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创新型城市改革发展研究论文

徐州创新型城市改革发展研究论文

徐州创新型城市改革发展研究

梁 伟1,谢德明1,张鲁洋2,周 婕2,皮宗平3

(1.徐州市科学技术局,江苏徐州 221018;2.徐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徐州 221009;3.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2)

摘要: 2018年4月,徐州获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批准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徐州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文章从徐州创新城市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出发,梳理徐州创新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效,找出徐州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徐州创新型城市改革发展的战略定位和主要目标,并从体制机制改革、原始创新突破、产业转型发展、创新生态建设、区域辐射带动、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创业氛围等方面提出发展路径,为徐州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改革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改革;发展路径;徐州

0 引言

2018年4月,徐州获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批准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站在新的起点上,以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来衡量,与高质量发展的更高标准相对照,徐州创新型城市建设还存在不少体制机制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为进一步打通徐州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更好地将徐州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需要对徐州创新型城市改革进行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为徐州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用大肠杆菌检测试纸和菌落总数试纸,采用计数法测定鲜切荸荠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测定步骤参见[15,16]。

1 徐州创新型城市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1.1 推动徐州创新型城市改革发展是顺应全球科技变革形势和城市发展趋势的必由之路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强化科技体制顶层设计、加强高效率创新制度供给,日益成为全球主要创新型城市抢占未来创新发展制高点的核心手段。美国纽约发布《一个新的纽约市:2014—2025》十年发展规划,推动纽约迅速崛起为仅次于硅谷的全球第二大创新中心。英国伦敦实施“英国科技城”战略,通过培育本土创新型企业将伦敦打造成“世界科技中心”。新加坡打造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创新驱动城市,成为东南亚乃至全球的创新中心。在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徐州必须牢牢把握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持续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综上一系列问题导致(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产品流通不畅—医疗教育问题—劳动力流出—生产力下降—经济发展落后)恶性循环。

1.2 推动徐州创新型城市改革发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的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时明确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当前,徐州正全面推动产业、城市、生态“三大转型”,产业支撑力、城市承载力和发展带动力不断提升,但结构调整阵痛正在显现,转型升级仍然任重道远。徐州必须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作为推进新时代徐州发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定不移地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城市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使创新真正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11.在满足全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对项目建设单位另行委托设计的电厂铁路专用线、厂外道路、港口码头、厂前生活服务设施等项目,应由发电厂总体设计单位对其建设标准、平面布置、铁路、公路路径和主要高程等技术条件的相互衔接,做好统一协调和归口工作。

1.3 推动徐州创新型城市改革发展是应对兄弟城市创新改革发展激烈竞争的紧迫要求

十八大以来,国内各兄弟城市纷纷出台重大改革举措,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城市间创新要素资源竞争愈演愈烈。成都出台《关于加快构建国际门户枢纽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意见》,推动成都自贸试验区试点多项商事制度改革。济宁出台《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经济开发区改革创新开放发展的意见》,在济宁国家高新区试点先行体制机制改革。面对日趋白热化的竞争态势和不进则退的倒逼压力,徐州应对标国内外一流创新型城市,加大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才能提升巩固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上的优势。

2 徐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展

2.1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提升

关于变文的研究,敦煌文学界的研究成果多而丰富,他们从敦煌变文的汇录、整理、校勘、校注、选注、补正、补编着手,如周绍良《敦煌变文汇录》、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王重民《敦煌变文集》、项楚《敦煌变文选注》、黄征《敦煌变文讲经文因缘辑校》、孟列夫《双恩记变文》《莲花经变文》、张涌泉《敦煌变文集校注》、白化文《敦煌变文集补编》等,这些基础研究,为学界研究变文提供了便利的文本文献资料。除此之外,关于敦煌变文重要理论著作有颜廷亮先生的《敦煌文学概论》,为变文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着力构建以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等四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创新型产业集群。2018年,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领域,实施包含协鑫大尺寸晶圆片等6个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在内的产业创新项目105项,总投资额1 284亿元。新能源领域,依托国家级科技园区,打造新能源产业综合发展核心区及沛县光伏领跑者基地和邳州智能电网产业基地“一核两基地”新能源产业优势集聚区。集成电路与ICT领域,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聚江苏鑫华半导体材料等科技企业,形成以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和邳州市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生物医药领域,制定鼓励新药研发、新药生产等专项政策。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达56家,实现产值160亿元,形成涵盖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研发制造的产业格局。

