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国经典文学作品看俄罗斯文化的双重性论文_岳蓉媛 陈清颖 何宝霞 江澄 邸小霞

从俄国经典文学作品看俄罗斯文化的双重性论文_岳蓉媛 陈清颖 何宝霞 江澄 邸小霞

(兰州大学,甘肃省 兰州市 730000)

摘要:俄罗斯立于欧洲,亦立于亚洲;分别来自东西的两股文化交织碰撞造就了独特的俄国文化。经典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绝佳材料,本文将从多部俄国文学作品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个例分析俄国文化的双重性表征及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国经典文学作品;俄罗斯文化的双重性

一.俄罗斯文化的双重性

中国学者朱达秋指出:“俄罗斯文化发展既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使俄罗斯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既非东方又非西方,既是东方又是西方的独特的二元性”。[5] 文学作品是最能够深入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特性的手段。通过对一些俄国经典文学作品的研读、思考和深入了解,可对俄罗斯文化的“双重性”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二、俄国文化双重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1)亦东亦西的东正教

俄罗斯国内的宗教信仰较为复杂,既有基督教、犹太教等西方宗教,又有伊斯兰教、佛教等东方宗教。来自东西方的不同宗教信仰既给俄罗斯带来了多元的宗教文化,也给俄罗斯带来了长期的宗教冲突。

公元988年,弗兰基米尔大公定基督教为国教,基辅公国加入欧洲基督教国家行列,使俄罗斯从文明源头就与西方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由于罗斯受洗之时,基督教早已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而形成一东一西两个教会对立的态势,而弗拉基米尔大公接受的又是东罗马帝国教会的传承,因此,当基督教在1054年最终分裂成东正教与天主教时,基辅罗斯作为拜占庭东正教的势力范围,自然站到了西方天主教势力的对立面。这一结果对俄罗斯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使俄罗斯的东正教文化既有西方文化的特点,又有自己的民族独特性。俄罗斯民族宗教传统中的非理性和内在情感上的宗教观念不同于西方的理性主义,对于上帝的信仰较之西方民族更加虔诚狂热与情绪化。

例如:“现在有救了!这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拯救。这种拯救就是上帝的独生子为我们流了血,他情愿为我们受苦受难”。[8]书中引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反感的基泽维特的讲道也正是这种极度情绪化的最好反映。

同时,俄罗斯宗教中还存在着官方宗教与东方宗教的对立。俄罗斯的宗教文化具有多样性,各宗教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长期以来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使得大多数统治者在对待其他宗教时都具有偏见,“俄罗斯化”的宗教政策得以长期推行,这更加剧了俄罗斯官方宗教东正教与其他宗教之间的矛盾: “……但是巴兰的驴忽然开口说话了。话题很奇怪:格里戈里早晨到商人鲁吉扬诺夫的小铺里购物时,听他说有一个俄罗斯士兵在辽远的亚细亚的国境上,被亚细亚人掳去,人们强迫他放弃基督教,转信伊斯兰教,不然立即就要折磨死他,但是他不答应改变信仰,甘心承受非刑,被剥去身上的皮,在颂扬基督的声中死去,——这件事迹登载在当天收到的报纸上面。……”[9]这一表述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矛盾。

(2)东西兼具的风土人情

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习俗和衣食住行,是体现东西方文化影响的又一绝佳例证。历史上,俄罗斯民族与东西方民族不断往来,形成了兼具东西方文化特性的风土人情。十八世纪彼得一世改革,引入西方社会风气,影响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是俄罗斯西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但当时,很多人出于长期的历史偏见,固守本民族特性,抵制变革。在这之后,随着西方自由民主社会思潮的传播,俄国社会向往西方文化,开始主动学习西方。这一时期,西方风尚在俄国上层社会风靡一时,贵族们都以模仿西方为荣,热衷于穿着西方服饰,学习西方语言,研究西方艺术。在这一背景下,西方文化成为俄罗斯民族生活习俗的主色调,但东方文化仍是其中不可忽视的色彩,在俄罗斯人民的语言行为、饮食、服饰等方面有着鲜明的体现。

1.语言使用方面

其文化双重性首先体现在语言方面,在俄国西化的过程中,西方语言逐渐受到俄国贵族们的青睐,成为上流社会社交的常用语言。其中,最为重要的又是法语。从17世纪末开始,法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国际上的外交语言。

尽管使用着西方的语言,俄国人的言谈习惯却具有东方色彩。东方文化中,谦虚是一种美德,因此东方人大多含蓄而内敛、言语谦逊。例如: “哪里,哪里,这怎么能算是亲切指教?……我是个微不足道的人,仅此而已……”[11]面对恭维夸赞,乞乞科夫变得局促而谦虚,正体现出俄国文化中东方化的谦逊色彩。

2.饮食习惯方面

俄罗斯人的饮食习惯也兼具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特点。 “……他们用它来代替大米,据说这是从中国人那里学来的。……”[12]小米粥的吃法从中国传入俄国,体现了东方文化对俄罗斯的影响。

