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社会心理与全民健身_全民健身论文

论体育社会心理与全民健身_全民健身论文

试论体育社会心理与全民健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心理论文,试论论文,全民健身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不仅表现在社会经济统计指标,而且也表现在国民的心理状态。社会心理状态是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同样,一个国家、民族、地区、单位及个人体育发展状况,不仅表现在竞技体育取得多少金牌和群众体育参与人数及“达标”状况,而且也表现在国民体育社会的心理状况。因此体育社会心理也是衡量体育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我国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提高人民素质跨世纪的战略国策,是一项保障与促进人民健康的全民性事业,涉及亿万国民的社会行为,旨在动员、号召、指导人民通过直接的、自主的、正确的体育社会行为,来改善与提高整个国民身体素质,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生产力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社会成员存在着较大的异质化,体育社会的心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并影响《纲要》的实施及体育社会的发展。因此研究体育社会的发展不能不研究体育社会心理的现状及其影响。本文采用社会调查法、资料统计法、文献阅读法等,研究分析了社会心理及体育社会心理现状,针对社会成员的异质化提出了实施《纲要》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1 社会心理与体育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到有影响的主体反应。”[1]是社会主体在社会生产、 生活中对社会客体的反应,在经过主体的认知、判断到行为所表现出一个完整的过程,并形成一种社会现象,成为一个社会态度与行为。由于人的行为是受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影响的,人的心理、意识、需求、行为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在主体活动中形成与表现出来的。因此在一定社会中,人的行为是在主体意识、感知支配下,按照一定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客观活动。同样,人的行为与心理是辩证统一的,人的心理活动影响支配着人的行为,并通过行为直接表现出来。然而人的行为受社会因素,如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科学等规范与约束。“但是,社会规范不是直接对社会行为起约束作用,从社会规范到社会行为。其间必须经过社会心理这个中间环节。社会规范只有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内化转变为内在行为准则,转变为心理过程,才能变为社会行为。否则,不经过心理世界的选择和接受过程,再好的社会规范也不能在实际上起作用。”[2]因此, 推广与实施《纲要》制定与建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科学引导、指导与规范全民健身行为,也“必须经过社会心理这个中间环节”,必须了解与研究这个“中间环节”对全民健身的影响,从而加强预测与决策的科学性、实效性与社会性,促进全社会改变对体育的认识、形成与建立一个良好的全民健身的社会氛围。

纵观国际社会,现代化和高新科技的发展,促使人们在努力创造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越来越注重追求高尚的健康的精神生活,重视自我身心的协调与平衡发展,重视社会不良行为习惯、心理意识和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教育和社会环境等非生物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要求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协调与统一上来认识、研究和处理人类健康问题。富裕盼康寿,温饱思娱乐,这是人的本能,是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也使全民健身有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体育社会正逐步通过“五转变”向“五化”推进。体育迈向社会化,社会变成体育化,这是社会体育发展的必然。

2 我国体育社会心理的现状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看,人们对社会体育的意识与动机推动社会主体从事体育行为与活动,并维持这些行为与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市场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使人们对体育意识、观念、动机、行为发生了转变。从人们对体育锻炼与健身健康的心理分析,是人的本能需要和认知,激发出兴趣产生出动机和行为。由于社会各个人的地位、阶级、层次、角色、个性,以及社会情境、学识、经历的不同,使人们产生出不同的体育社会心理,也使全民健身的方式、实施方法、行为手段及组织管理、定量标准等有相应的差异性。从人们对社会体育的意识、兴趣、动机、行为及投入的调查统计中,可窥视我国社会体育心理的现状之一斑。

据有关统计结果表明,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有31.8%是从健身强体功能上入手的;有59.4%的人认为体育是一项保健活动;认为体育在生活中处于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占被调查对象总体的68.6%;有47.4%的被调查者建议大力加强群众体育辅导。[3] 体育意识和动机是人们对体育活动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要“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又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4] 这是社会行为的前提。

