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思考_县域经济论文

四川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思考_县域经济论文

四川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县域论文,特色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篇号〕1006-7426(2001)01-0092-04

预计需要付出几十年艰辛努力的西部大开发,在经过一年多思想发动和舆论准备之后,当是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的行动。四川要抢抓机遇,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一项紧迫而必不可少的任务,是着力培育和加速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一、四川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现状

四川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现状,大略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深化改革“改”出了一些特色经验。

四川是改革先行省。在20多年的改革过程中,四川的县域经济“改”出了一些全国知名的经验。像20世纪90年代初以“国家转让产权,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机制,职工持股经营”为特征的宜宾经验,以及此后与之类似却又有自身特色的金堂经验和射洪经验,堪称四川县属国有企业改革的三大模式。党的十五大以后,又涌现了以巴中和古蔺县为代表的“双非”发展经验。即通过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大力开发利用非耕地资源,以及以非公制形式开发利用非耕地资源,加速县域经济发展。

2.产业结构调整“调”出了一批特色产品。

四川的农业结构,已进行过三轮调整,并正在进行新一轮结构调整。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针对粮食征购任务太重,致使农民无力发展粮食以外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工副业。这次调整,使农村经济作物的种植、家禽家畜养殖以及乡村工业得到较大发展,为部分特色农产品的脱颖而出打下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第二轮和90年代的第三轮农业结构调整,使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的农副产品得到持续发展。特别是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内容的第三轮农业结构调整,对四川县域经济中特色农产品的加速发展,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三次农业结构调整,“调”出了相当一批有特色的农产品。象安岳县的柠檬、会理县的石榴、南江县的黄羊、中江县的肉牛、邛崃和隆昌县的肉鸭、开江县的白鹅、广汉市的肉兔、全天县的食用菌等等,都是这几次农业结构调整“调”出来的。

与农业结构调整相比,四川县域经济中的加工工业结构调整,进度要慢些,成效也不如农产品那么明显。据有关资料,四川县域经济中的工业品同构率,迄今仍在90%以上。但进度慢并非停滞,成效不明显也是相对农业而言。事实上,通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持续努力,四川县域经济中加工工业的结构调整,同样“调”出了一批特色产品。例如夹江县的瓷砖,现在已占领了四川全省的一半的市场(倘若四川每个县都有一种工业品在全省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四川县域经济中工业经济的特色,也许就基本形成了)。又例如,阆中市的“银河”牌手工地毯,近年畅销日本、德国和东南亚,一直供不应求;该市的优质麻棉纱,从1992年至今,都有稳定的香港订单。

3.农业产业化“化”出了一些特色典型。

人们常说的“五专”(专业大户、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专业场站),是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比较初级的形式。四川的农业产业化,大多从“五专”起步。在“五专”的基础上,一些特色鲜明,发展迅速的产品,已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并且有很大生产能力的现代公司,有的还发展到域外、省外。像绵阳市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光友特产有限公司生产的红薯粉丝、德阳的旌晶牌玉米食品等,都是众所熟知的农业产业化“化”出的特色品牌;彭州市的蔬菜产业化发展至今,已使彭州成为在全国仅次于山东寿光的国家级商品蔬菜基地。

4.少量资源禀赋独特且思路明晰、发展措施得力的县(区、市)已具县域特色经济雏形。

无论是调整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还是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它的起点大都是因地制宜。四川一些初具县域特色经济雏形的县、区、市,大都是充分发挥了自身资源禀赋独特的优势。例如,乐山市沐川县,地处四川省西南边缘五指山北麓,是一个省级贫困县。但该县立足境内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山地面积占总面积97%、特别适合竹类植物生长的县情,通过多年探索和发展,现在已走出一条被誉为“沐川模式”的“以(竹)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的县域特色经济之路。此外,江安、长宁县的竹海旅游,龙泉驿区的观光农业等,也是人所熟知的县域特色经济典型。

二、四川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川的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并且呈现出良好态势。但从总体上看,差距还很大,面临的问题也不少。

