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缪丽华

(江苏省如东县第四人民医院,江苏226406)

【摘要】目的 给予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干预,观察其效果。方法 抽选我院收治的8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成甲乙两组各4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其常规护理与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经护理后,入院5周与出院时的BPRS评分均低于入院护理前,且乙组的改善情况更为显著(P<0.05)。同时,乙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1±5)分,也显著高于甲组的(68±10)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临床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给予其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情况,提高其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临床护理路径;康复

为观察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临床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与效果,文章抽选我院收治的8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将报告作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选我院于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56例,女32例,年龄均在30~66岁间,平均年龄为(47±6)岁,平均病程为(2.3±0.9)年。所有患者均满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的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相关诊断标准。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44例,且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甲组被给予常规护理即常规生命体征观察、给药,每班病人的安全均在工作人员的视线中等进行精神科的经验性护理。而乙组则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即:(1)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参照“精神分裂症”的病症治疗指南,由护士长、护士组长与责任护理、管床医生共同构成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具体根据治疗计划与患者的表现初步制定护理计划;

(2)落实护理措施。①入院第1d: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病区环境、责任医师与护士、病房探视制度等;科学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与心理状态,做好巡查看护工作,以免患者出现情绪激动、自杀或出走等意外情况,严格遵医嘱给予患者相关药物应用,做好首次护理的记录;②入院第1周与急性治疗期:该时期因患者阴性或阳性症状比较显著,护士必须做好对患者情况的全面评估工作,如患者的动态变化、合作服药情况等,观察其病情的发展情况,帮助或协助患者的生活起居,并做好记录工作。对冲动、伤人等危害自身或他人安全的适当展开保护性约束护理,协助患者做好各项检查和治疗;④康复期:该时期患者病情初步得到了稳定,护士需积极鼓励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对患者的行为进行矫正,告知其不可乱丢东西、乱拿别人物品,起床需叠被子,饭后需洗碗,学会礼让和原谅他人等;引导患者展开生活质量与社会技能训练,如训练患者按时用餐、定时服药与按时休息的习惯,引导患者养成正确的生活与卫生习惯,饭前便后需洗手,衣着整洁等;而护士也可陪同患者在院外的商店或超市进行购物,在公园散步,以培养其社会技能[1];后期,护士还可引导患者在花园种花,管理花圃,帮忙打扫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平时跑跑步,听听音乐,看看电视,积极参加院内的文艺活动,从而在也娱乐中获得放松,改善自我情况;⑤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对患者与家属进行分别指导,告知其院外用药需注意的事项,叮嘱其定期来院复诊,指导其做好家庭生活与护理工作,有效预防病情复发,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和联系电话,便于患者与家属有病情变化时能够尽快联系主治医生与护士,方便患者咨询。

1.3判定标准

应用简明精神量表(BPRS)对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入院5周后与出院时的精神状况加以评定,共有18项,总分在18~126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病情更严重[2]。同时,采用自制满意量表就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评定,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加以分析与处理,采用 (±s)代表计量资料,并用t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在经过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后,症状均得到了一定改善,两组患者经护理后,入院5周与出院时的BPRS评分均低于入院护理前,且乙组的改善情况更为显著(P<0.05)。同时,乙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1±5)分,也显著高于甲组的(68±10)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分析(n=44)

3.讨论

在临床上,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科内一种多见疾病,普遍病程迁延不愈,预后效果差,极易复发,为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了较大负担。而在精神科护理实践工作中,有效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更好地满患者在健康教育方面的需求,让患者主动做一些健康的行为,大大降低了病症风险与发病率、伤残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正如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乙组在临床护理路径指导下接受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其BPRS评分降低幅度同接受常规护理的甲组比较更大,且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也更高。由此可见,在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给予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提升护理满意度,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秀英,陈剑英,吴风云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9):49-52.

[2] 曾爱华.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3):138-139.

[3] 张素娟,徐枝楼.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同步实施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9):100-103,111.

论文作者:缪丽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  ;  ;  ;  ;  ;  ;  ;  

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缪丽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