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性愈合治疗开放性伤口的护理体会论文_王兰平

湿性愈合治疗开放性伤口的护理体会论文_王兰平

王兰平 (新疆奎屯第七师130团医院外科 834034)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2-0199-01

开放性伤口污染严重,感染几率较高,创面较大,组织缺损多见,直接通过手术闭合伤口可能会增加感染机会。2012年6月-2013年6月以来,我科收治26例开放性伤口患者,根据湿性愈合理论,采取现代新型敷料进行治疗,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全身多处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患者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4-90岁。每例患者伤口2-21处,总共102处伤口,87处为不规则伤口,21处皮肤脱套伤。另外,尚导致足趾缺损3例,血管神经损伤5例,肌腱损伤6例,指骨骨折3例,肱骨骨折l例。

所有患者均在伤后2-6h接受手术,其中5例为局部麻醉,2例为臂丛神经麻醉,5例为硬膜外麻醉,14例为全身麻醉。清创后直接包扎28处,部分缝合62处,开放创面14处,脚趾清创、残端修整5处,截趾3处,游离植皮2处,皮瓣转移1处。本组6例伤口污染严重,术中实施彻底清创处理;7例患者因皮肤软组织缺损较大,术中未完全闭合伤口。患者伤口均使用现代新型敷料,愈合时间12-28d,使用抗菌银离子敷料控制感染时间平均5d。其中,软组织损伤伴小面积皮肤缺损(<lcm×lcm)平均愈合时间10.5d,加压包扎撕脱伤创腔闭合7d好转。未闭合的伤口中,5处组织缺损面积较大(≥lcm×lcm)者术后出现感染,经多次伤口处理,感染逐步控制,达到创面新鲜,3处伤口实施游离植皮,2例实施皮瓣转移,均在术后12d达到伤口愈合。本组均在伤后按规范程序完成破伤风抗毒素肌注。

2 伤口评估及护理

2.1 伤口评估

伤口评估是伤口处理的第一步,对准确判断伤口问题、选择有效方法、促进愈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评估患者伤口的部位、数量及形状,并及时进行早期手术清创治疗。同时,进行全身情况评估,生命体征的观察,骨折处的保护和固定,肢体功能恢复,对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如年龄、营养状况、血液循环、潜在疾病、长期用药等因素进行评估。因开放性伤口复杂,伴随损伤多,除了对局部伤口进行评估,还要观察是否感染及是否存在骨髓炎。如患者出现发热(体温超过38℃)、脓肿和淋巴管炎,创缘周围3cm以上的组织发红,伤口周围触痛、肿胀、有脓性分泌物,WBC超过1.2x109/L,应考虑感染存在,需进一步积极处理。如果临床出现急性高热、寒战等毒血症症状,局部疼痛加剧、软组织红肿,伤口内有脓性分泌物,及时报告医生,配合X线诊断和实验室检查,明确是否有骨髓炎存在。

26例患者伤口共102处伤口,其中87处为不规则伤口。对不规则伤口,分别测量伤口长、宽、深,每次伤口处理时使用相机拍照、存档,并与前次换药情况对比,判断伤口愈合情况。术后进行伤口处理时,对术前污染严重的伤口,查看伤口渗出情况,肿胀是否较之前加重,是否出现异味,体温是否升高,换药时做好记录;对皮肤脱套伤患者,及时查看渗血、渗液情况,换药时查看局部皮肤颜色、伤口深度及潜行范围。每次换药时评估伤口颜色、局部皮温、感觉情况、局部肿胀情况,同时详细询问患者,对伤口局部颜色变深或者发白情况,做到及时查看、记录。

2.2 伤口护理

2.2.1 选择合适的敷料,促进伤口愈合

保持伤口湿润,可维持细胞活动所必需的最适宜的湿润环境,湿性愈合敷料在伤口的不同时期提供了促进愈合的环境[7]。本组患者均行Ⅰ期缝合伤口。对术后无渗出、红肿者,采用无菌岛状敷料或者无菌纱布覆盖;对局部轻度水肿、无渗出的伤口,给予水胶体敷料,伤口均Ⅰ期愈合;感染伤口使用抗菌敷料,如银离子敷料;有黑、黄、白色坏死组织时,联合使用清创胶与水胶体敷料,封闭伤口,使坏死组织溶解、软化,便于彻底剪除坏死组织,及早暴露新鲜创面,有效促进伤口愈合。本组1例伤口14cm×3cm,污染严重,局部红、肿、热,在手术室给予彻底清创治疗。术后保持伤口引流通畅,使用藻酸盐银离子敷料局部填塞深部创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每日更换敷料,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静脉输注敏感抗生素,5d后局部红肿减退,渗出减少,患者体温正常,9d后伤口细菌培养阴性,大量红色肉芽组织生长,后行局部皮瓣转移术,术后14d伤口甲级愈合,患者痊愈出院。