1.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观念尚未在各县达成共识,思路尚未明确确立。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在西部大开发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不是一种可选可不选的模式,而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这意味着,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由不得你挑选不挑选。然而,现实是,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观念,在许多县远未达成共识。这一问题,在不同的县又具体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根本不知“特色经济”为何物,只会盲目跟风。跟风又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跟“上面”的风,即陈云同志说的“唯上”:管它符不符合当地情况,管它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只要是上面有“指示”,就不假思索地紧跟。另一种是跟舆论的风。社会上什么东西炒得热、就跟着搞什么,如开发区热、旅游热、“××工程”热之类。搞开发区、上旅游、抓示范工程,本身都不错,但搞成一阵风或一窝蜂,就恰成“特色经济”的大忌。

二是虽有发展特色经济的愿望,但找不出特色,只能先随大流。特色经济不是随叫随到的士兵,想有就有的。因而,一些县虽然已从此前的“因地制宜”发展中尝到了甜头,进而萌生或产生过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念头,但或囿于一时理不出明晰的特色思路而作罢,或因随大流惯了,认为别人都这么干,自己何必去冒险出风头。韩愈有两句名言是我们所熟悉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不经自己的头脑认真思考便“随”大流“行”动,结果当然是被“毁”者居多。

三是领导虽有意,群众却不买帐。笔者曾向一些农业大县建议,是否可鼓励农民种一些有特色且现实市场和市场前景都很好的农产品,例如黑小麦、甜玉米、鲜食糯玉米之类。答复是,谈何容易!现在农民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她)在没有亲眼见到邻居或熟人种植成功并在经济上获利之前,你口水说干他也不会听。农民的行为通常是,今年哪家种(养)的品种卖了好价钱,明年就都种(养)这个品种;今年谁家种(养)某个品种亏了,明年就大家都不会种(养)它。

2.政府行为欠缺理性。

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一个吃透县情和把握市场并且熟悉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过程,同时还有一个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素质的过程。去年,有一个领导班子思想很解放,能力也并不弱的县,县委、县政府一致认定某种水果有市场,就硬行规定,每个乡镇必须种植多少亩,甚至连县委机关工作人员,也必须每人包种多少棵、多少亩。倘若这一规定落实而且种植成功并假定它挂果后也的确有市场,当然不失为一种有特色的县域经济。但尚若失败呢?现在仍由政府强行要求农民种植是否显得有些欠缺理性呢?

政府行为欠缺理性的另一种表现是县与县之间为引进外资而进行恶性竞争。绵阳市一个县就抱怨,他们正与一外商谈引进项目,商定了一个初步的土地使用优惠价,结果被另一个市以更优惠价格把这个外商抢走。这类以自相残杀为代价的恶性竞争,不用说培育特色经济,就是发展普通经济,也必大受其害。

3.为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服务的中介组织发育程度还不高。

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特色经济的培育,总要从特色产品起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经济首先必须是市场经济。就是特色农产品,也必须由市场来检验其特色是否为市场所需求。然而特色产品与市场需求之间,特别是新的科技农产品与市场之间,缺乏牵线搭桥的中介组织。某些地方有此类组织,但发育程度也不高。当今四川县域经济特别是农村,这类中介组织不仅量少质差,而且运作不规范(少数较好的县区市除外)。

4.科技普及滞后,信息应用不足。

目前四川县域经济中科技产品、科技知识、科技手段的普及还相当滞后。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的运用也明显不足。农民还是习惯于种传统农产品及那些在当地种了几年或十几年的制种农产品;习惯于养传统的家禽家畜并且是以传统方式一家一户分散地小规模饲养。虽然也有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和个体的规模化经营,但尚未在全省形成气候。工业品象夹江那样的情况极其稀少。许多县都把旅游列为支柱产业之一,但一般化的多,有特色的少。而当今社会,要把县域经济搞出特色,无论第一产业还是二三产业,离开了科技和信息的运用,大多是不可能的。譬如农业,如果连黑小麦、鲜食糯玉米、无公害蔬菜、彩色棉花这些科技新产品和信息都不知道,怎么谈得不上哪个县适不适合种植;如果连西门塔尔牛、英国樱桃谷鸭(绵阳中英合资的“四川绵英种鸭有限公司”已引进)这些名称都未听说过,又怎么可能研究它值不值得引进或饲养,以及发展多大规模?加工工业、旅游业等,也是同样道理。

