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本主义的整体形象--兼评马克思哲学当代视野中的一种观点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人本主义的整体形象--兼评马克思哲学当代视野中的一种观点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人学的总体图景——兼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中的一个观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图景论文,人学论文,视野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容置疑,哲学正处于变革的时代。在这变革过程中,我们的哲学工作者既要有当代意识,反映时代精神,又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本性,并在反映和把握中,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这是哲学工作者必须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所以,我们非常愿意能看到各家对这一时代要求的反映,听到各方具有自己个性的声音。以陶德麟教授为主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博士点的导师们,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他们指导博士生以连续研讨“当代哲学前沿问题”的形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时代性的反思,喊出了自己的声音,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观点。应当说,这是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有效形式。

近来,他们在其代表的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发表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中, 系统地提出了自己关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构架、思路和方法的看法。认为: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树立一种自觉而明晰的当代意识,具备一种当代视野;所论的当代意识和当代视野,既意味着对哲学发展的未来前景的企盼和展望,又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面向和关注当代实践、当代科学和当代哲学,还要求关注哲学自身的变革与发展;要努力以新的哲学形态来反映人和世界关系的时代性发展,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的、唯物的、历史的、人道的和实践的内在性。从全文阐述看,这种独树一帜且视野开阔的新考虑,表现出他们对时代的深刻关切,其中提出的“要以新的哲学形态来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本性和人与世界关系的时代性发展”的观点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道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富有启迪性和开拓性的见解。按照传统,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道的唯物主义”可能会有人不赞同,还有可能受到批判。其实,这是很有见地的观点,也是符合马克思的一贯思想的,对此我不仅赞同,而且还拟作进一步的说明和论证。限于篇幅,仅就马克思人学的主题、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略作阐明。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题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道唯物主义特征最明显地表现在马克思的诸多著述中。在其著述中,存在着一个相对完备的人学思想体系。这首先表现在他的人学有相对独立的研究专题:揭露人的异化和探寻人的解放与发展的实现方式。这一主题可分为两大论题: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存在并追求人的解放和发展的价值主题;诊断造成人的种种存在状况的根源,制定医治人和社会病态方案的科学主题。

1.价值主题:它反映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人失去人性而变成自己肉体生存工具的普遍对象。进入19世纪40年代后,西方工业化的负后果逐渐暴露出来。马克思当时明确意识到,人类为了改善自身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发明技术和发展工业,结果,却使人成了机器的一个零件,人性丧失,人的价值贬低了,自我异化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但却以个人能力的片面发展为代价。这些情况,首先影响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引起了马克思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境况的思考。这种思考,构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以及前后的三大手稿的人学主题。它包括以下一些问题:‘人的存在的“过去”(前资本主义社会)、“现在”(马克思当时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什么样的?人的未来发展目标、方向和前景将是怎样的?人怎样生存才有意义?对这些问题,马克思自始至终都作了阐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问题,就是现实个人的异化以及人的解放问题。其中,马克思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和追求的目标是,使人从异化劳动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以成为具有充分人性的人,即使人克服异化,并获得全面发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异化劳动概念的职能,限于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等非人性现象进行道德评判,并用它来描述由于生产者同其生产活动的条件相异化,以及对工人产生的可以感觉到的非人性影响,从中揭示出人的解放的必要性。马克思对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的论述,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社会非人性现实的抗议和谴责。在这个意义上讲,他对人的异化存在、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阐述,是一种价值阐述:是关于价值观性质方面的论题。

2.科学主题: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目的,是通过揭露人的异化存在,来论证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首先是无产阶级的解放,然后是全人类的解放和每个人的发展。但从全部著述来看,他更注重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的实现方式或实现条件。因为在他看来,这一问题虽从属于前一问题,是前一问题的应有之义,但它直接制约着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的实现,并且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可以同资产阶级抽象的人道主义区别开来。

