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推进教育创新_创新论文

不断推进教育创新_创新论文

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2)06-0009-05

江泽民同志特别重视创新。他多次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他全面阐述了教育创新思想,明确提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完成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

(一)

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相对于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成了第一资源;相对于人口数量,提高人的素质成了第一要务;在人的素质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其重点。科学技术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知识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创新;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1]无论是科技创新、知识创新,还是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最关键的是人才。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2](P881)

教育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最根本的,是坚持体制创新,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消除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体制的创新,取决于理论创新和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最终取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2](P878)

这就是说,时代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更需要教育创新。因为“教育创新,不仅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1]同时,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教育创新本身就包含着教育理论创新、教育制度创新和教育技术创新。

教育创新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大众化水平,高校管理体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这些都是教育改革创新的结果。但是,我国教育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正在日益暴露出来。这其中,既有不少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崭新问题,也有一些无法回避的深层次矛盾。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没有本本可找,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根本的出路在创新。“只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才能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才能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1]

(二)

教育创新包括诸多内容。

教育创新,首先是教育观念创新。教育作为人类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行为,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活动。古今中外教育的不同,首先是教育观念的不同。因此,教育观念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前提,必须“确立与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1]

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教育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国家兴办教育是因为需要教育,因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1]所以,教育要牢固确立为国家服务的观念,“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教育安身立命之本。教育的基本职责是培养人才,要确立育人为本和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观念。学校的全部工作都要紧紧围绕提高教学、科研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教育的本义是“引出”,要确立人力开发的观念。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活跃人的思想,激发人的热情。教育是一个大系统,要确立大教育观念。在横向上,各类教育相互衔接和沟通,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结合和促进;在纵向上,适应终身学习需要,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建立学习型社会。

确立正确的人才观。什么是人才?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就是人才,否则就不是人才,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和人才的适应、服务能力的高低联系在一起的,要确立人才适应性观念。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也应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仅讲每个行业都可以做出成绩,而且强调这些行业是不同的,这三百六十个状元是不同的状元,要确立人才层次性观念。人才的关键在于“才”,在于创造性才能,要确立人才创造性观念。创造性离不开人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因此要确立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观念;人的创造性离不开人的全面素质,因此要确立人的全面发展观,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的创造性与人的个性联系在一起,因此要确立人才的个性发展观念。

教育创新,关键是教育体制创新。体制是人的活动的规范或准则,对人的活动具有引导和制约两种功能。人的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的体制,即人按什么样的规范或准则活动。江泽民同志说: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教育管理体制创新,要巩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完善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政府要进一步转变管理教育的职能和模式,由以往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坚持教育公平原则,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研究制定各级各类教育标准,加强教育质量监控,促进教育深入发展;整顿教育市场秩序,保证教育健康发展。促进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增强学校全面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积极性,推进学校持续发展。

办学体制创新要继续改革国家包揽办学的格局,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相适应,在发展公办教育基础上,积极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加入世贸组织相适应,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招生考试制度创新要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长远发展。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查,多方面地体现学校考试招生的自主权和学生考试升学的选择权。

教育创新,核心是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教育活动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是其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创新,要在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上下功夫,潜心钻研,不断探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内容创新要充分吸纳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跟上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把学生引导到当代科学的前沿。事实说明,用陈旧、过时的知识不可能培养出面向未来的创造性人才。要开掘教学内容的文化底蕴,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结合,发掘和发挥科学教育中的思想品德内涵和功能。深刻反映科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科学探究、发现的方法和求实创新精神,以及自然科学中的人文社会精神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增强热爱科学、研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充分体现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

教育方法创新要树立多样性的观念,法无定法,适应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需要的就是好方法。要坚持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与学生相对立的教育者,更应当是青少年全面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互激励、教学相长,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言教和身教相结合,教师要注重用自己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启发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坚持学习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在实践活动中消化融合文化知识,培养锻炼动手能力。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造性工作的乐趣。

教育手段本质上属于教育方法。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的兴起和运用,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教”、“育”和“学”的看法和做法。它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逐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教育手段创新,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加快音像电子图书、多媒体教室、数字图书馆和网络学校的建设,改变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教育教学现状。

教育创新,根本在于教师创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创新的根本在教师创新,在于教师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教师教育工作的体制创新。

教师创新,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增强创新意识。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祖国和人民培养优秀人才。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传播者,更是科学知识的创造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自己教学和科研中的创造性工作影响和启迪学生,自觉地为学生创造性发挥、创新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要求教师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不仅要传授已有的新知识,还要身体力行,通过科学研究去探索、创造新知识。正如钱伟长先生所说:“在高等院校里,不是科学家,就不会是个好老师。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你如果不知道学科前沿的最新突破,不知道学科前沿的最新命题,那只能教学生去硬记硬背你那本一成不变的讲义了。不知何谓‘新’,怎么可能去‘创新’?”[3]

(三)

教育创新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大力推进教育创新,要坚持“三个代表”思想。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江泽民同志说,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在我们这个突飞猛进的时代,形势逼人,不进而退,不创新,就无以进步,不可能与时俱进。只有不断推进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把“三个代表”思想落到实处。“三个代表”思想是指导包括教育创新在内的各方面创新工作的根本指针。改革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创新的性质、方向和作用,最终以“三个代表”来衡量,看它是否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先进文化的发展,以及通过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

大力推进教育创新,要坚持“三个面向”方针。创新不是无中生有,凭空想象。它来自现实的需要,对优秀传统的继承,以及对国外一切优秀成果的借鉴吸取。习惯是一种可怕的力量,要创新必须借助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思考,突破习惯势力的束缚。因此,对于教育创新来说,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大力推进教育创新,还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实践出真知,无论是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还是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了解创新的必要和重要,创新的方向和方法。广大教育工作者是教育创新的主体,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是教育创新的源泉。只有深入教育的实践,尊重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首创精神,总结和推广他们的创造性工作,才能把教育创新不断推向新的阶段。

标签:;  ;  ;  ;  

不断推进教育创新_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