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的转变与角色的重构--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_亚太经济论文

地位的转变与角色的重构--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_亚太经济论文

地位的变迁与角色的重塑——浅析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位论文,经济合作论文,中国论文,亚太论文,角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十几年来,亚太经济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全球瞩目的经济发展中心,其中尤其是太平洋西岸的东亚地区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亚太经济合作的进展也十分迅速。如何开展这一地区的经济合作,中国在这其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扮演何种角色,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就这些问题作现实的分析。

要想充分发挥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中的作用,首先我们必须对亚太经济合作现状作一大致了解。亚太地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合作进展很快,投资、贸易、技术转让、劳务输出等各种双边和多边合作活动十分红火。尤其是亚洲地区,80年代区内各国之间的内部贸易翻了一番,占全区对外贸易的比重已由80年代初的大约30%上升到目前的40%左右;而1993年东亚地区内部贸易的增长速度更是在10%以上,比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率高一倍还多。亚洲地区内部的相互投资增长更为迅速,在80年代翻了两番,这种投资在带动贸易、技术转让和其它经济合作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由于亚太地区幅原广阔,政治经济情况相差较大,因而亚太经济合作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类似欧共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那样紧密的经济合作实体,但由于亚太各国之间经济互补性很强,所以各种次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推动着亚太经济合作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大国,与亚太尤其是周边国家有着紧密的经济交往与联系。在这种合作中,如何对中国所起的作用进行定位及如何对中国所处的地位进行评价,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亚太经济合作的前景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亚太经济合作之所以能够在非制度性框架内得到长足进展,关键就在于亚太经济内部具有强烈的互补性。区域内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工业发达,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在区域合作中占据优势地位,但是它们面临着国内市场狭小,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匮乏等不利因素。而中国尽管资金短缺,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但是中国拥有丰富的石油、煤炭、矿产品、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不少学者据此判定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提供资源和市场。正如日本学者在论述亚太经济合作时经常提到的“雁行模式”那样,亚太经济合作按各国的要素禀赋和工业技术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经济超级大国日本,拥有高科技工业的比较优势,充当亚太经济合作的雁头;第二层次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即亚洲四小龙,拥有比较先进的技术,重点发展资金密集型企业,作为亚太经济合作的雁身;第三层次是东盟国家、印支国家及中国,它们的比较优势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发展的重点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原材料工业,这一层次的国家在亚太经济合作中只能充当雁尾的角色。日本在实施其海外发展战略时,也的确是按照这一理论来实行的。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中是否处在此种地位呢?我们讲按照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来看,这种观点在当时是正确的,但是劳动力、资本、技能和技术的比较优势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亚太地区的工业结构,而且改变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格局。中国在这其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已经今非昔比,不仅在总量上而且在结构上,中国的经济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除此之外中国在当今的亚太经济合作中还具有许多特殊的优势,以上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在今后的亚太经济合作中将扮演新的角色。对此我们将作具体的分析:

(1)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所具有的多层次性,扩展了它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的灵活性。

尽管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较低,属世界上低收入水平国家,但是从总体实力来看,中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弱。1993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三万亿元,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七,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象煤炭、水泥、农产品总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化纤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发电量和装机容量居第四位,原油、合成橡胶产量居第五位。尽管我国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但是在大中城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却积聚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到1993年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达1812.4万人,平均每万名职工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660人。虽然我国一般行业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但是在原子能、空间、高能物理、生物科学、计算科学、通讯等高技术领域,已经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所以和亚太地区其它发展中国家单一的产业发展水平相比较,中国的经济具有总体实力强,产业结构和生产力水平多层次的基本特征,这就为中国参与亚太地区多层次的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高科技领域的合作、资金密集合作、劳动密集型合作,对等合作和互补性合作均可实施;既可以和日本在高科技产业领域合作,也可以和亚洲四小龙在资金密集型行业进行合作,还可以和东盟国家在开展劳动密集型方面进行合作,当然中国更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其它国家开展资源互补性合作。这与亚太其它国家参与经济合作受单一的垂直型分工制约有明显的不同,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既有产业之间的垂直型分工合作,又有产业内部的水平型的经济合作,为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活动提供了广泛的可选择性。

(2)中国处在亚太经济合作各次区域经济合作圈的交汇位置,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

