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角度透析法学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以广佛地区为例论文_赖永健 曾银芳 蔡秀玲 李越山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摘要:本项目以广佛地区为例,对该地区的用人单位和高校进行调研,通过对当前法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论证,从企业的角度阐明法学专业人才就业难的原因,并从高校和学生个人提出相应对策,为提高法学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法学专业;就业;原因

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法学专业连续七年入选“就业红牌专业”。但是在“依法治国”方针的指导下,法律社会地位的提高使得社会、企业对于法学专业学生需求增加,提高了对法学专业相关职业的角色期望和基本要求。本次研究通过了解企业对于法学专业学生的用工要求,针对现存问题从社会、高校、个人提出相应对策,对法学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选择与社会需求相符合具有重大意义。

一、企业对法学生的期望

1、企业录用毕业生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是重要的录用标准。根据我们调查数据显示,有90%的企业将具备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作为招聘员工的首要考虑因素。法律专业素养高的员工能根据案件事实,法律关系,诉讼请求,法律适用等,加快对案件的甄别,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但当前现实是,有大部分法学毕业生专业理论造诣不够深厚,对法律问题研究不够深入,还不具备承办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能力和水平,使得他们难以得到企业的青睐。

2、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和充分的法律实务操作能力是赢得企业青睐的重要法宝。据调查,80%的企业认为司法实践经验和法律实务操作能力方面的不足会成为日后工作的阻碍,并希望当前在校学生能积极寻找机会增加这两方面的积累。“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通过接触实务工作,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的法律专业素养,增强实践能力。但是,部分同学在大学期间没有任何法律相关的实习工作经验;同时,高校教育模式也未能契合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课堂理论与实践操作脱轨,导致学生缺乏实务操作能力,不利于未来的实务工作。

3、随着毕业生人数日趋增长,企业逐渐提高录用标准,个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会更容易脱颖而出。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良好的法律专业素养是基本要求,但其他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也不可或缺。比如法律工作者还应当具备扎实的文字写作能力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清晰的法律思维以及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

二、法学生就业现状

1、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造成当前市场上供过于求的情况。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0-2017年的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近7年间累计毕业生人数达5760万人。而2018年全国累计毕业生预计上升至820万人,再创近10年毕业生人数新高值。 而在毕业人数最多的100个专业中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法学专业以13.2%排名第六。毕业生数量日趋增长,并没有带动企业对法学人才需求数量的增长,反而使法学人才市场就业形势变得更严峻。

2、毕业生寻找工作时自我定位不准确,对工作待遇期望值过高。当前毕业生对社会上的薪金情况和发展状况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90%以上的法学专业毕业生都希望自己的第一份月薪在5000元以上,但就目前来说,刚入行的律师助理薪资都是徘徊在2500元到3500元之间。因此,企业的工资标准与法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出现不匹配的情况。

3、法学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企业的任职要求不匹配。当前企业用人标准不断提高,优质企业对于通过司法考试的学生优先录用。司法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家司法考试中,佛山市报名人数达2008人,实际通过人数为315人,通过率约为15.6%;在2017年司法考试中,报名人数为3087人,有507人通过考试,通过率约为16.4%。而广州考生近五年司法考试通过率在20%左右,2002年至2011年的十年间,广州考生的通过率更是只有14.5%。每年都会有很多人未能通过考试,他们的就业也就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4、部分法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当前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之余,并没有在课外时间主动掌握更多专业以外的知识和技能,对法律以外领域的专业知识一窍不通,未能建立起全面、完整的知识结构。所以,当他们在面对社会上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法律需求时,往往会显得无所适从。

三、企业视角下解决法学生就业难的途径

(1)法学生要加强对法学专业理论的学习,同时还要扩展知识面,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在校生要认真学习法学专业知识,打好扎实基础,提高自身在法学专业理论方面的造诣,加深对审判实务和法律问题的研究。此外,法学生还应该从增强学习能力,优化知识结构等方面入手,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不要受自身专业知识架构的束缚,在交叉学习中提升自我能力。

(2)法学生要做好职业规划。法学生应该提前了解社会就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结合自身实际做好职业规划。除此之外,法学生还应该了解法律专业从业岗位的多样性,不仅仅局限律师工作方向发展。清晰而长期的职业规划有利于提高毕业生与企业录取的匹配度,增大成功的机会。

(3)高校应当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打破高校教育体制与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匹配状态,将社会实践资源引入高校,加强法学生与法律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同时,还要加强司法实践与法学教育的交流互动,搭建一个培养优秀人才的平台,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体制和司法实践的无缝连接。

(4)高校要及时改革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创新性。法学专业也要转变教学模式,从单一的知识灌输中更多地增加对社会的热点案例进行分析,增强课堂形式的多样性,也可以创新活动形式,把教学融进课外活动之中,让学生们在第二课堂汲取知识。最后,高校在设置法学专业必修课程之外,还应当选择性地增添相应的辅修课程,增加法学生的知识储备。

近年来,法学专业人才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法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严峻,“毕业即失业”成为普遍常态,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难以招聘适合的法律人才,供需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针对法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各方主体都应及时做出改变,适应社会新形势。高校应当及时改革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为社会输送实用型法律专业人才。法学生也要做好职业规划,努力提升自身的法律专业素养和实务操作能力,为以后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张娇.从企业视角反观大学生就业问题[J].大庆社会科学,2016(05):141-142.

[2]张杨.浅析法学本科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3(22):85.

[3]石笑丽.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及其对策[J].学园,2015(09):51-52.

论文作者:赖永健 曾银芳 蔡秀玲 李越山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  ;  ;  ;  ;  ;  ;  ;  

从企业角度透析法学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以广佛地区为例论文_赖永健 曾银芳 蔡秀玲 李越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