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瘫痪35例论文_马芳旭1△,路,明(通讯作者)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瘫痪35例论文_马芳旭1△,路,明(通讯作者)

马芳旭1△ 路 明(通讯作者)

(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天津 300193)

(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 300000)

【摘 要】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35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接受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综合疗法,且在治疗前和治疗28天后进行改良Ashworth量表评级,统计评级变化情况。结果:显效10例,有效16例,好转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2﹪。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确切。

【关键词】针刺;康复训练;中风;痉挛性瘫痪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460-02

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主要是由于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受损,从而使高级中枢对原来低级中枢的调控及抑制作用减弱或解除,使低级中枢的原始功能释放,导致功能亢进而出现的锥体束征等。在临床中,痉挛性瘫痪已成为脑血管疾病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有关数据统计,发病率约为65%[1],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抽搐性痉挛、肌肉僵硬,上肢呈肘关节屈曲,下肢呈膝关节僵硬或强直,甚至关节畸形。且往往因治疗不当,恢复缓慢,而长期存在,严重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和生存质量。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对于中风后患侧肢体出现的肌肉张力增高或痉挛状态的治疗,但同时又是非常棘手的问题。笔者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治疗本病35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5例病人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71岁;病程最短14天,最长60天。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和改良Ashworth量表计分>0分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治疗

针刺处方:主穴:内关(双侧)、水沟(针刺3天后改为印堂)、三阴交(患侧);辅穴:极泉、委中、尺泽(均患侧);配穴:风池、翳风、完骨(双侧);上肢痉挛性瘫痪:肩髃、合谷、八邪(均患侧);下肢痉挛性瘫痪:阳陵泉、丘墟透照海(均患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针刺方法: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l分钟;水沟:在鼻中隔下,向上斜刺0.3寸,施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印堂:向鼻根斜刺,进针0.3~0.5寸,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三次为度;极泉:原穴沿经下移l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三次为度;尺泽:屈肘成l20度,直刺l寸,用提插泻法,以患者手指抽动三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三次为度;风池、完骨、天柱针向结喉,针1~1.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施手法1分钟;肩髃:向下斜刺1.5~2寸,提插补法, 使针感缓慢下传到合谷穴处,同时缓慢外展上肢,使痉挛的上肢变软,施手法1分钟;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5寸,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八邪:直刺0.5~1寸,提插补法,使针感传导到各手指末端,手指自然伸展为度;阳陵泉:沿皮肤呈45度角向下斜刺2~2.5寸,使针感缓慢传导到足小趾处;足三里:沿皮肤呈45度角向下斜刺2~2.5寸,使针感缓慢传导到足三趾处;丘墟透照海:进针向照海部位透刺,透刺应缓慢前进,从踝关节的诸骨缝隙间逐渐透过,进针为2~2.5寸,以照海穴部位见针尖蠕动即可,施用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30秒钟,手法结束后,将针体提出1~1.5寸,留针30分钟。

治疗时间:每次留针30分,每日1次,6次后休息1日。共治疗28天。

2.2 康复治疗

患者坐位姿势的抗痉挛体位摆放:双足平放,脚尖向前,髋、膝、踝均保持90°,患侧上肢放于体前,予以枕头支撑,保持肩胛骨前伸。于此同时,康复医师可以轻拍和轻揉痉挛肌的拮抗肌(特别是这些肌群上的相关穴位)的方法放松患肢,并同时用语言诱导患者放松,然后将患上肢稍外展、外旋,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各手指伸直支撑于体侧进行牵伸,并将此体位维持10~15分钟,要求每日至少2~3次。注意最好同时进行踝关节背伸牵伸。每天给予康复训练一次,每次45分钟。共治疗28天。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改良Ashworth量表疗效评价标准[2]:显效:降低2级肌张力;有效:降低1级肌张力;好转:降低半级肌张力;无效: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经过28天治疗后,显效10例,有效16例,好转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2﹪。

4 讨论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中风后偏瘫的主要病理因素是淤血、肝风、痰浊,而痉挛期则被认为是痰、瘀诸邪留于经脉,阻滞气血,经脉失于濡养而致患肢阴阳经失调。《灵枢?本藏》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景岳全书》亦云:“凡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致抽挛僵仆者,皆是此证”。经脉不通,气血不行,则脏腑组织无以营养,筋骨无以濡养,关节无以通利。

针刺所选穴位是在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基础上形成的,且已被证实在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上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依据我国传统中医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认识的角度来说,针刺内关、三阴交、水沟、极泉、尺泽、委中可以达到滋补肝肾,疏通经络的作用。另外,肩髃、合谷、八邪、阳陵泉、丘墟、照海等穴对中风后的肢体痉挛状态也具有缓解的作用。刘伍立[3]等采用针刺阳陵泉的方法,可缓解痉挛状态,并对对脑脊液γ-氨基丁酸的具有影响。闫继红[4] 采用合谷透后溪、阳陵泉透明陵泉,绝骨透三阴交等阴阳经穴透刺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并证实是科学的选经取穴方法。汤治中[5]、廖杏[6]等采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显示合谷、阳陵泉等穴在缓解痉挛状态时具有良好效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康复疗法治疗可以很好地促进神经肌肉的反应,能够促进侧支循环式的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促使对侧大脑半球的运动功能代偿重组和支配,从而对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起到良性的剌激和促进作用。根据现代“脑的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7]的实践与研究,脑卒中后患者,及时应用康复疗法,通过良肢位摆放、抗痉挛模式训练、关节活动度的保持以及痉挛肌肉的静态牵伸等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缓解痉挛,诱发分离运动模式,从而促进并建立患侧肢体的正常运动模式。

对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在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针灸、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等,这些手段虽已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但其临床治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优化组合有效的疗法,提出治疗本病的优效治疗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即为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提供综合治疗方法的初探,望今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为其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McGuke JR,Harvey RL.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 Plieations after stroke[J].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1999,10:857-874.

[2]李鹏红.偏瘫痉挛状态的评价与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3 , 8(2) : 91-92.

[3]刘伍立,赵艳玲,章威,等.针刺阳陵泉缓解痉挛状态及对脑脊液γ-氨基丁酸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8 (9):517-518.

[4]闫继红.阴阳经穴透刺与独取阳明治疗中风后遗症随机对照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 (2):343-344.

[5]汤治中,徐应乐,易进科,等.不同方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9(18):75-75.

[6]廖杏.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杂志, 2012(11):141.

[7]吴毅,徐丽丽,郑庆平,等.从脑功能重组发生机制探讨临床康复训练的方法[C],2006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67-270.

通讯作者:

路明(1964- ),女,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推拿。E-mail:drlumng@163.com。

马芳旭(1987- ),男,天津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推拿。E-mail:4090762@qq.com。

论文作者:马芳旭1△,路,明(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6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4

标签:;  ;  ;  ;  ;  ;  ;  ;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瘫痪35例论文_马芳旭1△,路,明(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