对人的异化存在的根源诊断。分析人的异化存在状态,主要是分析千万人的异化存在状态的根源,因为只有找到根源,才能为人类走出困境提供方案。实际上,诊断人的异化存在的根源,是马克思人学的一个分主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问题是:人如何造成自己劳动的异化?这种异化如何源于人类发展的本质?〔1 〕马克思试图从社会生活条件方面寻找造成对主体的一种异已关系,只有那种造成客体对主体的异已关系的因素,才是异化劳动的根源。这种因素,是主体的某种活动和活动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马克思对人的异化存在的根源的分析,其意图之一,在于为揭示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方式提供前提条件。可以说,这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一个重要主题。从最早反映青年马克思思想的《青年选择职业的考虑》、《博士论文》到《莱茵报》上发表的政论文章和《德法年鉴》上的批判文章,都鲜明地反映出马克思理论任务和目的,是寻找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德法年鉴》上的两篇文章集中体现了批判哲学的上述目的,其中心就是揭露当时德国落后的旧制度和狭隘的社会关系对人的异化性质,并详细论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和力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异化劳动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前者着重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后者着重阐述人的解放、尤其是工人阶级的解放和实现条件,这就是消灭私有制和异化劳动。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的形式”,而是实现人的解放的一种有效的必然环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的实现条件,作为他创立唯物史观的结论来阐述,或者把唯物史观作为说明和论证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的理论方法。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马克思便着重对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进行更周密的科学分析。为此,他在《共产党宣言》中,着重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以及它发展的经济条件和趋势,指出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是消灭私有制,并用一个真实的新的联合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在这样一个联合体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二、马克思人学研究的方法论

说马克思著述中存在一个相对完备的人学思想体系,也在于他有一套研究人的问题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学理论之所以不能成为科学,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离开社会关系,把人看作是孤立的、固定不变的,或只从人的类特性出发考察人的某一方面。要使人的问题研究成为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方法论。因此,挖掘和整理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应揭示他研究人的问题的一般方法。正是这些方法,才使马克思在人的问题上超出前人的水平而达到科学地解决问题的目的。

1.价值原则与科学原则的统一:指立足于人的客观性和着眼于人的主体性的统一。

(1)科学原则:立足于人的客观性,是指从人的客观实在性出发考察人的客观世界(人的现实和人的社会等)以及客体世界对人的主体世界的制约的方法论。其主要内容有:A.它把人归结到他所处的现实世界的实在性上来考察人的社会生活条件或现实基础,考察人的主体世界的被制约性,其实质是把人看作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的客观存在物,是对人的客观实在性的肯定。B.它采取科学分析方法来说明人以外的客体世界和内部主体世界。C.它把人的现实作为自己内容的中心加以分析,即考察“人在现实上实际是什么样的”范围内的问题。

马克思对人的问题的考察,其立脚点是人的客观实在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立足于人的现实性,即人的社会生活过程。他总是把人放在社会和社会关系中进行客观分析,或力图对人的社会生活过程中的现实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科学分析,这是对人的问题求得科学解决的唯一途径。在1845年以后,马克思比较注重从社会关系出发来科学分析和说明人的问题,研究现实的人——工人和资本家的客观实际状况。体现马克思这一方法的有如下三个基本命题: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什么样的,与他的社会生活条件是一致的;分析方法(不是评价),是从一定的社会经济时期出发〔2〕。 这些命题表明:社会关系是指引马克思探索人的问题的路标,它指示有一项转折行动需要去完成,这就是:要揭示人的现实性,就必须走向社会,并分析社会关系。二是立足于人的自在性。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社会关系一经形成,对作为主体的人来说,便具有自在的性质,即社会关系作为人的一种客观现存实在,有其自身的结构和规律。这些结构和规律对于人来说,具有外在独立的性质,它的存在和变化对于人的意愿来说有一种异向的趋势,这不是同人的“为我”倾向保持天然一致的力量,而是个人活动需要驾驭和改变的因素。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关系对个人来说,是不可驾驭和控制的异已力量,要消除这种状况,就必须使联合起来的个人占有这种社会关系。三是立足于人的受制约性。根据马克思的思想,人是受自然、社会和历史制约的。基于这种认识,马克思在谈论人的问题时,总是注意考察人的自然制约性、社会制约性和历史制约性。四是立足于人的适应性。马克思认为,人要依据对象的性质和尺度来活动,而且还要使活动同其实现的社会形式——社会关系的性质相适应。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马克思考察了现实社会和历史发展中个人活动同社会关系(交往形式)相适应的历史,并从这一历史中揭示出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2 )价值原则:从人的主体性出发考察人的主体世界以及客体世界对人的价值关系的方法论。其内容包括:A.它把外部客体世界归结到人的意义上来考察,即把外部世界看作人的创造物和属于人的世界。这是从人的主体尺度出发考察人和外部世界,其实质是把人作为万物的中心,是对人的主体的肯定。B.它采取价值评判和规范描述等方法,来研究人的内部主体世界和外部客体世界。C.它把“理想的人”和“主体的人”作为自己内容的中心,即考察“人自身应是什么”和“人的主体性”这一范围的问题。