体育行为是在意识与心理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定意识与心理的具体反映。体育行为可划分直接性与间接性,对城市居民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30.3%的居民能较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表现出直接性行为,有86.6%左右具有间接性行为。而对全民健身兴趣的调查中,有兴趣的占36.2%,爱好的占34.7%,一般兴趣的占27.0%,无兴趣的只占2.0%。可见, 大多数人对全民健身是有感知并有一定意识与行为动机的。而被调查认为有直接兴趣者中,认为全民健身是工作生活需要的占20.3%,是强身健体与健康长寿需要的占26.4%;娱乐需要的占10.3%;间接兴趣者中,认为是增强体质需要的占74.0 %, 社会工作需要占37.1%,社会效应需要占22.0%[5]。 可见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与兴趣仍有差距。

另外在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有88.4%是身心健康需要,54.0%是形体美需要,47.5%是意志培养,27.2%是学习技能,28.2%是社会交际需要,只有11.1%是为了刺激。大学生的体育动机反映了新一代青年的体育社会心理状态,表现出较好的体育社会心理。

调查家庭对体育的投入中,有67.8%有投入,年投入20—50元的占67.4%,60—80元的占21.4%,100元以上占11.2%。[6]当然一些先富起来的家庭提高了体育健身与健康的意识,逐步加大了体育的投入与消费。促进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上升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占44.8%;二是较高的收入,占26.6%;三是觉得值得,占25.7%;四是体育环境好占17.7%;五是家庭条件好,占15.3%;六是受朋友同事的影响,间接行为占14.6%。[7]可见,体育消费与经济收入相关, 体育兴趣与社会环境相关。

据国家统计局1995年对35个大中城市9100户居民家庭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4602元,其中文化体育消费支出109元, 占2.2%,而国外这一项支出平均在8.0%以上。尽管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文化体育娱乐事业的发展,但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由此反映出我国体育消费意识与行为的滞后。需要加强引导,促使我国体育社会心理逐步走向成熟。

3 现代社会成员的异质化与体育社会心理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引起了社会结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由于我国社会正步入一个全面的整体性的转型时期;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转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转化;从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化等。[8] 转型期的社会促使了其成员的异质化,也使体育社会心理发生较大差异。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的异质化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分工发达,职业种类繁多,国营、集体、合资、私营企业转型增多加快,就业结构、层次、职能分化,形成社会心理的波动,也使体育社会心理发生变化。例如有稳定工作的成员,其心理相对稳定些,积极向上些。工作不是很稳定的成员,其心理就波动些。而下岗待业人员,其心理易反复、易激动。社会成员的分工差异,使他们的体育的认识与参与产生不同的心理和动机导向;二是经济财富上的异质化,经济收入贫富分化,贫富悬殊增大,“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省际城市之间,还是东、中、西大城市居民之间,还是农村居民之间,其差距是明显扩大了,特别是1995年以后,差距拉大的速度明显加快。”[9]有“十万不算富, 百万才起步,千万是小富”的百万富翁,也有生活在贫困线下,还在努力脱贫致富的数以千万的贫困人。1993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定全国592个贫困县,8000多万贫困人口。社会成员贫富的差异性, 不仅影响体育社会心理,还有体育消费市场。例如,打一场“贵族球”(高尔夫球、保龄球等),动辄成百上千元,不要说贫困人口,就是大多数一般收入的人也是消费不起的,这不能不引起决策层的高度关注:要根据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及国情的实际,正确引导体育消费,控制超前消费;三是社会地位异质化,社会组织发达,分工分类分层的组织结构更细更小,这使社会成员的社会参与程度、心理意识和社会作用产生差异。如人们较敏感的行政级别配套上形成“官本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这种异质化。据报载,既有县处级的官员,也有(或相当于)县处级的和尚。社会成员地位的异质化,也使体育社会心理产生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四是受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异质化,过去人们认为参与体育的人员与科学文化素养密切相关,事实上文化教养高的人,其体育心理也比较好,那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杰出人才的“英年早逝”?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文化素养高的人,其事业心社会责任心上进心强烈,这是一种主导心理,另一方面这些人大都工作重、家庭负担重,所以是累的。据了解,这一类人不是不知道身体健康之重要,而是没有时间和物质条件去保养身体。这种社会现象及社会心理,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当然整个社会教育程度的差异性,也造成了体育社会心理的差异。而沿海及富裕地区与贫困山区体育心理的差异性就更大了。

