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小品语言艺术研究

赵本山小品语言艺术研究

张姣[1]2008年在《赵本山小品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赵本山的小品被称为“赵本山小品”,是中国喜剧小品的王牌。已经形成了赵本山小品风格的艺术范式。它的成功主要得益于赵本山特有的艺术才能和小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赵本山的艺术才能主要是在广泛吸收民间语言艺术,尤其是借鉴东北地方文艺的喜剧元素的基础上,结合其自身舞台经验而形成。18年央视春晚中的精彩演出也使赵本山小品熠熠生辉,央视春晚是赵本山小品取得巨大成功的传播器。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赵本山小品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赵本山小品艺术特色的同时,也对赵本山小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本文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突出的“不谐调”喜剧特征、小人物形象塑造的鲜活性、个性化的赵本山语言风格叁个方面分析了赵本山小品的艺术特色。第二部分从赵本山小品创作缺少文学内涵、赵本山小品的困境与春晚舞台的局限性有关等两个角度分析了赵本山小品当前存在的问题。赵本山小品已经成为小品艺术中的经典,作为文艺中的一种现象,值得我们研究,本文的研究相对较为浅显,希望这一论题能够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对其做出突破性的深入研究。

卜凡[2]2012年在《赵本山央视春晚小品的文化学和美学解读》文中研究指明赵本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带给观众最多笑声并获得最多掌声的喜剧演员之一。从二人转的草根舞台到霓虹闪烁的央视春晚,再到本山传媒的蓬勃发展,赵本山制造了文艺界的神话。1990年,赵本山凭借小品《相亲》首次在央视春晚舞台上亮相,并由此一炮而红。其后20余年,他不断制造轰动效应,被冠以“小品王”、“东方卓别林”等美誉。与此同时,对赵氏小品的评论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其中有质疑,有批评,也有责骂。究竟什么因素促使一个民间艺人蜕变成喜剧之王?又是什么因素致使两极评论的出现?本文将在学理层面探讨赵本山21年央视春晚小品的发展之路。对赵本山戏剧小品受欢迎的原因,前此的研究多从语言学和传播学层面来分析,本文尝试运用文化学和美学方面的相关理论对赵本山小品的盛行和近两年出现滑坡这一传媒现象进行深度解读。本论文由绪论和叁章主体内容构成。绪论部分陈述选题的缘由,交代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章写作思路、结构和方法,以及文章力图重点解决的问题;第一章梳理赵本山本人生平,回顾赵本山演艺之路及其影响、对其本人和艺术的各种评价;第二章运用文化学相关理论分析赵本山央视春晚小品,主要包括地域文化解读,大众文化解读,传播文化解读和民俗学解读;第叁章运用美学相关理论分析赵本山央视春晚小品,主要从审美形态、喜剧的表现形式、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几个方面进行深度阐释。最后客观评价此文化现象,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李丽[3]2011年在《赵本山小品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赵本山小品艺术是中国喜剧文化现象,是中国喜剧史上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历史文化现象,无论从其内容还是外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其重要性。赵本山小品艺术文化本身存在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赵本山小品可以说是中国喜剧史上的一件大事,一定会载入中国喜剧史册,所以研究赵本山的小品无论其意义、社会影响、社会审美还是但从小品创作、演员表演技巧、舞台、服装、道具的设计构思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将赵本山的小品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小品的题材进行分类,家庭婚姻类、打工系列、面子系列、忽悠系列、白云黑土系列、反腐倡廉系列等。其次是从小品的文本语言:外来词借用、断词取词,巧换概念、正话反说、大词小用、语言变形、意象化语言、网络词语、歇后语、顺口溜、押韵、俚语、方言、警句格言、歌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其表演特点的研究主要是(1)本真、乡土气息浓;(2)表演的动作化;(3)小品表演当中舞台的假定性;(4)表演中融入歌舞,二人转等。另外,还对赵本山小品表演中的舞台、服装、道具做了相关的涉略。赵本山小品自从1990年上春晚到现在已二十多年的历史,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小品节目。赵本山小品已经贴上了时代的标签,成为当今这个历史时期的有特定内涵的娱乐小品节目,反映时代,立足地域文化特色,成为这个时代的地域文化代言,其意义和影响不可小视。

