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_教育论文

日本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_教育论文

日本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社会科学论文,人文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已成为全球性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日本,人们也越来越强调人文精神、文化素质的重要性。日本教育界更加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导致了人的周围环境恶化,接触自然的机会减少,人的素质退步以及人们相互间的接触和关注淡薄等负面影响。他们认为,如果道德、伦理、精神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衰退,那么人类就成“经济动物”了,惊呼日本“忽视了另一半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因此提出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以努力克服这些负面影响。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健康人格;而且能促进学生认识人类的文化与文明,并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同时,它还是活化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因此,日本高校十分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并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

一、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明确体现在高等教育目标中。

教育目标是对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规定,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它体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对受教育者的总体要求。日本《学校教育法》中规定:“大学作为学术的中心,在广泛传授知识的同时,以深入教授及研究专门的学艺、发展智慧、培养道德和应用方面的能力为目的”。可以看出大学既要进行专业教育又要进行普通教育,以培养学生“智慧、道德和应用方面的能力”。“普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不论面临人生的什么问题,都能作出适应情景的正确的认识判断,能够对民主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日本临教审在《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咨询报告》中也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即(1)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2)自由、自律与公共精神;(3)面向世界的日本人。据此目标,日本高校普遍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要掌握人文、社会、自然科学领域的一般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具有科学思维方法,较强的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等。1991年7月1日,文部省颁布了对大学设置基准的修改规定,修改前,大学的课程由普通基础课程、外语课程、保健体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四部分组成。普通基础课程内又必须开设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三个方面的若干课程。修改后的大学设置基准中规定:“大学为了实现学校、系科、专业的教育目的开设必要的课程,并使之体系化。”取消了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明确区分,旨在促进大学教育向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非取消普通教育。因为大学设置基准关于课程设置的方针规定得很清楚:“大学通过所设置的课程,在向学生传授与学科专业有关的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综合的判断能力与丰富的人格。”

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内容广泛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

日本高校中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广泛,涉及面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环境和相当广阔的文化背景,如:日本关西大学工学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包括哲学、伦理学、逻辑、历史、人文地理、文学、心理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商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史、部落解放论等。

同时,这些内容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往往贯穿日本的大学本科教育全过程,而且内容的深度随着年级的增加而不断加深。如,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部开设了哲学概论、逻辑学、科学概论、科学史、技术史、艺术、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历史概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25门深度要求不同的课程,均分为Ⅰ和Ⅱ两种层次。

此外,日本高校中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课程:(1)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特别是道德教育受到普遍关注,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生活指导教育普遍加强;(2)为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能力的课程,如英语写作等;(3)综合课程,发达国家普遍开设了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综合课程。

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占相当比重。

日本教育立法非常完备,对各层次、各类型的教育均有详细的规定。根据《大学设置基准》规定,工科教育课程包括一般教育科目(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国语科目,保健体育科目和专门教育科目。其中人文社会科学有24学分,约占毕业总学分数的16-17%。

四、注重通才教育。

面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各国深感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愈加突出,特别是本世纪后半期西方国家的高等文科教育,在面向经济和社会办学的过程中,发现其课程设置与实际需要差距很大,突出的问题在于文科学生知识单一、能力不强,缺乏广泛适应社会的能力。于是高等文科教育提出加强通才培养。日本提出高等教育要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如筑波大学校长江崎玲於奈的抱负就是要把筑波大学办成向国内外开放,培养世界通用的人才。

五、强调道德教育。

目前,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中调整并加强了德育课程,并进行了内容改革:一是注重对价值观的讲授;二是注重对社会规范和民族精神内容的选取;三是注重有关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技能训练;四是注重选择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日本提出德育是关系日本21世纪的关键,要把德育放在高校教育的首位,日本政府1998年发表的教育改革报告中指出:“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力方面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的日本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在其规划的《21世纪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才。”按规定,日本大学的教育系或教育学院的学生必须获得德育的基本学分。日本还专门拨款用于改善和加强德育工作,有的理工科大学还采取了一些德育的强化措施。

六、重视个性发展与创造性培养

日本临教审认为21世纪日本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国际化、信息化、成熟化,因此外国语,信息技术等新学科的课程以及培养人的自我意识、责任感、社会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意识等课程受到审视。日本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要从“发展个性”为基本原则,改革教育制度和内容、方法、使教育更加多样化、灵活化、开放化。日本著名的筑波大学建校方针即为“本校旨在基础及应用科学诸领域加强同国内外教育、研究机关以及社会各界的自由、密切的交流与联系,在提高学际性合作的成果,进行教育研究、培育具有创造性智能和富有人性的人才之同时,有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此外,日本的大学在课程上表现为新科目的大量出现和扩大选修范围,课程领域得以扩展。另外,要求高等教育坚持从个性出发的角度,以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反对教育的划一、僵化、封闭。同时要求把个性特别与个性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注重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增强未来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七、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有机结合。

当今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学、技术和生产日益一体化,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反映在高校课程设置上则是强调文、理、工的相互渗透和跨学科课程的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则注重与科技教育相结合,在科技课程教育过程中渗透着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的培养。

日本越来越多的大学改革教学课程,引进“综合科目”,如筑波大学的“区域研究”、“都市科学研究”,广岛大学的“社会文化”、“环境科学”等,旨在促使学生开拓视野,拓宽思维,增强适应能力。同时又可使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多方面地探讨同一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另外,在增强文理工科结合的同时,还注重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精神渗透于学科专业之中。

八、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实施方式多样化。

日本高校中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注重课程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等多种多样的实施方式。日本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非常高,课堂讲授不单单是口头说教,而是寓情、理于教学中。通过讨论方法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另外,通过课外活动,如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咨询活动、社会服务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之成为教育过程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鉴与启示:

我国高校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沿袭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专业课程设置狭窄、单一,理工科专业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少得可怜,这不利于我国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世界各国和我国的实践经验表明,作为一个高层次的人才,仅仅有先进的专业知识是不行的,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精神世界、人文科学素质和全面广泛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借鉴外国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高校中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1.加强教育立法。立法化是日本高等教育体制的基本特征之一。从1877年日本第一所大学东京大学成立之始,立法始终伴随着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立法始终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由于缺少立法,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常处于一种近乎无序的状态之中。无论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或长远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来看,制定学校教育的一系列法律法令应是当务之急。

2.调整高等教育目标,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文理工分割,工程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实质上的分离,使我国高等教育的科技教育中人文精神失落,人文教育缺乏现代科技的补充。致使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之甚少,文科学生对数理化,对当今科技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了解不够,这不利于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质。因此我国高等教育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调整培育目标,把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对人的教养,即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3.改革教育计划。为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新型人材,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教学计划必须能够体现确保基础教育,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和学生自学活动的整体教育思想。课程设置趋于综合化,注重文理工各学科相互渗透,注重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心理基础。同时要提高对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确保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得以真正实施。

4.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我国高等教育在面向21世纪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现代化过程中,要把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作为课程设置目标,注意课程整体功能。课程体系要从知识本体,智力本体转向人的整体发展,注意把文化科学知识体系,能力培养体系和良好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知识、能力、品德三大功能协调发展,使课程计划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素质培养。此外,课程内容要广泛、涉及面要宽,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环境和文化背景。

标签:;  ;  ;  ;  ;  ;  

日本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