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_文化论文

21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_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培养论文,中国传统论文,二十一世纪论文,文化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传统文化与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

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人们,总是从既定的历史传统、文化氛围、民族心理和生活环境出发,并在这些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成长和发展。尽管人们总是想摆脱旧的传统、抹去旧的烙印,创造新的生活和形成新的品德,但是,又总是无法完全克服传统对人们的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即怎样消除传统中消极的东西,弘扬和发挥其积极的方面,就成为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研究的一个问题。

什么是传统?这是一个有着各种不同看法的范畴。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众说纷纭的各种看法中,大体上找到一个普遍的、大致相同的理解。传统就是已经过去了的事物,是长期以来积淀在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理中,并在今天的现实中仍然发挥着影响和作用的一种现象。传统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在整个人类的各种传统中,文化传统对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文化传统?一般来说,文化传统是对人类在今天以前所创造的精神现象的一个总称,它的内容,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包括从一定价值导向出发的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伦理的、文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各种思想观念的总和。文化传统虽然有着多方面的内容,但是,它又有着自己的核心。它的核心究竟是什么,这也是一个有着不同意见并值得讨论的问题。我认为,文化传统的核心,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人们对善的追求。这一追求,是贯穿于一切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学的、艺术的、宗教的等各种思想的一根主线,即向往美好、贬斥丑恶,对人类幸福的渴求和对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向往。因此,我觉得,我们在讨论传统文化时,着重来探讨它同人才培养的关系,是非常重要而且有意义的。

当然,我们在探讨21世纪人才培养的问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现实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我们是为了解决人类未来社会中最重要、最迫切的重大问题而思考这一问题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向前看,要面向未来,要尽量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之所以提出要继承和弘扬文化传统,也正是由于在人类的文化传统中,包含着值得我们借鉴、吸收和弘扬的因素和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这也是一个需要经过学者们讨论和研究的重要问题。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它是中国的,这是从它同其他国家相比较的意义上来说的;第二,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1840年以前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第三,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只能是一些基本的特点,只能是个人的一点初步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就其最主要的部分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考察。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是重伦理的。在一定的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的确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教育思想中,伦理思想贯穿其始终,而且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等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扬善抑恶、褒善贬恶、追求崇高的思想品质、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主导思想,是大多数思想家们所一贯追求的。在人和人的相处中,一个人既要有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创造精神,又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爱人如己的博大胸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著名著作《易经》上的这两句话,鲜明而又生动地表明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立身精神和理想境界。一个人,要对人忠实诚信,兢兢业业,夕惕若厉,敬业乐群,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品德,努力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同时,要以极其宽厚仁慈的爱心,来对待自己的同类,以至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天地之大德曰生”,“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崇敬的高尚境界呀!当然,在现实的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现实的,还是如何能够自强不息和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即怎样对待他人的问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认为,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应当是“与天地合其德”,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才算是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

什么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思是,天道的运行,是刚劲强健的,有道德的人应当效法天道,自强不息。“自强”就是要自我奋发,自主自尊,勇于进取、力图革新。“自强不息”就是要“自知”、“自胜”,矢志“强行”。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的一切弱点,只有坚忍不拔、强力而行的人,才算是一个有志气的人。孟子说:“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由此可见,所谓“自强不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奋发图强、独立自主、孜孜不倦、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中国古人所崇敬的“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和“夸父逐日”的故事,就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的诚挚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的整体主义思想,也都渊源于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前赴后继、英勇不屈,以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国家的领土,维护祖国的尊严,同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密不可分。国家要统一,人民要富强,民族要团结,社会要安定,这是中华所有民族的共同愿望,这一愿望只有涵养和形成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成为现实。

什么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的意思是说,大地的气势是宽厚和顺的,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方面,要“设身处地、爱人如己”,另一方面,还要有爱护一切生命的博大胸怀。早在公元前六世纪的春秋时期,中华民族就形成了所谓“仁”的思想。孔子最早从所有的人都是同一个“类”出发,阐发了“仁”的意义,强调了“仁”就是“爱人”。人为什么要“爱人”,怎么去爱人,以及用什么方法去爱人,孔子都作了经典的说明。孔子已经自觉地认识到,人和己是相互依存的。既然所有的人都是同一个“类”,那么大家就应当相互关心和相互爱护。一个人,要想真正做到去爱他人,就必须“设身处地”,即把自己放到别人的位置上来考虑,才能够体会到别人的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吾不欲人之加诸吾也,吾亦无欲加诸人”,这三个相互联系而又相辅相成的原则,是孔子爱人思想的集中体现。孔子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人和我的既对立又统一、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要去爱人又要受人爱的“人和我”的关系中,从所有的人都是同一个“类”出发,来论述他的这个重要思想,即一个人怎样去做,才能真正达到“爱人”的目的。从上述这些引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孔子,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家。用什么方法来爱人呢?孔子提出了一个方法论的原则,这就是他所说的“能近取譬”,即以自身作譬喻,来考虑如何去对待别人,古人叫作“设身处地”,现在的人叫作“换位思考”。我们可以看到,“能近取譬”这种“设身处地”的方法,可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道德方法论原则,一切人类道德行为的可能与实践,都不可能离开这个最简单、最容易被人们领会的原则。宋代的张载,进一步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厚德载物”的思想,明确地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同一父母(即天地)所生的亲兄弟,一切万物都是人类的朋友。人不仅要爱自己的同类,而且还要爱护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生活在其中的生态环境。张载把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赋予了有具体内容的“仁民爱物”的新高度。

