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收集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调查与分析_课件论文

资源采集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资源调查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的勃兴肇始于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在2001年启动的“开放课件计划”(Open Course Ware Initiative)[1]。随着开放课件(Open Course Ware)数目的不断增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遂决定于2002年在巴黎召开第一届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论坛,首次提出将“开放课件”发展到“开放教育资源”,避免因“课件”的字面含义所带来的局限[2]。此后,在MIT开放课件项目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下,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推动下,致力于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1 开放教育资源建设逐渐成为重要趋势

      2015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青岛召开了在远程和开放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15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通过了全球第一份针对教育领域信息化的宣言《青岛宣言》。《青岛宣言》[3]明确指出,开放教育资源为扩展学习内容获取途径、加速内容创新应用、推动知识创新提供了良机,鼓励政府、行业机构和其他利益攸关方都充分考虑和利用在线学习创新所带来的机遇,以充分发挥开放教育资源潜力,拓展终身学习机会。

      2015年10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Jerry Brown签署了旨在鼓励扩大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AB798法案》。根据该法案[4],加利福尼亚州的23所高校将依法使用开放教育资源,并必须于2016年夏季前提出具体实施办法。同时,该法案也设立了开放教育资源奖励基金,为教师采用开放教育资源提供技术和专业方面的帮助。这可能是世界各国中首个以立法形式助力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先例,势必将推动世界各国在开放教育资源方面的立法实践。鉴于立法一般都是在大量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这也可视为开放教育资源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可见,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开放教育资源已经从偶然兴起的“新兴现象”发展成为不可扭转的“重要趋势”。

      2 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开放教育资源是科研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都是由科研教育机构系统性创建发布,具有重要的研究利用价值。2015年1月,基于对全球500多名教育专家的调研,知名的信息服务公司“极进网络”(Extreme Networks)发布了一项关于开放教育资源接受程度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5]:接近九成(84%)的教育专家认为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优于传统教育资源,且几乎所有(94%)利用过开放教育资源的教育专家都表示满意。此外,76%的教育专家相信开放教育资源在未来将会更受欢迎。报告据此认为,开放教育资源是支撑科研创新的高质量资源,已被各个层面的教育者普遍接受。与该报告的论断相似,一直致力于开放教育资源影响力评估的著名国际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在其2015年发布的一份名为《开放教育资源:创新的催化剂》的报告中指出[6]:开放教育资源是社会创新的催化剂,有助于塑造面向知识社会的新型合作式教学关系,促进提升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和参与度,持续提高教育资源质量,有效降低教育成本,扩大高质量教育资源传播,消除获得高质量教育面临的障碍。上述教育实践者的切身体会,以及关注教育的国际组织的权威观察或许并不全面、准确,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开放教育资源已成为科研教育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支撑这一事实。

      除开放教育资源本身具有重要价值外,是否有必要构建开放教育资源保障体系,还要取决于本机构科研教育用户对开放教育资源的需求程度。就中国科学院而言,为准确掌握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院所的科研教育用户对开放课件资源利用的需求情况,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2013年就此进行了广泛调研。调研方式是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调研对象覆盖中国科学院的全日制博士生、硕士研究生和具有科研教学职能的科研人员。调查结果显示[7]:接近八成(72%)的被调研用户认为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核心专业课程的课件和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科研机构的顶尖科研专家制作的科研、教学课件资源的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其中,研究生用户表示出于系统学习本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需求对国内外本科课程课件需求强烈,而科研人员用户则表示对领域内学术领军人物的讲座、授课课件资源的需求非常迫切。同时,调研显示,目前被调研用户获取开放课件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搜索引擎(如谷歌、百度等),面临课件重复率高、质量良莠不齐、不成体系等重重问题,迫切需要针对高质量开放课件的集中获取服务。此外,调查还表明,接近七成(68%)的被调研用户希望开放课件服务系统建设能够提供用户学习交流空间功能。显然,对于承担着全院文献资源保障任务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来说,构建以开放课件为核心的开放教育资源保障体系,提供一站式的高质量开放课件集中获取服务,满足全院科研教育用户在此方面的紧迫需求势在必行。

