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差距明显,由于农村位置偏僻袁交通不便等,在教育,医疗,卫生,科技,信息等方面,都与城市有一定的差距,如何缩少城乡差距成为目前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乡村建设案例教学;建筑设计课程;应用
引言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我国快速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建筑学专业会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在建筑设计课程培养计划与设计任务制定中,应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知与理解,考虑当地传统村落、历史风貌建筑等的保护与传承,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元素特色的挖掘与创新,注重培养学生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关联性以及设计内容可实施性等专业能力,培育新一代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
1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资金投入与供给不平衡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投入资金下限文件,在此基础上才能较好地支撑乡村建设,虽然乡村资金主要有三大来源,一是政府投入,二是人民自发投入,三是相关项目建设资金,但是大部分乡村建设资金主要是政府财政的投入,而其他两者贡献甚少,市场上有很多充裕的资金都不能有效利用,未认识到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发挥的重要作用。造成很多乡村在建设资金上周转不灵,不能顺利开展相关的建设和规划,同时建设中资金使用,是否造成资金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同时,政府对乡村建设的过多投入,会导致其他方面投入的减少,对当地的发展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1.2缺乏设计理念导向性
以成果为导向的建筑设计课程强调形体与功能的重要性,往往忽视贯穿始终的设计理念的提出。我国某些建筑技术已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但仍较少出现一流建筑设计师,原因之一就在于培养过程中忽略了对建筑设计的核心思想、人文气息和理念贯彻等方面的关注。对于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乡村建筑,其设计理念与以往城市建筑必不相同。如何根据当地地域特征、气候特征与文化特征提出该地区独有的设计理念?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民国及以前的乡村传统民居建筑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充分结合周边环境,形成了若干独具建筑文化特色的地域性建筑。作为当代建筑设计者,应继承和发扬先人的传统智慧,因地制宜提出针对性强的设计理念,以解决乡村建筑千篇一律的问题。缺少地域性、文化性和唯一性的方案,放置在世界任一地块皆可通用,如同没有灵魂的皮囊,失去了从整体到细部的统一与协调。
1.3农民的主体能动性不足
一是乡村建设从规划到实施都采用比较传统的机制,政府主导,而农民的主体参与力度不够,意愿得不到表达,造成建设完成后农民不满意。尤其是个别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完全不顾及农民的意愿,一切由领导决定,这样的工程不仅劳民伤财而且还引起农民的消极情绪,失去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未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环境改善,服务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出发,更没有从美丽中国的角度出发去认识这项工作,而且与发挥农民主体地位背道而驰。二是农民自身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薄弱,自我能动性意识薄弱,参与积极性低,甚至有些地区农民会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领导和上级的事,与自己无关。另外有些地区青壮年大量流出,留在乡村的大多是老少群体,这也导致农民建设有心无力,加大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难度。
1.4缺乏空间构成要素丰富性
传统教学模式中容易忽略建筑空间构成要素的丰富性,形成平淡、单一的建筑体,无法充分激发场所活力。建筑设计,尤其是乡村建筑设计,应积极探讨空间构成可能性,运用符合乡土特征的尺度、几何形体、围护材料、结构形式和光影变化等,形成具有丰富空间体验的建筑。不同于城市建筑,乡村建筑尺度相对较小。街巷宽高比、建筑开间进深比、建筑材料长宽比等都对建筑群组尺度感有着很大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新时代乡村建设案例教学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2.1乡村商业用地的控制
商品经济是发展动力,所以规范农村商业用地极为关键,在有些农村,商业街的建筑密度和商品种类都不发达,会出现特意去城镇购物的情况,尽管现在网上购物比较普及,但农村的快递集结点仍没有城镇方便,所以有效地扩大商业用地,能更好地促进乡村建设,在商品交易的特定日子中,道路交通压力是每个农村的通病,很多不规范的摆点造成交通拥挤,因此,摆点商业街应与建筑商业街错开,将每个摆点位置统筹分配,并与道路保持一定距离,减轻交通压力,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现在很多乡村出现这种集结点,一层矩形斜顶构造,建筑耗费少,又能解决阴雨天气摆点不便的问题,还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2.2交流改进形态特征
乡村营建最终是为村民使用,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与当地使用者沟通交流,在完成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与使用者互换意见,尊重使用者需求,以便完善方案。设计期间需要组织学生现场调研与考察;根据前期资料与现场分析,尽可能迅速而准确地得出方案设计基本理念和构思,并就理念和构思与当地村民展开方案交流,听取意见和建议,深度完成总平面图、各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效果图等绘制;最后制作成果须与当地周边环境协调,体现当地文化底蕴与特色。建立软件或大比例实体模型,可以帮助学生自身对于设计成果细部的进一步探讨,也可方便村民直观了解最终设计构想。
2.3体现地方性的地域建筑特征
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地域建筑设计和建筑业的发展休戚相关,面对乡村建设的飞速发展,乡村规划与乡村建筑设计的探索与研究远远落后。本研究立足于浙江省及全国各个地区,不同的地域均可以参考与应用,不断深化地域特色的概念。体现不同地区乡村建设的新特征,解决实际出现的乡村建设新问题,传承各个地域建筑特色与文化特色。
2.4绿化用地的规划
绿化用地相对城市来说,农村的绿化面积很大,规划可塑性大,可以进行多元化多样化的建设。农村绿化用地的发展方向可以从绿化的美观性和多样性出发,在绿化中规划出创新,突出美丽乡村的特点,在沿河沿江地带方面的绿化建设方面可塑性高,在部分山区,可进行美化山区的改造,空气清新,在城市人口脱离繁重工作返乡之时,能在乡村保持放松的状态,享受家乡的山水。在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因地制宜,保证其适用性。虽然无法很快地达到城市公园的欣赏水平,但可以大胆创新,将多元化的建设融入其中。
2.5挖掘乡土地域文化
乡村建筑的营造以个体、家庭或村域为单位,以解决基本生产生活需要、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必须结合当地地形、古建风貌(如屋顶形式、立面色调、石雕木雕偏好等)和气候条件,掌握使用者的个人喜好、居住习惯、公共聚集交流方式等,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乡土植被,尽可能减少施工运输费用,降低建筑能耗,以生态自然、人群针对性强及与周边环境良好适应为主要目标。
结语
建筑设计反映当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社会精神面貌,是历史的见证及活化石。高校建筑学专业应积极顺应与探索最适合当代乡村振兴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模式,充分尊重当地村民居住与使用意愿,建立乡村营建体系,培养新一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情怀有能力的建筑设计接班人,推动新时代下的乡村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伍国正,隆万容,黄靖琪,等.建筑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132-134.
[2]熊喜.关于现在建筑设计创新理念分析[J].规划与设计,2018(9):78-79.
[3]余翰武,吴越,伍国正.设计学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建筑学专业设计课课程体系的重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79-81.
论文作者:郑文颖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5
标签:乡村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地域论文; 农民论文; 文化论文; 农村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