正是从崇尚伦理道德出发,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即在政治上,要求实行“王道”和“仁政”,要以德治国;而在个人的修养上,要求加强修养,完善人格,以“圣人”为最高的理想境界。“为学”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上的“完人”,成为一个“真人”和“至人”。中国传统文化把“治国”与“修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了“治国”,就必须“修身”,只有努力进行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把国家治好。为了使全国的人民都有道德,国君首先就应当有道德,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个基本特点,就是它强调理智和智慧的重要性,强调真理的追求和辩证的思考,有着浓厚的思辨传统。中国先秦的儒、墨、道、法几个最著名的学派,都十分重视理智和智慧,强调人们对真理的认识的重要意义。孔子、墨子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强调知识和智慧的重要性。《易经》中的阴阳两极、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因相生的思想,以及六十四卦的生成和变化,都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丰富而生动的辩证法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考,在春秋时期的道家学派的思想中,作了极其全面而深刻的阐发,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但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占据着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道家的这些极其宝贵的思想,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特别重视理智和智慧在人类认识中的重要性,对人们认识真理的各个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从自然观来说,他首先提出了“天人之分”的命题,他说:“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意思是说,在认识真理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把自然界和社会、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区分开来,才能获得真理性的认识。他强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远也辍广”,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它是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愿望而改变自己的规律的。根据上述原理,他认为:“凡所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荀子·正名》),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而客观事物是能够为人所认识的;人的认识能够与客观的对象相符合,就是智慧。为了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就必须克服和消除各种片面性,把握事物的辩证发展和相互联系。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思想家们,如王充、王夫之等,都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发展,使中国古代追求真理和智慧的思想,得以不断地发扬广大。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尤其重视辩证思维,早在公元前四五世纪,道家便把人类的辩证思维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老庄看来,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切事物都是能够相互转化的,一切事物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绝对之中有相对、在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静止、凝固和僵化的观点,都是同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相违背的。不但对自然界的事物,应当这样去认识,而且对一切社会现象,也同样应当这样来认识。尽管在老庄的思想中也包含着某种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的因素,但总的说来,他们的辩证思维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不仅大小、高低、上下、动静等等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得失、祸福、多少、难易等等,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后其身而身先”、“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及“多藏必厚亡”、“多易必多难”、“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等等,《道德经》中的这些对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作的极其深邃、精辟、睿智、简约的概括,可以说是早期人类的辩证思维的最辉煌的成就,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力求从整体的相互对立和相互联系上来观察和分析这些现象。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一个国家是一个整体,一个人也是一个整体,因此,人们在了解、观察、分析和认识这些现象时,就一定要从一个统一体的视角来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否则,就不能达到正确认识这些现象的目的。中国古代的《内经》从统一的整体出发来考察人体的各个部分,天才地观察到了人体的经络体系,避免了形而上学的种种片面性认识,对现代医学的发展来说,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重视理智和强调智慧的特点,还表现在对人生的真正意义和目的的追求上。中国古代的大多数思想家,都极力探求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态度以及人所能够达到的自由的程度。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人们生活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必须要遵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来行动,即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特别是要自觉地掌握它们的对立面必然要相互转化的规律,在祸福、吉凶、得失、荣辱中善于自处,从而可以使人们因祸得福、逢凶化吉、失而复得、辱而后荣。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这些思想,直到今天,仍不失为极其有益的指导人怎样才能更好地生活的教科书。庄子曾探讨了人类在社会中生活,怎样才能摆脱、超越、克服和解除凌驾于人之上的各种限制,以求达到一种完全自由的境界。他认为,除去个人的欲望,看破世俗的名利,抛弃一己的得失,摆脱荣辱的羁绊,“缘督以为经”,“应物而不伤”,“有人之形,无人之情”,从而达到完全“无待”的境地,人们就可以成为他所说的“真人”和“至人”,也就可以“全生”了。道家所主张的消极出世的思想是不正确的,但他们强调要克服物欲和名利的羁绊,则有着合理的内容。儒家在人生问题上,和道家不同,他们认为人生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来完善社会,并以个人的“修身”为起点,以“齐家”为中介,以“治国、平天下”为最终的根本目的。《大学》上说:“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段话,比较全面、系统、完整地表达了儒家对人生的根本意义和目的的看法,表达了人应当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完善社会,同时,又要在完善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身,永无止境。