      3 开放教育资源集成建设的国内外现状

      为确保资源的采集与建设符合用户需求,根据资源建设一般的流程,还需要从资源供应情况等层面对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对国内外开放课件资源集成建设状况的系统了解是建设中国科学院一站式的开放课件资源保障体系的关键环节。国际主流开放课件联盟组织,以及开放课件资源集成平台等在开放课件传播与利用过程中不可或缺,也是了解掌握全球开放课件资源建设基本状况的主要渠道。从这些渠道分析开放课件资源集成建设进展,厘清开放课件资源集成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及提出可能的应对策略,将从源头上益于开放课件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与用户需求的精准对接。

      开放课件联盟组织集结了世界上或本国最优秀的科研教育机构,并紧密协作,在全世界范围内免费发布所创建的开放课件。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开放课件联盟组织有“开放课件联盟”(Open Course Ware Consortium,OCWC)、“开放课件大学联盟”(OCW UNIVERSIA Consortium,OCW Universia)、“日本开放课件联盟”(Japan Open Courseware Alliance,JOCW)、“犹他开放课件联盟”(Utah Open Course WareAlliance)、“巴黎高科开放课件联盟”(Paris Tech OCW)等,国内的“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盟”(China Open Resources for Education,CORE)是唯一的开放课件联盟,拥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在内的近百家机构成员。上述联盟一般也会基于其官方平台集成揭示发布成员所创建的开放课件,但从用户集中获取利用资源角度而言却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一是联盟的各机构成员大都基于自主平台创建发布开放课件,而联盟的平台往往没有对这些异构资源课件进行深层次的组织和关联揭示。例如,作为起步较早的OCWC[8]也仅仅刚上线了测试版的课程目录。不能从语言、载体类型等多个维度检索获取资源,仅能按照领域获取分布于多个平台上的课件,需要多次点击,耗时费力。二是联盟的平台尚缺乏有效的资源更新维护机制,在检索获取开放课件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不少死链接,导致资源的及时和持续获取面临障碍。此外,联盟的平台大多以静态方式呈现资源,缺乏利用社会网络工具推动联盟与用户,以及用户与用户间的沟通交流。例如,OCW Universia[9]、JOCW[10]等主流开放课件联盟仅简单发布课程信息,甚至未设立供用户自由交流的用户论坛。总体上,开放课件联盟组织的平台还主要是为机构成员之前交流提供服务,尚不能满足用户集中获取开放课件的使用需求。

      专门的开放课件集成平台也是传播和利用开放课件的重要渠道,但围绕开放课件进行集中揭示和利用服务的此类平台并不常见。“Open Culture”[11]是为数不多的提供开放课件集成的网站,但覆盖的资源量较少,仅集中揭示了斯坦福大学等几所著名高校发布的400多个免费在线课程及课件资源。国内方面,“世界大学城”[12]是一个网络远程互动教育学习工作娱乐平台,涵盖内容较为宽泛,仅在其集成特色空间集成了耶鲁大学等9所美国高校的少数学科的开放课件。与免费的开放课件相比,“世界大学城”更侧重提供收费的教育培训课件。

      综上所述,国内外尚无能够有效满足中国科学院科研教育用户开放课件利用需求的针对性开放课件集成平台。在此情况下,建立一个能对这类资源进行及时发现、动态跟踪、分析、评价、遴选、采集、组织和提供用户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将有助于支撑科研教育用户自主学习和基础研究创新。

      4 开放教育资源保障体系亟待建立

      如前文所述,在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浪潮推动之下,开放课件等开放教育资源日益成为加快学术交流、促进知识创造的重要科研教育资源。但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作为开放教育资源核心开放内容的开放课件,其涉及的一些关键问题仍有待摸清。例如,全球的开放课件数量已达到何种规模?这些课件的学科分布、版权状态、利用方式等是何种情形?如何针对本机构用户需求打造集中、高效获取这些开放课件的便捷渠道?等等。

      显而易见,只有经过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调研分析,才能对上述问题提供有效的回答。作为科研教育的重要保障平台,图书馆显然有必要正视并解决此类问题,为科研教育用户获取利用开放课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促进实现开放课件应有的学术价值。正如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在2014年7月发布的《学术图书馆发展大趋势》中所强调的[13]: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得益于图书馆的参与。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科研教育人员在开放教育资源发展和推广方面需要图书馆的帮助。

