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奖的社会分层过程_科技论文

科技奖的社会分层过程_科技论文

科技奖励的社会分层过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程论文,社会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概括地讲,科技奖励的社会分层就是对科技奖励进行等级分类,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去判定社会生活中具体奖项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把奖项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研究科技奖励的社会分层过程,有助于更深刻地揭示科技奖励系统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完善、发展科学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同时,为我国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和管理部门的科研业绩考评探索新的思路。

关于科技奖励社会分层的理论背景,最重要的是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

戴维斯和莫尔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分层对于满足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的要求是必须的,为维持社会机体的健康,就必须满足其要求。在任何社会中,均有某些位置在功能上比其它更重要,需要有特殊才能和技术者去承担。

按功能理论在科技奖励领域的逻辑展开,会得到这样的推论:科技奖励的社会分层是必须的,因为它能满足科学共同体成员渴望得到承认的多层次要求。具体奖项的声望依赖于潜在获奖者的稀缺性,与科学家社会分层相似,科技奖励社会分层也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应当说,在解释导致科技奖励社会分层的原因方面,功能理论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是,功能理论也存在缺陷。例如,它忽视具体奖项在奖励数量、获奖者工作质量、奖金数量和媒介宣传等方面的差距,以及这种差距对奖励分层的影响。又如,科技奖励系统中实际存在多个功能相同的奖项,这是功能理论难以解释的。

冲突理论很强调不平等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科尔兄弟指出:〔1〕“冲突理论家把奖励的不平衡分配看成是权力不平等分配的一种结果。精英随意地利用权力,以牺牲非精英为代价榨取可获得奖励中不公平的份额。”冲突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即注意到科学界存在着种种不平等,存在着冲突(竞争)。但是,大多数科学社会学家并不赞同冲突理论。在他们看来,科学的社会运行遵循着普遍性规范,对科学家的评价与科学家的其他非科学属性(如种族、国籍、宗教、阶级、政治立场等)无关。换言之,除了取得的科学成就外,其他不平等因素不会影响科学家在科学社会分层中的位置。

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的一些概念和思想对我们讨论科技奖励的社会分层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对处于社会分层的科学家来说,他们得到的社会承认应当不同。为了更好地激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科学家,科技奖励系统在社会运行过程中,通过内部结构调整和奖项之间的竞争,使各奖项产生了明确的功能分工,从而导致了科技奖励的社会分层。具体说,科技奖励的社会分层经历了三个阶段。

1 预期功能定位

新奖项在设置初期,一般都有预期的功能定位,即确定该奖项在未来奖励社会分层中的位置。这种预期功能定位清楚地反映在奖励章程有关奖励对象的界定中。如诺贝尔奖规定,获奖候选人应是“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和经济学领域,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并且授奖“将不考虑候选人的国籍,因此,无论是否为斯堪的纳维亚人都有资格受奖。”这里明确无误传达了在预期功能定位方面的信息:从学科来看,几乎包括整个自然科学(数学除外);从获奖候选人的工作质量来看,应是当代一流,在促进科学知识增长方面“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从地域来看,不分国籍,包括全世界。显然,诺贝尔奖预期功能定位是国际性科学大奖。

有的奖项的预期功能定位从名称方面就可以反映出来。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是中国技术类最高奖,“科技兴湘奖”是湖南省科技应用类最高奖(在我国科技奖励系统中,它只是一个省级奖),贵州省地理学会奖则是区域性学科奖,“武汉市十佳科技青年”则是一个地方性青年科技奖等等。需要说明的是,以企业命名的科技奖,并没有准确传达预期功能定位的信息。如“宝钢重大科技进步成果奖”是一个企业内部奖,而“国氏”博士后奖和亿利达科技奖则是全国性综合奖。

奖项预期功能定位选择与设奖者的组织能力、行为动机及文化素养有关。有的设奖者希望通过参与科技奖励这一社会公益活动,来塑造良好的公共关系形象,因此,在经济支撑力量允许的情况下,奖项功能定位自然是尽可能高,以扩大影响。有的设奖者(如政府、组织)实施科技奖励目的是为了推进工作,因此,奖项功能定位往往限制在决策实施或有效影响范围。

例如,上海市政府设置的科技奖一般不会奖励广东省的科技人员;同样,广东省数学学会通常只奖励广东的数学家,而不考虑上海的数学家。由于受设奖者的生活、工作经历和一些特殊心理因素影响,一些奖项在选择功能定位时随机性较大,奖励对象只限于某地区、某部门或某学科。如有的因亲人死于某类疾病而设置该疾病研究奖,以示悼念;有的在故乡设奖,以表达游子的思念情怀;有的专门对某些科学家群体设奖,以体现设奖者对他们的特殊敬慕或关注等等。

