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腰痛临床观察论文_姚碎

(安岳县中医医院 四川资阳市 642350)

摘要:目的 对腰痛患者采取中医针灸治疗的效果进行探析。方法 以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75例腰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中医针灸治疗,连续治疗4周,应用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测治疗前、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时疼痛改善情况,并总结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的VAS评分法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4.7%。论:采用中医针灸辨证治疗腰痛,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疼痛,且操作便捷、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腰痛;针灸;疗效

腰部是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中活动最为频繁的一个部位,易出现各种急、慢性损伤。腰痛就是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为腰部一侧或双侧及后背腰骶部疼痛,主要是因腰部肌肉、韧带等发生损伤或者病变引起[1]。通常该病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临床上通常采取药物、推拿等治疗,但临床效果不一。本文主要探讨75例腰痛患者采取中医针灸治疗情况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诊治的75例腰痛患者纳入观察研究中,均通过症状、影像学等确诊,符合《临床骨科学》相关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为腰部酸痛,体位改变加重疼痛区域局限或广泛,腰部活动受限。腰部X线、CT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排除肝功能不全、凝血机制障碍、免疫系统病症、合并其他腰椎病症等患者,对治疗方式知情并同意。其中,男患者41例,女患者34例;26~68岁,平均(43.6±2.7)岁;病程3~14个月,平均(7.8±1.3)个月;中医辨证分型:寒湿型21例,表现为腰部冷痛、重浊,屈伸不利,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紧或者沉缓;肾虚型24例,表现为腰部酸软,按揉缓解,腰膝无力,遇劳加重;面色白,手足不温,舌淡脉沉;淤血型30例,表现为腰痛如刺,痛处固定,昼轻夜重,或疼痛无法转侧;舌质紫暗,脉弦涩。

1.2方法

本组患者均采取中医针灸治疗,选取肾俞、关元、委中、大肠俞等作为主穴,辨证选择配穴,寒湿型选命门、腰阳关两穴;肾虚型选命门、志室、太溪三穴;淤血型选隔俞、跄阳、承山等穴;依照腰痛分型施针:风寒型,主要是温散,针刺穴位,并加炙,局部有酸胀感后留针20min;风湿型,主要进行祛风除湿,针刺穴位,以酸胀为度,留针20min;肾虚型腰痛,主要是补肾培元,腹部腰部进行交替治疗,轻刺激,加炙,留针20min;淤血型,主要是祛癖活络,针刺穴位,酸胀为度,留针20min,同时行电针强刺激,频率16次/min,逐步调到患者可耐受度。所有患者均1次/d,7d一疗程,连续4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应用VAS法评测患者腰痛改善情况,0~10分,分值越高表示越疼痛;同时,根据临床症状、VAS评分改善情况进行效果评价[2]:(1)治愈,自感腰部疼痛消失,VAS评分≤1 分,可正常工作、学习;(2)显效,治疗后腰部疼痛显著缓解,VAS评分≤3分;(3)有效,治疗后存在轻度疼痛,VAS评分3~4分;(4)无效,腰部酸痛无明显缓解,VAS评分>4分。总有效为治愈、显效及有效之和。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数据用( ±s)表示,呈正态分布,以t检验,计数数据用例数(n)表示,用X2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在治疗完成后,本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如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通过评测,治愈40例(53.3%),显效20例(26.7%),有效10例(14.7%),无效4例(5.3%),总有效73例(94.7%)。

3.讨论

传统医学认为,腰痛病因病机主要是劳倦内伤,受风寒、久居湿地或负重闪挫、跌仆撞击,或久病肾亏等均为诱因,会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机逆乱,风寒湿邪聚积,而致腰脉痹阻等,所以该病病机是邪实为标,正虚为本,本虚标实。其病愈腰,但和肾、肝、脾等密切相关。中医学指出,“不通则痛”、“不荣则通”乃腰痛之主因[3]。所以,治疗原则就是散寒除湿、温通经络、活血化癖、益气养血,以使局部紊乱血循环恢复到正常的动态平衡,进而实现气血“通则不痛”之目的。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为一有机整体,而人体各组成间,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着,在病理上则是相互影响着的,此种关系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脉联络实现。此外,中医经络学说指出,经络属于脏腑的外络肢节,为人体组织重要组成,乃人体气血运行重要通路,为沟通人体表里上下的独特系统。基于此理论,采取中医针灸治疗腰痛,取穴上主要是选取病变局部穴位和远部穴位,辨病和辨证充分结合,近部取穴能够有效改善病变局部血循环,达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疗效,同时可直接刺激局部炎性区域,可有效消除或者减轻神经根炎性反应、水肿。远部和辩证取穴则能够解痉松机,强化镇痛效用,有效改善症状和体征。本研究中,75例患者均采取针灸治疗,选取肾俞、大肠俞、关元、委中等为主穴。其中,肾俞穴乃是肾精气输注背腰部重要穴位,针刺该穴能调益肾气,祛寒湿,通经活络;大肠俞在腰部,针刺其能宣导阳气,疏通经脉;关元穴乃人身闭藏精气之所,刺激其可调节阴阳,温肾壮阳;委中能疏调腰背部气血。根据分型选取和主穴相伍配穴,共奏良效。从结果看,治疗后患者腰部疼痛症状显著改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4.7%。

综上而言,应用中医针灸辨证治疗腰痛,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缓解腰部疼痛,临床效果确切,同时操作便捷,具有较高安全性,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铁良,王沛,马信龙.临床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

[2]周世民,周勋宣.针灸治疗非特异性腰痛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01):81-82.

[3]李灿新.腰痛的针灸辨治探讨[J].福建中医药,2014,45(03):47-48.

作者简介:姚碎(1988年3月18日),汉,女,四川省资阳市,安岳中医医院,本科,中医师,研究方向:针灸。

论文作者:姚碎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1

标签:;  ;  ;  ;  ;  ;  ;  ;  

针灸治疗腰痛临床观察论文_姚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