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背景下异地城商行转型探讨论文_戴润静

杭州银行南京分行营业部总经理助理 310000

摘要:我国城商行经过化解风险、更名转制、引资重组、转型发展四个阶段,从单一城市发展拓展至多区域经营,成功完成了发展征程中的一次革命。异地机构经过十余年高速发展,基本实现规模扩张的经营目标,然而,新的经济环境和监管要求下,其粗放式经营带来的诸多弊端开始愈发严峻。与传统银行正在经历的寒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对金融科技的热烈追捧,技术创新带来的行业裂变或将成为异地城商行经营困境的脱困之道。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大数据分析;智能金融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是中国金融制度改革和变迁的缩影。与所有改革一样,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也是通过体制外生成、增量调整的办法来实现的,20多年来,城商行经过化解风险、更名转制、引资重组、转型发展四个阶段,从单一城市发展拓展至多区域经营,成功完成了发展征程中的一次革命。然而,技术创新浪潮下,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似乎在250年后重复其韵脚——技术革命不单改变着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更是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此背景下,城商行必须遵循商业规律,面对愈加复杂和不定的市场竞争迎接二次挑战。

城商行的一次革命——区域半径的扩张

在我国银行体系构建中,城市商业银行组建的市场定位是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所在城市,因此其发展初期被明文限制在单一城市发展,地域性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区别于我国其他商业银行的重要特点之一。然而随着城市商业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经济一体化加深导致的企业跨地域活动日渐频繁,单一城市制经营的弊端日益显现,城商行要求突破区经营发展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并将其视作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革命”。

在此背景下,2002年,人民银行提出“允许经营条件好、控制能力强的城商行跨区域发展”; 2006年,银监会下发《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正式明确了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流程,也由此拉开了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序幕;2009年银监会发布了《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该意见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正式获得了跨地域经营的“准生证”。

根据监管部门对跨区域经营地域相关要求及市场化经营需求,据统计,在实现跨区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中,其异地分支机构设立在北上广深、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的占了大多数。截至2017年11月末,统计数据1显示,“全国134家城商行总资产达到30.5万亿元,比五年前增长166.9%,在银行业中占比达到12.7%,较五年前上升了3.7个百分点;全国39家上市商业银行中,有16家是城商行,机构网点数1.6万个,较五年前翻了一番,其中县域机构覆盖率已超过65%,扎根地方、扎根基层的布局基本形成。”突破地域限制的城市商业银行在过去十年经历了高速扩张与发展的阶段,其异地经营机构依据发展极理论基本实现短期规模经济效应,并随着总行当地市场的日趋饱和,业绩利润权重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或已成为弯道超车的重要布局。

但在国内经济增速与结构调整,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监管框架变革释放强烈信号的金融新格局下,异地机构在经营中暴露出的经营目标定位不明确、差异协同阻碍整体竞争优势等问题已经影响城商行战略布局的进一步发挥。

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亟需解决利润增长和规模限制之间的矛盾,克鲁格曼(Krugman,1994)在《东亚的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中提出著名的“克鲁格曼质疑”,既解释了当前矛盾的根源,也提出了脱困之道。他认为“投人驱动型增长”(input drivengrowth)受收益递减规律作用,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而“效率型增长”(efficiency growth)则是长期的,它反映的是技术进步。

表1.1 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指标情况

银行发展新引擎——金融科技

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金融科技”的定义,即通过技术性地刺激金融服务创新,可以触发新的商业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并通过相关文件对金融市场、金融体系以及金融服务条款产生影响,“金融科技”实际诠释了克鲁格曼“效率型增长”的技术进步。银监会副主席曹宇也曾在2016年城商行年会提出强调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应积极探索与互联网时代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主动拥抱金融科技。

按照技术分类,金融科技包括人工智能、互联技术、大数据、分布式技术和安全技术五类,在银行体系内广泛应用于供应链金融系统平台搭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风险预警模型及投后体系搭建、线上投融资平台建设、智能运营及投顾等。目前,中农工建交国有大行及部分股份制银行在金融科技战略布局上,积极发挥其资源优势,着力构建生态化平台;而城商行无论是在规模还是人才支撑上,与大行之间的差距决定其在战略初期不宜实施大而全的平台化发展战略,应深入探索根植于区域特色,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创新互联思维寻找差异化发展道路。在实践中,金融科技与城市商业银行传统经营的融合应用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向:

1、与技术提供方形成跨界合作:如与BATJ、第三方支付等创新平台达成战略合作,通过取其长补其短的方式提高创新效率,持续加大金融增值服务终端的创新;同时,结合城商行长期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成熟经验和模式,以普惠金融作为战略契合点,满足长尾市场需求。

2、转型智慧银行:通过技术支撑,优化和创新业务流程,由“获利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通过智能终端等高新技术手段,向智慧银行转型。

3、发展电商平台搭建线上渠道:突出支付结算、信贷融资等金融服务方面的特色优势,进一步丰富拓展银行金融服务渠道。

4、建立电子直销银行:直销银行是以余额理财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电子银行运作模式,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独立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银行产品及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价格。