当奖项完成了章程制定并正式实施活动时,标志着奖项预期功能定位阶段的结束。

2 社会选择

科技奖励是一项多层次、多方位的社会公益活动,即有政府参与,也有民间参与。显然,政府不可能对所有奖项的预期功能定位进行合理、周密的规划。这样就引出一个问题,即奖项的功能定位重叠。例如,我国就有两项专门面向青年的科技奖,一项是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和中国科协设置的“中国青年科技奖”;另一项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协办的“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又如,在中国物理学会就有五项同类型奖励,即吴健雄物理奖、胡刚复物理奖、饶毓泰物理奖、叶企孙物理奖和吴有训物理奖。

从增进人类知识的角度,所有科学家群体工作的价值都是一样的,因此他们获得奖励的机会应当均等。过多的奖项功能定位重叠降低了奖励资源的利用效率,意味着社会有限的奖励资源过多分配给某些科学家群体,显然,这不符合奖励的普遍性原则。

奖项功能定位重叠的最重要影响是造成各奖在社会声望方面“平分秋色”。对特定层次的科技奖励来说,奖项越多,总的“获奖者数量/科学家数量”比值就越大,每一奖项的平均社会声望就越低。

这是设奖者当初没有考虑到和后来不愿看到的。于是,功能定位重叠的奖项会自发地展开竞争,以争取较高的社会声望。科尔兄弟、加斯顿和朱克曼等人在研究科学家社会分层时,详细描述了积累优势和增强效应的作用。其实,在科技奖励社会分层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积累优势和增强效应。

如前所述,奖项的社会声望与获奖者工作质量、奖金额、获奖者数量、奖励范围、奖励评审等因素相关。换言之,这些因素构成了奖项的竞争实力。无庸赘述,具体奖项的社会声望相关因素构成不会完全相同,这样,个别奖项一开始在竞争中就处于某种有利地位,即具有竞争优势。随着奖励活动的持续进行,这种竞争优势不断地积累,使奖项有较高的声望。另一方面,具有较高声望的奖项容易引起科学共同体和社会的注意。如传媒把该奖项的活动作为新闻重点,有关机构、组织把获奖记录作为员工晋级的依据,科学家积极申请报奖或推荐获奖候选人等。这样,具有竞争优势的奖项最终达到了功能定位目标,或高于定位目标;而不具优势的奖项未能达到定位目标。积累优势和增强效应是一种社会选择机制,它使预期功能定位重叠的奖项通过竞争,“优上劣下”,使每个奖项达到合理的位置,从而实现奖励的社会分层。

3 分层结构的变化

在已形成的科技奖励社会分层结构中,奖项的地位会发生升降变化。这里分三种情况:

3.1 位于高层次的奖项由于社会声望相关因素的变化,可能降到低层次

如某个省级学会奖,当初还能够控制获奖者数量,严格评审,所以在基层有一定声誉。但后来滥奖,只要交钱都能获奖,和评委关系好就能得高奖。每次评审,一等奖论文就有几十篇。滥奖的结果是败坏了奖项声誉,现在,该奖项的地位甚至不如基层奖,因为后者有奖金。

3.2 有的奖项由于重视社会声望相关因素的控制和强化,奖项地位逐渐上升

如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章、费乌吉国际奖、马可尼青年科学家奖和沃尔夫奖非常重视获奖候选人的工作质量,严格评审程度,控制获奖者数量,所以它们才能在众多奖项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声望越来越高,达到分层结构的上部,最后成为著名的国际奖。

3.3 新奖项的出现,增加了奖励社会分层的层次,导致了其它奖项地位的相对变化

例如在我国的奖励系统中,最高奖是著名的“三大奖”,即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但后来设了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奖,唯一的获奖人是钱学森教授。通过对获奖人工作质量和其它社会声望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显然,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奖是我国的最高奖。“三大奖”的地位现在稍低于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奖。又如,科技兴湘奖和科技兴冀省长特别奖的设立,相对降低了湖南省和河北省其它奖项的地位。

奖项的地位变化最终将导致整个科技奖励社会分层结构的改变,意味着科技奖励社会分层具有动态性特点,分层结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标签:;  ;  

科技奖的社会分层过程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