      遗憾的是,受传统资源建设理念和模式的惯性影响,也由于开放课件大都基于各机构自主平台创建发布所造成的异构性、分散性等资源内在属性限制,导致开放课件长期未能进入图书馆文献资源采集、组织、揭示和保障体系。鉴于上述情况,在广泛了解中国科学院科研教育用户对开放课件存在迫切需求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中国科学院院级经费资助下于2013年启动了“开放课件采集与服务系统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旨在为中国科学院的科研教育用户提供一站式的高质量开放课件集中获取服务,为中国科学院科研教育用户的自主交流、终身学习以及研究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5 调研遴选方案的设计

      根据项目构建高质量的开放课件体系的建设目标,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按照“核心加扩展”的建设理念,设计形成了资源调研与遴选的技术路线,旨在准确掌握和科学遴选国内国际高水平开放课件,为项目规模建设夯实资源基础。

      5.1 课件生产源的确定

      以具有学科排名功能的机构评价指标“基本科学指标”(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14]和“QS世界大学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QS)[15]中的学科排名为依据,确定需要调研的科研教育机构范围。同时,结合对中国科学院科研教育人员的需求分析,将用户推荐和重点关注的科研教育机构纳入调研范围,最终确定课件生产源。具体实现方法是:

      (1)以学科划分详细、数据统计时间跨度较长的ESI指标作为主要参考指标。根据ESI学科排名数据,分别选取排名居于ESI22个学科前200名的科研教育机构。

      (2)同时将QS指标作为辅助参考。根据QS于2012年首次公布的20个学科排名数据,将各学科前100名的科研教育机构纳入调研范围。

      对上述数据进行归一化整理后,最终确定960所科研教育机构为需要调研的课件生产源。此外,根据对中国科学院用户需求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这些科研教育机构已全部覆盖用户所关注的机构。

      5.2 遴选依据的设计

      根据深入调研和准确掌握国内国际高质量开放课件发展状况的调研要求,初步设计开放课件遴选依据,分别从学科、语种、内容质量、资源属性、可获得性等几个角度设计遴选依据:(1)学科:符合中国科学院学科建设范畴;(2)语种:中文、英文或者中英文;(3)内容质量:课件生产源所属学科入选ESI(前200)或QS(前100)排名,内容完整或具有持续性;(4)资源属性: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教学课件(PPT或PDF格式)和/或教学录像;(5)可获得性:能够免费获取;链接正常有效等;(6)可利用性:版权状态明确等。

      除此之外,考虑到项目下一阶段的平台建设,开放课件的组织方式、元数据、检索方式和互动形式等也纳入调研的范围。

      5.3 调研遴选的基本情况

      基于已确定的课件生产源,根据遴选依据,逐步遴选出符合要求的开放课件:首先,逐一调研课件生产源是否提供开放课件;其次,对提供开放课件的生产源进行重点调研;最后,遴选出符合要求的开放课件,确定开放课件的数量规模。经调研,960所科研教育机构中有83所提供的开放课件符合要求。共计有49108个开放课件,涉及2216门课程,详见表1。

      

      6 调研数据分析

      经对对960所科研教育机构的调研,其中83所提供的49108个开放课件符合遴选要求。下面将从学科分布状态、时间分布情况、版权状态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便为开放课件的采集、组织和利用提供依据。

      6.1 学科分布分析

      根据资源调研方案确定的主要参考指标,以ESI的学科分类为主要参照对象对开放课件进行学科划分。此次调研的49108个开放课件分属于ESI的21个学科,根据ESI的学科分类,将QS所属的学科与ESI学科进行了映射整合。其中,ESI的“跨学科”无法映射,故排除在外。其中工程学科下的课件最多,达13768个,而免疫学科下的课件最少,仅67个,详见图1。

      6.2 资源发布时间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开放课件仅由资源调研人员依据ESI所属学科粗略划分。受课程名称专业性较强等因素影响,在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的情况下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划分难免存在不合理之处。在对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进行深入访谈的过程中,有科研人员曾明确提出开放课件所属学科的划分应由学科领域专家确定。因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协调学科馆员、科研用户共同参与开放课件所属学科的划分与组织应作为可持续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6.3 发布时间分析

