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药疹患者临床分析与药学监护对策论文_赵晓冬, 杜正虎

住院药疹患者临床分析与药学监护对策论文_赵晓冬, 杜正虎

赵晓冬 杜正虎

四川省射洪县人民医院,四川 射洪 629200

摘要:目的:分析药疹的临床表现和常见致敏药物,研究药疹的药学监护对策。方法:对本院42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从疹型、致敏药物、治疗转归、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42例药疹患者中,以红斑疹型29例(69.05%),抗菌药物引起的药疹21例(50%)最多。结论:加强药物信息交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 药疹;临床分析;药学监护

Clinical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drug eruption and pharmaceutical care in hospital

Zhaoxiaodong Duzhenghu

(Shehong People's Hospital, Shehong, 629200, Sichuan)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drug eruption and common allergenic drugs, pharmaceutical care Countermeasures of drug erup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42 cases with drug erup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rom measles, allergenic drugs, treatment outcome, etc.. Results: in 42 cases with drug eruption, the red spotted type in 29 cases (69.05%), 21 cases of drug eruption caused by antibiotics (up to 50%). Conclusion: to strengthen the exchange of drug information,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s, can protect patients with drug safety.

[Key words] Drug eruption; clinical analysis; pharmaceutical care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其他方式进入人体内而引发的皮肤或黏膜发疹。药疹是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病情危重者不仅皮肤损害严重、广泛,往往还伴有内脏受累及全身中毒症状,易出现并发症,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相当高。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和上市,引起药疹的药物亦不断增加,致敏药物也发生了变化,为了研究引起药疹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防治,笔者对我院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同药物导致的药疹进行归类并提出药学监护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3月—2014年9月在我院确诊为药疹的住院患者的病历,共42例,男18例,女24例,其中非重症药疹40例,重症药疹2例,年龄0.5~79岁,平均33.2岁。其中0~19岁16例(38.10%),~39岁6例(14.29%),~59岁17例(40.48%),~79岁3例(7.14%)。

1.2 诊断分型标准

依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按《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所提出的皮疹分型方法进行分类;依据《马丁代尔药物大典》原著第35版(中文版)和《新编药物学》第16版对致敏药物进行分类。

① 药疹:主要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发疹前有明确用药史,有一定潜伏期,骤然发生的皮疹,皮疹多对称性广泛分布,可有瘙痒症状,可有黏膜损害、发热等全身症状及系统损害;停用致敏药物后皮疹较快好转或消退;排除有相似皮损的其他皮肤病及发疹性感染性疾病。

② 分型标准:按疹型及疾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药疹和非重症药疹。重症药疹包括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红皮病/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TEN)型药疹及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非重症药疹主要包括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型、猩红热样/麻疹样发疹型、固定性疹、多形红斑型、紫癜型、湿疹样型、光敏皮炎型、泛发性脓疱型等。

1.3 研究方法

对42例药疹患者的一般情况、致敏药物、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等方面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疹型:42例药疹中红斑疹型29例(69.05%),斑丘疹型6例(14.29%),固定型疹2例(4.76%),猩红热样型荨麻疹、麻疹样型荨麻疹、多形红斑荨麻疹型、剥脱性皮炎型、中毒性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各1例(各占2.38%)。

2.2 致敏药物的种类:抗菌药21例(50.00%),解热镇痛药8例(19.05%),生物制品、消化系统药物各2例(4.76%),中成药、抗痛风药、抗癫痫药、心血管药物、保健药各1例(各占2.38%),不详药物4例(9.52% )。引起药疹的抗菌类药物中头孢菌素类8例,青霉素类5例(其中阿莫西林胶囊4例),林可霉素类4例,磺胺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各1例。引起药疹的解热镇痛药多为感冒药。引起药疹的生物制品为破伤风抗毒素和麻疹疫苗。

2.3 治疗与转归:首先应停用所有可疑药物,多饮水或静脉输液,以促使体内药物排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轻、中型药疹给予抗组胺药物和维生素C,或静脉滴注地塞米松5~l0 mg d~,2~5 d病情稳定后减量并改为El服泼尼松片,个别患者7~10 d皮疹减轻,再逐渐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病程多为1~2周。重症药疹应及早给予足量糖皮质激素。TEN型患者可尽早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支持疗法,给予胃肠外营养。无明确感染,尽量不使用抗菌药物以免引起再次过敏。糜烂渗液严重的患者应安置在消毒隔离暖和的房间,强调消毒隔离以预防感染。眼受累时,用0.9% 氯化钠溶液清除局部分泌物,用糖皮质激素类眼药水每日3次滴眼。重症药疹所需的糖皮质激素剂量较大,减量要缓慢,病程较长。4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2.4药学监护