韩雪[4]2017年在《央视春晚小品“喜剧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除夕之夜,人们对喜剧有着“特殊的需求”,这促使喜剧小品从小品这门艺术形式中独立出来成为春晚节目的重头戏。研究央视春晚小品的喜剧性不仅能够深入领略春晚喜剧小品的魅力,为喜剧小品开拓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还能从它不同时期反映出的喜剧性中体会社会文化变迁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娱乐方面的变化,这对我国喜剧小品今后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本文以央视春晚35年的喜剧小品为对象,从四个部分对它的“喜剧性”进行解读。第一部分简述喜剧小品在春晚舞台上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成为春晚重头戏的原因。第二部分探讨多元文化格局对春晚喜剧小品的塑成作用,分析国家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对喜剧小品产生的影响以及春晚喜剧小品在导向性和解构性两者间的相互掣肘关系。第叁部分聚焦于陈佩斯、赵丽蓉、赵本山、开心麻花团队这四组具有不同喜剧风格同时能在不同时期各领风骚的小品演员,探究小品演员代际更替现象所内含的喜剧范式变迁及与时代文化潮流的关系。第四部分分析目前春晚喜剧小品存在的问题并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力图为喜剧小品的发展提供一点新的思路。

宋扬, 刘新利[5]2011年在《喜剧小品的无声语言》文中研究指明喜剧小品以其特有的精练和幽默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青睐,近年来,专家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视角对喜剧小品的艺术魅力进行研究。语言作为小品艺术的灵魂,在增强喜剧小品幽默性和感染力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目前在戏剧表演方面的探究比较充分,而对语言的剖析却相对薄弱,尤其在无声语言的研究方面更是凤毛麟角。为此,本文将以赵本山喜剧小品为依托,对喜剧小品的无声语言艺术进行探究。

李海英[6]2001年在《赵本山小品语言艺术研究》文中认为小品语言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研究喜剧小品语言能够了解社会语言的使用状况和流行趋势。赵本山小品在中国喜剧小品中具有代表性,特色化的语言是其作品魅力构成的重要要素。本文通过考察赵本山20年来的代表作品,详细分析了小品的语言表达手段,概括出小品语言风格的各种特点,并初步探讨了语言风格的成因。全文共分叁大部分:第一部分解析小品的语言表达手段。这部分从语音、语义和语用(修辞)叁个层面具体分析语言手段的构成及表达效果,说明所用手段具有多样性和创造性,同时使小品语言具有语音节律美,形成语义协和,并能不断制造语用流行。第二部分阐释小品语言“俗”和“活”的整体风格色彩。这部分在第一部分手段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量台词,从八个方面说明了语言风格的表现侧面。第叁部分是语言风格形成的外部因素分析。

张亚男[7]2011年在《模因论视角下的赵本山小品特点分析》文中认为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而形成的,它是用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这一术语最早是由道金斯提出的,后来经过布莱克摩尔的进一步发展而趋于成熟。模因论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理论,但在语言学领域和语言教学领域应用得比较广泛。赵本山小品具有“俗”和“活”的语言风格色彩,内容丰富、语言简练、特征鲜明的特点。赵本山小品中大量复制传播了观众所熟悉的熟语、广告语、各行各业流行语、诗句、歌曲等。在其复制传播的过程中,体现了模因的特点,因而赵本山小品中存在着语言模因现象。本文在语言模因论的基础上,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了赵本山小品的语言模因现象,并从中得到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相关研究综述、文中所运用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一章介绍了语言模因论。阐述了语言与模因的关系及模因论视角下的语言的重要性。还介绍了语言模因的形成阶段、语言模因的特点和语言模因的类型。第二章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了赵本山小品中的语言模因现象。通过分析模因特点在赵本山小品中的体现,从而确定了赵本山小品中存在着语言模因。并根据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分析了赵本山小品中的基因型语言模因和表现型语言模因。第叁章从语言模因特点在赵本山小品中的体现受到启发,得到了语言模因特点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启示。还以听说教学为例,探讨了模因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结语部分对全文的研究做出了总结,并提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邓沁[8]2011年在《赵本山小品中的面子言语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1990年到2010年,赵本山的小品一直活跃在春晚舞台,先后十四次获得“最受观众喜爱春晚节目”戏剧曲艺类一等奖,蝉联“小品王”,赵本山担任主要角色的喜剧小品也被称为“赵氏小品”。在中国人的言语交际中,面子言语行为也无处不在,在某种程度上,面子言语行为的实施也贯穿于赵本山小品中,在不断地维护与贬损面子的过程中,面子言语行为成为赵本山小品幽默产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首次提出了“面子言语行为”的概念,并且以赵本山小品为语料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这个概念的涵义。面子言语行为指的是在动态的人际关系网络中,人们利用社会性资源来展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寻求他人的认同以实现或者维护内心的自我价值感的言语行为,或者在实施言语行为的过程中伤害了自身或他人的利益或尊严的行为。简言之,“面子言语行为”即与面子有关的言语行为。首先,人际关系的沟通必须利用语言,不论是有声语言还是无声的准语言,因此第一章从语言视角下论述赵本山小品中的面子言语行为,语言部分涉及语音、语汇、修辞叁个方面,准语言部分涉及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空间距离叁个方面,具体论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其次,人际关系、社会资源与面子叁者之间的关系是类似于“生产-消费-再生产”的循环过程。面子言语行为只有在动态的人际关系中才能产生,在面子言语行为实现的过程中,离不开相关的社会性资源的利用,在人际关系中通过使用面子策略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资源。第二章论述了人际要素即可交换的社会资源(权力、金钱、才能)和心理满足型社会资源(相貌、辈分、名声)与面子言语行为的关系,以及各种人际要素是在人际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中的运作。前两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论述之后,第叁章以典型小品《不差钱》为语料,从整体上看在动态的人际关系网络中人们利用了什么社会性资源又采用什么面子策略来实现面子言语行为的运作。本文通过对语料的综合分析,运用语音学、词汇学、修辞学、语用学、文化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知识对赵本山小品中的面子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用举例、对比、分类、综合等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对“面子言语行为”的诠释,总结出面子言语行为的主要策略,一方面从整体上立体地显示出中国人行为方式的精神实质和心理轨迹,把对中国人自身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另一方面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读赵本山的小品,体味其深层的文化内涵。

