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主体优化与校对方法现代化_校对符号论文

校对主体优化与校对方法现代化_校对符号论文

校对主体最优化与校对方法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最优论文,化与论文,主体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91(2000)05—0088—02

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的时代,迎来了“电与光”的时代。电脑排版、电脑校对等新出版技术的出现与推广应用,致使传统的编校程序和手段,也发生改革与变化。然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探讨。

一、校对主体的选择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编辑出版手段的现代化全面推开,随之而来的校对环节也有了新变化,尤其是对校对的功能和作用以及校对主体的影响。由于编辑工作上机操作,从稿件修改到文稿校对,一般编辑都可以兼顾,独立进行,因此有人认为“编校合一是必然趋势”,呼吁“尽快推行编校合一”。另一种意见认为,“编校分工是历史的进步”,编校合一的主张,不符合当前的出版实际,在可见的将来,计算机排版,还远远做不到“一字不错,一字不漏”。从汉字录入时的一字多字根、重码现象的存在,到操作不慎出现差错或病毒感染等,往往使校样上出现字体字号差错、非文中符号和错别字,以及图表与正文之匹配不好、图空差错等,因此,三校一读省不得,专业校对仍然是“出版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以上不同说法,除了思想认识上的原因外,还有一些因为面对新的出版技术的应用,某些出版工艺流程的改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加之新技术的缺憾、不完善性所带来的新问题,一时又难以解决。所以,我们应面对现实,即校对主体的多元化,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一刀切”,取缔其他校对主体,来个单打一;同时,也无必要强行统一,它们之间尽可能扬长避短。在采用电脑校对的同时,再由校对员校对,实行人机并重,尤其是最后“校对软片”要有专职校对把关。至于实行“编校合一”的出版单位,在期刊杂志社较多,在校对主体的选择上,尽可能多元并存、互为补充、交互参与校对,有百利而无一害。比如作者参与校对,可以减少专业性学术性差错;编辑参与校对,可以消除常识性排版错误等。

二、校对主体最优化

任何事物都在发展,不可能“终身一贯制”,更何况处于科技飞跃发展的现代校对流程,显而易见也不可能留在原来的工艺水平上。因而校对的流程具有选择的过程,变即发展、优化过程。在古代往往是编校合一,是个人行为。到后来编校分离,直至铅字印刷发展到现代,出版分工越加精细,出版流程越加复杂,出版质量也在大幅度地提高,无论内在质量还是外在质量,即出版印刷、装帧质量和校对工艺水平,都是前人所不能比拟的。校对工作同样从无到有,由合到分,由手工校对到现代的人机并用。而随着出版业的繁荣发展,从业人员的增加,出版行业开始实行标准化与规模化管理,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校对行为程序化。至今,已发展为实行“三校一读”的责任校对制度,并作为一条法定的程序,成为《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主要条款,是图书中期保障机制的重要环节。校对客体的内容载体的多样化,校对主体亦呈现多元化,即在专职校对为核心的校对主体之外,还有作者校对、编辑校对、编校合一、编校轮岗、内外结合等多种校对主体的存在,交互参与,互为补充,应视为是一种新时代的新选择。

过去校对手法单纯,校对劳动手段比较原始,手工操作。开始个体为主进行校改,后来创造了折校法、读校法、点校法;再后来又多人交替校对,并设置专人担任责任校对,负责校样技术整理工作,对最易出错的目录、书眉、标题、注释、索引等进行审校,改正笔误和非规范字,综合质疑交责任编辑处理。而现在实行电脑排版,推广电脑校对,也有个优化校对手段的过程,除了校对人员要熟悉电脑知识和性能,掌握其出错规律外,要将校对程序和方式做适当的调整,还要增加通读软片或软片样。因而,应在提高校对水平、促进校对功能的发挥方面下功夫,在优化校对手段方面展开竞争。

校对主体最优化的体现,应在总结不同校对主体优长的基础上,结合校对实践经验,确定最优校对主体。期刊杂志,一般可采取编校合一的校对方法,并辅之以“三结合”的校对形式,即责编校对、作者校对和总编最后审核相结合。如果有专职校对人员,亦可一、三校由专职人员进行,二校由作者校对,最后交责编审读。在实行编校合一时,亦可采取本单位编辑人员交叉校对不同校次稿件的方法,来确保刊物校对质量。而各种类型的出版社,不同于一般人少财亏的期刊社,校对量大,品种多样,除了按比例应配备相应数量的专职校对外,依据各自社情和图书类别,在坚持专职人员校对外,亦可考虑让作者参与校对,责编审读,而专职校对负总责。

三、校对方法现代化

校对不仅是编辑工作的继续,而且亦是出版工作赖以完成的基本条件。校对工作的好坏,有其数量与质量指标,而最重要最本质的标准是质量。校对质量的高低,亦往往与校对手段、方法的优劣有直接的关系。虽然它不能决定校对的最终质量,而作为现代校对方法有其显著功能和优势,应大力推广。校对方法现代化是出版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因此,现代校对方法大力推广,还兼有以下几个原因:

1.现代校对方法实现快捷。为了文化传播、交流和积累,更有效率,富有生命力,这也是现代出版所强烈要求的。电脑排版的普及,出版效率倍增,如果校对还采用老手段,相对滞后,就成了制约出版现代化的瓶颈。因此,要实现校对速度快捷,就必须采用现代校对方法。当然,任何速度,都必须以保障质量为前提条件,不能盲目追求速度,而失去质量保证。

2.现代化校对方法力促双优。在“铅与火”的年代,往往由于缺字,或者造字需要时日,同时在校改过程中除了累和脏之外,还由于各种材料的缺乏或不合规格,而影响了排版与改排,耽搁出版时间;图书或期刊,其校对时间比较长,有时校出的差错,又不能一次彻底改正过来,还付出了不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而现代电脑排版,加之电脑校对,就有可能解决原来铅字版存在的许多缺憾。提高校对效率,能做到校改及时准确,保障出版物质量,做到优质优效,其中包括排版、出片和印刷质量的明显提高。

3.现代化校对方法减少繁复。校对最怕反复,重三倒四,程序太复杂,繁复反而造成心里厌倦,或者感观疲劳。而现代校对方法可以根据操作程序,先录入或先直接运用磁盘稿件排版,由编辑在电脑上操作改稿,然后再由校对人员上机校对,主要是利用校对效能软片进行或者打印成校样进行。这样的“三样一读”,往往比过去的旧式校对方法手段效率高,效果显著。因此,也就减少繁复现象,节约了人力与精力。

4.现代化校对方法便于操作。一般来说,现代化的校对方法和编辑手段,还是比较容易掌握。就当前对校对人员文化素质的要求来说,对于掌握现代电脑排版和电脑校对的能力还是绰绰有余,而上机操作、校对出版物,其难度不大。因此,采用现代校对方法与手段,条件具备,便于操作,也就便于推广。

标签:;  ;  

校对主体优化与校对方法现代化_校对符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