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健康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格里士曾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哪种情况下,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动,而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是免于疾病而已。”在西方国家,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在很早就开始了。人们常说“补钙、补脑……千万不能让孩子缺了营养”,当许多家庭将培育后代的注意力放在生理营养上时,心理营养的缺乏日渐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据相关报道:目前,我国有8%到10%的儿童有心理疾病,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17岁以下的儿童现有3000万人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专家呼吁,在为孩子身体着想的时候,别忘了给他们补充心理营养。目前在幼儿中主要有六方面的心理卫生问题:(1)小儿多动症;(2)社会性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等等;(3)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自私、固执、娇气、胆怯、易哭泣、懒惰、自卑等;(4)神经功能障碍;(5)不良习惯,包括吮吸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等等;(6)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家庭和幼儿园两方面教育入手。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心理学讲话》一书中指出:双亲教养态度如果是保护的、非干涉的、合理的、民主的态度,儿童就显得颇有领导能力、积极性强、态度友好、情绪愉快等性格特征。父母的管教方式、性格特征、文化程度等,在幼儿的心理卫生保健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简而言之,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可以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反之,就会造成心理有缺陷的儿童。
二、幼儿园教育的影响
1、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干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2、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能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我们应该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扩大儿童交往的场合和机会,提高他们的合群性。
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大量的日常生活也能表露幼儿的心理健康。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生活区,开展编织、绣花、舂米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心理问题就可以避免,使幼儿的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那么,怎样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呢?我觉得,可以简单地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绿化、净化、美化的物质环境,能给幼儿带来愉快的情绪,是他们精力充沛、情绪愉快、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能培养和激发幼儿的良好感情。
(2)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教师的教育方法和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幼儿的认识能力差,不善于分清是非,加上他们对教师十分信任,又好模仿,所以教师的个性品质、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幼儿在幼儿园里生活的时间越长,受到教师的影响就越大,教师的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幼儿的父母。我们作为一个光荣的幼儿教师,除了要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儿童,还要不断地改善我们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教育方法,防止情绪上的偏激,努力把消极的情绪消除在幼儿园之外,保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