在过去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有一些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只重伦理而不重智慧,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严重的误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极其丰富的智慧、理性、思辨和格物致知的内容,是我们应当重新加以认识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它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全人类文化中最重要、最灿烂的瑰宝之一。从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开始,就出现了《诗经》这样一部极其深刻、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诗歌总集,它以其鞭挞社会丑恶、向往美好生活的特有的睿智,审视着人和人之间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思想感情。春秋时期的《楚辞》,尤其是其中的《离骚》等名篇,更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表现了关心人民、关心国家、追求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还出现了“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几个文学艺术的发展高潮,创造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学艺术传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突出的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特点。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诗经》以前的帝舜时期,这一传统不断发展,历久不衰,贯穿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之中。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自唐代以来,随着新的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国力的强大,在文学艺术上,出现了一个用诗歌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人生理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情操的空前繁荣的时期。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这是一个诗人辈出的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白居易、韩愈等一大批天才的诗人、文学家,创作了数以万计的、影响深远、光辉夺目的著名诗篇,是人类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大奇观。这些诗篇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不畏强暴、锐意进取、追求理想、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等民族性格。他们热情地歌颂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极力反抗社会上的黑暗势力,赞扬人和人之间真挚的感情和友谊,执着地追求着理想和美好的生活。在这些诗篇中,一方面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充满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则充满着从实际出发的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些诗篇,既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也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及《三吏》、《三别》等脍炙人口的诗篇,表现了伟大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诗人虽身处颠沛流离的困境,想到的却是无数有着类似处境的穷人,他甚至不惜以自己冻死为代价,希望他们都能够有很好的房子居住,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是多么的真挚和深厚啊!“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亦修仓。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等这些唐代诗人李绅、聂夷中的著名篇章,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他们珍惜劳动成果和痛恨剥削的强烈的不满情绪。在唐代的著名诗人中,也还有像王维、孟浩然等善于描绘自然景色的田园诗人,他们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怀,把清新秀丽的景色,同身处其中的诗人的丰富的情感结合在一起,从而走进了一个使人回味无穷的新的境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王维),这两首诗把诗人的恬淡、静谧的心情和对生活的思索,同春雨、落花、鸟啼以及桃红、柳绿、莺啼等联系起来,情趣悠闲、清新自然、意味深长,能够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从唐代开始,用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诗歌已经开始同音乐的音律结合,并用来歌唱。到了宋代,更发展成为一个以“词”为体裁的新的文学风尚,即人们所说的“宋词”,它同“唐诗”相辉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又一灿烂的瑰宝。值得注意的是,“词”在题材选择、艺术风格和思想倾向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它善于用音乐的旋律,来表达人物的细微的心理变化,或者是婉约,或者是豪放,总是同人民的生活、社会的治乱、国家的安危有着密切的关系。继唐诗、宋词之后,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元曲”和“明清小说”等不断发展而且高潮迭起的一个又一个的文学艺术的高峰,并以其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与培养高素质人才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一个在各个方面都必然要发生激烈竞争的时代,如果不能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发展,就可能遭到淘汰。竞争是多方面的,有经济上的竞争、科技上的竞争、管理上的竞争、人才上的竞争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而在人才的竞争中,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问题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可以说,能不能认识人的素质问题的重要意义,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有着特殊意义的重大问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的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在未来的21世纪的人才培养中,应当认真地加以弘扬。

在传统文化与培养人才的问题上,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既然传统文化仍是在今天的现实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力量,我们就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辩证的分析。一般来说,传统文化对现实的作用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它既是人类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类继续前进的基础,又是一个可以阻止人们前进的包袱。因此,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时,就必须强调对一切传统文化进行鉴别和选择,采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抛弃其保守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糟粕,吸取其为时代需要的精华,并赋予其新的意义。

一切国家在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时,都必须要吸收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因此,中国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时,同样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西方的文化传统和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传统。西方发达国家,不但有古代希腊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而且从文艺复兴以来,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文化,这对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古老的埃及文化、印度文化不但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的成就,就是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应当加以批判继承的。总的来说,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必然有自己的传统,都应当受到尊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必然要日趋频繁。文化之间的冲突,也同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它决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在未来的21世纪,将会有某一种文化去战胜其他各种文化、去吃掉另一种文化。未来的文化的发展,将会是在相互交往和相互冲突中,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吸收中,日益走向融合。尽管各种社会制度不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将会在保持自己的文化的特色的同时,既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又吸取人类历史上一切文化的精华,从而使自己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和更加具有民族的特色。

标签:;  ;  ;  ;  ;  ;  ;  

21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