5、利用数据价值提升服务能力:通过大数据深度挖掘和分析在满足客户个性化服务需求的同时,将信息存量变为数据资产,以捕捉新的利润增长点。

金融与科技融合——建言异地城商行转型之道

过去十年,得益于国内经济高速发展,政府平台迅速扩张,房地产项目遍地开花,异地机构在经营初期通过引入当地人才获取区域资源,基本实现规模扩张的经营目标。随着经济势能、监管环境和技术创新的重大变化,城商行异地机构受到多方挤压的生存竞争压力越加沉重,粗放式经营难以为继。笔者以为,目前异地城商行普遍存在地域定位不清晰、区位差异协同、异地风险管控能力不足等问题,而通过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将实现异地城商行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发展的转型之路,具体实施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构建大数据分析体系

银行作为强数据导向行业,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大大提升银行内部运作效率,其对银行业最根本的推动作用在于发现市场真相,帮助银行优化资源配置。当前异地城商行所在区域普遍存在盲目跟风、金融机构扎堆、同质化竞争严重的现象,其业务模式又往往采用直接复总行服务当地中小微金融的惯性模式,却因地缘差异和信息不对称及不畅通等问题,难以获得预期效果甚至失败,区域间差异协同问题进一步制约异地机构的发展效率。大数据分析体系的建立及应用将有助于提高银行高层决策精准度及效率。

目前,大数据分析体系包括可视化分析(Analytic Visualizations)、数据挖掘算法(Data Mining Algorithms)、预测性分析能力(Predictive Analytic Capabilities)、语义引擎(Semantic Engines)、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Data Quality and Master Data Management)以及数据存储、数据仓库六方面。可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和数据质量管理,对当地市场及机构业务数据进行潜在价值的挖掘工作,再通过标准化流程和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以确定一个预先定义好的高质量的分析结果,作为跨区经营目标决策依据;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同时能够改善总行对异地市场的盲目乐观和风险低估问题,在区域间差异协同问题上更加容易达成共识并形成解决方案。

2、引入大数据风控技术

根据36氪《2017金融科技行业研究报告》中数据统计,过往历史投资事件中,金融大数据融资数量整体均高于金融科技其他细分领域,其中大数据风控公司峰值占比达3/4。

城商行的风险管控经验是服务于单一地方经济积累起来的,跨区域经营在原有风险体系下往往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当地和异地的风险管控政策实行无差别统一管理,导致异地市场业务拓展难度加大,同时不确定性风险加剧;二是通过自下而上,即由异地分行向总行汇报的信息传导方式对异地业务实行风险管控,这往往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和延时效应,从而导致贷款风险损失的几率增大。

通过大数据风控技术的引入,将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的数据获取、模型构建与传统城商行的客群信息进行补充优化,弥补了银行原有基础信息维度单一程序化的弊端;同时,可利用数据深度加工技术,建立风险预警模型,优化投后管理系统,用科学化的风险管理方式提高不同区域经营中的风险抵御能力。

3、提升智能金融升级效率

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智能金融的概念开始重塑传统银行,向智慧化银行转型,互联技术已经不止是一场技术变革,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引发社会行为习惯的重大变化。

传统银行依靠线下网点分布抢占地方市场,而异地城商行由于受限当地监管和准入政策,短期内无法设立众多物理网点,导致其在实际经营中,往往需要投入更多人力和财力进行弥补,尤其在零售板块上,劣势更为明显。加上传统银行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业务流程涉及到前、中、后台,均需大量工作人员完成每个环节,异地机构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缺乏人才储备以及同质化竞争带来的频繁人员流动,线下市场覆盖率不足已经严重制约异地城商行的利润扩张空间。然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渗透,已经大大降低物理网点的服务效率,银行服务弱网点化是行业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异地城商行先天物理网点不足的情况反而避免了“尾大不掉”的难题。

异地城商行可通过与第三方金融科技企业合作,积极引入智能设备和数字化流程,对实体网点进行智能升级,提高单个物理网点的综合服务效能;同时,加大线上金融服务能力,积极开发场景化金融,重点对线上金融服务进行推广与输出,在弱网点化的行业背景下迅速抢占当地市场,扩大覆盖率;积极布局智能投顾,通过突破银行中介职能的局限性,或将成为新的利润点。

移动互联时代,银行已经从“一种场域”向“一种行为”转变,银行业务也由“获利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银行的竞争优势更是从“网点数量”向“场景体验”变化,人工智能逐步替代银行大堂里的理财经理和柜员,中后台的风险及运营加速数据模块化,碎片化、去中心化、浸润化体验等关键词是当下市场行为的写照,更是城商行应积极推动金融科技与跨区经营战略融合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董昕:《中国银行的市场化发展研究》,20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李志辉:《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与变迁》,2008,格致出版社

[3] 刘飞:《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的收益和风险》,金融论坛, 2011,(08)

[4] 孙宗宽:《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2015,中国金融出版社

[5] 王兆星:《银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现状、挑战和方向》,2016,金融监管研究

[6] 林伟光:《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研究—理论基点及体系构建》,2014,暨南大学博士论文

[7] 杨荣:《以金融科技促进银行转型》,2017,金融时报

[8] 2017金融科技行业研究报告,36氪

[9]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调查中国概要,普华永道。

[10] FinTech in China : The age of the appacus,2017,经济学人,

[11]什么是金融科技,2016,中国产经新闻

[12]刘鹤:《金融危机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小概率事件》

[13]2017科技金融报告,京东金融

[14]KPMG:fintech-100

数据来源:江苏省银监局官方网站

论文作者:戴润静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研究》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8

标签:;  ;  ;  ;  ;  ;  ;  ;  

金融科技背景下异地城商行转型探讨论文_戴润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