而在《复活》中有这样的表述:“……香气扑鼻的咖啡的银咖啡壶、银糖缸、盛有煮沸过的奶油的银壶和装满新鲜白面包、面包干和饼干的篮子……”[8]对于俄国人来说,咖啡作为一种西方饮品受到了上流社会的喜爱。当时,产自中国的茶不仅为贵族们所喜爱,也为下层百姓们所喜爱,是一种人民大众都能负担得起的饮品,如“桌上摆着银茶炊和半透明的白瓷茶具。”[13]许多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提及俄罗斯人的饮茶习惯,可见来自东方的茶文化也对俄罗斯影响颇深。

3.服饰方面

文化的双重性在服饰方面也有所体现。彼得大帝改革后,俄国上层社会纷纷改穿西方服饰,但俄罗斯人服饰中传统与东方的因素没有被抛弃,而是传承下来,形成了俄罗斯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这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也可见一斑。例如,“黑色燕尾服在大厅里到处闪动,飘荡,忽而分散,忽而簇拥在一起……”[11]而 “他身穿一件鞑靼式绸袍,手拿一支香烟,坐在那里用一只带银托的玻璃杯喝茶”[8],这一细节就体现出了东方的元素。

4.装饰陈设方面

而俄罗斯人日常生活和娱乐的场所装饰和陈设也兼具东西两方色彩。俄国的西化影响深远,大部分的建筑及装饰陈设之类都是西式的。但是,带有东方色彩的装饰也比比皆是。例如:“这是一间不大的房间,当中用一道红色的、费多尔•巴夫洛维奇称之为‘中国式’的屏风把整间屋子隔开。‘中国式的屏风,’米卡的脑子里掠过这个念头,‘格鲁申卡就在那屏风后面。’”[9]中提到“中国式屏风”,还有“这里有土耳其的琥珀烟嘴,/桌上陈列着青铜和瓷器,/雕花的水晶瓶里装着香水/散发各种香味,令人神迷。”[14]中的房间陈设琥珀烟嘴、青铜和瓷器,东方式的装饰在俄罗斯的普及程度可见一斑。

(3)东西交融的思想观念

俄罗斯人的思想和价值观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十三世纪蒙古鞑靼人的入侵,将罗斯置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长达两百年,在这期间,充满集体和专制色彩的东方文化在俄罗斯身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彼得大帝改革以后,西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潮传入俄国,俄罗斯又被注入来自西方的血液,但其内部结构和政治文化依然保留了许多东方特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抉择

首先,俄罗斯思想的东西二元性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抉择中有着充分体现。农业文明塑造了东方民族集体主义的民族特性。东方文化注重整体和谐,更加强调依靠集体的力量。俄罗斯人的集体主义观念充分体现在农村的村社制度上, “……他首先是个村社社员,总是以村社利益为重。他自己一无所求,安贫乐穷,但处处为集体谋利益……”[8]可见,俄罗斯民族非常注重个人对集体的义务、责任与奉献。

西方人则采用焦点式思维,注重分析,强调从一到多。海洋文明孕育的西方文化追求个性自由,强调个体,注重个人享受。如: “……他省吃俭用,穿旧大衣,不喝酒,大家就觉得他脾气古怪,有意标新立异。他在打猎上挥金如土,在布置书房上穷奢极侈,大家就吹捧他风雅脱俗,还送给他贵重礼品。……”[8]上层社会的欧化将西欧贵族追求个人享乐的作风引入俄国,小说中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堕落腐化与这一风气的影响不无关联。

2.自由主义和专制思想的交织

与此同时,俄国文化中还交织着自由主义与专制思想的元素。长期封建专制统治为俄罗斯打下专制主义的烙印,从蒙古鞑靼人的桎梏、伊凡雷帝的恐怖、到彼得一世的专制,再到苏联共产党的高压政策,专制思想早已扎根于俄国文化。 “……有一个村子,老百姓聚在一起读《福音书》。长官走来,把他们驱散。下一个礼拜日他们又聚集在一起。长官就派了警察来,写了个公文,把他们送交法院。法院侦讯官审问他们,副检察官拟好起诉书,高等法院批准起诉,他们就被送交法庭审判。副检察官宣读起诉书,桌上放着物证——《福音书》,他们就被判处流放。……”[8]由此可见国家政权对于宗教事务的全面掌控以及政府机构对人民的高压控制。

同时,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也为俄国带来对自由的向往。

3.重视宗族的家庭观念

家庭观念方面,俄国人更偏向于东方,重视家庭亲情,例如:“不错,到处都这么说。方才在车上我看着窗外还在想,有什么能比家庭的和睦和工作更可贵?除此以外,一切我们都无法掌握。”[7]

