,观点也最多。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社会转型的标志是市民社会的兴起。中西方的市民社会有明显不同:西方完全由民间兴起,具有自发性;中国的市民社会则是官方性与民间性、分离性与结合性并存。第二种观点认为,转型时期的重要特征是旧体制、旧机制、旧制度已经解体,但其影响仍旧存在,拥有这些旧东西的优势的群体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自己;同时新体制、新机制、新制度也基本选定,但尚未根本确立,其中有一批先进人物将成为新的代言人。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体现在三大矛盾中:一是世界潮流与中国特色之间的矛盾,二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三是调控主体之间的矛盾,矛盾解决了,则说明社会转型成功了。第四种观点认为,转型伴随着社会机制的转轨、观念的转变、时代的转折和目标的转向。第五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意味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化,社会由此成为一个万象的图景。以上观点不尽相同,但都认同今天的社会转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转型,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体制、机制、制度密切关联的大转型。
二、社会心态失衡的原因 对于这个问题,与会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探讨。宏观方面,有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必然导致新的社会矛盾的产生,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使人们的心态失衡。有的学者则认为,政府的某些政策制度的出台不是研究广大民众社会心态的结果,仅是少数代表的意见,并不能使普遍的心态得到平衡。微观方面,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必定会使人们失去什么,否则就不正常。倘若人们的所得不能弥补所失,相反还压力大增,则会导致心态失衡。第二种观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任何人对社会生活总有某种期望,但社会的现实总会将期望打破。有的人能及时调查目标,有的人则不能,并继续以原有的期望评价社会,一旦和现实相矛盾,必产生心理失衡。以上观点不同、角度各异,但都谈到了社会心理作为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普遍性,并且多数学者认为这种社会心态的失衡是合情合理的,是正常的,也是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三、如何调控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 这是探讨的重点问题。有的学者从调控的本质入手指出,调控的实质是管理,现代化的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以心为本,由此,政府的各项政策、制度的出台一定要先分析民众的普遍心理。倘若人人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等量的贡献也得到了等量的报酬,人们的心态怎会失衡?有的学者从调控的类型出发认为调控有三种:一是社会调控,要求政府在自身的运行机制方面要重建一种符合人们心态的价值导向。二是精神调控,从理想与现实、传统与未来、群体与个体、近期与远期等方面存在的矛盾看来,调整失衡的心态还是要求人们对自身的行为作出理性的思考,而不仅仅停留于经验层次的管教。三是价值调控,它涉及的是价值观问题。价值实现了、目标明确了、人性高扬了,心态也就平衡了。这些多样的调控方式,其共同点在于首先要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注重利益调控,找寻不同利益的结合点,突出表现服务公众的内容,归根到底还是要体现以人为本。
多数与会者都以教育投资、法轮功、下岗与再就业等现实问题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颇具针对性。他们都明确肯定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失衡十分正常,解决矛盾的惟一途径还是改革,但必须是实实在在的改革。本会体现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学风与作风,也反映了理论工作者努力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