进入11月份,在京城地区,今年这个时间段的木材市场,并没有像天气那样迅速冷下去,而是在“金九银十”暖市的基础上平稳运行。据市场资深商家介绍,本期市场末期,销售速度才显示有所下降。

2.3 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加快集聚

一是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的意见》《徐州市进一步支持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实施顶尖人才引进、领军人才集聚、双创人才倍增等计划,2018年新引进诺奖、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10人,国家创新领军人才46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38余人,“名校优生”600余人。二是对接名校名院名所资源。徐州市政府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高校院所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2018年累计签约落地产学研项目105个。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引导“科技副总”服务企业,2018年全市新增省认定“科技副总”264位,占全省新增总量的1/4,列全省第1位。三是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活动。依托国际大学创新联盟淮海科技创新中心,组织开展了德国创新创业大赛和美国创新创业大赛,引进国外先进科技成果6项,建设中美、中德、中英、中法跨境孵化器4家。

2.4 创新生态体系不断优化完善

本文以袁家村铁矿的露天矿山为例,对其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该矿区的边坡安全稳定模拟情况,从而为该矿安全稳定生产奠定基础。

3 徐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薄弱环节

一是引领产业中高端发展的创新能力还不强。徐州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空白,相比之下,西安有长短波授时系统和转化医学2项、连云港有高效低碳燃气轮机1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18年徐州建有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数量312家,仅占全省总数的5.52%。二是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2017年徐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为1.05%,低于全省1.23%的平均水平;2018年徐州高新技术企业数为572家,全省排名第10位,占全省总数的3.15%,低于盐城(898家,排名第7位),企业研发投入和技术支撑能力有待提升。三是推动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人才储备还不充分。2017年,徐州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的专家累计118人,距苏州的237人有较大差距;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累计266人,仅为苏州的1/3。虽然徐州在淮海经济区是教育大市,但人才流失情况仍然存在,据统计留在徐州定居的大学毕业生仅在10%左右。四是支撑创新创业的科技金融体系还不完善。2018年徐州“苏科贷”贷款规模累计19亿元,仅位列全省第8位,距离盐城(55亿元)有较大差距。2017年徐州创业投资机构共计22家,资金规模为46.95亿元,分别位列全省第7位和第8位,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五是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徐州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还存在短板,政策执行不够彻底,政府服务意识不够强,科技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不高,缺乏长效机制,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的价值认识不够,利用和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不强,缺乏主动参与对接交流的意识,合作效率偏低。

4 徐州创新型城市改革发展的战略定位和主要目标

4.1 徐州创新型城市改革发展的战略定位

在综合考虑国家和省战略定位要求、徐州经济社会特点的基础上,徐州创新型城市改革发展的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两区一中心”,即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一带一路”开放创新先行区和淮海经济区区域协同创新中心。

(1)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立创新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内生动力机制,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为经济新常态下老工业基地转变经济动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路径示范。

一是提升高校科研引领水平。发挥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科优势,加强矿业工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等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加快推进煤炭能源、矿山智能采掘装备等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围绕全市优势产业领域,集中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二是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统筹布局大科学工程、重大技术平台等建设,争取国家和江苏省支持建设支撑产业科技创新的大科学装置。统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立建设,推动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发展,打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综合性科学研究试验基地。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联合创建硅材料、微电子等研究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设立市级新型研发机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全市新型研发机构启动建设运营、持续建设发展、对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成果产业化奖励等。深化徐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构建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动机制,支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徐州设立更多专业研究所,吸引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来徐州设立分中心,建设高水平工程化研发平台。

(1)短期目标:到2025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GDP比重达2.3%,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 20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22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形成更加完善的协同创新机制和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在若干国家亟须的基础科研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创新主体活力充分释放,科技与经济融合更加顺畅,创新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

4.2 徐州创新型城市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

(3)淮海经济区区域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参与和支撑淮海经济区科技创新共同体构建,健全政府间联席会议制度,努力打破行政封锁、利益分割的格局,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跨省城市间规划衔接、科技合作、产业转移等协同发展新机制,全力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加速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集聚扩散和便捷流动。

加快培育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后备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龙头企业培育方面,制定个性化培育方案和针对性扶持措施,打造研发实力与创新成果一流、产业规模与竞争能力位居行业前列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徐工集团、中能硅业、协鑫硅材料3家企业入选“2018省创新型企业100强”,其中徐工集团名列榜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方面,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给予获批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10万元奖励,2018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0家,累计达572家,较2017年增长104.38%。中小企业培育方面,推动技术、资本、人才和政策等创新要素集聚,推动徐州斯尔克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2018年全市民营型科技企业达10 454家。