社会成员的异质化直接影响着体育社会心理,制约着体育社会的发展。体育社会心理的社会反映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意识、观念及行为上。由于社会各成员的地位、层次、阶级、经济、文化等的差异性,其对体育的认识、理解及社会价值、参与程度也就不同了。此外,体育社会心理的差异还表现在社会性、区域性与生理性。不同的社会、区域、不同的生理心理,如年龄、性别、爱好、个性、体质状况的不同,其表现出的体育社会心理也就不同。

因此,了解研究与分析社会成员的异质化与体育社会心理状况,了解人们对体育意识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据此对全民健身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预测和决策,才能对人们的体育社会心理与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调控,才能把《纲要》的实施落到实处,有的放矢地把全民健身活动推向前进。

4 实施《纲要》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首先,《纲要》作为一项跨世纪的全民性体育活动,关系国民身心健康及人口素质的大事,涉及亿万民众的社会行为。因此,必须组织与加强科学的调查研究和监测调控,建立与完善各种不同层次的调控体系,了解人们在现代化生活中,对现代体育需求的心理变化规律及其特点,准确把握社情民意,为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

其次,根据目前对体育社会心理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上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建议以“体育社会学”和“体育心理学”学科理论为基础,建立“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以弥补学科不足,完善学科理论。现有的“体育社会学”没有完整的体育社会心理的理论体系;现有的“体育心理学”只是“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心理学”不仅研究作为生物体的人类在体育运动中的生理、心理的变化,而且还研究社会个体、群体在体育这一社会现象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科教的等等。因此,钱学森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重要学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学科。”[10]

第三,根据社会各个成员的实际,建立体育社会心理指标体系,正确引导与促进良好的体育社会心理的发展。一是根据社会成员的异质化及体育社会心理特点,建立各种形式不同的健身体系及运行机制;二是根据社会成员心理差异性,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体育方法及健身手段;三是根据社会成员层次阶级性质的不同,分门别类地因人而异地实施健身活动,划定不同的控捡指标,形成工、农、兵、学、商和城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等不同的健身体系;四是以青少年为重点,但还必须考虑到我国人口正逐步走向老年化的趋势,重视中、老年人的保健、保养;五是要博采众长,做到中外土洋结合,传统养生保健与现代体育手段结合,竞技与体育结合,健身与娱乐结合……形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注意民族性与区域性的特点,发扬民族传统健身娱乐,结合现代生活特点,创造新的现代化的体育手段。笔者注意到,跳一场传统的扭秧歌,从生理和心理效果上决不比跳一场健美操差。

第四,江泽民同志指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在全民健身中同样是适用的。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加强科学工作及其队伍建设,加快理论研究与实际技术运用的速度,积极培养人们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动机与行为习惯,要转变人们旧的体育观与健康观,建立良好的体育社会心理氛围,促进全民健身的经常化、普遍化、生活化、科学化与社会化。

第五,全民健身活动的参与成员与方式,除了受社会各个体与群体的生理、心理结构影响外,还受文化层次、生活消费水平、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就目前情况来看,除城市及部分富裕地区农村开展较好之外,相当部分农村,尤其是贫困山区,就有较大的滞后性。因此,体育也要扶贫。一是经济、物质、设施上扶贫;二是精神心理上扶贫;三是科学技术与锻炼方法上扶贫,四是政策上扶贫。

最后,《纲要》的实施,一是要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较快,逐步富裕起来的人普遍心理是希望身心健康的实际;二是注意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考虑社会发展对个人全面发展的特别要求,要使个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发展相协调相统一。

(收稿日期:1997—11—06)

标签:;  ;  ;  

论体育社会心理与全民健身_全民健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