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系统综述论文_储永红

桑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南桑植 427100

摘要:乙型肝炎主要是由乙肝病毒所引发的,在临床上的主要反应是以肝脏的炎性病变为主,并会引起人体内其他器官发生相应的的病变损害的传染病。在我国每年因慢性乙肝所造成的经济性损失非常巨大,目前应用乙肝型疫苗对乙型肝炎进行防治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同时也能减少肝细胞癌的发病几率。在本篇文章中针对国内外有关乙型肝炎疫苗在接种后出现的特异性反应的文献,从而对乙型肝炎类疫苗的异常性反应进行评价。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特点和规律

很多人通过预防接种的方式获得了对某些特性传染病的免疫功能,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在注射了有些疫苗之后,出现了某些[1]接种疫苗后的正常反应,甚至会带来一些极为严重的后果。随着传染类疾病发病率的逐渐减少,并且随着国家免疫范围的逐渐扩大,使得政府和有关部门越来越关注预防接种后的异常反应。我国有很大一部分慢性乙肝患者都是由母婴或是在患者儿童时期发生的感染所导致的,并且患者感染的年龄越小,就越有可能形成慢性肝炎。随着乙型肝炎接种的普及,接种的人数变得越来越多,因而有关乙型肝炎类疫苗在接种之后的特异性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在有关学者进行研究过后,都不能有效地证明其和接种乙型肝炎类疫苗有关,这对接种乙型肝炎类疫苗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篇文章针对乙肝型疫苗接种后的异常反应进行了系统的评价。

1文献资料与研究方法

1.1文献纳入标准

对医院知识库以及万方知识库在1995年至2010年的文献进行全面的分析,其中筛选出国内接种乙肝型疫苗后的异常反应的文献以及报道。

1.2文献排除标准

针对研究的具体内容,排除了以下几种文献的研究内容:第一,动物性质的研究试验;第二,缺乏在临床上明确的症状以及诊断的结果;第三,将其他类型的疫苗误认为是乙肝型疫苗接种后导致的异常性反应;第四,进行重复发表的文献;第六,同时接种了甲、乙型两种联合疫苗后的引起的异常性反应。

1.3研究方法

针对文献的来源,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文献检索的方式:

手工检索:人工查找《预防接种不良反应300例》以及《接种异常性反应的诊断以及处理》等论著,于此同时对参考文献进行检索。

计算机检索:将乙型肝炎疫苗、异常反应、预防接种以及乙肝疫苗等相关的词语作为检索词,在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医院知识数据库进行关键词的检索。

其他方式:研究人员和疫苗的生产厂家以及相关的专家进行联系,从而获得其还没有发表的资料。

1.4研究方法

对纳入标准中的文献资料按照设计好的表格内容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接种疫苗的类型、接种的次数、在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症状以及出现接种性异常反应的具体类型、是否出现死亡等信息进行统计。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纳入标准的文献

通过计算机方式进行检索之后发现,有相关的文献资料214条,其中经过筛选后的合格的资料有135条,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有60篇、73例,与相关专家连续之后得知还没有经过发表的文献有4篇5例,最后确定的文献有56篇68例。其中这56篇文献来自45种杂志,发表的年限在1998至2010年。并且在2000年之后发表的文献有45篇,占到文献总数的80.35%。

2.2接种乙肝型疫苗的年龄以及性别分布情况

在68例接种乙肝型疫苗异常反应的人员中,其中有男性40例,女性28例,男性患者以及女性患者的比例为1:0.7;在这68例人员中,年龄分布最大的为45岁,年龄最小的为3日龄。其中年龄在1岁以下的人数为25例,占总人数的36.76%,在这25例人员中,其中,男性有17例,女性为8例,男女比例为1:0.47。具体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2.4接种乙肝型疫苗的反应时间

据统计,在接种了乙肝型疫苗24小时之内,发生异常性反应的例数为52例(76.56%),在接种了第一剂乙肝型疫苗后发生异常性反应的例数为41例(60.1%)。

3研究结果分析

现阶段,随着人们对异常性反应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这方面的报道也越来越多,在这之中有大约近50%的文献都是由接种疫苗之后所引起的异常性反应。本次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有60篇、73例,与相关专家联系之后得知还没有经过发表的文献有4篇5例,最后确定的文献有56篇68例。在国外的研究领域中,在很早之前就有关于乙肝型疫苗方面的研究,其中在国外研究的文献中,在接种了乙肝型疫苗后,有近一半的表现并不是在接种疫苗之后的异常性反应。

若是接种的人员对疫苗中的某种成分过敏,都[2]会出现相应的过敏性反应,例如像皮疹、血管性水肿以及皮肤瘙痒等,其中超敏性反应又可分为迟发型以及速发性两种。其中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等都属于速发型的过敏性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接种疫苗后发生的异常性反应在几分钟[3]或是半个小时之内就会出现,针对迟发型的超敏性反应可会在接种疫苗后的48小时之内才能达到顶峰。在本次研究中,在注射了乙肝型疫苗在24小时内发生异常反应的病例占到了病例总数的76.56%,,一些过敏性反应发现较晚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家庭中人员具有的专业水平有限,对此症状发现的[4]不及时,因此造成的时间发现较晚的状况,并且从接种的剂次数量来看,在接种第一剂疫苗后发生异常性反应的病例占到了总病例数的60.1%。

依据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中的规定中指出,与异常性反应有关的诊断报告要由县级以上的异常性反应诊断[5]医疗小组做出,其他任何形式的医疗单位或个人不能对异常性反应进行诊断,但是在对此次研究中发现,有一部分异常性反应的文献并不是由县级以上的医疗小组诊断做出的。

综上所述,在对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详细研究之后发现,乙肝型疫苗的性质较为稳定,发生异常反应的概率也较低,针对这一特点和规律,可以方便医生及时发现并处理在接种乙肝型疫苗之后的异常反应,并为日后的临床诊断提供相应的判断依据。

参考文献:

[1]穆灵芝,李玉红,马敬仓.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引起无菌性脓肿1例报告[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4(8):744.

[2]张弘,张政.两起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异常反应中所得启示[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3):384.

[3]张隆云,宋中华.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发生无菌性脓肿1例报告[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22(2):189.

[4]祁全林.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后致双下肢麻木和行走不便2例[J].临床军医杂志,2005,33(5):659.

[5]谢广中,刁连东,王树巧,等.预防接种的反应和处理[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1.

论文作者:储永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6

标签:;  ;  ;  ;  ;  ;  ;  ;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系统综述论文_储永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