亚太经济合作的实践表明,由于这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因素较复杂,要想在短期内建成象欧共体那样较为紧密的经济实体显然难度很大。而目前亚太经济合作最活跃的是“次区域经济合作”,它主要是指地理位置上相邻近的几个国家共同开展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的直接移动与合理配置,实现优势互补。而现在在太平洋西岸比较活跃的次区域合作自北向南主要有:①“环日本海经济圈”,包括苏联的远东地区,中国的东北地区、朝鲜、韩国和日本的一部分;②“黄渤海经济圈”,包括韩国、朝鲜、中国的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辽宁等地;③“华南经济圈”,包括港、澳、台、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④“泰币经济圈”,包括泰国和印支三国的部分地区;⑤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三国邻近区域所构成的增长三角。在这些次区域经济合作圈中,有关国家正相互投资,推动着各跨国产业协作系统的迅速发展,并正在迎来新一轮西太平洋沿岸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正好处在这条得天独厚的新月型“繁荣弧线”经济增长带的重叠包围之中,现在又适逢亚太次区域经济合作热潮,从而使我们获得了一次实施对外开放,开展区域合作的千载难逢的机遇。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更是亚洲其它国家所不具有的,使得我们在亚太经济合作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3)华人所特有的血缘关系,使中国在参与亚太经济合作中获得了巨大的海外支持。

由于地理上的接近性和历史上的原因,华人在东亚、东南亚及美洲广为分布。经过海外华人的世代奋斗,目前海外华人,包括港澳台地区已经构成了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据美国传统基金会在1992年9月的一篇报告中估计,在大陆以外的华人共约5620万人,如果把它们看作是一个特殊的集团,那么他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5000亿美元,比1992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3750亿美元的数值还要高。由于华人血缘关系及历史、文化、习惯的同根性,在相同条件下大陆往往成为它们首选的投资地区,这一优势是其它国家与地区所不具备的。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到中国投资的外方中,华人资本占了很大的比重,截止到1993年,仅香港一地在大陆开办的企业就达1.7万家,大陆全部外资的3/5是由香港华人企业投资。80%的香港制造业公司在中国大陆设有分支机构,雇用员工达300多万人,这一人数已超过了香港自身制造业的就业人数。而大陆在香港的贸易,房地产业,运输和金融业等领域也投资了近110亿美元。大陆与台湾两岸之间的经济交往也日渐发展,两岸三方的投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进一步加强,形成了世人瞩目的华南增长三角。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中的地位,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参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来看,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中都居于核心的地位。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将日益重要。

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中居于核心地位已经不容置疑,由于中国的积极参与,原先限制亚太经济合作发展的许多因素已经被突破,使亚太经济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这也就是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中所起作用的突出表现。

(1)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弥补了亚太经济合作中由于水平相差较大而产生的合作真空领域,为亚太经济合作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亚太经济区中,整个太平洋西岸只有日本一个经济发达国家,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往往只能进行垂直型分工。在这种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体系中,日本凭借其资金技术的优势,在经济合作中居于有利地位,而东盟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受经济水平的限制,只能从事资源开发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分工中居于不利地位。这种分工模式一旦固化,不但不利于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而且由于日本在经济发展中缺乏高层次的合作伙伴,也限制了它自身的发展。为了发展经济,各个国家必须求助于区域以外的国家进行合作,这就严重限制了亚太经济合作发展的进程。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在某些领域也具备了技术输出的能力。不但可以和日本开展经济合作,而且可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为改变亚洲生产技术构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由于中国经济水平的多层次性,使之具有强大的技术吸引能力,为亚太经济区内的其它国家输出提供了有利的场所,为整个亚太区域的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减少了区域内国家对区域外市场的依赖,增强了亚太经济合作的紧密程度。

要想提高亚太经济合作的水平,亚太国家必须通过它们之间的产业内部和公司内部的贸易来扩大地区内部的贸易。近年来亚太国家在这些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前景并不十分明朗。

这是因为亚太地区追赶式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往往导致国家之间出现相似的工业和贸易结构。它们将扩大对其它地区的出口,而不是促进区域内的贸易,而且它们在第三者市场上还进行激烈的竞争。这将不利于亚太经济合作水平的提高。而且由于近年来东亚地区主要的出口对象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日趋严重,致使亚太国家的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威胁,所以近期内亚太经济合作的发展,将依赖于日本进一步开放其市场及其市场吸纳力,但由于日本经济正面临重新调整的问题,其吸收力还不能完全取代美国。据估计即使今后5年日本能使它的制成品进口增加两倍,而且全部从亚太合作伙伴进口,也最多只能吸收它们制成品总量的一半。

所以亚太经济合作尤其是太平洋两岸的经济合作,受到了市场容量的制约。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经济年增长率都保持在两位数的水平,其市场需求急剧扩张,而且范围十分广泛,被世界上公认为世界最后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市场的开放,对于吸纳亚太地区的制成品出口,将具有绝对性的意义。事实上东亚地区的主要国家的贸易投向正转向中国,早在1992年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对华出口依存率已经超过日本的9%,达12%。

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中扮演的角色既是润滑剂,保证亚太经济合作顺利开展,又是粘合剂,增强亚太经济合作的紧密程度,更是催化剂,使亚太经济合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标签:;  ;  

地位的转变与角色的重构--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_亚太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