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五单元人类生产活动”的说明_农业论文

关于“第五单元人类生产活动”的说明_农业论文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编写说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单元论文,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材安排

在前四单元学习了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从本单元开始,将要学习人文地理。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生产活动。因而教材将人类的生产活动安排成人文地理的开篇。人类的生产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教材按照大纲的要求,只讲述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种生产活动,即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

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已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在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农业和工业所占的比重较小,而第三产业占着最重要的位置。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国家的地理教材相对削弱了农业和工业的内容,而增强了第三产业的内容。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目前以至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建设一直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因此教材仍然将本单元内容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本单元共安排了12课时,编写了11课教材。前5课讲述农业生产活动,后6课讲述工业生产活动。第一种生产活动主要分3个部分:生产活动概述、区位选择和地(区)域分析。鉴于工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另写了1课工业地域的形成。

二、教材编写的主要原则

(一)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材在本单元的引言中概要地阐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全单元教材就是本着具体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而逐渐展开的。在人类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将在第十单元作单独讲述,本单元教材没有涉及,但是在自学园地中,安排了“持续农业”的内容,供学生自学。

(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以典型案例论证基本原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从分析实例入手,阐述基本原理(如农业区位选择和工业区位选择),并用大量事实材料进行说明。(2)从教材结构看,本单元分别用3课时讲述农业地域类型,用3课时讲述工业区域,目的是通过诸多不同类型的具体地(区)域的分析,来论证基本原理。(3)讲述每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或工业区域,都是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来说明普遍规律。(4)讲述基本原理或进行地(区)域分析,都尽可能举中国的实例,或联系中国以及学生家乡的实际。

(三)体现发展的观念

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例如,教材分析区位因素,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讲述农业地域类型,特意介绍了农场经营从种植业到混合农业再到乳畜业的发展过程;讲述工业区域,专门介绍了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造以及新兴工业区的发展。

(四)加强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

能力培养方面,例如,教材通过典型地(区)域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区域的能力;通过中外对比,培养学生借鉴国外生产方面成功的或先进的经验,为中国以及家乡的生产发展服务的能力。思想教育方面,例如,发展生产应因地制宜;正确看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产上存在的差距等。

三、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说明

(一)农业的概念

本单元所讲的农业只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教材这样界定农业的范畴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第一,讲述农业的区位选择和地域类型,主要指种植业和畜牧业。第二,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农业生产活动,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投入、生产过程和产出紧密联系;林业和渔业多属于天然采伐和天然捕捞,它们几乎没有前期投入和生产过程的环节。第三,副业只是自给和半自给农业下的产物,其包括的范畴很广,有的可归为农业范畴(如我国农耕区的家禽饲养),有的则属于手工业或工业的范畴(如手工编织、手工艺等),并且,在商品农业中,一般不存在副业这种特殊形式。第四,世界交流中所提及的农业,一般只指种植业和畜牧业。

(二)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对于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以及各类型的命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人文地理学家把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为12种: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热带定居农业、种植园农业、水稻种植业、谷物家畜农业(种植旱作谷类与饲养家畜相结合的农业)、地中海农业、园艺业、乳畜业、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游牧业、大牧场畜牧业。教材没有对世界农业地域类型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分析,只是参照上面的分类,选取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几个类型,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三)区位与区位论

理解区位的概念,将有利于高中地理人文部分的学习。教师可举实例来说明区位的两层含义,例如,城市周围农业区位既指各种农业在城市周围的具体位置,也指各种农业在城市周围的分布状况。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理解区位(即在区域中的位置)的概念。

原来的中学地理课不讲区位,而讲布局,两者的内含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客观存在,后者强调主观安排;前者强调微观(如某个农场、某个工厂、某个城市的区位),后者强调宏观(如农业、工业、城市的总体布局);前者强调位置,后者强调分布。但是影响布局的因素也就是区位因素。

教材用选学的形式安排了杜能农业区位论和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简介,目的让学生了解区位理论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通过一系列假设(孤立国),探索地理事物内在的规律(城市周围农业区位的环状分布)。

(四)工业的发展类型

判断某种工业属于哪一种工业发展类型,主要看其最主要的投入因素,或者看其生产、分布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在四种工业发展类型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可能是资金密集型工业。教学时可以钢铁工业为例,对资金密集型工业作具体的分析:第一,原料一般普遍易得(如铁矿石、煤炭);第二,技术难度不是太大;第三,一般设备庞大,管线长;第四,投入的资金量大,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都可以生产。

教材在讲述每一种工业发展类型时,虽然都举了一些具体的工业部门为例,但是,就多数工业部门而言,很难确定它们属于何种发展类型。例如,纺织工业既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也具有资源密集型特点;钢铁工业既属于资金密集型,也兼有资源密集型的特点;瑞士的钟表工业既有劳动密集型特点,也有技术密集型特点。教学时应使学生了解这一点,并且引导学生从地区工业发展的高度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五)东亚工业区域的概念和范围

自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的太平洋地区经济迅速崛起。首先是日本,其后是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香港,再后是中国大陆和澳门,以及东南亚的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它们构成了环绕太平洋西岸的“新月带”,成为近二三十年来世界工业增长速度最快的、新兴的工业区域,从而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研究。这一工业区域,现在还没有公认的名称。早先,人们曾把这一工业区域称为“亚洲的太平洋地区”,简称“亚太地区”,后来,由于环太平洋经济圈的逐渐形成,人们将亚洲、大洋洲和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区统称为亚太地区。近年来,一些研究工业地理或经济地理的人们,常把包括地理位置上的东亚和东南亚的这一地区,称为东亚经济圈或东亚工业区域。教学大纲和教材都采用了这一名称。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与前四单元相比,本单元文字量大,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在教学时,应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中的实例引入、案例分析、图表和图下小字说明,以及开放型的活动题等,都必须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农业和工业生产活动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知识更新快。教材受出版周期所限,不可能反映最新的变化。另一方面,教材只提供教学的基本材料,而教学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的辅助材料。为此,教师平时要注意阅读报刊及有关书籍,丰富知识,收集有利于教学的资料以及有关教学内容的最新变化,服务于教学。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尽管注意多举中国的实例,但是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体系,决定了教材不可能较为系统地反映中国农业、工业的情况。从素质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角度出发,教师教学时应多举中国或当地的实例,即使在讲述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或工业区时,也应将其有益的经验和产生的问题与中国或当地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

本单元设计了丰富的地图、景观照片、框图、示意图等。这些图像都是教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的图具有课文文字的补充或进一步说明的功能,如农业工厂化、农业生产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乳产品的生产过程等所安排的图像;有的图具有独立反映教学内容的功能,如西欧乳畜农场的生产过程图、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条件图等;有的图具有与课文文字相互印证的功能,如分布图和一些景观照片等。许多图都配有文字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图意。

每课都安排了“活动”。活动题应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些活动题是为了使学生对该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总结而安排的,在教材中有相应的答案。这类活动题可在相关内容教学完毕后,通过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的方式完成。有些活动题是开放型的,不仅教材中没有答案,而且也没有标准答案。这类活动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具体问题,并作出判断、评价的能力。

本单元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如因地制宜观、发展观、正确看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等等。教学中应注意挖掘这些素材,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标签:;  ;  ;  ;  ;  ;  ;  ;  ;  ;  

关于“第五单元人类生产活动”的说明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