孟宪奇[9]2018年在《“泛娱乐”文化现象对当代小品艺术创作的冲击》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泛娱乐之风的盛行,当下的小品也明显的受到了冲击,出现了一大批以小品作为主要参赛手段的电视综艺节目。以《欢乐喜剧人》为例,此类节目大多以小品作为主要演出方式,并兼有相声、曲艺等表现手段,以电视、网络等媒介通过比赛的方式在诸多参赛者或参赛队伍中竞选出最终的决胜者。此类节目不仅为广大参赛者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同时也通过播出竞赛过程而取得了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共赢。然而随着综艺节目的热播,小品的质量也开始受到了质疑。本文拟从泛娱乐背景出发,把“小品”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进行新时期的分析解读,并尝试和传统的舞台小品进行对比,扬弃地探索小品的发展趋势。

房珊珊[10]2011年在《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的修辞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小品每年都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所有央视春晚小品中,赵本山小品从1990年至2010年历时20余载,长盛不衰,在中国喜剧小品中最具代表性,堪称中国喜剧小品的王牌。通过对赵本山20多年央视春晚小品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小品语言是构成赵氏小品艺术魅力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修辞是一门旨在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运用语言的艺术,修辞在赵本山央视春晚小品中灵活而恰当地运用,大大提高了其语言表达力,是赵氏春晚小品之所以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本文力图在大量占有赵本山央视春晚小品语料的基础上,以微观修辞学为指导,探索赵本山央视春晚小品语言的修辞策略和修辞效果,从而为小品语言修辞的表达和接受提供参考,以达到对深化小品语言修辞认识的目的。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小品及其赵氏小品、赵氏小品语言的研究现状及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章是对赵本山央视春晚小品语言的语音修辞策略分析。从讲究韵律节奏、高频使用谐音和摹音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赵本山的央视春晚喜剧小品,非常注重小品这种艺术形式通过口头渠道的传播,在语音上大量运用修辞技巧,产生了很强的修辞效果。第叁章是对赵本山央视春晚小品语言的词汇修辞策略分析。结合大量的赵本山春晚小品台词,从积极制造修辞歧义、重复无厘头词语、混用语码、巧用方言熟语和妙用名人名字五个方面阐述了词汇修辞策略的具体实现形式及其修辞效果。第四章是对赵本山央视春晚小品语言进行了语法方面相应的修辞分析与探讨。主要从改变词性和词语结构、巧用语序、超常搭配、高频使用口语化句式、善用多变语调五个方面分析探讨了赵本山春晚小品语法修辞策略的具体实现形式及其修辞效果。最后是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总结概括。

参考文献:

[1]. 赵本山小品艺术研究[D]. 张姣. 吉林大学. 2008

[2]. 赵本山央视春晚小品的文化学和美学解读[D]. 卜凡.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 赵本山小品艺术研究[D]. 李丽. 苏州大学. 2011

[4]. 央视春晚小品“喜剧性”研究[D]. 韩雪. 福建师范大学. 2017

[5]. 喜剧小品的无声语言[J]. 宋扬, 刘新利. 戏剧文学. 2011

[6]. 赵本山小品语言艺术研究[D]. 李海英. 华中师范大学. 2001

[7]. 模因论视角下的赵本山小品特点分析[D]. 张亚男. 辽宁师范大学. 2011

[8]. 赵本山小品中的面子言语行为研究[D]. 邓沁. 湘潭大学. 2011

[9]. “泛娱乐”文化现象对当代小品艺术创作的冲击[D]. 孟宪奇. 吉林艺术学院. 2018

[10]. 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的修辞策略研究[D]. 房珊珊. 曲阜师范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赵本山小品语言艺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