      根据调研,开放课件的发布时间最早可追溯至1993年。2001~2005年,开放课件的发布数量增长迅速,但自2008年以来,开放课件的发布数量则呈逐年下降趋势,详见图2。

      经统计,此次调研的49108个开放课件共来自2216门课程,其中有183门课程对课件进行了更新。上述183门课程共涉及开放课件11651个,约占开放课件总数的25%。对这些开放课件所在课程的跟踪应该成为资源可持续建设的重要内容。

      6.4 版权状态分析

      

      开放教育资源的开发和传播共享一般是基于某种开放许可(open license),而不是开发者放弃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一切权利。开放许可的初衷正是为了在充分保护资源开发者权利的前提下提高教育资源的流通性,这也是开放教育资源与一般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主要区别。目前,最广泛使用的开放许可制度是创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CC)许可协议[16],这种许可协议能够有效保障资源开发者的工作得到承认,同时保障开发者对资源的商业应用、修改编辑等权利。

      

      根据项目建设的要求,本项目的资源获取和组织方式是集中链接揭示和本地保存,而此种建设方式需要遵循相应的知识产权规范,以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因此,在调研过程对资源的版权状态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根据分析,83个国内外科研教育机构提供的近5万个开放课件版权状态可以归纳为下述4种:遵循CC许可协议、特殊版权声明、保留所有版权、无版权声明。其中,特殊版权声明包括三种形式:免费获取,保留版权;免费获取,允许公开传播,保留署名权;免费获取,仅限于课堂使用。

      根据CC许可协议对使用许可和限制条件的阐述和说明特制成表2,从而将各版权状态下相应课件资源的使用许可和限制条件进行标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课件遵循CC许可协议。这些课件免费开放,在遵循相关的限制条件下可以公开传播和复制,为集中链接揭示和本地保存提供了合法依据。而对于特殊版权声明和保留版权课件,则需要严格遵循相关授权许可,甚至需要通过一定的沟通渠道与版权方进行联络获取授权,以确保这些优质资源被获取利用。

      6.5 获取方式分析

      49108个开放课件中,PPT或PDF格式的开放课件32302个(占66%),视频格式的开放课件16806个(占34%)。PPT或PDF格式的开放课件基本都能直接下载至本地,下载链接明确且有规律可循,可链接揭示或利用相关技术自动下载至本地保存。视频格式的开放课件中有39%(6472/16806)可直接下载至本地,其余仅能在线观看或仅能通过iTunes平台获取。对于可直接下载至本地的视频开放课件,同样可链接揭示或自动下载至本地保存。对于其余的视频开放课件,由于下载链接受到严格隐藏等因素影响,自动下载的技术实现相对困难,一般情况下仅能链接揭示。同时,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开放课件所在的课程网站缺乏有效的资源更新维护机制,存在链接失效而无法访问获取的情况。

      

      6.6 组织方式分析

      调研发现,目前开放课件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包括所属院系、所属学科、时间顺序、课程名称和课程层次等。其中,按照所属院系组织的开放课件最多,占开放课件总数的49%(24026/49108)。其次,是按照所属学科组织的开放课件,占开放课件总数的22%(10794/49108)。美国耶鲁大学是按照所属院系组织开放课件的典型代表,通过耶鲁大学开放课件平台[17],可以浏览其下属23个院系创建的共计40多门课程。韩国首尔大学是通过所属学科组织开放课件的主要代表,在其开放课件平台上将所创建的上百门开放课程分属于建筑学、工程学等12个学科领域进行组织发布[18]。从用户获取资源的便利程度而言,通过学科组织课件的方式显然更有利于用户体验。毕竟,与院系相比,大部分用户相对较为熟悉更具共性的学科范畴,尤其是考虑到所属院系的划分普遍因校而异,但通过院系划分并非一无是处。例如,耶鲁开放课件平台即在其课程上嵌入院系情况的介绍页面,包括对院系基本情况、研究领域、院系知名学者等方面的详细展示。这对于那些想快速了解顶尖学术机构相关领域研究概况,甚或与此类机构学术领军人物开展科研合作的科研教育用户而言极为便利。因此,在开放课件方面起步较早的麻省理工学院即兼顾了上述两方面的情况,既支持通过所属院系进行浏览又允许选择学科主题呈现[19],这种综合考虑两方面优势的组织方式对各个层面的用户而言显然都有裨益。

