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外交布局论文_郭立桥

中国的外交布局论文_郭立桥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中国的外交布局在十八大以来逐渐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周边是外交舞台的战略布局,对中国的外交实践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关键词:外交布局;外交哲学;大国交;周边外交

一、大国是关键

大国是关键。大国是国际舞台的主角,也是国际事务的主要参与者,并且大国关系对国际局势的走向起着很重要的导向作用。

历史研究表明,新兴大国与既得利益的守成大国之间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国际利益的差异往往会发生冲突,进而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从霸权周期理论来观察,自欧洲中世纪结束,新崛起大国挑战守成大国的案例有十五个,同时守成大国与新崛起大国之间的矛盾演变成冲出的案例亦有十一个,未发生战争冲突,通过和平交接的案例仅仅四例,这些历史事实几乎可以说明“修昔底德陷阱”是存在的、不可避免的。那么,这个陷阱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吗?伴随着近一个世纪的国际局势的变化,世界目光聚焦到了中美身上。由于近代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英国为首的西欧国家实力受到严重削弱其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急剧下降;美国则因为远离主战场未受到战火染指,通过理想主义外交政策及数次《中立法》的手段,在战火中大肆敛财,实力极大膨胀;同时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由工业化的洗礼,在军备升级及国家政权稳固的前提下成为唯一一个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客观存在;但由于后来苏联矛盾重重以及教条劣势,苏联最终解体,但中国经由几十年的发展,在各方面进步明显,甚至超越了发达国家日本的经济上产水平;就在2012年之后国际舆论逐渐渲染中美共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更加重视与美国之间发展和平友好的关系。但是关于对G2的态度,美国存在一些声音:叫嚣中国威胁论,渲染中国对于周边国家的威慑能力。尤其是污蔑中国对于南海的合法权益。因为在美国看来南海主权以及国际上的一些其他问题,仍然存在争议,如果承认相互尊重,那么是否意味着美国也要尊重中国在南海上的利益,因此,新型国际关系并未得到奥巴马政府的强烈赞同。因此留给当代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美关系会向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在哪些领域发展成为接下数载的中心论点。”在2017年的“习特会”会上,两国元首也是对中美关系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习近平主席在会晤期间指出:“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

二、周边是首要

十八大召开之后,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另一个重要的外交布局理念是:周边是首要。这是中国人民对于历史的回顾,以及现实的需要。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同时还拥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水域,陆上接壤十四国、邻国拥有二十九个。再加之历史遗留问题、宗教问题以及民族问题的存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国家需要一个有效解决周边问题的指导纲领,随着国际恐怖势力的延展,以及大国博弈的存在,区域问题极易上升为全球问题。本文将从如下三个方面分析制约中国周边安全的因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十八大之后,中国对于外交政策的改观和国家形象的营造,一方面在抵消疑虑,但另一方面却也在显示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强大[[]]这些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自十八大以来将周边外交工作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上,而这一重大举措不仅可以缓和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利益冲突,增进理解、稳定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为国内建设提供有利环境。又可以推动一带一路政策的顺利实施。

三、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的重大影响力以及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的波及,西方大国在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同时,中国也加快了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无论从建国之初的“万隆精神”还是到6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无论是70年代的三个世界,还是如今的外交总布局,发展中国家在我国的总体外交方略中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发展中国家成为了中国立足于现状做出外交政策调整的缘由。

在当代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模式选择中,广大发展中国家摒弃了西方国家强加给他们的束缚,因为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合作往往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主的。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教授认为,近代以来,在西方国家的主导下,“利益至上”“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等西方理念被视作国际关系的不变法则。而我国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的时候除利益之外似乎更加秉承着一种兄弟般的和睦感情,不知这种感情到底是出于历史情感,还是中国的自身定位。

我们知道习近平主席出访的第三站选择了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与16国元首进行了半天时间的特大型圆桌会议,这也恰恰表明在拉丁美洲也有很多国家愿意与我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这显示出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是良性的,不管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还是现在我们反藏独、台独、疆独等方面,发展中国家都是支持我国的中坚力量,是我国外交的着力点和立足点。

四、多边外交是重要舞台

多边主义与多边外交这两个概念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虽然这两个概念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定义,但是仍有学者对其定义和关系作出解释和说明。那么,多边主义和多边外交到底是何物?二者之间又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王明进指出“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多边外交上升为指导国家对外政策的思想和理论,则是多边主义。”

结论

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外交布局呈现出新的特点:第一、更加突出大国和周边,但是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之间的界限不再清晰,而是融合在一起推动,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主动性,总体构成中国的大国外交;第二、双边与多边相结合、多边外交更具创新性。首脑外交、主场外交空前活跃,一带一路助力多边外交更上新台阶。第三、强调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推动中国外交由韬光养晦向大有作为转变,这是中国外交战略逐渐硬气起来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门洪华主编:《中国外交大布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

[2]蔡拓.《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第16-27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4]丁工.《我国外交布局的形成与演变》,载《中国国情国力》,2016年11月7日。

作者简介:郭立桥,男,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硕士一年级在读研究生。

论文作者:郭立桥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8/7

标签:;  ;  ;  ;  ;  ;  ;  ;  

中国的外交布局论文_郭立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