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城镇旅游发展的三大关系_旅游开发论文

论中国古代城镇旅游发展的三大关系_旅游开发论文

我国古城镇旅游开发三大关系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城镇论文,旅游开发论文,关系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古城镇旅游渐渐兴起。随着丽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及APEC领导人到周庄一游,古城镇旅游迎来了开发的热潮。应该说,古城镇旅游的开发,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中国旅游业的进步。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这样一个事实:由于许多地区的古城镇旅游开发大都处于浅层次,因而古城镇旅游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有些地方对古城镇旅游不适度的开发,保护的步伐跟不上破坏的速度,留下了不小的后遗症;……。所以,如何有效开发古城镇旅游,保证古城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笔者认为,为了促进古城镇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古城镇旅游开发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亮点与卖点的关系

亮点主要表现为资源的奇异点,而资源卖点则是奇异点与游客欲求点的有机结合。古城镇旅游开发必须有亮点,亮点是卖点的基础,但亮点并不等于卖点。亮点主要来源于旅游资源的自身价值,如文化、历史价值;而卖点则主要来源于市场价值。旅游资源的市场价值是指旅游资源在特定条件下转化为旅游产品后适应市场的特质,如稀缺性、情趣性、经济性、便利性等。有市场卖点的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其亮点。

为此,古城镇旅游开发必须注意:一是要注重资源市场价值的评价,注意资源比较优势的研究,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开发。笔者曾参加过一些旅游规划的评审,有些规划在评价该地区的旅游资源时,缺少对同类资源的比较研究,难免有坐井观天、王婆卖瓜之嫌。二是要选择明确的主题,切忌大而全,空而泛。旅游经济是注意力经济,鲜明的特色是旅游景区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具有特色,才会有吸引力。古城镇旅游的主题一般应以古城镇的核心文化为依据,如对于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其核心文化往往是生活方式;而对于周庄等古镇来说,古建筑则往往是核心文化。三是要加强旅游者的需求分析,注重市场开发方案的策划。要充分利用古城镇的风俗特色,通过仪式、节庆等活动,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从而刺激旅游者的旅游欲求。

二、景观与风情的关系

在旅游活动中,景观主要表现为可看之观赏物,而风情则主要理解为体验之经历。只有情景交融,才能相映生辉。如庐山之景虽不特别出众,但因影片《庐山恋》演绎了在比较封闭的年代年轻人的爱情之旅,从而使庐山之景观变得格外迷人和诱人。所以,在古城镇旅游开发与运营中,必须处理好景观与风情的关系,既要注意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又要注意与此相连的古城镇生活方式与风俗的展示,保护独特的生活形态和深厚的地域文化。古建筑毫无疑问是旅游开发的物质基础,是古城镇旅游的形,而风情是古城镇文化的精髓,是古城镇旅游的神。有景而无情,有形而无神,难以有独特、持久的魅力。目前,我国古城镇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现代符号过多,产生不伦不类之感。如外观是古代的,但里面的设施与用具则是现代的,街上自行车、摩托车川流不息。又如有些古老小镇古建筑的韵致虽然依稀可见,但却处处渗透了现代的符号——砖墙、水泥柱和瓷砖,与古色古香的氛围极不协调,古城镇的韵味荡然无存。二是商业气味过浓,民风不淳。如商铺、摊位林立、地方特色产品较少,小商小贩成群结队,拉客宰客现象屡屡发生,一些本不属于本地风格的纪念品堆满商店,买东西的和卖东西的都是外地人,古城镇成了一个特色小店云集的大卖场。三是民族文化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不良影响和破坏。如重要民族风俗活动在民间已很稀少,不少少数民族风情变了味,少数民族服装服饰被同化,少数民族居住习惯被汉化等。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如果说我们今天的江南小镇比过去缺了点什么,在我看来,缺了一点真正的文化智者,缺了一点隐藏在河边小巷间的安适书斋,缺了一点足以使这些小镇产生超越时空的吸引力的艺术灵魂。”

由此可见,我国古城镇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一是古建筑保护,要采取措施,如涂抹防腐剂、防蛀剂,添置消防设施,减少自然风化,禁止人为破坏等。古建筑维修是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在古建筑需要修复时,要注意自然、历史、人文的和谐,还古城镇以“古气”,万不可焕然一新。二是民族文化的保护。关键是要增加古城镇的居民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并分享因发展旅游业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从而提高他们参与古城镇文化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也就失去了保护它的原动力,只有热爱本民族的文化,才会想方设法去保护它。如云南丽江地区的纳西古乐就是典型的例子。纳西古乐是纳西族古老的民间音乐,多年以前并不为人所知,并且随着丽江地区的发展面临失传的危险。后来,成立了纳西古乐社,每天晚上定时进行商业表演,乐队也常常到全国及世界各地演出,可观的经济利益增加了当地居民学习弹奏古乐的兴趣,使古乐也得以存在和流传,也让纳西古乐远播海外。三是民族风情的发扬光大。既要挖掘传统的民俗节事、历史典故和民间故事等素材,并通过艺术等表现形式,赋予新的内容和传播手段,增强民族风情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还要通过旅游者的参与,增加旅游者的体验,给旅游者以一种独特而难忘的经历。

三、眼前与长远的关系

有些地区的古城镇旅游,刚开始轰动一时,但一段时间后则开始门庭冷落。原因大致有五:一是有些地区过于炒作,名不符实,未去时感到不去此地终生遗憾,而去了后则觉得遗憾终生,从而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口碑效应;二是有些地区则在于杀鸡取蛋,急于求成,在还未完善的条件下急于开放,致使很多旅游者感到诸多不便或大失所望。三是有些地区不注重环境容量的控制,超负荷接待,导致旅游者怨声载道。四是不注意生态保护,环境污染与氛围破坏日益严重。昔日美丽的水乡的眼睛——河道,如今由于大量游客和经营者的涌入几乎成了垃圾场。如有一首民谣就唱出了人们对水质的担忧:“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喝水致癌。”五是有些地区不注重层次性开发,忽视古城镇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导致景区老化。

所以,为了使古城镇旅游能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一是必须注意适度宣传,给旅游者以正确的期望值,从而产生正常的口碑。二是开发者要统筹兼顾,配套开发,不要急于求功近利。三是要注意有层次的开发,不断推陈出新。四是要顾及四方利益,即当地政府、投资者、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利益。市场经济是双赢经济。开发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机制的设计在旅游收入的分配问题上,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层面:一是居民的收入;二是当地旅游开发公司的利润;三是当地政府的税金或者其他形式的收入。一方面,应该在旅游开发公司,特别是居民的利益得到足够的保障的前提下,进行利益的分配。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在当地进行古城镇保护的宣传教育,同时,当地政府应该经常和居民进行沟通和交流,以有利于古城镇的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

标签:;  ;  

论中国古代城镇旅游发展的三大关系_旅游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