以上只是四川发展县域特色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他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有的地方有特色产品(例如民族地区一些高山无污染水果),因为交通基础设施不行,产出来运不出,因而影响了它发展成为大规模的特色经济;民族地区一些很有开发潜力的旅游景点,也因交通限制而吸引不了游客。此其一。其二,说到旅游,引得来客,留不住人,也是一些以旅游为特色经济的县市头痛的问题。例如乐山市中区,旅游业颇为红火,但由于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未跟上,游客在乐山的停留时间平均不足一天,故而旅游企业效益不佳。

三、关于加速培育和发展四川县域特色经济的一些思考

四川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良好态势,表明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也预示了一个诱人前景;所面临的问题,则一方面说明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并非一件容易事,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看到了下一步的着力点和努力方向。

1.强化县域特色经济的意识,确立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思路。

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首先必须普遍强化县域特色经济的意识,方能确立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思路。县域特色经济并非无本之木。因地制宜,我们曾提倡多年,是一个人们非常熟悉的观念。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大致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萌芽阶段:它是以大路货(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为背景的。即,在强调粮食生产数量的前提下,你那个县适合种什么(玉米、水稻抑或大豆、红薯等等)、养什么(猪、牛、羊、马等)就种什么、养什么。过渡阶段:形成一种或几种特色产品和服务。高级阶段:它以满足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并且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生产为内容。即,不仅要考虑你那个县适合生产什么,更要考虑国际国内市场是否对它有需求,还要考虑相对于其它县而言是否具有比较独特的市场竞争力。

县域特色经济的三段式发展过程,其实也就是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些要素的功能会逐步弱化,另一些要素的功能将得到强化。例如都江堰市以旅游经济为特色,对环境具有污染或破坏作用的农药、化肥以及“三废”不能得到有效净化的加工企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作用将弱化;而以“双非”发展为特色的巴中地区各县和古蔺县,非公有制生产要素和非耕地要素在县域经济中的功能得到强化。一些要素功能的强化和另一些要素功能的弱化,必定使一些产品或产业成长壮大而另一些产品或产业萎缩。这既是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当前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题中之义。

2.县域特色经济的关键是要在“特色”上做文章。

县域特色经济,顾名思义,关键是“特色”。“特色”就是忌讳雷同。特色追求的是独特,是不同于人。

四川是农业大省,农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仍是一些农业县的主要产业。但目前,大路货的农产品,产量虽高而品质较差的农产品,已经没有市场。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国外优质农产品的冲击,四川农业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出路只有一条,发展有特色的市场农业。例如,小麦在我国并不缺,但我国每年都要进口数额不小的小麦。原因主要是我国小麦的品质不行。我们主产小麦的县,是否可以专门生产某种或某几种专用小麦?小麦如此,其它农产品同理。

旅游是四川未来10年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不少县也把旅游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但据笔者所知,一些县的旅游并无特色可言,也未准备在“特色”上做文章。近年来“生态旅游”一涌而上,就是一个例证。你也生态旅游,我也生态旅游,却既无规范的内涵,也没有高质量的生态旅游导游。更有甚者,只顾短期收益,搞吃一嘴算一嘴的“一锤子买卖”。这种搞法,从长远看来,极有可能象当初一些盲目上马的乡镇企业一样,付出大于收益,弄不好甚至会毁了良好的旅游资源。

在旅游特色上做文章,成都龙泉驿区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龙泉驿水蜜桃是久享佳誉的水果。改革开放以来,该区先是在桃花上做文章,把赏桃花作为一个特色旅游项目推出,获得良好效果。此后,每年桃花盛开时,都有大批游客前往游赏桃花。但桃花花期有限,赏花旅游不能持续很长时间。近年,该区在发展水蜜桃的同时,枇杷、樱桃、风水梨等其他优质水果也发展迅速。于是,他们又以让游客直接从树上采摘、品尝各色鲜果为内容搞起了水果自助餐式的特色旅游。由于各种水果成熟期不一样,这项旅游的持续时间就远比桃花会长。更为难得的是,它抓住并满足了游人尝鲜,体验自己采摘乐趣等心理,把旅游搞出了特色,从而也搞出了成就——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了起来。龙泉驿特色旅游的成功经验,对那些准备大力发展旅游的县,应当有所启示。

现在,我国每年的春节、“五·一”、国庆都有一周左右假期。而通过多年建设,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已大为改善。省里又明确把旅游列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人们又大都有旅游的强烈渴望。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利于四川旅游业大发展。但怎样发展,就只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这里,“特色”的诱惑力显得格外重要,并且将越来越成为主导游客数量的主要力量。怎样把游客更多地吸引到自己县域来并且留得住,很值得各县仔细思量。

