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葵山卫生院 655700
【摘 要】目的:对妇产科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分析,同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办法,为妇产科新发感染的有效预防提供参考思路。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妇产科收治的7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同时对本组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选取妇产科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对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设为干预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院内新发感染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结果:妇产科感染为G+、G-及真菌的感染,以呼吸系统常见,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切口及子宫感染也有发生,主要与病室的病原菌、患者免疫系统功能、无菌操作不规范、抗生素使用效率低等因素相关,实施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妇产科感染与病室环境、患者免疫功能、护理人员操作等多种因素相关,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住院的安全性。
【关键词】妇产科;院内感染;危险因素;护理干预
妇产科疾病的多发性及复杂性是伴随现今女性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而出现的一类健康问题,对女性的生理状况、生育功能带来了严重影响[1]。妇产科疾病的复杂多样化也增加了患者住院期间的感染风险,影响疾病的预后。据不完全统计,妇产科感染的发生,已逐渐成为妇产科护理工作的要点与挑战之一[2]。本次研究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部分妇产科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为妇产科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妇产科收治的7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设为对照组,年龄24~61岁,平均(48.37±6.38)岁,已婚者58例,已育者46例,未婚者12例,妇科疾病保守治疗者23例,妇科疾病行手术治疗者19例,产科行剖宫分娩者12例,自然分娩者16例。选取妇产科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干预组,年龄25~62岁,平均(49.15±7.30)岁,已婚者59例,已育者47例,未婚者11例,妇科疾病保守治疗者24例,妇科疾病行手术治疗者18例,产科行剖宫分娩者13例,自然分娩者1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治疗依从性高者;临床资料完善者;精神状态及认知功能正常者;凝血机制、免疫功能正常者;知晓此次临床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合并心、肾、脾等重要脏器并发症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免疫功能缺陷者;入院时存在感染性疾病者。本次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方法
1.2.1、对照组:实施妇产科常规护理,同时对本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此为依据提出预见性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1.2.2、干预组:实施预见性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①完善控制院内感染的相关护理制度:就妇产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从病室环境、抗生素的使用、护理过程无菌操作、床品的更换、探访人数及时间等各方面进行规范。
②患者的安全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如手术治疗者完善术后切口护理工作,每日为患者做好皮肤、私处、口腔等部位的清洁护理,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做好相关消毒护理,鼓励患者多喝水,促进排尿,降低泌尿系统感染风险。对需要卧床休息的患者给予定时翻身,按摩四肢,防止血栓、褥疮的形成。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抗生素,提高控制感染的效果。
③加强病室干预:病室每日早晚两次给予地面、桌面、墙面及空气的清洁消毒,同时保证病室空气的流通,定时开窗或开通风系统换气,严格显示探访的人数,若患者感染风险较高,则尽量减少探视时间,预防交叉感染。
④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提高患者对院内感染危险因素、主要危害的认知,提高患者的警惕及防范心理。对存在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的患者,及时给予安慰及疏导,降低心理应激反应。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危险因素、预见性干预的效果进行汇总分析,同时进行统计比较及观察[3]。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结果比较采用c2检验,以P<0.05表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照组患者感染情况分析:对照组70例患者中,以呼吸系统感染最为常见,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切口及子宫感染也有发生,主要感染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具体感染情况详见表1。
3 讨论
院内感染是临床诊疗工作中的一个普遍问题,而妇产科作为一个患病群体较为特殊的科室,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患者的免疫水平、病室环境、手术导尿等侵袭性操作、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等多种因素相关[4],因而临床护理工作中,须针对易发感染的区域进行针对性的重点的干预,控制院内感染。本次研究从制度规范、患者管理、无菌操作、认知及心理干预等各方面给予预见性的支持,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29%,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妇产科院内感染可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而有效控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值得深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朱佳尔,刘洪兴,糜媛媛,等.妇产科患者围术期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22):5220-5222.
[2]李芹,王莉,凌希莲,等.无间隙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感染的控制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8):1893-1896.
[3]向英.妇产科护理过程中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7,5(20):103,106.
[4]徐静波.妇产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控制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0):185-186.
论文作者:孙跃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7月上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0
标签:患者论文; 妇产科论文; 院内论文; 因素论文; 病室论文; 预见性论文; 针对性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7月上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