      此外,调研还显示,42%(20638/49108)的开放课件所在课程网站支持某种程度的高级检索方式。例如,支持逻辑检索,支持对特定学科、特定资源类型的开放课件进行检索。上述情况表明,根据本机构的院系组织、学科划分,甚或综合两种情况等进行个性化的资源组织呈现是开放课件组织的重要特征,且有利于用户对资源进行个性化检索利用的高级检索方式不应被忽略。

      6.7 互动形式分析

      据统计,71%(34968/49108)的开放课件所在课程网站提供某种形式的互动。主要包括在线学习小组、课程讨论区、留言问答、意见调查、点阅次数排行、用户评论和信息推送等。其中,需要指出的是,在线学习小组或课程讨论区大都允许开放注册。此种情况表明,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基于开放课件进行学习的用户存在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和互动的需求,而不仅仅是被动地观看、下载、接受这些资源。

      7 结语

      根据资源调研技术路线和对资源调研结果的分析,目前开放课件的集中组织利用存在较大的可操作性,建议采用下述建设策略:

      7.1 建立资源采集、更新和扩展机制

      (1)合法采集已调研掌握的开放课件。对于已调研掌握的49108个课件,建议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按照可获得性和可利用性分层次建设:遵循CC许可协议的开放课件以及特殊版权状态声明为“免费获取,允许传播保留署名”的开放课件约有3万个开放课件,此部分课件可优先采集、组织、利用,以尽快形成规模。其余版权状态为“保留所有版权”、特殊版权声明中限制传播范围的1万多个课件,应积极与版权方联络沟通获取授权。同时,针对调研过程中已存在部分开放课件链接失效等情况,建议对于可下载的开放课件系统化的下载课件内容和其元数据至本地,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对无法进行下载和本地化保存的开放课件,以提供资源链接或者获取授权的方式实现对用户的服务。

      (2)注重资源的持续更新和扩展。根据统计,约占开放课件总数25%涉及的课程存在更新,建议自动监测和采集此部分课程的更新内容,为资源扩展和长效建设提供持续更新内容。此外,根据调研,目前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部分一流科研教育机构的课件尚未实现开放服务,仅面向本机构开放。为拓展开放科技课件的资源范围,建议通过合作、交换等可能形式谈判获取其尚未开放的课件资源,实现对中国科学院用户核心需求但尚无有效获取途径的高质量课件资源的有效服务。

      7.2 制定可适应性的资源标引与组织体系

      对于已采集的开放课件资源,建立符合中国科学院学科特点的课件资源标引与组织机制:一是在充分调研和参考IEEE LOM、DC-Education、GEM和SCORM等主流教育资源元数据方案的基础上,考虑尽量遵循中国科学院已建成的开放资源平台的元数据应用规范,确定开放课件采集服务系统的元数据应用规范,制订相应的编码体系和著录规则;二是组织研究所的学科领域专家对开放课件进行深度标引;三是向用户发布深度标引的规则,启动规模化的众包建设,吸引用户到系统参与深度标引。通过上述资源标引与组织机制的建设,切实形成符合中国科学院学科特点、面向中国科学院科研教育布局的资源服务能力。

      7.3 构建用户参与的可持续运行模式

      为尽快形成服务能力,服务与建设同步的建设策略势在必行。在规模化建设利用性较强的3万多个开放课件的过程中,须精选重点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所作为开放课件建设试点,充分重视学科馆员、试点研究所学科专家和试点研究所用户在开放课件组织、系统搭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以学科馆员、试点研究所学科专家和试点研究所用户参与共建的资源建设格局。同时,在规模化建设的基础上,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所、科研用户紧密协同建设,积极吸引用户参与资源发现、遴选、审查、组织、标引、评价和关联,并探索建立有利于用户构建个性化学术交流圈的互动机制,培育用户黏性与忠诚度,保障系统建设与服务的高效、可持续运行。

标签:;  ;  ;  ;  ;  

资源收集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调查与分析_课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