3.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必须着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首先,四川农民不但具有较强的商品、市场意识,而且具备这种意识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与其说农民是生活在自然经济中,不如说他们是生活在小商品经济中;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与其说农民是生活在计划经济中,不如说他们也生活在集市和场镇贸易中。只要他们亲眼所见的市场上有利可图,他们从来都不会轻易放弃机会。为什么当年的农村改革得到农民普遍拥护?那是因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改革政策中,那“剩下都是自己的”部分可以自由到市场上出售,以换取货币来购买衣服,日用品。为什么农民会不管舆论和政策上的褒贬,不顾城市人欢迎还是反感,一次又一次掀起“民工潮”?那是因为他们觉得在劳动力市场上比在土地上挣的钱更多。所以我们说,农民不仅有市场意识,而且市场意识比那些曾经企图取消集市贸易和曾试图制止“民工潮”的政策制定者强!

其次,市场也从来没有歧视过农民,从来没有排斥过农民——用计划价压低农产品价格之类,是决策者和传统体制歧视农民,而不是市场歧视农民。四川的市场上,从来没有缺过农民这一市场主体。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在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从来都是一视同仁,既没有偏爱过农民,也没有偏恶过农民。只有我们的政策,才时而偏爱城市居民(例如在粮食供不应求时对粮食销售实行最高限价),时而偏爱农民(例如在粮食供过于求时按保护价收购农民的粮食)。

既然农民不缺市场观念,市场也不排斥农民,那么,在农民直接可以进入的初级市场上,便用不着别人替农民操心。然而,在现代市场上,例如在农民不能直接目睹的域外和国际市场与农民(县域)之间,就非要市场中介组织来牵线搭桥、服务咨询不可。市场需求信息,需要中介组织告诉农民;新技术、新产品成果,需要中介组织提供给农民;农产品的储藏、运输、包装等服务,需要相应组织来承担,等等。用句熟语就是,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都需要相应中介组织。

农业需要市场中介组织,发展二三产业也是同样道理。例如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游客的旅游需求变化等,都需要类似农产品各个环节的中介服务。

目前,在市场中介组织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一方面应加大培育中介组织力度,像优惠外资一样给中介组织一些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应义不容辞地负起市场供求信息的收集、发布和新技术的传播、培训等任务,以弥补中介组织的不足。

4.注重增加科技、信息在特色经济中的含量,使县域特色经济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首先,农业生产力要向“先进”方向发展,非加大科技、信息的含量不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主要是靠生产关系变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制度创新——释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能量。现在,江泽民总书记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农业生产力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一种,要想它“先进”起来,只能靠不断加大它的科技、信息含量。

其次,加大科技、信息含量,是当前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迫切要求。例如农产品,要出特色,样样离不开科技和信息。粮食,需要优质品种、需要新的栽培技术;经济作物,像彩色棉,水果新品种、蔬菜新品种,都与技术和信息紧密相连;禽畜,无论猪、鸡、鸭等家禽家畜,还是马、牛、羊等畜牧产品,乃至鱼、虾等水产品,都不断有新品种、新繁殖、培育技术出现。又例如县域加工工业,粮食的精、深加工,蔬菜的脱水、保鲜以及蔬菜汁食品的开发,水果的精、深加工等等,都需要及时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信息。谁能在这方面率先掌握信息,率先应用新技术,谁就可能率先赢得市场先机。

再次,要加大科技、信息含量,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没有科技投入的增加,就不可能有科技含量的增加。而加大科技投入,又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农户形成合力: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科研机构在选题上向实用科技倾斜;企业和农户舍得在科技投入上花钱。

最后,有必要特别强调,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固然需要逐步培育和形成自身的经济优势,但也决不可忽视另一面,就是坚决从非特色领域退出来。“进”和“退”是相辅相成的,“退”的文章做不好,“特色”也出不来。例如,甘阿凉三州的大部分地方,就应从传统农业退出来;以旅游为特色的县域,就不能再搞污染环境的工业,等等。

标签:;  ;  ;  ;  ;  ;  ;  ;  ;  ;  

四川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思考_县域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