同时,男性为一家之主,在家庭中地位更高:“尽管奥勃朗斯基在妻子面前一无是处,他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但家里几乎人人都站在他一边,就连达丽雅•阿历山德罗夫娜的心腹,这个老保姆,也不例外。”[13]

4.宽容自由的西式教育观念

在教育观念方面,西式教育是基本色调,“这孩子可爱但却贪玩。/“神父”先生,一个潦倒的法侨,/生怕他的学生感到苦恼,/一切避免严格的法规,/一半儿哄着,一半儿劝诱,/对他的顽皮只轻轻责备,/然后再领他到夏园走走。”[14]法侨对叶甫盖尼的教育显然是西式的,宽容而自由的。而俄罗斯人在学习西方尤其是法国的过程中,教育方面不可避免地有了大范围、多方面的借鉴。

三、俄国文化双重性的形成原因:

1.历史政治因素

1241年蒙古的入侵拉开了俄国东方性文化的生长序幕。而鞑靼蒙古入侵后,东北罗斯处于鞑靼蒙古人统治之下,西南罗斯的荒芜土地则被立陶宛占领,罗斯大地被来自东方和西方的两股强大势力分裂为两半,这也奠定了俄国文化亦东亦西的基础。

彼得一世的改革虽然为俄国注入了西方化的血液,却也仿效了鞑靼蒙古人的绝对中央集权思想。当时的俄国在形式上强制欧化的同时,骨子里却滋长着加强农奴制、取消国家杜马等亚洲特性。

叶卡捷琳娜二世继承发展了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且受到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影响。与此同时,农奴的身份却更加低下,贵族被赋予的权力更加膨胀。在引入西方思想的同时,俄国文化的东方色彩也被不断加强。

加之民族心理对西方的倾向和无法摆脱东方特性的事实,形成了俄国具有二元性的独特文化。

2.地理位置因素

在世界地图的版域上,俄罗斯地跨欧亚,幅员广阔,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东西的桥梁。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不可避免地同时受到来自东西文化两方面的影响,从而孕育了独特的俄罗斯民族。

同时,历史上两条商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条是瓦良格到希腊之路,另一条是连接伏尔加河到里海的商路。[5]当时的局势部落体制就是来源于瓦良格,而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拜占庭文化也在商路上传播;另一方面,伏尔加河到里海的商路上,东方文化对罗斯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就是沿这条商路抵达了伏尔加河沿岸。

3.文化宗教因素

总体而言,俄国文化中东方化的一面更多源于传统,即封建专制统治、长期农奴制度、鞑靼蒙古人统治下渗透的生活方式等等,是种种历史文化积淀为俄国打下东方化的烙印。

另一方面,西方思想的传播及欧化改革的实施又为俄国文化带来西方化色彩,尤其是以东正教为代表的宗教对其文化的影响,在俄罗斯民族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俄罗斯的东正教因为土耳其的影响也带有东方色彩,双方不断发展融合后,俄罗斯形成了本国所特有的东正教。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全面而艺术的反映,因此俄国文化中的东西色彩交织共存的图景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充分展现。在对俄国经典文学作品的研读中,我们从亦东亦西的宗教信仰,东西兼具的风土人情,东西交融的思想观念等角度进行分析,细致地体会并理解到俄罗斯的文化双重性,从而更好地去分析和研究造成这种文化现象的历史政治、地理位置、文化宗教成因,从而对俄罗斯东西兼具的独特双重性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邸小霞 王运芳. 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看俄罗斯文化的双重性.[J]

社科纵横,2015,20(06):242

[2]邸小霞 王运芳. 东西方双重文化影响下的俄罗斯民族个性.[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157

[3]И.孔达科夫 郭小丽译. 东西方之间的俄罗斯.[J]俄罗斯研究,2010,164(04):3

[4]汪介之.东西方问题的考量在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延伸与影响.[J]外国文学评论,2009,(02):215

[5]林立娟. 俄罗斯东西方双重文化的成因及其表征.[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05):55

[6]蔡亮亮,刘金娟. 俄罗斯文化双重性新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93(09):71

[7][苏联]鲍.帕斯捷尔纳克 张秉衡[译] 日瓦戈医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8][俄] 列夫•托尔斯泰 汝龙译.复活.[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9][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荣德如译.卡拉马佐夫兄弟.[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0][俄] 尼古拉•果戈里 满涛/许庆道译.死魂灵.[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1][俄]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斯人译.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俄] 列夫•托尔斯泰 草婴译.安娜•卡列尼娜.[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13]俄] 亚历山大•普希金 智量译.叶甫盖尼•奥涅金.[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岳蓉媛(1996.8—),女,汉,甘肃省定西市人,本科。

论文作者:岳蓉媛 陈清颖 何宝霞 江澄 邸小霞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  ;  ;  ;  ;  ;  ;  ;  

从俄国经典文学作品看俄罗斯文化的双重性论文_岳蓉媛 陈清颖 何宝霞 江澄 邸小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