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走向市场化_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走向市场化_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成功走向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体制改革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04)05-0032-04

一、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富有成效的

1978年,中国开始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1979年,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被给予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又迈进了一大步。1992年,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之后,中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16次全国代表大会向世界宣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可以说,过去的25年里,我国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和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成就也有着高度的评价。这种成果首先表现在巨大国民财富的创造上。

1.经济增长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按照美国传统基金会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经济自由度(近似为市场化程度)与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和国民财富的创造成正比。(注:来自美国传统基金会在线资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能量得到了巨大的释放,这是有目共睹的。

(1)我国经济增长在改革前后的比较。运行的经济体制的不同,会导致优劣明显不同的增长后果,也就是说,和实行计划体制的国家相比,市场经济机制国家在实现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上处于明显的优势。(何帆,2003)以1979年实行改革为界,中国的经济增长确实发生了转折。如果把1979年后的25年和1979年之前的25年的经济增长率作个比较,我们可以发现,1954年到1978年的25年间里,我国平均的经济增长率为6.32%,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25年里,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33%。(注:关于平均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其统计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2)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比较。按照改革和开放的先后秩序,我们可以考察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绩效。从实际来看,数据完全支持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正相关的结论。樊纲、王小鲁等研究显示,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地方也同时是经济发展程度比较高的地方,这些地方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次之在中部地区;再次之则是西部地区。

2.人民福利显著提高。市场经济是成千上万个由各种不同利益驱动的经济主体进行自主创造和分配财富的经济。政府不再掌握和分配绝大多数的经济与非经济资源。财富从而聚积在普通老百姓手里。(注:财富向民间聚集,主要表现在经济中的储蓄由政府储蓄转向为民间储蓄。)

(1)可分配的总量福利大大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这么多年来的发展生产,我国主要的工农业产品产量已经有多项名列世界前列。1978年我国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的产量分别居世界第2位、第3位、第3位、第2位、第2位,1997年则都居世界首位。1997年我国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电视机产量分别由1978年的3178万吨、6.78亿吨、6524万吨、869.30万吨、110.30亿米、51.73万台增加到10894万吨、13.97亿吨、51173万吨、2820.96万吨、248.79亿米、3637.24万台,上述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分别由1978年的世界第5位、第3位、第4位、第3位、第1位和第8位都上升到世界第1位。(注:数据来源于相应年度的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

(2)生产的增长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市为37.1%,农村为45.6%,人民生活的层次显著提升。2003年末农村贫困人口减为2900万人;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注:数据来源于相应年度的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

其次,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市场经济就是在市场制度的体系内,利用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行政分配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被摒弃,从而代之以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在我国生产、流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陈宗胜等,2001)目前,我国政府已全部取消了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工业品只有少数几种,而且只限于其中的部分产量。95%以上产品的生产由生产者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决定。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基本确立。目前,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由市场形成,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的比重皆已达90%以上。对外经济活动也基本按照国际市场规则进行。

再次,企业作为经营主体真正成为市场配置资源的细胞。这表现在有自主经营权利的企业在市场机制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切实的考察可以发现,我国企业在国内和国际贸易市场上受政府干预的程度逐渐微弱,已经基本上不会出现行政对贸易造成扭曲的现象。这是因为通过深刻的改革,我国企业不仅拥有了自主的经营和进出口权,有权选择企业管理层、分配利润和自主弥补亏损,亦拥有协商合同条款并签订合同的自主权。

二、“计划”向“市场”的过渡已基本完成

中国在改革和开放互相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交融的背景下创造了巨大的国民财富,其经济地位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可是,以美欧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却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显然有着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双重背景。比如说,同样按照其《1930年关税法》,美国在“9·11”之后出于政治目的,给了市场化程度比中国低的俄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又比如说,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一些国家先后承认了我国市场经济地位,还有一些中亚和南美国家正在积极考虑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可见,国际上一些同样是市场经济的国家对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已给予认可,美国等一些国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有其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和经济的双重背景。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由“计划”向“市场”转变与过渡的过程。在现代经济体中,政府、市场和企业是经济运行的三个关键要素,任何关于经济体系运行的描述和评价都不能脱离它们。国内现有文献所进行的关于我国市场化的测度,也始终围绕着“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的市场体系进行评价。另外,出于国际贸易谈判时它国对于我国市场经济抱有的怀疑,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所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对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从政府行为规范化、经济主体自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贸易环境公平化、金融参数合理化等几个主要方面做出详尽的评价。

较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卢中原和胡鞍钢(卢中原等,1993)根据投资市场化指数、价格市场化指数、生产市场化指数,以及商业市场化指数等四种单项的市场化指数进行测算,然后通过加权计算出一个综合的、总的市场化指数。他们得出结论,1992年我国市场化程度已达到63.23%。(注:转引自《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3》。)