在马克思那里,着眼于人的主体性来考察人,具体表现在四个基本方面:一是着眼于人的应当性。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类本质,从逻辑上讲,是对处于私有财产、异化和社会不平等之外的人所作的主体性肯定,意涵一切人在人本学意义上应当平等,应具有人所应该具有的自由、自觉和创造性以及实现它们的可能性。因此,人按其必然性来说,必须去追求和实现他的自由自觉性和创造性。因此,凡是不利于这种实现的社会,都是不符合人性的,是应该受到批判的。这里,人的类本质的实现作为人的一种应当性,成为马克思考察人的问题的一种方法论根据。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自始至终都贯穿这一方法。这实际上就是人道主义的方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总是一方面客观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基础和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又对这一社会中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作出价值评价,指出资本主义制度违反人性。这里,价值评判的着眼点或根据,是人的“应当性”。《资本论》并没有摒弃用人的历史变化和类本质来评判社会中人的现实状况的方法,放弃的只是用人的一般类本质来说明分析社会现实的方法。实际上,个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社会中个人发展的趋向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价值问题。二是着眼于人的为我性。人的为我性植根于他的需要。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以及他的能动创造性活动使人和外部对象发生一种“为我”关系。“为我”是一切主体活动的实质目的。他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3〕。如在考察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时, 他把自然看作是人生存的基础(“无机的身体”)和表现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把社会看作人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形式,把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看作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把他人看作自己发展的条件。三是着眼于人的主体性。在马克思那里,人和社会的关系是双向的:人必须适应社会,受社会制约,因而应从社会出发来科学地说明人;社会必须适合人的需要和目的,使其成为属人的社会(即为人而存在的社会),因而应从人的主体性出发来评判社会。基于后一方面,马克思发出了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主体性失落的抗议的声音,并对未来社会中个人主体的重建进行了展望,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人将成为支配自然、支配社会、支配自身的主人。四是着眼于人的超越性。从价值观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存在状况持批判态度,指出未来社会的个人发展,应向着“理想的个人”行进。为此,他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个人发展塑造了一个理想模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并指出应当怎样实现这一模型。

在马克思那里,对人的问题作科学分析和价值考察是密切相关的。他一方面把价值原则奠定在科学原则基础之上,指出应科学地说明社会的人;另一方面,他基于价值原则评判社会,指出应考察人的社会,并且他力图在双方功能的互补上克服各自职能的局限。

2.逻辑分析与历史考察一致:对人的逻辑结构和基本理论的分析与考察人的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分析一致,亦称“逻辑结构——历史发展”分析法。

(1)对人的逻辑分析,是指对人的结构、 人的理论结构和逻辑关系进行分析。马克思从逻辑上考察了人的结构。对人的存在和本质的认识,是马克思研究人的其它问题的方法论前提。在对人的存在和本质的认识上,他首先采取了逻辑分析方法。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寻找人之所以成其为现实个人的根据入手探寻人的本质。他不仅找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而且还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并不是成为社会的人(现实的人)的根据,要使人成为社会的人,只有将人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要把人看作具体的个人,必须考察他的个性。这样,马克思运用上述方法,弄清了人的本质之内容:在特定社会关系条件下从事物质生产,从而能动表现自己的独特个性。第二,从人的存在入手逻辑地揭示人的本质,实际上也是从人的生活中揭示人的本质。此方法的特点是,首先从逻辑上确定人的基本存在(马克思把它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基本存在:自然存在;类存在;社会存在;个性存在),然后从中揭示人的本质之内容。其内容结构是:人的需要;自由自觉的活动;社会关系的总和;个性。第三,从对人的物质生产劳动的分析中揭示人的本质,它是人的需要、实践活动的自由自觉性和社会关系这三者完整的统一。从逻辑上分析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将价值方法和科学方法统一起来,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状况进行考察并对未来社会人的前景作展望时提出的一个根本问题,是马克思人学理论关注的一个核心。对这一问题,马克思从逻辑上分析了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据、含义、内容结构、实现条件、实现途径和实现方式。此外,马克思还运用逻辑结构分析法,分析了人的社会性、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的个性等问题。

