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深处方见教育效果论文_米洁

细微深处方见教育效果论文_米洁

细节是构成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块方石,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教育学家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这句话对于教师在工作中是提示也是要求,教学活动的实施是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流程贯穿的,那么当教师可以注意到活动中细节方法的调整和运用,就可以把握创新之源,也就为一节优秀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本文对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引导-启发时应注意的点滴细节进行思考,运用文献资料查阅,行动研究等方法总结以下经验。

一、教学问题的抛出需简明扼要

幼儿期的语言能力得到初步的发展,但并不精准,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切忌要运用简洁明了的话语来达到提问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前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已有的经验,从而将思维方式确定下来,但需要注意的是还是不能设置过于宽泛的问题,让幼儿无法专注的思考问题,导致得不到教师想得到的答案。如: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藏族女孩收割青稞需要挽起长袖的动作时,教师应简明扼要的提问:藏族女孩的衣服袖子像哈达一样长长的,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卷起袖子呢?这样的问题简明扼要,可以使幼儿直观的明白教师的问题,从而较快的开始创编动作,然后再配合音乐,从而就能够较好的提升活动的效果。而不是问藏族的服装是什么样的?袖子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样才能挽起袖子?这样前两个问题容易导致幼儿思维的涣散与偏离,问题难度的增加,也不能够使幼儿很快的进入肢体动作的创编阶段,导致教学效果未能较好实现并局限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问题的难易应按需调节

教师的提问应根据幼儿的参与度与反应度适时调整问题难易。当教师的提问能够得到班级中大多数幼儿的正确回应时,教师可以顺势抛出第二个问题,逐步加大问题难度,层层递进,以便于促进幼儿较好地进入教学环节,紧扣主题。如:当幼儿在对秋天的落叶进行创编动作时,教师可以采用逐层加大难度的提问方法,第一个问题是:“微风来了,树叶被吹落了下来,小树叶是怎么样落在地上的呢?,幼儿轻轻的摆动身体表演叶子被微风吹落”加大难度,抛出第二个问题:“暴风雨来了,大树被吹得摇晃,树叶几乎全部被暴风刮了下来,小朋友们想一想,被暴风刮落的树叶是怎样落在地上的呢?”教师切忌按照教学设计的问题照搬,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结合现实活动中幼儿给予教师的互动与反馈,层层深入的提问,恰当的改变提问语气,抑扬顿挫,适时的调节教学气氛,从而使幼儿在活动中充满兴趣与乐趣,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促使有幼儿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且能够提高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力,创造力,探索欲。

三、主题音乐的突出要贯穿始终

艺术领域活动中教师决不可因提问过于泛滥而导致在活动中语言替代了音乐,反客为主,无论是教师设置的导入情景故事或是思考问题都只是为引发幼儿的思考与创造而提供线索的,它应当清晰精练,简明扼要,重要的是用动听美好的音乐贯穿活动的主体,请幼儿根据提问可以分节欣赏音乐,并进行适时地提问,这些都是为孩子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的辅助功能,而不是用问题考住幼儿更甚为难住幼儿,使幼儿困陷在问题之中而脱离音乐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尊重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教师如能尊重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就能将教学问题化繁为简,变难为易,从而较为顺利的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幼儿教学目标的达成。

1.分解合成法

分解合成法就是把整体舞蹈、节奏或歌曲等从空间意义、技能意义上分成若干细小的步骤,循序渐进地累加进行,最后完成整体的教学。

如:音乐活动《小飞机》这首歌曲

主旋律 12 34 ︱5 5 5 ︱ 6 6 6 6 ︱ 5 —︱

三角铁 XX XX ︱X X ︱ X X X X ︱ X X ︱

响 铃 XX XX ︱XX XX ︱ X X X X ︱ XX XX ︱

我有一架 飞 机, 飞在天空 里

在第一课时学唱歌曲中运用分解合成法促使幼儿了解歌曲节奏,学唱歌曲。分步骤进行教学活动——第一步:发声练习、熟悉音乐、哼唱主旋律;第二步:在教师的引导下用手拍打出节奏,加强节奏感;第三步:请孩子自由选乐器分组练习;第四步:不同乐器的孩子根据相应的节奏型分组练习;第五步:请相同乐器的孩子集体进行节奏型的练习;第六步:在熟悉旋律、了解节奏的基础上教师示范演唱,请幼儿熟悉歌词;第七步:幼儿跟随教师学唱歌曲;第八步:通过练习,幼儿能够集体演唱歌曲。运用这种分解合成的方法可以降低幼儿进行音乐活动时的难度,将问题逐步分解、层层消化,最终将完整的活动综合在一起表现出来,有助于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创造力。

2.主体环节累进法

在教学活动中突出重难点的主体环节,进行单一多次的训练,逐步累进,能够减轻幼儿对重难点部分掌握的难度,将难度分步骤消化,从而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如:在中班歌舞表演活动《好朋友》中,幼儿可以进行分组表演,两组之间的合作动作是这节歌舞表演活动中较难掌握的技能,但主体环节累进法的运用却能使这一环节简单化、轻松化。为了完成在歌舞表演活动中两组幼儿角色的互换环节,运用主体环节累进法可以是第一步:在圆圈上交换舞伴时,要求第一组幼儿双手叉腰站在圈上,第二组幼儿用右手往顺时针方向指向下一个舞伴,并向右走到新舞伴的面前;第二步:对这一难度动作单一进行三遍练习后,请幼儿跟随音乐边拍手边做交换舞伴的动作;第三步:在交换舞伴的流动性动作掌握的较好后,请幼儿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做出各种行礼、问好的动作;第四步:听音乐,完整进行表演。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注重细节,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注重细节,突出教学活动的特点;注重细节,启发学习者发散思维;让细节的火焰逐一点燃,更好的达成教育目标,以小见大,细微处见精神,细微深处提升教学效果。

论文作者:米洁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  ;  ;  ;  ;  ;  ;  ;  

细微深处方见教育效果论文_米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