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鸟巢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葛蓉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山东潍坊 261031

【摘 要】目的:探究鸟巢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6年1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5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采用鸟巢式护理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儿体温波动、血氧饱和度、睡眠时间、出暖箱时间等情况以及不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在体温波动和和出暖箱时间低于对照组,体重增长、血氧饱和度进奶量增加高于对照组,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另外,观察组不良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鸟巢式护理为新生儿提供了适应的生长条件,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值得推广。

【关键词】鸟巢式护理;新生儿;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4-201-01

新生儿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新生儿抵抗力低,容易发生各种疾病,甚至出现死亡,因此加强该时期新生儿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鸟巢式护理方式是近年来临床中一种能够消除新生儿紧张情绪、很好满足其生理需要的新型护理模式。有关报道[1]显示,鸟巢护理干预可以模拟新生儿在母体内的生存环境,显著降低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本研究选取102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旨在探究鸟巢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到2016年1月我院出生新生儿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新生儿中,男性57例,女性55例,顺产62例,剖宫产40例,胎龄37~40周,出生体重质量2.5~4.2kg,所有新生儿均无先天性疾病、无严重并发症和产伤。两组新生儿在性别、年龄、胎龄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研究方法:护理人员操作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①保持病房内舒适的温度和湿度,调节暖箱室内为柔和的光线,避免直射新生儿眼睛。②定期为新生儿用品消毒,防止感染,每日给新生儿进行洗澡,保持其皮肤洁净、干燥。③对新生儿脐以及脐带残端进行消毒,注意其脐带及周围皮肤有无出血、红肿等情况,包扎后再次消毒。④产后6h左右,指导产妇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轻拍婴儿背部,避免出现溢奶或吐奶情况发生。

对照组常规护理:将新生儿浴巾连续两次对折后,放置新生儿平躺于浴巾上,将左右两边浴巾向下卷,卷至新生儿躯干两侧。

观察组鸟巢式护理:将浴巾的对角滚筒式卷成椭圆形的“鸟巢”并对其固定,“鸟巢”的大小要符合新生儿体型大小,浴巾的宽度是新生儿肩宽,长度稍大于新生儿的长度,使新生儿的头部位于接口处,保持新生儿四肢靠近身体成为屈曲状,让婴儿蜷卧在“鸟巢”中,使新生儿保持在子宫内时的相似姿势。新生儿身体四周放置护圈,可减少暖箱门开关时空气对流、减少散热以及环境温度的波动影响。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新生儿护理后体温波动情况、血氧饱和度、体重增长、睡眠时间、出暖箱时间、进奶量以及护理后不良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 表示,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 表示,用χ2检验,P<0. 05 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分析两组新生儿体温波动、血氧饱和度、睡眠时间等情况,与传统式常规护理比较,鸟巢式护理新生儿体温波动幅度小,需氧饱和度高,体重增长快,出暖箱时间缩短,睡眠时间增长,进奶量增加,P<0.05。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从母亲子宫分娩出后进入到一个新的外界环境,由于新生儿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较差,对疾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低,其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远高于生命的其它阶段,由于新生儿身体各个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一旦患病,常较为严重,发展变化迅速,对其生命健康具有重大威胁。因此对新生儿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新生儿渡过危险期,健康发育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新生儿护理中,首先要为新生儿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因新生儿调节功能较差,外界温度的波动会严重影响到新生儿体温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其它生理功能。

鸟巢式护理措施是模拟胎儿在母体内的生存环境,将新生儿包裹的浴巾折成椭圆形的“鸟巢”,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保护新生儿,另一方面,因其保持新生儿四肢靠近身体的屈曲状,这与在母体子宫内的姿势相似,可使新生儿有如在母体子宫内的熟悉安全感,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新生儿脱离母体后的不良情绪,减少了陌生感觉,更好的适应环境。鸟巢式护理干预[2]的意义,避免了新生儿与外界的直接接触,减少了皮肤的不良刺激,也可以降低新生儿皮肤的散热面积,为新生儿提供了舒适安全的环境,有利于其健康发育生长。

有研究资料显示,鸟巢式护理对新生儿护理具有重要价值,“鸟巢”型更像是母体子宫内环境及胎盘,新生儿四肢缱绻在里面,更方面其触及面部并进行肢体活动,也利于促进指头进行吸吮等动作,提升新生儿口腔的适应感觉,提高其进乳量[3]。另有资料表明,该护理方法可促进新生儿胃肠道功能,促进胃酸分泌,有利于消化和吸收,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采用了鸟巢式护理后,新生儿体温波动明显降低、进奶量也明显的增多、出暖箱的时间也缩短、睡眠时间延长、血氧饱和度也上升,体重也显著增加。另外,观察组新生儿在有效护理后,其发生喂养不耐受、硬肿、皮肤溃损、呼吸暂停次数等不良并发症情况也少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因此,鸟巢式护理为新生儿提供了舒适安全的环境,有利于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采取鸟巢式的护理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为其健康生长发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文献参考

[1]杜放辉,杨舒广,王素梅,等.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摄入量和母乳喂养率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6):856-857.

[2]丁晓华,潘玮华,王松,等.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足跟采血所致疼痛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0):1142-1144.

[3]徐小平,詹建华,俞钱华,等.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3,12(1):43-44.

论文作者:葛蓉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1

标签:;  ;  ;  ;  ;  ;  ;  ;  

探究鸟巢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葛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