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外参考书的推荐原则_文学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外参考书的推荐原则_文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外参考书的推荐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参考书论文,课外论文,浅谈论文,原则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外书的推荐能够推进学生进一步的延伸阅读,增加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并且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推荐课外书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应该成为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推荐什么样的书目才能使学生从中得到很好的历史教育,并且达到很好的效果,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以下,笔者就课外参考书的推荐原则做一粗浅的探讨。

一、要推荐权威的书

古今中外,写史的书汗牛充栋,尤其是现在这个知识爆炸却又充满浮躁的年代,每年出版的关于历史的专业或通俗的书更是举不胜举,但不是所有的书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在这个时候,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向学生推荐史学名家名著就很关键了。它可以使学生少走很多弯路,就能直接到达史学殿堂的门口。比如,讲宋代的历史,可以推荐邓广铭的书;讲明史,可以推荐吴晗的书;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法西斯的兴亡,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是必须推荐的。这些名家名著是经历过历史考验的,是真正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受益的。也可以推荐一些当代名家的书,如葛剑雄等人的作品。

二、要推荐专业性和通俗性合一的书

名家著作往往大多是比较专业的,甚至篇幅比较大,不是每一个高中生都有兴趣或能力去阅读的,所以对名家的书的推荐要讲究专业性和通俗性的结合。针对绝大部分学生历史知识的普及和历史感的培养,可以推荐名家写的通俗传记或其他类型历史读物,如邓广铭写的《岳飞传》、朱东润写的《陆游传》、吴晗写的《朱元璋传》、葛剑雄的《中国历史十六个片段》等。史学名家的手笔能保证历史知识的准确性,并能够真正做到深入浅出、举重若轻,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阅读中体验到相关历史的时代特征、人物性格等,增强历史感。而对于少部分对历史特别有兴趣的学生来说,则可以推荐史学名家的专业性更强一点,或篇幅更长一些的著作。如吴晗的《明史简述》、萧一山的《清代简史》、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等。但不应该推荐过于专业的史学论著,像包括“二十四史”在内的许多古代历史文献,都篇幅巨大且超出了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毕竟中学生不是专门的史学研究者,他们不需要也没有精力、能力去研读这些历史专著,除非他们正在做一项相关历史时段的研究性课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选择性地阅读。但像前面所说的《第三帝国的兴亡》,虽是长篇巨著,但在文字上阅读的难度不大,且不属于史学专著类型,而是类似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型的书,只要学生有兴趣,可以在寒暑假等的一段相对长的时段里面细细地阅读。并且学生对于其中丰富的史料,并不需要以史学工作者的角度去研究,可以总体上大致浏览,挑选其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细细品味即可。而像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虽然阅读上有一定难度,但书本身比较简短,也可以推荐学生在一段时间里面结合别人的介绍,细细品味。

三、要推荐名家名著的好版本

由于各种原因,名家名著也有不同的版本,它们给学生带来的阅读价值也是不一样的,学生可能无法知道其中的奥妙,需要老师的指导。(1)看出版社。在这个片面追求速度、书籍错误率偏高的年代,一般来说,相对专业一点的出版社,如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三联等出版社对书籍的校对、版本选择等把关更加严格一些,更加值得向学生推荐一些。当然,这一原则也不绝对,要靠教师在平时阅读中慢慢积累,仔细比较。(2)看作者、译者。对于译著,版本更多,除了看出版社外,还要尽量找名家翻译的作品。如《堂吉诃德》,译本之多,让人眼花缭乱,笔者非这方面专家,不敢妄下断语,但就笔者所了解,杨绛(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孙起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两先生的译著都堪称经典。(《堂吉诃德》虽是文学著作,但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也值得推荐,而且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版本比较的例子,所以以它为例。)(3)尽量是原汁原味的翻译作品。编译作品有可能会失去原作品的神髓,作为低年级读物或一般性了解也许十分必要,但对于高中生来说,如果希望对作品有比较深入的认识,或从中取得比较好的历史感,还是尽量读原汁原味的译著。当然,能直接读原著是最佳,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现实。(4)选择更加能够反映作者水平的版本。历史写作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还受到作者前后史学水平的影响。二者既有关系,又有区别。往往修订版、增补版好于初版,但也不绝对,有时由于时代关系,后出的修订版未必一定都强于前面的版本。再以吴晗的《朱元璋传》为例,按吴晗自述,他先后写了四个版本,1944年(当时书名为《明太祖传》)、1949年、1954年、1964年,笔者向学生推荐海南出版社重印的1949年的版本,而不推荐重印的1964年的版本,个中原因不用赘言。