一是完善激励创新的市场化机制。健全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基础作用。放宽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市场准入限制,鼓励支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二是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行科研项目分类管理和差别化支持,对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创新性成果和人才培养的考核导向,对产业技术研发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评价导向,对公益性科研项目强化需求和应用导向。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试行科技专项资金预决算公开,建立科研项目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对产业技术类项目探索实行后补助支持方式[2]。三是创新科技创新投入机制。运用财政补助机制激励引导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引导企业有计划、持续地增加研发投入[3]。探索建立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后补助机制,对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的研发型企业按照上年度研发经费支出给予一定奖补。加大市、区(县、市)两级财政资金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采购力度,研究制定促进公共服务部门和国有企业采购新技术、新产品的政策。

5 徐州创新型城市改革发展的战略路径

5.1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创新型城市制度建设

(2)长期目标:到2035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原始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总体上扭转科技创新以跟踪为主的局面,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不断创造新技术和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新需求和新市场,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更高质量的就业、更高水平的收入、更高品质的生活[1]

5.2 强化原始创新供给,加快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

(2)“一带一路”开放创新先行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合作体制机制,打造国际水准的创新平台载体,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为更高层次参与全球科技合作与竞争积累经验。

一是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依托驻徐高校科技资源,加强校地合作共建,初步构建形成以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等为依托的大学科技园集群,全市国家级创业创新平台达19家。二是知识产权战略深入推进。出台《关于加快创建知识产权强市的意见》,设立知识产权(专利)专项资金,在新医药、新材料、工程机械、节能环保等领域组建5家市级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2018年,徐州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面获省政府表彰。三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健全项目立项操作规程,出台《徐州市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工作操作规程》,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5.3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

一是全力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围绕传统产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推进产品可重复使用设计及模块化生产,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等前沿领域,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重大共性技术和产品,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加快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建立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加强与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协同联动,提高进入省库和获批高企的奖励额度。实施新兴产业成长型企业库培育制度,推动中小企业向高成长、新模式与新业态转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库制度,培育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以及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小微企业,形成创新型企业梯队。三是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组建徐州市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打造成淮海经济区转移转化一站式服务综合体,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实施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工程,深化与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合作,设立研发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四是着重提升园区发展能级。支持徐州国家高新区建设,推进创新核心区建设,打造创新氛围浓厚、创新创业活跃、创新品牌响亮的标志性区域。发挥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带动作用,推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专业园区、智慧园区、平台园区建设。推进邳州经济开发区、邳州高新区和新沂经济开发区、锡沂高新区等园区建设,打造成“特色突出、支撑明显、带动力强、开放融合”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5.4 聚焦提升创新效能,形成完善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

一是建立市场化聚才用才机制。培育引进民营人才服务机构,借助猎头公司的丰富资源和专业化实现精准引才。支持院士在企业和高校交叉建立院士工作站,联合开展前瞻性技术研发、研究生培养等,搭建院士与企业家交流合作平台。二是完善科技金融结合机制。发挥市天使投资引导资金作用,拓展“阶段参股、跟进投资、奖励补贴”等功能,引导园区设立配套基金,加大对天使投资机构投资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建设江苏省科技企业融资路演服务中心和淮海分中心,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一站式、定制化服务。三是促进科技服务业提质升级。依托国家高新区、经开区、中国矿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引进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培育形成科技咨询服务业态。组织各类重点实验室等公共创新资源向全市科技型企业开放,促进科学仪器和设施共享共用,提供各种创新创业服务支持。持续举办中国(徐州)国际服务外包合作大会,定期举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大会,形成淮海经济区重要的集人才交流、技术交易、产品展示的大型平台。四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办事手续和流程,将企业的税收优惠、人才优惠、科技计划申报等,统一到专门窗口进行集成办理。推行“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探索集成审批、负面清单机制,明确科技创新领域事项的服务流程和办理时限,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5.5 突出创新辐射带动,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

一是加快“一城一谷一区一院”建设。发挥科技城创新引领作用,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开展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推进科创谷建设,打造淮海经济区科技创新高地,集聚科技创新要素,培育科技型创新企业。建设潘安湖科教创新区,打造区域科教创新中心,鼓励高校、科研机构进入创新区。推进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实体化运作,构建区域创新引领新动能。二是推动科技园区共建共享共赢。推进北京中关村(徐州)孵化基地、上海杨浦(徐州)科技园、上海金桥(徐州)产业园等共建园区的建设,形成项目转移的利益共享机制。三是探索建立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建立淮海经济区重点领域制度规则和重大政策沟通协调机制,提高政策制定统一性、规则一致性和执行协同性。建立跨区域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完善政府内部考核制度,调动政府和市场主体积极性。四是共建淮海经济区创新平台。构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合理流动与开放共享。打造淮海经济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实现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共同投入、技术共同转化、利益共同分享。