陈宗胜等从使用五种方法对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进行了详细的测度,都得出中国1997年市场化已经超过60%的结论。(注:五种市场化测度方法和测度结果见p47、p49。陈宗胜该篇论著获得了孙冶方经济学奖的肯定。陈宗胜等,1999:《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值得注意的是,本项测度时间跨度是1979年到1997年。在这期间,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从1979年的区区5%上升到了1997年的60%。该研究同时精辟地指出了总体市场化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在市场化程度提高较快的两个阶段(1980-1988、1992-1994),同时也是人均国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注:2000年市场化进程排在前10位的省市自治区按总指数排序分别是: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山东、上海、天津、海南、安徽、辽宁;排序在第11-20位的10个省市自治区是:河北、重庆、广西、北京、四川、河南、湖北、吉林、湖南、江西;排序在21-30位的10个省市自治区是:黑龙江、云南、甘肃、内蒙古、贵州、山西、陕西、宁夏、青海、新疆。见P5。不过,作者认为此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如北京(对待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方面有较多的地方保护,所以在产品市场的发育这一指数上排名就只居28位了。)2000年总体排名只居第14位,这和它的经济发展程度似乎并不相符。见p55。樊纲、王小鲁、朱恒鹏,2003:《中国分省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1)》,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从而可以认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动力来源于市场化改革带来的能量释放。这个结论和我们在第一部分关于我国国民财富的创造所描述的情况相符合。

樊纲、王小鲁等(樊纲等,2003)从五个方面定量分析了中国市场化的进展: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和法律制度环境。该研究建立了25个指标,根据一定权重计算得出相比较而言的各地区市场化程度排序。研究认为,大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排名都比较靠前,而几乎所有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排名都比较靠后。作者因此认为,这种市场化程度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吻合,可能反映了这样一种关系:市场化的体制变革促进着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也给进一步市场化创造了条件,……,二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注:王小鲁指出,自中国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贸易开放度(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例)持续上升,2001年已达到44%,同年美国仅为19%。而按照传统基金会指数,中国在外贸方面的经济自由度得分是最低分5分(由好到差为1—5分)。中国投资环境持续改善,使外国直接投资持续上升,2002年已达527亿美元,扣除其中来自中国港、澳、台地区的投资后约300亿美元,排在世界前几位。但在传统基金会指数中,中国在外国投资的自由度方面得分是4分,接近于最差一档。这显然是不客观的。另外例如,中国公民在用本币兑换外汇方面虽然有限制,但在取得外汇收入、拥有外汇和开设外汇账户方面是完全自由的。而根据弗雷泽研究所的评级,中国在“拥有外汇的自由”这一项指标的得分是0分(最低分)。王小鲁,2003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的背景报告《中国的市场化进程》。)

随着欧美诸国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的增多,国内开始出现应对反倾销的众多研究。李晓西教授主持了一项有意义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所,2003)。该研究以反倾销为直接研究对象,通过解读归纳欧美加等法律文书提炼出“市场经济标准”,借鉴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的测度指标系统,建立了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反映中国实际的评测指标体系,从而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的市场化程度。他指出,20多年来的改革(加入WTO又是促进市场化进程的一大动力因素),首先是政府职能从服务于计划经济转向服务于市场经济;其次,企业市场化取得突破性飞跃;第三,生产要素取得以市场方式为主;第四,营造公平的贸易环境;最后,金融市场化稳步提升。他们认为,到2001年,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为69%。通过与其它国家的横向比较,该研究有力论证了,中国有资格作为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被接受。

应该补充的一点是,按照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设计的指标体系,我国尚处于自由度稍欠的国家。然而,这两家著名的机构也存在评估的僵化现象,从而产生对中国地位的不公平对待。(注:实际上,无论是按美方还是中方海关的统计数据都显示,两国的贸易额在快速上升,并且不是由于中国单向的对美出口的增加。)

三、国际上的反对声音与辩驳

欧盟、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允许中国企业在个案中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美国也认同我国“市场导向行业”的申求,但是在总体上说,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对中国整体的市场经济地位持反对意见。美国人更是将市场经济标准“泛政治化”。回顾近来美国以“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和劳工标准导致不公平贸易,从而挤占美国人就业机会”为由,对中国进行广泛的施压,我们可以发现,美国人很早就意识到中国会碰到这个坎。美国国内法关于“市场经济6标准”就有这样两条:一是货币的可兑换程度;二是劳资双方进行工资谈判的自由程度。

实际上,在东亚有很多国家因为和美国经贸关系紧密,采取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市场经济国家。中美汇率保持稳定,实践证明了有利于两国的贸易。(注:李晓西主持的研究显示,在中国,劳资双方谈判绝大多数是自主的。)另外,中国改革研究基金国民经济研究所宏观分析组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有意义的结论。他们认为,加工贸易进出口是中国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若将这部分的进出口差额扣除,中国将会发生贸易收支逆差。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贸易顺差是由加工贸易出口中的劳务付出获取得到。(12)这意味着,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论调,是本质上对我国丰富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资源的否定。况且,美国投资的在华外商企业正是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主力军之一。

另外,美国先后对我国市场导向最为显著的彩电业、家具业判定倾销成立,乃是对美国鼓吹“自由贸易”的极大讽刺。

可以预料,美国政府在面临大选的情况下,不会在近期对这个敏感问题做出轻率的答复。欧盟在6月底的初评中,拒绝给予我国“市场经济地位”,也表明我国“入市”不会一路平坦。

标签:;  ;  ;  ;  ;  ;  ;  ;  ;  ;  ;  

经济体制改革走向市场化_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