2.2.2 伤口引流适当

理想的伤口愈合过程应保持内口小外口大,使新鲜的肉芽组织从创底逐渐向创面生长,避免伤口表面过早愈合[8]。开放伤创口内需采用合适的方式(引流管、负压引流、橡皮片引流等)进行引流,引流物置于伤口内最深处,从正常皮肤处穿出体外,根据引流情况决定拔除引流物时间,通常于24~48h后拔除。患者伤口深、伤口内污染重,伤口早期闭合易引起深部组织感染,清创后通常需要放置引流管、引流条等。根据伤口深度、渗出情况、分泌物性质、出血多少选择引流物,确保引流通畅,不留死腔。术后早期出血、渗出多时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袋位置低于伤口。填塞引流物时,如填塞藻酸盐类敷料时,注意保护暴露的骨组织、肌腱、血管、神经,在这些组织表面先用水凝胶涂抹保护,同时注意填塞不能过紧,否则容易压迫周围组织,包括新生的肉芽组织等,而填塞过松则达不到充分引流的作用。每次伤口处理时尽量清除腔内的坏死组织,直至露出新鲜肉芽组织。本组患者术后伤口引流管放置13处,3-7d拔管。2例伤口愈合延迟,经清创治疗、抗菌敷料填塞,延迟2周愈合。2例伤口感染者经过全身用药、局部使用抗菌敷料,经负压封闭引流14d,创面新鲜后行2期手术,伤口分别于27、28d愈合。

2.2.3 局都加压

对于深部组织的撕脱伤,早期在伤口内填塞藻酸盐银离子敷料,吸收渗液,局部抗感染,创面培养无细菌生长时,采取适当的局部压迫,以达到止血,渗液彻底引流出体外,促使创腔缩小、闭合的效果[9]。对于四肢创面,保持创面新鲜,在皮肤组织撕脱部位放无菌纱布,以纱布厚度高出皮肤2-3cm为宜,肘关节处纱布的厚度以肘关节屈曲受限为度,然后用弹力绷带或普通绷带包扎,松紧度以绷带下可放人1指为宜,询问患者是否过紧,检查肢体血液循环有无异常。对胸、背部伤口,患者取仰卧或俯卧位,创面外用荞麦皮枕头或者盐袋覆盖,覆盖物需大于创面2-3倍,每天加压覆盖2次,每次1-2h。本组中12处四肢深部组织撕脱伤口,采用局部加压方法促进愈合,伤口均如期愈合。

2.3 整体护理

进行伤口处理时动作轻柔,语言亲切,使患者身心放松,缓解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告知伤口进展情况及好转的客观指标等,树立患者的信心。嘱患者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膳食,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增加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告知患者伤口自我护理方法,如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利于伤口恢复。协助患者进行伤肢功能锻炼,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直。

3 小结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有感染率高、并发症高等特点,其所致的开放性骨折如处理不当会导致骨折延期愈合甚至不愈合、骨髓炎、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后果。因此,术前、术后伤口护理难度高,在整个伤口愈合过程中需注重医护配合。湿性愈合理论认为,现代新型敷料所形成的湿性环境有利于坏死组织的溶解,能维持创面局部微环境的低氧状态,有利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移行,保留渗出液内的生长因子并促进其释放,降低感染几率,接近人体温度,伤口愈合会更快、更好[2-3]。湿性愈合敷料已用于糖尿病足[2]、压疮[4]、下肢静脉性溃疡[5]等伤口的治疗。我们通过对26例患者进行术后伤口处理,认为对伤口全面、正确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敷料,倮持创面清洁,通畅引流是促进伤口愈合的关键;对于伴有软组织撕脱伤患者,伤口适当加压,有利于局部组织愈合;同时应注重综合治疗,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在治疗局部伤口的同时,要积极预防破伤风,及时规范接种疫苗。

参考文献

[1] 黄海蓉,骆敏.女性颌面部犬咬伤62例的治疗与心理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4):5991-5992.

[2] Winter GD.Formation of the scab and the rate of epithelisation of superficial wounds in the skin of the young domestic pig[J].Wound Care,1995,4(8):366-367.

[3] 梁明娟,林瑞燕,麦梨芳,等.湿性愈合理论在糖尿病足伤口处理中的实践[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0,10(5):383-384.

[4] 王永莉.湿性伤口愈合理论在压疮治疗中应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1):23-24.

[5] 郭淑芸,吴爱须,何慧霞,等.湿性愈合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6):4620-4621.

[6] 蒋琪霞,李晓华,胡素琴,等.伤口评估流程及内容和记录方式的设计与应用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8,4(2):1-3.

[7] 涂倩,姜丽萍,张静伟,等.伤口敷料选择及其应用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0,25(4):87-88.

[8] 胡爱玲,邓云珍,戴平,等.慢性伤口护理的误区[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2):178-180.

[9] 姚鸿,陈立红.伤口湿性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1050-105.

论文作者:王兰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7

标签:;  ;  ;  ;  ;  ;  ;  ;  

湿性愈合治疗开放性伤口的护理体会论文_王兰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