四、推荐的书要新旧结合

教师推荐的旧版历史读物最好是有重印的版本,图书馆、书店能够找得到的。比如,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既是大家手笔,又是很好通俗读物。但如果不是这几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的旧版重刊,就只有少数研究者在故纸堆里才能看到了。幸运的是这几年学术界、出版界比较重视这一点,使许多优秀的作品得以重见天日,使广大读者有机会“一亲芳泽”。趁此良机,教师应该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搜寻优秀的旧版重刊的历史读物,并且与学校的图书馆有良好的合作,第一时间了解甚至影响图书馆的历史类书籍的进书情况,对学生做出适时的阅读指导。

高中生处于热情洋溢的青春期,对新事物的喜好溢于言表,我们不能无视他们的这一特点。历史往往是需要沉淀的才有厚重感,历史书籍也需要时间考验才能看出它的价值,所以我们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经典的历史书籍往往是有些年代的,这是必要的。但这和中学生的天性有时又有冲突,所以中学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推荐一些比较新颖的历史书籍。如阎崇年的由在《百家讲坛》所做的《正说清朝十二帝》编辑而成的书就很值得推荐。因为该书既是专家所著,史料运用比较严谨,所持观点尽管可以商榷,但论之有据,更重要的是该书符合当下广大民众的喜好,以大家喜闻乐见的讲故事的形式来讲历史,可以为学生所接受。大家不能忽视这一点,当下“历史热”,各色人等俱言“正说历史”,泥沙俱下,我们中学教师如果不结合学生的阅读特点,给学生推荐比较新颖而且比较可靠的历史读物,学生自己可能去读很多不够严谨的历史读物(有的甚至就是历史小说,正史和野史、传说、想象等掺杂在一起,但一律标榜“正说历史”的读物),从中得到很多错误的历史信息。笔者就遇到一学生信誓旦旦地对笔者说,康熙是被雍正害死的。笔者大惊,原来只是在清代民间传说或现代武侠小说、武侠电影中遇到的情节,竟然成为学生确定不移的历史知识。仔细追问,发现来自××书。再查相关书籍,发现雍正继位疑点颇多,但似乎得不出以上结论。这种情况还属于好的,至少说明该生热爱阅读。在这整个世界阅读能力越来越趋于衰落的所谓“读图时代”、“漫画时代”、“视觉媒体时代”,如果我们中学教师不推荐有时代气息的历史书,那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智慧堪忧。(推荐反映时代特征的历史读物,除了历史书籍,应该还包括历史视频,如《大国崛起》等,但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故略去。)

五、推荐的书应该是教师自己读过或比较了解的

历史著作、历史读物浩如烟海,中学历史教师精力有限,就是比较经典的历史著作也不可能一一过目。但作为一个历史教师的基本功,一些名家名著,尤其是相对通俗的名家所写历史人物传记、历史故事,还是要有所涉猎的。只有自己读过或比较了解的书,推荐给学生时才能比较有说服力,并且能在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所以,历史教师需要经常读书,这一基本功是不能不下的。

六、推荐的书要少而精、类型要丰富

学生课业压力大,时间、精力有限,所以推荐书目一定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也能取得预想的效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的书目在数量上和难度上都要有差异。此外,推荐的书目不要集中在一两种类型上,除了历史传记、历史事件等,也可以推荐一些历史方法论的读物,如葛剑雄的《历史学是什么》等。

总之,对中学历史教师来说,仅仅限在课堂教学活动是不够的,要使学生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并能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推荐课外历史书目是非常必要的一项工作;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提高推荐书目的科学性,则更是一件需要付出长期、艰巨努力的事情。

标签:;  ;  ;  ;  

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外参考书的推荐原则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