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分析论文_廖波,王楚香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3

摘要:目的 总结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为提高临床对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诊断准确率提高可靠的参考数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资料10例,对于10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脑电图检查结果、脑脊液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效果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10例患者全部存在视物不清以及头痛症状,其中5例患者产生肢体抽搐以及恶心呕吐症状,4例患者产生精神障碍以及意识障碍现象,10例患者的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妊娠5例,肾上腺素瘤1例;10例患者中3例颅脑CTA检查可见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血管分支节段性舒张或是收缩;10例患者接受颅脑MRI检查表明病变大部分呈现对称分布,主要在患者双侧大脑后部白质区,一些皮质受累,边界不清,10例患者通过治疗之后神经系统症状完全消失,接受MRI复查可见病灶大多数或是完全消失。结论 有关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病因和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病程存在可逆性,确诊时需要结合相关影像学检查,排除颅内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关键词: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影像学特征;鉴别诊断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属于一类临床放射综合征,临床表现特征包括癫痫发作、头痛、意识障碍以及视觉障碍等,接受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主要为大脑后部白质区病变,早在1996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被首次报道[1]。最近几年以来,由于神经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发现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大脑后部脑灰质同时受累,所以被统称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2]。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由于临床特征表现较为多样,临床医师对于此病的认识不足,造成首次诊断难度较大,产生误诊,为了提升临床医生对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疾病的认识,及时开展准确并且有效的治疗,使患者的预后效果获得改善,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资料10例,对于10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脑电图检查结果、脑脊液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效果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鉴别诊断要点,现做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资料10例(2016.1-2017.1),所选10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6例,患者中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50岁,平均31.1±1.3岁,病程时间最短2天,最长8天,平均3.8±0.4天,10例患者继发于高血压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妊娠5例,肾上腺素瘤1例。

1.2方法

总结10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脑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治疗与预后情况,对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鉴别诊断要点进行总结。

1.3统计学处理

根据SPSS15.0统计软件实施计算,其中所得P值决定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10例患者全部存在视物不清以及头痛症状,其中5例患者产生肢体抽搐以及恶心呕吐症状,4例患者产生精神障碍以及意识障碍现象,包括嗜睡、躁动不安、胡言乱语以及昏睡;10例患者的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妊娠5例,肾上腺素瘤1例;4例妊娠相关、1例肾上腺素瘤和3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大幅度升高,1例妊娠相关患者的血压出现轻微升高,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血压处于正常水平,7例患者接受眼底检查结果显示正常,剩余患者不存在神经系统定位体征;6例患者接受腰穿脑脊液检查,结果表明压力处于120、160、180、190、200、210mmH2O,接受墨汁染色、常规和生化检查、一般细菌检查与抗酸染色结果显示正常;4例患者接受脑电图检查显示2例脑电图结果正常,2例顶枕区慢波活动升高,病情好转之后接受复查显示正常;7例患者发病之后马上接受颅脑CT平扫,其中4例产生顶枕叶为主广泛白质水中,呈现斑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影,10例患者中3例颅脑CTA检查可见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血管分支节段性舒张或是收缩;10例患者接受颅脑MRI检查表明病变大部分呈现对称分布,主要在患者双侧大脑后部白质区,一些皮质受累,边界不清,2例患者接受SWI检查显示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区和灰白质交界区存在微小低信号出血灶,10例患者没有出现静脉窦血栓形成,详细情况见表1;10例患者在原发疾病治疗基础之上接受脱水降颅压、改善脑代谢以及解痉降压治疗,停用免疫抑制剂或是降低剂量,先兆子痫患者需要终止妊娠,对症支持治疗以及控制感染,10例患者接受15天到1个月治疗之后神经系统症状完全消失,接受MRI复查可见病灶大多数或是完全消失。

3讨论

多种因素都会引发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包括未控制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免疫抑制药物,化疗药物,妊娠毒血症以及其他因素,现在有关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还不是非常明确,普遍认可的包括脑血管痉挛学说,此类学说认为各类因素加快脑血管自身调节机制过度反应,脑内血管痉挛导致脑组织缺血或是水中,毛细血管与神经元缺血引发血管通透性提升,细胞内部液体渗透到细胞外间隙引发脑水肿[3]。文献资料显示,对于所选47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进行分析,其中9例接受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血管痉挛8例,43例患者接受MRA检查结果显示血管痉挛与血管扩张患者30例。另有文献资料显示,6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接受SWI检查,存在小静脉内血栓和静脉周围出血,接受降压治疗之后获得恢复,因此怀疑和小静脉痉挛相关[4]。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疾病的临床症状、体征不存在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症状呈现分离现象,临床诊断难度较大,现在还没有明确诊断标准,总结其病因、影像学和临床特点,此病具有高血压、抽搐病史、肾功能不全、化疗药物以及免疫抑制剂应用史,在急性与亚急性期间发病,比较显著的临床特征为癫痫发作、头痛与视觉障碍,接受颅脑MRI检查可见双侧大脑后部白质存在对称性病灶,接受治疗之后复查MRI可见病灶完全或是大部分消失[5]。

综上所述,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疾病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特征比较多样化,病程存在可逆性,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排除颅内其他疾病之后进行确诊。

参考文献:

[1]郑梅,孙庆利,孙阿萍,等.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小静 脉异常6 例患者的 SWI 研究 [J]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28(12):1106 -1109.

[2]谷晔红,郑桂香,郭阳,等. 子痫前期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 综合征分析 [ J] .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9):1314 -1316.

[3]杜大勇.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 J] .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8):1.

[4]吴绮思,李晋芳,肖占琴,等.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临床 特征分析 [ J] . 重庆医学,2011,40(14):1382 -1385.

[5]McKinney AM,Sarikaya B,Gustafson C,et al. Detection of microhemorrhage in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using susceptibility - weighted imaging [J]. AJNR Am J Neuroradiol,2012,33(5):896 -903.

论文作者:廖波,王楚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3

标签:;  ;  ;  ;  ;  ;  ;  ;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分析论文_廖波,王楚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