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的应用价值论文_段潇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3医院;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CT诊断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66例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患者作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观察组给予CT诊断,对照组给予核磁共振诊断,对比两组诊断正确率以及特异性。结果:CT诊断、核磁共振诊断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的正确率均较为理想,但CT诊断特异性较为突出,便于了解患者病情,及时进行诊治。结论:CT诊断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的应用价值突出,正确率高、特异性明显,后续工作中可以加以推广。

关键词:CT诊断;动脉破裂;核磁共振;动脉血管

前言:人体胸腹部有大量血管,其中动脉血管对人体供血起到关键性作用,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后需要及时给予救治,如果诊断、治疗不及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现有针对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的诊断方式各有优劣势,研究指出CT诊断能够有效保证诊断的正确率,同时以较为突出的特异性为诊断工作提供更多帮助,我院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所获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66例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患者作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观察组3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34-67岁,平均年龄45.9(±2.2)岁,病情方面,锐器导致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17例,其他原因导致的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16例;对照组3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33-68岁,平均年龄45.2(±2.5)岁,病情方面,锐器导致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20例,其他原因导致的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1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符合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知情自愿配合调查。(3)患者不患有影响调查的重大疾病。

1.3方法

观察组给予CT诊断,对照组给予核磁共振诊断。观察组方面,使用GE16层CT扫描仪,试着层间距、层厚为4.8mm,向患者肘静脉注入碘海醇注射液作为造影剂,浓度为370mg/ml,计量在90ml,控制注射速度为2ml/s。完成扫描后获取轴位图像,以4.8mm的层厚重建矢状位和冠状位,进行诊断分析,并注意诊断的特异性。核磁共振是由原子核的自旋运动引起的,在诊断过程中利用不同原子核自旋运动情况不同的特点,进行成像诊断,同时注意诊断的特异性。

1.4观察指标

本次调查主要观察指标为诊断正确率以及特异性。正确率以正确诊断例数/诊断总例数*100%表达,特异性进行单独分析。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调查所用统计学软件为 SpSS20.0。计量资料方面,以均数±标准差 (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的正确率

完成诊断后,对CT诊断、核磁共振诊断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的正确率进行比较,结果上看,两组诊断的正确率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情况如表1所示。

2.2CT诊断的特异性

从诊断过程来看,CT诊断的特异性更明显,更有助于判断患者的病情病状,其特异性包括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两个方面。直接征象上,患者几乎均出现动脉血管壁不规则情况,部分患者出现动脉血管壁不连接情况。同时,破裂位置出现造影剂溢出情况,少数患者血管破裂部位出现明显塌陷。间接征象上,大部分患者可以发现明显的伤口和周围组织损伤,此外,部分患者破裂处的骨折情况也可以通过CT诊断被明确的展示出来[1]。

3.讨论

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的常见情况分为两种,即锐器划伤和瞬时压力过大导致的血管破裂,前者以刀伤较为常见,后者包括撞伤、高空跌落等。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的危害极大,致死率也较高,需要及时给予诊治,才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当前医疗系统对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的诊断包括CT诊断、核磁共振等方式,虽然原理不同,但正确率均较高[2]。

与核磁共振方式相比,CT诊断的优势更加突出,其优势主要体现在特异性方面。CT检查应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ditalconverter)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在本次调查中CT检查的正确率为93.94%,核磁共振检查的正确率为96.97%,但CT检查的特异性有助于诊断患者的病情病况,给予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挽救患者生命。

综上所述,CT诊断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的应用价值突出,正确率与核磁震动接近,但特异性明显,后续工作中可以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云昇.核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手段对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应用价值探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07):34-35.

[2]杨小龙,许超.探析CT、MRI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诊断价值[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8,16(01):75-77.

论文作者:段潇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下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8

标签:;  ;  ;  ;  ;  ;  ;  ;  

CT诊断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的应用价值论文_段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