(2)对人的历史考察,是指考察人的历史发展, 以求揭示人的历史发展的规律,进一步从历史方面证明和揭示人学理论。马克思在分析人的结构及确立人的理论时,同时诉诸于历史考察,并从历史考察中,进一步揭示和证明关于人的历史发展的规律及理论。马克思反对只是抽象地、逻辑地理解人,要求把人作为具体历史的产物进行历史分析。这具体表现在:A.他一方面从逻辑上揭示人的本质结构,另一方面历史地考察人的历史变化的本质和历史性的存在;B.他不仅从逻辑上揭示个人和社会的逻辑关系,而且又考察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历史发展和历史形式;C.他一方面从逻辑上揭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容结构,另一方面又考察人的历史发展的过去(前资本主义社会)、现在(马克思当时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从中进一步证明他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揭示人的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趋向。考察人的发展过去、现在和未来,是马克思著述中一以贯之的主题和方法。马克思从逻辑上分析人的问题,是为了弄清问题;而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人的问题,则是为了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线索。

3.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的融合:这是对人的研究从抽象思维走向具体思维的方法。

从认识的逻辑起点上讲,对人的理解,首先应从认识人的类特性开始。这是把握现实的人的第一阶段。人类学思维,首先就是从人的类特性出发的。人的类特性,不管人们怎样理解和规定它,它总是人们之间共同具有的“类”特性,它体现的是人们之间的抽象的共同性。这一抽象的共同性虽不具有实证的真理和价值,但它存在的意义在于:它概括地确定了人不同于动物而成为人所具有的类特性,因而人应采取属于“人”的行为模式;它也为进一步具体地、现实地研究人提供前提。因为为了认识现实的、有差别的个人,首先必须认识个人间的共同性或一般性,差别只是在个人是人这一抽象共同性的前提下或范围内的差别,是人的抽象共同性(类特性)在现实社会中表现和实现状况的差别,而不是什么别的方面的差别。但个人的类特性只停留在抽象共同性的水平上,它对揭示具体的和现实的个人,是无能为力的;它不能帮助我们理解个人从而超出抽象的共同性的水平,我们应进一步去分析活生生的、具体的个人的社会关系。所以,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只“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联系起来的共同性”。“关系”概念,是现实性和社会性的标志,它是个人的现实性和社会性的实质。但社会关系只能从社会特征的差别性上把个人分为不同的社会类型,并不能说明个人之间的心理差别。要达到这一点,还必须去了解个人之个性。个人的个性把个人描绘成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个人,从而达到对个人的具体认识。

首先认识人的抽象共同性(类特性),然后认识人的现实的社会差别性,再进一步认识个人之个性,这正是马克思思考个人问题时坚持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和思维路线。他早期对人的问题认识的逻辑起点是人的类特性,然后逐渐达到对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认识。随着认识的发展,他进一步从抽象走向具体,去分析个人的社会关系,这是他在1845年最终实现的。在从社会关系出发来认识现实个人的同时,马克思进一步揭示出有个性的个人,又从人的个性来认识个人,这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实现的。具体表现就是:他把有个性的个人和自由个性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理想目标确立下来,认为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真正彻底的发展。

此外,批判原则与建构原则并用,也是马克思人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批判人的旧世界和旧世界的人状误解中,发现人的新世界和新世界的人的理想模式。

最后需再强调的是,马克思著述中之所以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完善的人学理论体系,还在于其人学有一个内容逻辑框架。简要说就是: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生产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

注释: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02、9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15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马克思人本主义的整体形象--兼评马克思哲学当代视野中的一种观点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