2.4.1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护 药疹是药物变态反应在皮肤、黏膜的表现,严重者可累及机体的内脏系统,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临床医生用药之前应详细询问药物变态反应史,尤其是儿童用药,应尽可能减少用药品种,杜绝滥用药品,注意交叉过敏,一旦出现药疹应立即停用可疑药品,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对过敏体质或有过敏史的患者,尽量选用致敏性较低的药物,避免使用已知有变态反应的药物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同时患者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牢记药物致变态反应史,切忌滥用药物,在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皮肤瘙痒、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防止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由于住院患者都存在联合用药的情况,致使一旦发生药疹,对确定可疑致敏药物造成一定困难,应停用一切可疑药物,不用相同或结构类似的药物 J。临床上要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菌药物。有些医生对患者过敏史记录不详,也容易造成多次过敏的情况,所以对住院患者,医生详细询问变态反应史时一定做好相应记录,在治疗过程中注意早期症状,如局部或全身发痒,出现皮疹,要提高警惕,停用致敏药物,给予抗变态反应治疗。有些药物应按规定做皮肤过敏试验,如注射青霉素、破伤风抗毒素等要先做皮试,皮试阴性有时仍可能发生药物性皮炎,应综合分析。

2.4.2治疗药疹药物的监护 对治疗药疹的药物的性质按照其药品说明书一定要熟悉掌握,如异丙嗪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困倦、嗜睡、口干,偶见有胃肠道刺激症状。高剂量时可发生锥体外系症状。老年人多发生头晕、痴呆、精神错乱、低血压等症状。少数人可出现兴奋、失眠、躁动不安、心悸、头痛、耳鸣、视力模糊、排尿困难等症状。异丙嗪、氯苯那敏对患有急性哮喘、幽门或十二指肠梗阻、前列腺肥大、膀胱颈阻塞、闭角型青光眼及高血压病者应慎用。孕妇口服后可能诱发婴儿的黄疸和锥体外系症状,故临产前1~2个月应停用;<3个月的婴儿也不宜使用。西替利嗪对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禁用;肝功能异常者慎用;低钾血症患者禁用;患先天性Q—T综合征者不宜应用。氯苯那敏不良反应较轻微,主要有嗜睡、口渴、多尿的症状;对癫痫病患者应禁用;对<2岁儿童慎用。上述抗变态反应药物对驾车、高空作业、从事危险机器操作者应慎用。 药源性疾病的损害至今尚未被广大医药工作者充分认识。药学人员必须大力普及药源性疾病的知识,收集药物安全信息,加速信息交流,有效地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使广大医务工作者重视和掌握药源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3讨论

随着新药的广泛应用,致敏药物的种类亦逐渐增多。由于目前对药疹尚无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故诊断仍主要依靠病史、皮疹特征和医生的临床经验,典型药疹的诊断并不困难,但不典型者则常易误诊。药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多数药疹不易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皮疹相区别。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用药种类,观察临床表现及皮疹演变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因同一药物在不同个体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药疹皮损形态,而不同的药物则又可表现为相同的疹型,故联合用药所导致的药疹很难辨别出究竟是何种药物。

本研究发现,发生药疹的患者年龄段集中在中年组(40~59岁)和青少年组(0~19岁)。中年发病患者导致药疹多是联合用药,药物联用越多,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也越大。青少年药疹的致敏药物主要为解热镇痛类药,其次为抗癫痫类药。青少年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环境与气候的变化不能作出及时的反应,故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而最常见的是上呼吸道感染,临床上常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加解热镇痛药治疗。儿童的体温中枢发育尚不完全,当患病时容易出现高热,家长常常自行购买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类药物品种繁多,目前抗感冒药多为含有此类药物的复方制剂,存在较严重的滥用现象,是引起药疹数量增多的原因之一,家长给儿童购买此类药物时一定要慎重。

最易引发药疹的药物为B一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是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多数患者在用药后1~7 d发生皮疹。尽管多数患者停药后可康复,但少数患者可发展成重症药疹。因此临床医师在用药时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以尽可能减少药疹的发生。

总之,在药疹的治疗方面,轻症患者仅给予抗组胺药物口服即可,对于重症患者必须早期足量给予糖皮质激素,并视具体情况加强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积极控制感染,保护胃黏膜,加强皮肤及口腔护理等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许婷婷,王学民,刘彥群,等.五年住院药疹病例回顾性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18(7):846-850.

[2]徐建东.住院药疹患者临床特征及分析[J].中国医药,2015,10(2):89-90.

[3]余婷媛,李亚男.432例住院药疹患者致病药物临床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4,5(5):613-614.

[4]丁长玲,赵永德,司婕,等.101例药疹住院患者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2(10):289-290.

[5]方淑青,金亚玲,钟佰强,等.8例重症药疹皮肤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6(6):141-141.

[6]吴志龙,吴剑波,陶斯静,等.239例卡马西平药疹的临床荟萃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9-10.

论文作者:赵晓冬, 杜正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3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7

标签:;  ;  ;  ;  ;  ;  ;  ;  

住院药疹患者临床分析与药学监护对策论文_赵晓冬, 杜正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