5.6 深入推进创新国际化,提升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

一是建立国际化创新载体。加强与国际大学联盟(IUIA)合作,依托联盟国际大学资源,在美、英、德、法建立跨境孵化器,建立国际资源和本土项目直接合作的绿色通道。推动高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名科技园区之间合作交流,促进境外先进技术成果在转化并实现产业化。二是建设高水平国际成果转化基地。在加拿大、俄罗斯、英国等国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徐州分中心,打造跨境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利用“跨境孵化平台+跨境孵化”模式引入国际资源,通过“海外合伙人+创业大使+创业大赛+创业营”的跨境孵化新模式引入跨境项目资源。三是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借助引进高层人才和留学回国人员“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大对境外专门人才的引进力度。以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为主题,依托主导产业,创新办会理念和运作机制,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家级专业展会。

5.7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最严知识产权保护城市

一是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大对海外知识产权培训力度,研究制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指引,建设涉外企业知识产权数据库,努力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应对知识产权争端保驾护航。二是提升知识产权运用综合效益。通过知识产权项目引导企业开展专利布局,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产业建设一批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推动知识产权的运营,培育专业化知识产权机构,构建要素齐全、运转高效、服务优质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支持淮海经济区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搭建区域技术与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三是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加大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训力度,举办企业知识产权总监培训、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专利信息分析员培训等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加快专利服务机构建设,对符合条件的代理机构、专利公共服务机构给予一次性奖励,对符合条件的知识产权联盟和专利数据库建设予以资金资助。发挥徐州经济开发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的带动作用,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5.8 营造宽容失败环境,着力打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一是探索宽容失败的项目评价机制。建立以质量和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机制,完善科研项目动态调整和终止撤销机制。充分挖掘“失败价值”,汇集未出成果项目的实验过程、数据、结果等信息,以适当方式公开,避免重复犯错。为有继续创新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失败者提供机会和援助,鼓励其重新“站起来”。二是健全宽容失败的金融服务。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加强对新型融资模式、服务手段、信贷产品及抵(质)押方式的创新和推广[4],鼓励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更多投向研发创新领域,构建良好科技金融环境。设立知识产权质押投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对符合条件的知识产权质押投融资失败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三是构建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积极营造崇尚科学、无私奉献的社会氛围,倡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对接科技部、省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积极举办“赢在徐州”创新创业大赛。加大媒体报道及社会舆论对创新创业文化的宣传力度,帮助大众科学理性地看待失败,给予创新失败者应有的包容和尊重。

参考文献

[1]白春礼.准确把握深刻理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战略的基本内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5):455-463.

[2]韩子睿.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6(7):82-85.

[3]曾乐民.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曾乐民研究员:重大创新政策之“花”结出广东重大创新之“果”[J].广东科技,2015(7):56-59.

[4]高建平.发挥金融重要作用服务福建跨越发展[J].福建金融,2010(11):9-11.

Research 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Xuzhou innovative city

Liang Wei1,Xie Deming1,Zhang Luyang2,Zhou Jie2,Pi Zongping3
(1.Xu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eau,Xuzhou 221018,China;2.Xuzhou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Xuzhou 221009,China;3.Jiangsu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0042,China)

Abstract: In April 2018,Xuzhou was 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to build a national innovative city,and the construction of Xuzhou’s innovative city entered a new stage.Starting from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Xuzhou’s innovative city,this paper combs the achievements mad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Xuzhou’s innovative city,finds out the weak link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Xuzhou’s innovative city,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c orientation and main objectives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Xuzhou’s innovative city,and develops it from the reform of system and mechanism,the breakthrough of original innov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y.The development path is put forward in the aspects of exhibition,innovativ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regional radiation drive,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tmosphere,which provides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Xuzhou to further promo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cities.

Key words: innovative city;reform;development path;Xuzhou

中图分类号: F290

文献标志码: A

基金项目: 2018年国家科技部创新型城市改革政策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徐州创新型城市改革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 梁伟(1969—),男,江苏泰兴人,党委书记,局长,硕士;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责任编辑 姚鑫)

标签:;  ;  ;  ;  ;  ;  ;  

徐州创新型城市改革发展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